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扇情调长

来源 :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huisi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浮千年的扇子,除却纳凉的功用,还有悠悠古事述说着情怀。
  
  “清风在握,应知雅扇凭风骨。爽气满怀,还解文人重气量。”小小一柄扇子,在文人雅士手中彰显出非凡的情怀。中国堪称“扇子王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品种繁多,不同人手中的扇子有着不同的意义,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沉淀,集成独具韵味的扇文化。
  
  借扇上位非女子
  
  扇子最初的功用并非取凉驱蚊,而是一种装饰品。古时一扇随身,展男子潇洒俊美,还避免手足无措时的尴尬,必要时遮面挡羞更成为一种本能。而小小一柄扇子,利用得当,也会成为掌控时局的绝妙道具。
  宋徽宗在位期间过分追求奢侈生活,民间怨声载道。多才艺喜游乐的他某天奇思妙想,宣布允许百姓在婚嫁时使用属于皇宫内部以示威严的仪仗扇。仪仗扇又称掌扇,就是在古装戏中经常看到站在帝王身后的宫女手执的长竿扇。从此百姓结婚喜庆之日全用仪仗扇以壮声威,此举深得人心,百姓更将仪仗扇“广开视听,求贤人自辅”的含义进行渲染发挥,称宋徽宗是位开明君主。
  一把扇子竟能如此翻云覆雨,重新树立宋徽宗的形象,是他始料未及的。爱好艺术的他便大举推行扇文化,设立画苑推广扇面艺术,一时间扇子雅俗共赏。到康熙年间,这些扇子被炒至历史高价,有“每扇价值五金”之说,按苏州糙米每石约七八钱算,一扇至少抵米六石,约1500斤,不少文人靠倒卖扇子成了商贾名人,扇子也成为那个时代生财之道的代名词。
  唐太宗李世民深谙君臣之道,便常以做工精细的扇子相赠笼络群臣。《唐会要》记载,端午那天,唐太宗对长孙无忌、杨师道说:“旧俗必用服玩相贺,今各赐君飞白扇二枚,庶动清风,以扬美德。”借扇喻清风,鼓励廉政,可谓用心良苦。扇子也成为治国之用的优良道具。
  而诸葛亮手中的羽扇,不仅成就了他“万古云霄一羽毛”的人生哲理,还成为后人升迁的工具。
  夏公一生研究《三国演义》,尤其关注诸葛亮手中的扇子,还发表一篇《论诸葛亮扇子的用料》的论文,说诸葛亮的扇子是用鹅毛做的。一位叫赵大的学者高调反对,引经据典说诸葛亮的扇子是用鸭毛做的,很快,就羽毛这问题形成了鹅毛派和鸭毛派。两派战得火热之际,怎晓内部战火又起。在鹅毛派内,分裂成天鹅毛派和家鹅毛派;在鸭毛派内,分裂成野鸭毛派和家鸭毛派。各派互相攻击,战得不亦乐乎,每年都发表成上百篇论文,许多人在论战中成了学者,出了专著,评上了教授职称。
  
  扇子本是多情物
  
  古时女子中意一枚枚圆形有柄的团扇,那是男女眼中的红娘,既可作信物,又可述衷肠,亦称合欢扇。本是美好定情之物,不小心也可葬送爱情与性命。
  越国大夫范蠡到诸暨城南苎萝山下寻贤人,却与赤足浣纱的西施一见钟情,定下百年之好。心灵手巧的西施便用麦草编成团扇,将自己用彩丝绣于扇芯,送赠范郎。可惜扇中貌美的西施被勾践发现,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未能与范蠡长相厮守。不过,手工麦草扇的编织技巧传了下来,一度成为诸暨的经济支柱。
  其实扇里所藏的不止儿女情长,还有古时那讳莫如深的风俗。魏晋开始,女子的嫁妆必有一把圆形的三面扇,左右可开,正面打开是山水人物,反面打开则是春宫图。那个年代,家长不便开导女儿男女之事,只好采用暗示法让姑娘意会自悟。谢道韫与王羲之的二儿子王凝之成家之日,母亲便为谢道韫准备了一把亲手绘制的三面扇,“洞房花烛夜,一切问题迎刃而解。”迎亲时,王凝之也随身带一把折扇,上轿前在谢道韫的头部敲打两下,意为给她一个下马威:上轿之后就是王家人,以后要好好过日子,不可轻举妄动。之后谢道韫的母亲便端出一盆水泼向轿子,起轿后,王凝之便将手中的折扇丢在地上,母亲捡起扇子对着轿子猛扇,边扇边念叨:“扇凉一点。很凉啊,很凉啊。”谐音“善良一点”,提醒谢道韫在夫家善良为人。而王凝之抛下的这枚扇子,画有山水图案,一面是水,一面是山,山靠水来水靠山,若要离别,除非山崩水流断,寓意将与妻子永远厮守,让娘家放心。(画插图)
  当然,本是自摇自用自生风的扇子同样会引发悲情祸事。
  有次唐玄宗赠给杨贵妃外族人进贡的狐裘,为讨皇帝高兴,杨贵妃炎炎夏日穿着狐裘午睡,便命十多位婢女在旁打扇,仍不觉其凉,大发雷霆。杨国忠便下令将打扇的奴婢全杀了,既巩固了杨贵妃的地位,又树立了自己的威信。倒是那十位奴婢死得冤枉却无处述。(画插图)
  而明朝奸臣严嵩同样栽在扇子上,他出身清贫但仕途坦荡,做事敬小慎微,但爱扇如命。只要拿着稀世之扇拜会他,所有事情都迎刃而解。他通倭谋反之罪就是因一把金银铰川扇而定。后严嵩被抄家籍没时,清单中列出的扇子就有近3万柄,倭扇、襄扇、戈奇折扇、玳瑁象牙诸香扇……扇子的数量和名贵之度远远超过皇上。
  
  小扇走上新时代
  
  几千年来,从统治者头上的仪仗扇,到老百姓手中纳凉的蒲扇;从青年男女寄托爱情的信物,到文人雅士身份和志趣的标识,一直发展到现在的电风扇、空调,扇子在承接历史辉煌荣耀的同时,也尝到当代一丝失落和苦涩。
  而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访华,周恩来赠一把檀香梅花扇,寓意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如梅花永葆耐寒,经得起考验。1984年,我国领导人将一柄龚扇赠与英女王,当年就发表联合声明,香港于1997年回归,如此奇能被传为佳话。新时代的扇子更多是工艺品与艺术品的结晶,经岁月淘洗,如今也欣欣然高于生活了。
其他文献
郑乃谦站在高耸的货架前,背后是一箱箱全手工的广绣产品,它们华丽地泛着幽光。只需郑乃谦大手一挥,这些绣品将随着远洋货轮去往世界各地,西班牙、英国、荷兰、印度……  每年,从这里出发的广绣日用品价值千万元,占据欧洲刺绣实用品市场大半壁江山。    2009年,西班牙邮政发行1枚《西班牙特色》不干胶自贴邮票,主题为扇子和马尼拉披肩。马尼拉披肩其实应该叫做中国披肩。  在披肩的原产地广东顺德,郑乃谦健步如
食鹽、白糖、胡椒粉……来自美国的马修,用这些不起眼的食材,创造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超现实的缩影足以以假乱真。    一场名为“异世界”的光学错觉和小现实展亮相纽约艺术设计博物馆,40幅鬼斧神工的大自然景观照片令人叹为观止。展览者的目的,是希望人们换个角度看世界。  一张只有在《国家地理》杂志才能见到的龙卷风照片吸引了众多眼球,乌黑的螺旋状气流呈逆时针方向朝眼前旋转而来,雷电交加的景象近在咫尺。这是
艺术派  在扉艺廊看展览、看舞蹈乃至话剧,在扉卖品买本土设计师的艺术品——对广州的普罗大众的来说,有了“扉”,艺术休闲的概念已经相当完整。    农林下路电车总站是老广州很熟悉的地方,现在它为一部分新派广州人熟知,是因为一个艺术空间——扉艺廊。在繁华的闹市,做的却是清雅脱俗的艺术,足以看出它的态度很亲民,而非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  走进亿达大厦一楼,一把扇形的楼梯引着你往下走,转入负一楼,眼睛就会
60多年过去,软木画和时代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吴学宝依然情迷软木画,为软木画的发展深耕不辍,用情深至此,是因为他是真正的“软木画之子”。  大师简介:  吴学宝,1940年生,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福州软木画鼻祖吴启棋之子,创新制作出仅两厘米厚、可双面观看的半立体软木画作品,目前唯一的软木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吴学宝大师今年71岁,头发已经花白。每周他都会有几天,坐公交从城中的新家到城郊的
首届中国杭州亚太传统手工艺博览会在杭州召开  为纪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十周年,加强亚太国际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打造“浙江传统手工艺强省”、“杭州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日前,“首届中国杭州亚太传统手工艺博览会”在杭州市白马湖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届“亚博会”以“美好生活手上来”为主题,提高人们对传统手工艺价值的认识、尊重和欣赏;展示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多样性
DIY2009年笔筒拼图台历:  1.剪下附赠页,贴在稍硬的纸板上(如:鞋盒、饼干盒等);  2.沿边线剪下各个方块,将它们拼装成笔筒;  3.将单独的方块,拼装于笔筒中段,以便更好的固定笔筒。
凉山彝族自治州居住有近两百万彝族,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彝族重要支系。  滔滔不绝的金沙江水,滋润了西南高地这片神奇而馥郁的土地,世代生活于横断山脉腹地的大凉山彝族在这山高水深、江河纵横的天然环境中,划山而居、顺水而治,割据的状态以及闭塞的交通,使凉山彝族长期处于较为封闭的社会中。也因此,这里至今依然保留着古老的民俗风情,也孕育了漆器、银器、纺织、擀毡、刺绣、彩绘等绚丽
走进宗澍坤的家,第一反应是,没装修?灰色的墙、灰色的地、灰色的天花板,水泥面就这样赤裸裸地呈现着,连门都没有。行走其中,或一束干枯的树枝、或一抹亮丽的桔黄……惊喜,总在不经意间遇见,奇怪的是,并未感觉到水泥带来的冰冷,反而觉得这才是房子本来的模样,自然、真实,不需要任何风格、任何形式。  妙手偶得之  赤裸的水泥几乎贯穿家里的每一个空间,这是宗澍坤家带给所有人的第一印象。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水泥
创业案例  创业人:于青  创业条件:拼布技术 3万元起步资金 营销技巧 平和心态  于青不仅想做一家成功的拼布教室,还想做无数家成功的拼布教室。这是一个“士兵”的心愿。    2005年于青迷上拼布时,拼布在国内并不普及,上海只有两家拼布教室。于青手工拼制的桌旗、做工精致的挂画、甜美的拼布包常常令周围朋友羡慕不已。拿到手工普及协会的拼布讲师资格,于青的拼布教室在朋友们“纠缠”下有了雏形。  于青
品牌档案  品牌名:Venini  国家:意大利  成立时间:1921年  特色技法:艺术吹玻璃  产品系列:家居饰品、灯具、限量品、定制品  理念:保持创新与活力,有远见卓识的理念与实现梦想的热情。  威尼斯的水城风光每年都会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纷纷到来,但除了波光粼粼的湖面外,玻璃的光辉也为这座绚烂的水城添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世代相传的威尼斯玻璃工匠和艺术家创造出了无数经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