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进步,现代建筑也开始产生了一些诸如能源耗费和污染严重等相关问题。为了提高建筑的健康、持续的发展水平,生态建筑将逐步取代现代建筑成为建筑的新发展趋势。本文主要针对生态建筑的内涵及特点开始研究,论述生态建筑设计的主要作用,并认真分析建筑设计生态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以期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家”和“住所”,后来衍生成生态学(Ecology)。到20世纪60年代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生态建筑”这一概念至今,其内涵在不断扩展和延伸。现在,普遍认为,生态建筑的基本原则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支撑环境;把建筑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来维护。
1 生态建筑的概念及特点
生态建筑的概念
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生态建筑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总体上是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使物质、能源实现秩序地循环转化,获得一种无污染、高效及低能的生态平衡系统。这个概念的落脚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1.1.1 提供健康的建筑环境,并向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生存活动空间;
1.1.2 减少能耗,保护环境、尊重自然,使建筑和自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2 生态建筑的特点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看,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以改善周围小气候,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以增强空间的适应性。生态建筑的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整体、全面地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可分割;建筑材料尽量使用天然材料,尽量使用天然能源与再生能源;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治污染措施;宅址选择远离污染源;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建筑产品体现出生态文化与艺术的内涵;设计过程中的多学科综合性。
2 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是以符合自然生态系统客观规律并与之和谐共生为前提,充分利用客观生态系统条件、资源,尊重文化,集成适宜的建筑功能与技术系统,坚持本地化原则,具有资源消耗最小及使用效率最大化能力,具备安全、健康、宜居功能并对生态系统扰动最小的可持续、可再生及可循环的全生命周期建筑。
2.1 和谐原则:建筑作为人类的一种影响存在结果,由于其空间选择、建造过程和使用拆除的全寿命过程存在着消耗、扰动以及影响的实际作用,其体系和谐、系统和谐、关系和谐便成为生态建筑特别强调的重要的和谐原则。
2.2 节约原则:资源占有与资源消耗在符合建筑全寿命周期使用总量与服务功能均衡的前提下,实现最小化与减量化的节约原则。
2.3 高效原则:建筑作为人类的居所,其建造、使用、维护与拆除应本着符合人与自然生态安全与和谐共生的前提,满足宜居、健康的要求,系统的采用集成技术提高建筑功能的效能,优化管理调控体系,形成生态建筑的高效原则。
2.4 舒适原则:舒适要求与资源占有及能源消耗在建筑建造、使用与维护管理中一直是一个矛盾体。在生态建筑中强调舒适原则不是以牺牲建筑的舒适度为前提,而是以满足人类居所舒适要求为设定条件,通过人类长期依托建筑而生存的经验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探索发展,总结形成生态建筑绿色化、生态化及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建筑综合系统集成技术,以满足生态建筑的舒适原则。
2.5 经济原则:生态建筑的建造、使用、维护是一个复杂的建筑系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组织体系问题。高投入、高技术的极致生态建筑虽然可以反映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高端水平,但是并非只有高技术才能够实现生态建筑的功能、效率与品质,适宜技术与地方化材料及地域特点的建造经验同样是生态建筑的重要发展途径。
3 生态建筑的设计关键点
对于生态建筑中的“生态”一词而言,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简单绿化,而是一种不但会对周围的环境无害,而且还有有利于人们生活工作的一种理念。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生态建筑将涉及到的能源系统、水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 热环境系统、废弃物管理处置系统、绿化系统以及色建材系统等各个方面。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技术策略的运行,尤其是对住宅区的物理环境和能源系统的设计上,建筑规划、单体设计以及建筑能源系统设计等;虽然生态建筑设计与绿化、建材选择是密不可分的,但它也是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4 建筑设计生态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生态建筑未来的必然选择,即生态建筑目前有研究原生生态建筑、运用新的生态技术提升建筑生态化的这两种发展方向。
原生生态建筑的优势在于:原生生态建筑多数选取自然的采光和通风形式;原生生态建筑中人们自觉运用本地建筑材料及建筑技术,并充分考虑了所在地气候条件;原生建筑对于自然环境比较敏感。因为重庆建筑的本质就是强调回归自然,所以建筑师在研究原生生态建筑时可以寻找到一些生态建筑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运用新生态技术提升建筑生态化,则是强调建筑师尝试利用新技术以改造建筑的环境使之如同生命和自然的循环系统一样,具备生态化的能源与材料的循环过程的自我控制与优化。建筑设计生态化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从能源利用、材料运用和自我调控三方面進行。
4.1 能源利用
尽量在建筑设计中采用永不枯竭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及热能等。如设计建筑使之生态化,利用面积较大的玻璃用于建筑屋顶,用以回收太阳能产生的热量,经由一些手段处理后,可以将其转化成为其他能源用于建筑热源供应和照明提;应用环保、节能技术。建筑设计生态化强调使建筑本身节能、环保,这不仅仅是降低能源使用,还要提高能源利用和优化使用能源。即必须选用相应的措施未完成资源消耗和能源再生的转化。
4.2 材料运用
建筑设计生态化一定要,首先,在材料运用方面选用能够可以更新、改造或者再利用及再生资源,尽可能实现材料的循环使用。其次,一定要运用建筑所在地的本地资源,以实现本土生态建筑的成本降低。建筑材料一定要选用生态性的建筑材料,这样的建材可以有效实现在材料生产、材料使用、材料废弃及材料再生循环的整个过程中和生态环境的协调融合,实现以最低的能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污染来完成最高的材料利用和循环再利用。
4.3 自我调控
建筑设计生态化的自我调控主要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两种调控,其中被动式调控指借助于建筑本身的结构和组件,如建筑的门窗、阳台进行遮阳处理,建立起适宜的生存环境,这种被动式的调控源于解决传统建筑,关注建筑环境和深刻理解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用这些指导建筑设计生态化。如国外有些住宅的建筑师经由选取玻璃暖房及相应的构造形式使建筑取得了出色的保温和隔热效果;主动式调控则是现代建筑设计生态化的最大成就,即计算机技术进行到了建筑设计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很好地把设计师的外延思想以有效的形势表现出来,因此带动了建筑设计生态化的技术性革命。建筑设计师可以经过主动调控把建筑生态的设计进一步精细化、准确化及严密化,从而实现了把建筑设计生态化和建筑构造、物理及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有机融合。
5 结语
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它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另一面它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景.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方向[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3)
[2]胡永东.对生态建筑的认识及设计要点[J].工程与建设.2006
[3] 李紫薇.生态建筑设计的初步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1).
关键词:生态建筑;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家”和“住所”,后来衍生成生态学(Ecology)。到20世纪60年代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生态建筑”这一概念至今,其内涵在不断扩展和延伸。现在,普遍认为,生态建筑的基本原则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可持续支撑环境;把建筑环境作为一个有机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来维护。
1 生态建筑的概念及特点
生态建筑的概念
作为一种全新的建筑形式,生态建筑有着许多不同的解释,总体上是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素,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使物质、能源实现秩序地循环转化,获得一种无污染、高效及低能的生态平衡系统。这个概念的落脚点有以下两个方面:
1.1.1 提供健康的建筑环境,并向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生存活动空间;
1.1.2 减少能耗,保护环境、尊重自然,使建筑和自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1.2 生态建筑的特点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看,生态建筑主要表现为:采用多种绿化方式以改善周围小气候,采用大跨度轻型结构以增强空间的适应性。生态建筑的设计,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整体、全面地考虑设计区域内部与外部环境关系;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不可分割;建筑材料尽量使用天然材料,尽量使用天然能源与再生能源;采用节能技术和防治污染措施;宅址选择远离污染源;尊重设计地段内的土地、环境及植被的特点,因地制宜;建筑产品体现出生态文化与艺术的内涵;设计过程中的多学科综合性。
2 生态建筑的设计原则
生态建筑是以符合自然生态系统客观规律并与之和谐共生为前提,充分利用客观生态系统条件、资源,尊重文化,集成适宜的建筑功能与技术系统,坚持本地化原则,具有资源消耗最小及使用效率最大化能力,具备安全、健康、宜居功能并对生态系统扰动最小的可持续、可再生及可循环的全生命周期建筑。
2.1 和谐原则:建筑作为人类的一种影响存在结果,由于其空间选择、建造过程和使用拆除的全寿命过程存在着消耗、扰动以及影响的实际作用,其体系和谐、系统和谐、关系和谐便成为生态建筑特别强调的重要的和谐原则。
2.2 节约原则:资源占有与资源消耗在符合建筑全寿命周期使用总量与服务功能均衡的前提下,实现最小化与减量化的节约原则。
2.3 高效原则:建筑作为人类的居所,其建造、使用、维护与拆除应本着符合人与自然生态安全与和谐共生的前提,满足宜居、健康的要求,系统的采用集成技术提高建筑功能的效能,优化管理调控体系,形成生态建筑的高效原则。
2.4 舒适原则:舒适要求与资源占有及能源消耗在建筑建造、使用与维护管理中一直是一个矛盾体。在生态建筑中强调舒适原则不是以牺牲建筑的舒适度为前提,而是以满足人类居所舒适要求为设定条件,通过人类长期依托建筑而生存的经验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探索发展,总结形成生态建筑绿色化、生态化及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建筑综合系统集成技术,以满足生态建筑的舒适原则。
2.5 经济原则:生态建筑的建造、使用、维护是一个复杂的建筑系统问题,更是一个社会组织体系问题。高投入、高技术的极致生态建筑虽然可以反映出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高端水平,但是并非只有高技术才能够实现生态建筑的功能、效率与品质,适宜技术与地方化材料及地域特点的建造经验同样是生态建筑的重要发展途径。
3 生态建筑的设计关键点
对于生态建筑中的“生态”一词而言,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简单绿化,而是一种不但会对周围的环境无害,而且还有有利于人们生活工作的一种理念。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生态建筑将涉及到的能源系统、水环境系统、光环境系统、声环境系统、 热环境系统、废弃物管理处置系统、绿化系统以及色建材系统等各个方面。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技术策略的运行,尤其是对住宅区的物理环境和能源系统的设计上,建筑规划、单体设计以及建筑能源系统设计等;虽然生态建筑设计与绿化、建材选择是密不可分的,但它也是生态建筑设计过程中最容易忽略的一个问题,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4 建筑设计生态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生态建筑未来的必然选择,即生态建筑目前有研究原生生态建筑、运用新的生态技术提升建筑生态化的这两种发展方向。
原生生态建筑的优势在于:原生生态建筑多数选取自然的采光和通风形式;原生生态建筑中人们自觉运用本地建筑材料及建筑技术,并充分考虑了所在地气候条件;原生建筑对于自然环境比较敏感。因为重庆建筑的本质就是强调回归自然,所以建筑师在研究原生生态建筑时可以寻找到一些生态建筑的问题的解决办法。
运用新生态技术提升建筑生态化,则是强调建筑师尝试利用新技术以改造建筑的环境使之如同生命和自然的循环系统一样,具备生态化的能源与材料的循环过程的自我控制与优化。建筑设计生态化未来发展趋势可以从能源利用、材料运用和自我调控三方面進行。
4.1 能源利用
尽量在建筑设计中采用永不枯竭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及热能等。如设计建筑使之生态化,利用面积较大的玻璃用于建筑屋顶,用以回收太阳能产生的热量,经由一些手段处理后,可以将其转化成为其他能源用于建筑热源供应和照明提;应用环保、节能技术。建筑设计生态化强调使建筑本身节能、环保,这不仅仅是降低能源使用,还要提高能源利用和优化使用能源。即必须选用相应的措施未完成资源消耗和能源再生的转化。
4.2 材料运用
建筑设计生态化一定要,首先,在材料运用方面选用能够可以更新、改造或者再利用及再生资源,尽可能实现材料的循环使用。其次,一定要运用建筑所在地的本地资源,以实现本土生态建筑的成本降低。建筑材料一定要选用生态性的建筑材料,这样的建材可以有效实现在材料生产、材料使用、材料废弃及材料再生循环的整个过程中和生态环境的协调融合,实现以最低的能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污染来完成最高的材料利用和循环再利用。
4.3 自我调控
建筑设计生态化的自我调控主要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两种调控,其中被动式调控指借助于建筑本身的结构和组件,如建筑的门窗、阳台进行遮阳处理,建立起适宜的生存环境,这种被动式的调控源于解决传统建筑,关注建筑环境和深刻理解现代建筑的设计理念,用这些指导建筑设计生态化。如国外有些住宅的建筑师经由选取玻璃暖房及相应的构造形式使建筑取得了出色的保温和隔热效果;主动式调控则是现代建筑设计生态化的最大成就,即计算机技术进行到了建筑设计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很好地把设计师的外延思想以有效的形势表现出来,因此带动了建筑设计生态化的技术性革命。建筑设计师可以经过主动调控把建筑生态的设计进一步精细化、准确化及严密化,从而实现了把建筑设计生态化和建筑构造、物理及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有机融合。
5 结语
生态化的思想是人类的取向和必然选择,城市和建筑设计的生态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它契合了“可持续发展”的全球共识;另一面它为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生态建筑理论的发展将导致建筑科学技术内容的极大丰富与建筑艺术创造的相应发展,推动整个建筑学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邱景.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发展方向[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33)
[2]胡永东.对生态建筑的认识及设计要点[J].工程与建设.2006
[3] 李紫薇.生态建筑设计的初步研究[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