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浮千年的扇子,除却纳凉的功用,还有悠悠古事述说着情怀。
“清风在握,应知雅扇凭风骨。爽气满怀,还解文人重气量。”小小一柄扇子,在文人雅士手中彰显出非凡的情怀。中国堪称“扇子王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品种繁多,不同人手中的扇子有着不同的意义,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沉淀,集成独具韵味的扇文化。
借扇上位非女子
扇子最初的功用并非取凉驱蚊,而是一种装饰品。古时一扇随身,展男子潇洒俊美,还避免手足无措时的尴尬,必要时遮面挡羞更成为一种本能。而小小一柄扇子,利用得当,也会成为掌控时局的绝妙道具。
宋徽宗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民间怨声载道。多才艺喜游乐的他某天奇思妙想,宣布允许百姓在婚嫁时使用属于皇宫内部以示威严的仪仗扇。仪仗扇又称掌扇,就是在古装戏中经常看到站在帝王身后的宫女手执的长竿扇。从此百姓结婚喜庆之日全用仪仗扇以壮声威,此举深得人心,百姓更将仪仗扇“广开视听,求贤人自辅”的含义进行渲染发挥,称宋徽宗是位开明君主。
一把扇子竟能如此翻云覆雨,重新树立宋徽宗的形象,是他始料未及的。爱好艺术的他便大举推行扇文化,设立画苑推广扇面艺术,一时间扇子雅俗共赏。到康熙年间,这些扇子被炒至历史高价,有“每扇价值五金”之说,按苏州糙米每石约七八钱算,一扇至少抵米六石,约1500斤,不少文人靠倒卖扇子成了商贾名人,扇子也成为那个时代生财之道的代名词。
唐太宗李世民深谙君臣之道,便常以做工精细的扇子相赠笼络群臣。《唐会要》记载,端午那天,唐太宗对长孙无忌、杨师道说:“旧俗必用服玩相贺,今各赐君飞白扇二枚,庶动清风,以扬美德。”借扇喻清风,鼓励廉政,可谓用心良苦。扇子也成为治国之用的优良道具。
而诸葛亮手中的羽扇,不仅成就了他“万古云霄一羽毛”的人生哲理,还成为后人升迁的工具。
夏公一生研究《三国演义》,尤其关注诸葛亮手中的扇子,还发表一篇《论诸葛亮扇子的用料》的论文,说诸葛亮的扇子是用鹅毛做的。一位叫赵大的学者高调反对,引经据典说诸葛亮的扇子是用鸭毛做的,很快,就羽毛这问题形成了鹅毛派和鸭毛派。两派战得火热之际,怎晓内部战火又起。在鹅毛派内,分裂成天鹅毛派和家鹅毛派;在鸭毛派内,分裂成野鸭毛派和家鸭毛派。各派互相攻击,战得不亦乐乎,每年都发表成上百篇论文,许多人在论战中成了学者,出了专著,评上了教授职称。
扇子本是多情物
古时女子中意一枚枚圆形有柄的团扇,那是男女眼中的红娘,既可作信物,又可述衷肠,亦称合欢扇。本是美好定情之物,不小心也可葬送爱情与性命。
越国大夫范蠡到诸暨城南苎萝山下寻贤人,却与赤足浣纱的西施一见钟情,定下百年之好。心灵手巧的西施便用麦草编成团扇,将自己用彩丝绣于扇芯,送赠范郎。可惜扇中貌美的西施被勾践发现,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未能与范蠡长相厮守。不过,手工麦草扇的编织技巧传了下来,一度成为诸暨的经济支柱。
其实扇里所藏的不止儿女情长,还有古时那讳莫如深的风俗。魏晋开始,女子的嫁妆必有一把圆形的三面扇,左右可开,正面打开是山水人物,反面打开则是春宫图。那个年代,家长不便开导女儿男女之事,只好采用暗示法让姑娘意会自悟。谢道韫与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成家之日,母亲便为谢道韫准备了一把亲手绘制的三面扇,“洞房花烛夜,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迎亲时,王凝之也随身带一把折扇,上轿前在谢道韫的头部敲打两下,意为给她一个下马威:上轿之后就是王家人,以后要好好过日子,不可轻举妄动。之后谢道韫的母亲便端出一盆水泼向轿子,起轿后,王凝之便将手中的折扇丢在地上,母亲捡起扇子对着轿子猛扇,边扇边念叨:“扇凉一点。很凉啊,很凉啊。”谐音“善良一点”,提醒谢道韫在夫家善良为人。而王凝之抛下的这枚扇子,画有山水图案,一面是水,一面是山,山靠水来水靠山,若要离别,除非山崩水流断,寓意将与妻子永远厮守,让娘家放心。(画插图)
当然,本是自摇自用自生风的扇子同样会引发悲情祸事。
有次唐玄宗赠给杨贵妃外族人进贡的狐裘,为讨皇帝高兴,杨贵妃炎炎夏日穿着狐裘午睡,便命十多位婢女在旁打扇,仍不觉其凉,大发雷霆。杨国忠便下令将打扇的奴婢全杀了,既巩固了杨贵妃的地位,又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倒是那十位奴婢死得冤枉却无处述。(画插图)
而明朝奸臣严嵩同样栽在扇子上,他出身清贫但仕途坦荡,做事敬小慎微,但爱扇如命。只要拿着稀世之扇拜会他,所有事情都迎刃而解。他通倭谋反之罪就是因一把金银铰川扇而定。后严嵩被抄家籍没时,清单中列出的扇子就有近3万柄,倭扇、襄扇、戈奇折扇、玳瑁象牙诸香扇……扇子的数量和名贵之度远远超过皇上。
小扇走上新时代
几千年来,从统治者头上的仪仗扇,到老百姓手中纳凉的蒲扇;从青年男女寄托爱情的信物,到文人雅士身份和志趣的标识,一直发展到现在的电风扇、空调,扇子在承接历史辉煌荣耀的同时,也尝到当代一丝失落和苦涩。
而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访华,周恩来赠一把檀香梅花扇,寓意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如梅花永葆耐寒,经得起考验。1984年,我国领导人将一柄龚扇赠与英女王,当年就发表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回归,如此奇能被传为佳话。新时代的扇子更多是工艺品与艺术品的结晶,经岁月淘洗,如今也欣欣然高于生活了。
“清风在握,应知雅扇凭风骨。爽气满怀,还解文人重气量。”小小一柄扇子,在文人雅士手中彰显出非凡的情怀。中国堪称“扇子王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品种繁多,不同人手中的扇子有着不同的意义,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沉淀,集成独具韵味的扇文化。
借扇上位非女子
扇子最初的功用并非取凉驱蚊,而是一种装饰品。古时一扇随身,展男子潇洒俊美,还避免手足无措时的尴尬,必要时遮面挡羞更成为一种本能。而小小一柄扇子,利用得当,也会成为掌控时局的绝妙道具。
宋徽宗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民间怨声载道。多才艺喜游乐的他某天奇思妙想,宣布允许百姓在婚嫁时使用属于皇宫内部以示威严的仪仗扇。仪仗扇又称掌扇,就是在古装戏中经常看到站在帝王身后的宫女手执的长竿扇。从此百姓结婚喜庆之日全用仪仗扇以壮声威,此举深得人心,百姓更将仪仗扇“广开视听,求贤人自辅”的含义进行渲染发挥,称宋徽宗是位开明君主。
一把扇子竟能如此翻云覆雨,重新树立宋徽宗的形象,是他始料未及的。爱好艺术的他便大举推行扇文化,设立画苑推广扇面艺术,一时间扇子雅俗共赏。到康熙年间,这些扇子被炒至历史高价,有“每扇价值五金”之说,按苏州糙米每石约七八钱算,一扇至少抵米六石,约1500斤,不少文人靠倒卖扇子成了商贾名人,扇子也成为那个时代生财之道的代名词。
唐太宗李世民深谙君臣之道,便常以做工精细的扇子相赠笼络群臣。《唐会要》记载,端午那天,唐太宗对长孙无忌、杨师道说:“旧俗必用服玩相贺,今各赐君飞白扇二枚,庶动清风,以扬美德。”借扇喻清风,鼓励廉政,可谓用心良苦。扇子也成为治国之用的优良道具。
而诸葛亮手中的羽扇,不仅成就了他“万古云霄一羽毛”的人生哲理,还成为后人升迁的工具。
夏公一生研究《三国演义》,尤其关注诸葛亮手中的扇子,还发表一篇《论诸葛亮扇子的用料》的论文,说诸葛亮的扇子是用鹅毛做的。一位叫赵大的学者高调反对,引经据典说诸葛亮的扇子是用鸭毛做的,很快,就羽毛这问题形成了鹅毛派和鸭毛派。两派战得火热之际,怎晓内部战火又起。在鹅毛派内,分裂成天鹅毛派和家鹅毛派;在鸭毛派内,分裂成野鸭毛派和家鸭毛派。各派互相攻击,战得不亦乐乎,每年都发表成上百篇论文,许多人在论战中成了学者,出了专著,评上了教授职称。
扇子本是多情物
古时女子中意一枚枚圆形有柄的团扇,那是男女眼中的红娘,既可作信物,又可述衷肠,亦称合欢扇。本是美好定情之物,不小心也可葬送爱情与性命。
越国大夫范蠡到诸暨城南苎萝山下寻贤人,却与赤足浣纱的西施一见钟情,定下百年之好。心灵手巧的西施便用麦草编成团扇,将自己用彩丝绣于扇芯,送赠范郎。可惜扇中貌美的西施被勾践发现,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未能与范蠡长相厮守。不过,手工麦草扇的编织技巧传了下来,一度成为诸暨的经济支柱。
其实扇里所藏的不止儿女情长,还有古时那讳莫如深的风俗。魏晋开始,女子的嫁妆必有一把圆形的三面扇,左右可开,正面打开是山水人物,反面打开则是春宫图。那个年代,家长不便开导女儿男女之事,只好采用暗示法让姑娘意会自悟。谢道韫与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成家之日,母亲便为谢道韫准备了一把亲手绘制的三面扇,“洞房花烛夜,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迎亲时,王凝之也随身带一把折扇,上轿前在谢道韫的头部敲打两下,意为给她一个下马威:上轿之后就是王家人,以后要好好过日子,不可轻举妄动。之后谢道韫的母亲便端出一盆水泼向轿子,起轿后,王凝之便将手中的折扇丢在地上,母亲捡起扇子对着轿子猛扇,边扇边念叨:“扇凉一点。很凉啊,很凉啊。”谐音“善良一点”,提醒谢道韫在夫家善良为人。而王凝之抛下的这枚扇子,画有山水图案,一面是水,一面是山,山靠水来水靠山,若要离别,除非山崩水流断,寓意将与妻子永远厮守,让娘家放心。(画插图)
当然,本是自摇自用自生风的扇子同样会引发悲情祸事。
有次唐玄宗赠给杨贵妃外族人进贡的狐裘,为讨皇帝高兴,杨贵妃炎炎夏日穿着狐裘午睡,便命十多位婢女在旁打扇,仍不觉其凉,大发雷霆。杨国忠便下令将打扇的奴婢全杀了,既巩固了杨贵妃的地位,又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倒是那十位奴婢死得冤枉却无处述。(画插图)
而明朝奸臣严嵩同样栽在扇子上,他出身清贫但仕途坦荡,做事敬小慎微,但爱扇如命。只要拿着稀世之扇拜会他,所有事情都迎刃而解。他通倭谋反之罪就是因一把金银铰川扇而定。后严嵩被抄家籍没时,清单中列出的扇子就有近3万柄,倭扇、襄扇、戈奇折扇、玳瑁象牙诸香扇……扇子的数量和名贵之度远远超过皇上。
小扇走上新时代
几千年来,从统治者头上的仪仗扇,到老百姓手中纳凉的蒲扇;从青年男女寄托爱情的信物,到文人雅士身份和志趣的标识,一直发展到现在的电风扇、空调,扇子在承接历史辉煌荣耀的同时,也尝到当代一丝失落和苦涩。
而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访华,周恩来赠一把檀香梅花扇,寓意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如梅花永葆耐寒,经得起考验。1984年,我国领导人将一柄龚扇赠与英女王,当年就发表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回归,如此奇能被传为佳话。新时代的扇子更多是工艺品与艺术品的结晶,经岁月淘洗,如今也欣欣然高于生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