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给”在西宁方言中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使用频率,这是由于西宁话中“谓词+给”的用法非常多。本文通过描写和分析“谓词+给”存在的四种结构形式,考察这一结构的句式特点和语法意义。
关键词:西宁话 “谓词+给”句式 给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中,“给”字都因其复杂的语法特点而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词。现代汉语中关于“给”的词性研究,向若(1960)、杨欣安(1960)、刘永耕(2005)、吕叔湘(1980)等大多数学者认为有动词、介词、助词。其中,吕叔湘先生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认为可带“了、过”,可带双宾语或只带其中之一的是动词,例如“那本书我给你了”“给我一杯水喝”。用在动词前或紧跟在动词后的“给”是介词,例如“给我来封信”“留给你钥匙”“对不起,这本书给你弄脏了”。直接用在动词前的是助词,例如“他把衣服给晾干了”“杯子给打碎了一个”[1]。另外,石毓智、王健、李宇明、陈前瑞等都对其语法化过程做过专门研究。目前为止,关于“给”字及“给”字句相关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成果,西宁汉话属于现代汉语北方方言的西北官话中的秦陇片[2],“给”和“给”字句的使用频率远比普通话丰富,其中有不少值得关注的语法现象及特点。本文就西宁方言中“动词+给”的各种结构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其句式特点和语法意义。文中所用的语料一部分来自朱世奎先生主编的《西宁方言词语汇典》,一部分来自作者的调查。
二、西宁话与普通话中“给”的相同用法
(一)作动词
“给”作动词充当谓语,可以带“了、着、掉”作补语,并且能够带双宾语,表示“给予”“交出”,“使对方遭受”或“容许”“致使”三种意思。例如:
(1)钱我给掉着。(钱我已经给了。)
(2)丫头你嫑害,把你给着沈家寨,沈家寨的人害,把你顶掉锅盖。(民谣)
(3)他上课嗬老捣蛋者,老师给了他一顿板子。(他上课老是捣蛋,老师打了他一顿板子。)
(二)作介词
介词“给”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句子成分,常作状语或补语。例如:
(4)我尕的会儿,最爱听我奶奶给我们讲古今儿。(我小的时候,最喜欢听奶奶给我们讲故事。)
(5)那个人是个纣纣,给他说话嗬,扇风哪!(那个人是个脾气执拗的人,对他说话,他还生气呢!)
据调查,西宁话中“给”作动词和介词时的语法意义与普通话中基本一致,只是在与其他句子结构组合时稍有自己的特点,如作动词时,前面一般不带“已经”作状语,可以带表时体的助词“着、过”充当补语;作介词时,表处置式的用法很多,而表被动式的用法几乎没有;另外,西宁话中“给”作助词的用法也几乎没有,这些都是西宁话的独特之处,这里只是略加说明,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动词+给”的特殊结构。
三、西宁话中“动词+给”为中心的四种特殊结构形式
西宁话中在动词后加“给”的用法非常频繁,其表达的语义因句式的不同而不同:
(一)“动词+给”。这种格式在“给”后面不加任何成分,用法较少。例如:
(6)这两天我紧张着点,缓两天把钱给你凑给。(我这两天手头上有点紧,等缓两天把钱凑给你。)
(7)你皮脸佬要上点,借哈人的钱赶紧还给。(你也讲究一点脸面,借了人家的钱赶紧还给人家。)
(8)快给娃娃把奶喂给!(快给娃娃喂奶吧!)
(9)烟也不叫吃给,茶也不叫喝给。(烟也不让抽,茶也不让喝。)
(二)“述补结构+给”。使用频率也不是很高。
(10)娃娃出福花儿着,嫑逮凉下给。(娃娃出天花呢,不要让他受凉了。)
(11)尕保子,你明早儿请上八仙人人儿了,数着看儿个,嫑缺下给,嫑重下给,记者。(小宝儿,你明天去求八仙神像的时候,要数个数,不要求少了,也不要请重了,记住了啊。)
(12)尕娃娃的脑油大着,几天儿嗬,帽帽就油掉给者。(娃娃的头上很容易出油,帽子戴几天就被头给弄油了。)
(13)你车轴里膏给一之扭儿油。(你往车轴里涂上一点点油膏。)
这种句式里的述补结构中,例(10)、(11)中述语“凉、缺、重”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着凉、使……缺少、使……重复”,而例(12)、(13)中“油、膏”是名词的为动用法,“被……弄油、为……擦油膏”。这种结构中的述语虽然不是由动词构成,但是在句子中的语法意义却是形容词或名词活用作动词,所以也属于“谓词+给”的结构,属于本文研究的范围。
(三)“动词+给+了”。这种格式是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的已然性句子,一般是陈述语气,日常生活中常用。
(14)家逮老张俩坐下着喧给了半天。(他和老张两人坐下闲聊了半天。)
(15)家我的小肚子上蹦给了一脚,把我疼着气上不来了。(他往我的小肚子上踹了一脚,把我疼得气都上不来了。)
(16)家猛乍乍地喊了一声,把我吓给了一挂。(他猛然喊了一声,把我下了一跳。)
(17)家胸口疼着呻唤给了半晚夕。(他胸口疼得呻吟了半个晚上。)
从例句中可以看到,这一句式在“动词+给+了”后面一般都加上了数量短语作补语。
(四)“动词+给+个”。这种句式表示将来时态,语气上表命令、要求、请求等,这里的“给”的意思相当于“一下”,作补语,在日常生活中用例繁多。例如:
(18)你把我的自行车捻弄给个。(你把我的自行车修理一下吧。)
(19)院里好好拾掇给个。(把院子里好好拾掇一下。)
(20)你把尕缸儿团到院子里洗给个。(你把小缸儿挪动到院子里洗一洗。)
(21)天黑了,把阿爷送给个。(天黑了,送一送爷爷。)
综上,我们可以分析这一结构的句式特点:
首先,从句法上看,这里的“给”都是充当补语,既不同于普通话动词“给”,也不同于“送给、发给、叫给”等作介词的“给”。我们知道,补语可以由谓词性词语、数量短语和介词短语充当[3],而这里的“给”既有少许谓词性质,似乎又有着介词的特点,虚词特征不明显,所以无从判定它到底属于哪一类词。从语义上看,这类句子里的动词或动词前面的介词都多多少少带有施事意味,而且句子的主语一般是施事者,“给”在表达句意时仍隐含“给予”义,所以可以看成这种情况是动词“给”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其次,在(一)、(二)、(四)小节的格式中,“给”都不能省略,惟独第(三)节中,在“动词+给”后面带有数量短语作补语的句型中可以省略。
再次,我们可以看出“谓词+给”结构中的谓词既可以是单音节的,也可以是双音节的。像这样的双音节词,还有“应酬、核对、温习、漫散(劝慰)、打遮(打扫)、表扬、栽扎”等,但从使用比例来看,单音节词仍占多数。只是无论单、双音节,都不区分与“给”的搭配。
四、结语
从语音史上看,“给”的现代音很特别。《广韵》记载:给,居立切,深摄开口三等入声缉韵见母。按照语音演化的规律今天应该读[ʧi],但是它的现代读音却保留着舌根音[kei]。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宁话中,“给”独词成句的时候读作[ʨiᴀ],用于传递物品时施事方向接受方说的一个祈使句,即“给[ʨiᴀ]!”,读音上特别是声母有些近似。从语法史上看,以物予人的“给”的使用是很晚的事情,字形上写作“给”,到清代以后才比较普遍。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古来交通不甚发达,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形式绝大多数是迁入,语言间的接触相对较少,青海方言相对于整个北方话来讲,地处西北,因此发展有缓慢的一面,但青海又是拥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六个民族的省份,所以历史上和民族语言的接触比东部方言较多。现代西宁话受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影响较少,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其原始的语言状态,所有这些因素都反映在语言上,特别表现在语法和语汇方面。青海方言个性突出,呈现出许多既明显不同于其他西北方言,又区别于普通话的特点。这就是为什么西宁话当中大多数“给”字句中“给”的词性还介于实词和虚词之间的原因。我们知道,只有实词才可以作句法成分,虚词不可以,但语法化的一个观点就是不能把两者截然划分,因为存在中间状态。西宁话中的“给”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必须根据其虚化程度,具体分析它在每类句式中的用法,这样才能为方言中“给”字句的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语料,为别的方言的“给”字句研究提供参考。
注 释: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223~
227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言地图集[M].香港:香港朗
文有限公司,1987。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94页。
参考文献:
[1]张成材,朱世奎.西宁方言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2]朱世奎.西宁方言词语汇典[Z].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杨欣安.说“给”[J].中国语文,1960,(2).
[5]向若.关于“给”的词性[J].中国语文,1960,(2).
[6]刘永耕.动词“给”语法化过程的义素传承及相关问题[J].中国
语文,2005,(2).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言地图集[M].香港:香港朗
文有限公司,1987.
[8]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程林 西宁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810008)
关键词:西宁话 “谓词+给”句式 给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普通话和方言中,“给”字都因其复杂的语法特点而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词。现代汉语中关于“给”的词性研究,向若(1960)、杨欣安(1960)、刘永耕(2005)、吕叔湘(1980)等大多数学者认为有动词、介词、助词。其中,吕叔湘先生的观点最具代表性:认为可带“了、过”,可带双宾语或只带其中之一的是动词,例如“那本书我给你了”“给我一杯水喝”。用在动词前或紧跟在动词后的“给”是介词,例如“给我来封信”“留给你钥匙”“对不起,这本书给你弄脏了”。直接用在动词前的是助词,例如“他把衣服给晾干了”“杯子给打碎了一个”[1]。另外,石毓智、王健、李宇明、陈前瑞等都对其语法化过程做过专门研究。目前为止,关于“给”字及“给”字句相关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成果,西宁汉话属于现代汉语北方方言的西北官话中的秦陇片[2],“给”和“给”字句的使用频率远比普通话丰富,其中有不少值得关注的语法现象及特点。本文就西宁方言中“动词+给”的各种结构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其句式特点和语法意义。文中所用的语料一部分来自朱世奎先生主编的《西宁方言词语汇典》,一部分来自作者的调查。
二、西宁话与普通话中“给”的相同用法
(一)作动词
“给”作动词充当谓语,可以带“了、着、掉”作补语,并且能够带双宾语,表示“给予”“交出”,“使对方遭受”或“容许”“致使”三种意思。例如:
(1)钱我给掉着。(钱我已经给了。)
(2)丫头你嫑害,把你给着沈家寨,沈家寨的人害,把你顶掉锅盖。(民谣)
(3)他上课嗬老捣蛋者,老师给了他一顿板子。(他上课老是捣蛋,老师打了他一顿板子。)
(二)作介词
介词“给”与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句子成分,常作状语或补语。例如:
(4)我尕的会儿,最爱听我奶奶给我们讲古今儿。(我小的时候,最喜欢听奶奶给我们讲故事。)
(5)那个人是个纣纣,给他说话嗬,扇风哪!(那个人是个脾气执拗的人,对他说话,他还生气呢!)
据调查,西宁话中“给”作动词和介词时的语法意义与普通话中基本一致,只是在与其他句子结构组合时稍有自己的特点,如作动词时,前面一般不带“已经”作状语,可以带表时体的助词“着、过”充当补语;作介词时,表处置式的用法很多,而表被动式的用法几乎没有;另外,西宁话中“给”作助词的用法也几乎没有,这些都是西宁话的独特之处,这里只是略加说明,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动词+给”的特殊结构。
三、西宁话中“动词+给”为中心的四种特殊结构形式
西宁话中在动词后加“给”的用法非常频繁,其表达的语义因句式的不同而不同:
(一)“动词+给”。这种格式在“给”后面不加任何成分,用法较少。例如:
(6)这两天我紧张着点,缓两天把钱给你凑给。(我这两天手头上有点紧,等缓两天把钱凑给你。)
(7)你皮脸佬要上点,借哈人的钱赶紧还给。(你也讲究一点脸面,借了人家的钱赶紧还给人家。)
(8)快给娃娃把奶喂给!(快给娃娃喂奶吧!)
(9)烟也不叫吃给,茶也不叫喝给。(烟也不让抽,茶也不让喝。)
(二)“述补结构+给”。使用频率也不是很高。
(10)娃娃出福花儿着,嫑逮凉下给。(娃娃出天花呢,不要让他受凉了。)
(11)尕保子,你明早儿请上八仙人人儿了,数着看儿个,嫑缺下给,嫑重下给,记者。(小宝儿,你明天去求八仙神像的时候,要数个数,不要求少了,也不要请重了,记住了啊。)
(12)尕娃娃的脑油大着,几天儿嗬,帽帽就油掉给者。(娃娃的头上很容易出油,帽子戴几天就被头给弄油了。)
(13)你车轴里膏给一之扭儿油。(你往车轴里涂上一点点油膏。)
这种句式里的述补结构中,例(10)、(11)中述语“凉、缺、重”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着凉、使……缺少、使……重复”,而例(12)、(13)中“油、膏”是名词的为动用法,“被……弄油、为……擦油膏”。这种结构中的述语虽然不是由动词构成,但是在句子中的语法意义却是形容词或名词活用作动词,所以也属于“谓词+给”的结构,属于本文研究的范围。
(三)“动词+给+了”。这种格式是表示动作已经完成的已然性句子,一般是陈述语气,日常生活中常用。
(14)家逮老张俩坐下着喧给了半天。(他和老张两人坐下闲聊了半天。)
(15)家我的小肚子上蹦给了一脚,把我疼着气上不来了。(他往我的小肚子上踹了一脚,把我疼得气都上不来了。)
(16)家猛乍乍地喊了一声,把我吓给了一挂。(他猛然喊了一声,把我下了一跳。)
(17)家胸口疼着呻唤给了半晚夕。(他胸口疼得呻吟了半个晚上。)
从例句中可以看到,这一句式在“动词+给+了”后面一般都加上了数量短语作补语。
(四)“动词+给+个”。这种句式表示将来时态,语气上表命令、要求、请求等,这里的“给”的意思相当于“一下”,作补语,在日常生活中用例繁多。例如:
(18)你把我的自行车捻弄给个。(你把我的自行车修理一下吧。)
(19)院里好好拾掇给个。(把院子里好好拾掇一下。)
(20)你把尕缸儿团到院子里洗给个。(你把小缸儿挪动到院子里洗一洗。)
(21)天黑了,把阿爷送给个。(天黑了,送一送爷爷。)
综上,我们可以分析这一结构的句式特点:
首先,从句法上看,这里的“给”都是充当补语,既不同于普通话动词“给”,也不同于“送给、发给、叫给”等作介词的“给”。我们知道,补语可以由谓词性词语、数量短语和介词短语充当[3],而这里的“给”既有少许谓词性质,似乎又有着介词的特点,虚词特征不明显,所以无从判定它到底属于哪一类词。从语义上看,这类句子里的动词或动词前面的介词都多多少少带有施事意味,而且句子的主语一般是施事者,“给”在表达句意时仍隐含“给予”义,所以可以看成这种情况是动词“给”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一个过渡阶段。
其次,在(一)、(二)、(四)小节的格式中,“给”都不能省略,惟独第(三)节中,在“动词+给”后面带有数量短语作补语的句型中可以省略。
再次,我们可以看出“谓词+给”结构中的谓词既可以是单音节的,也可以是双音节的。像这样的双音节词,还有“应酬、核对、温习、漫散(劝慰)、打遮(打扫)、表扬、栽扎”等,但从使用比例来看,单音节词仍占多数。只是无论单、双音节,都不区分与“给”的搭配。
四、结语
从语音史上看,“给”的现代音很特别。《广韵》记载:给,居立切,深摄开口三等入声缉韵见母。按照语音演化的规律今天应该读[ʧi],但是它的现代读音却保留着舌根音[kei]。值得注意的是,在西宁话中,“给”独词成句的时候读作[ʨiᴀ],用于传递物品时施事方向接受方说的一个祈使句,即“给[ʨiᴀ]!”,读音上特别是声母有些近似。从语法史上看,以物予人的“给”的使用是很晚的事情,字形上写作“给”,到清代以后才比较普遍。
青海地处青藏高原,古来交通不甚发达,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形式绝大多数是迁入,语言间的接触相对较少,青海方言相对于整个北方话来讲,地处西北,因此发展有缓慢的一面,但青海又是拥有汉、藏、回、土、撒拉、蒙古六个民族的省份,所以历史上和民族语言的接触比东部方言较多。现代西宁话受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影响较少,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其原始的语言状态,所有这些因素都反映在语言上,特别表现在语法和语汇方面。青海方言个性突出,呈现出许多既明显不同于其他西北方言,又区别于普通话的特点。这就是为什么西宁话当中大多数“给”字句中“给”的词性还介于实词和虚词之间的原因。我们知道,只有实词才可以作句法成分,虚词不可以,但语法化的一个观点就是不能把两者截然划分,因为存在中间状态。西宁话中的“给”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必须根据其虚化程度,具体分析它在每类句式中的用法,这样才能为方言中“给”字句的研究提供更丰富的语料,为别的方言的“给”字句研究提供参考。
注 释: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第223~
227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言地图集[M].香港:香港朗
文有限公司,1987。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94页。
参考文献:
[1]张成材,朱世奎.西宁方言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
[2]朱世奎.西宁方言词语汇典[Z].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杨欣安.说“给”[J].中国语文,1960,(2).
[5]向若.关于“给”的词性[J].中国语文,1960,(2).
[6]刘永耕.动词“给”语法化过程的义素传承及相关问题[J].中国
语文,2005,(2).
[7]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中国语言地图集[M].香港:香港朗
文有限公司,1987.
[8]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程林 西宁 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8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