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冠”类词语的语义文化意蕴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帽子在古代作为头衣,其还通称为“冠”。《说文》:“冠,絭也。所以絭发,弁冕之总名也。”“冠”之种类繁多,历代样式繁缛,以“冠”为核心语素以及与之相关的语义构成了一批词语,我们称之为“冠”类词语。通过对这些“冠”类词语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冠”在历史的洗礼中不仅具有束发、装饰等功用, 其中还浸透着深厚的语义的文化的鲜活因子,体现着民族生活的诸多方面。因此,探求“冠”类词语的语义文化内涵,对于我们阅读古籍,理解古代人民思维方式、文化心理以及明晓古代社会礼仪习俗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 从语义内容看“冠”类词语所凝聚的传统文化
  
  “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又是民族文化的主要建构手段和传承手段。”语言对于文化的建构和传承作用,要求我们对语言符号的核心内容即语义,进行科学剖析,进而从内在意义上解读这种文化符号。
  
  (一)对“冠”本义及相关义的解读
  “冠”之本义为帽子,用作名词读ɡuān。《说文·冖部》: “冠,弁冕之总名也。”段玉裁注: “析言之,冕、弁、冠三者异制;浑言之,则冕、弁亦冠也。” 冕、弁、冠是显示等级的礼帽。从“冠”的字形看,“冖”为帽子,“元”为人头,“寸”为人手,表示用手给人戴帽子。古时之冠有法度限制,等级不同,场合不同,要戴不同的冠,故从“寸”表示法度。《说文》“射”下曰:“寸,法度也。”“寺”下亦曰:“廷,有法度者也,从‘寸’。”冠,以表示法度的“寸”充当会意部件,这是因为在古代社会戴帽子(冠)总与法度发生联系。冠即是用来标志人们尊卑地位的,戴冠当然也就只能选择与自己身份地位相符的礼规。违反了这种礼规,则是僭越。冠的种类很多,有通天冠、远游冠、进贤冠、建华冠、方山冠、却非冠、巧事冠、章甫冠等。如《礼记·曲上礼》: “为人子,父母存,冠衣不纯素。”岳飞《满江红·写怀》词: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可见,古代的礼法制度多与戴冠有关。
  由于“冠”的字形像以手持帽子戴于头上,故而形成了“戴帽子”的意义,用做动词读作ɡuàn。如《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曹植《责躬》诗:“冠我玄冕,要我朱绂。”由于帽子戴在头上,头为人首,故在“戴帽子”意义的基础上经过引申、转喻、借代等方式形成了“居于首位”、“加在前头”、“尊崇”、“覆盖”、“贯穿”等义。
  以“冠”为中心所构成的词语,无论是用作名词,还是用做动词,大都在本义的基础上附加了一层新的含义。这些新的含义通过种种方式实现,充盈着民族思维、文化观念和文化价值的创造,深藏着浓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二)对“冠”类词语借代义及其文化意蕴的考察
  “‘借代’首先是全人类所共有的普遍的思维方式,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给万事万物命名的一种手段。”借代不同于隐喻之“喻”的描述功能,主要在于“代”之指称功能,体现事物之间相互关联或对应的关系。修辞意义上的借代手法具有临时性和偶然性,但经过人们的相延习用和词义的凝结固化,便产生了词的借代义。这一过程亦是人们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形成的过程。
  “冠”类词语的借代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即在原义基础上进一步产生新的义项。其中有一批“冠”类词语形成的借代义为官宦、官员或官职,形成官员、官宦或官职这一借代义的语义场。如“冠巾”原指冠和巾,借指官职;“冠弁”原指天子田猎时的装束,代指官员;“冠佩”或“冠珮”原指古代官吏的冠或佩饰,借指官吏;“冠服”原指帽子和衣服,代指官吏;“官胄”原指平时和战时的头衣,借指帝王或贵族子孙;“冠带”原指帽子与腰带,代指官吏;“冠冕”或“冠絻”原指古代帝王、官员所戴的帽子,借指仕宦;“冠绅”原指戴帽束带,代指仕宦;“冠绂”借指仕宦;“冠裳”原指官吏的全套礼服,代指官宦士绅;“冠组”借指仕宦;“冠剑”原指古代官员戴冠佩剑,代指官吏或官职;“冠簪”原指使冠固定于发髻上的簪子,借指仕宦;“冠缨”原指结于颔下,使冠固定于头上的带子,代指仕宦;“冠豸”原指戴豸冠,豸冠即獬豸冠,古代御史所戴的帽子,借指担任御史之类的官吏;“冠盖场”代指官场;“冠盖相望”中的“冠盖”原指官宦的冠服和车盖,借指官员;“冠”是做官人戴的,“挂冠归去”原指把官帽取下挂起来,代指辞官回家;“挂冠求去”原指脱下官帽要求离去,借指辞官归隐;“倒冠落佩”原指脱下帽子、摘下佩玉,代指辞官还乡;“弹冠相庆”中的“弹冠”原指弹去帽子上的尘土,借指准备做官。
  这种构词方式体现了自古以来人们借事物的象征标记或个体特征代事物的思维方式,凝聚了华夏文化的重要内容。首先“冠”是古代贵族到了成年所必须戴的头衣,是从服饰角度区别于平民百姓的一个标志,因此也就成了达官贵人特有的代称,这就为“冠”类词语借代义的产生提供了文化背景和现实依据。其次,从代指官吏的“冠”类词语的数量之多、样式之繁杂,我们可以看到“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绝高地位和崇高角色,即官本位特征。再者,古代官职各有其称谓,却又为何在运用中产生如此多的代称?研究古代先民的心理可以发现,一方面“冠”作为官员服饰的一部分,用它代官更为形象生动且通俗易晓;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古代先民敬官畏官避讳直呼官名,而是婉言以称的文化心理。
  由此可见,语言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通过它,我们可以窥探历史的发展脉络,也可以透视文化的点点滴滴。
  
  二、中国传统文化孳生的“冠”类词语
  
  “文化是语言的‘底座’,没有文化,语言就不可能存在。”语言是在人类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其产生、发展、变化乃至消亡都受到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同样,中国特有的文化背景孕育了其特殊的语言。综观服饰发展史,“冠”不只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文化标记。“冠”类词语就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孳生起来的。
  
  (一)等级制度标示的“冠”类词语
  中国传统农业宗法社会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官僚等级制度森严。人们的身份、地位及人与人的关系都依照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伦理等级名分来决定。为了保障尊者、长者的利益,统治者制定了一套礼制进行区别。荀子《富国》中说:“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这在饮食、服饰、房舍、车马、祭祀、婚丧等方面都有所体现。古代礼法的核心,在于确立、维护阶级等级制度,作为礼法象征物的“冠”的佩戴,自然要受这一原则的严格制约。“冠”类词语恰恰在这种文化的规定性中应运而生。
  因古代贵族和平民的地位身份不同,其所饰“冠”“巾”亦相异,名称也就各不相同了。上古贵族男子平时所戴的头衣有“冠”“冕”和“弁”。清以前,男人不戴冠的只有小孩、平民、罪犯和异族人四种。秦汉时期出现了不少以“冠”作为语素的复音词来表冠名、制等级。如蔡邕《独断》下中提到,天子所戴的称“通天冠”,诸侯王所戴的称“远游冠”,公侯所戴的称“进贤冠”,武官所戴的称“武冠”或称“鶡冠”,谒者所戴的称“高山冠”(一说天子所戴)。《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提到御史、执法官所戴的称“法冠”或称“獬豸冠”等等。“冕”,《说文》:“大夫以上冠,邃延垂旒紞纩。”这样“冕旒”就成了帝王的代称。“冕”的等级高于冠,其为君主所戴。冕在形制上的特点是前后有旒,旒为一种悬挂的玉串。按旒的多少分等级,天子十二旒,诸侯九旒。后来只有天子才能戴冕。如东方朔《管客难》“冕而前旒”,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期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弁”是古代贵族所戴的用皮革制成的较为尊贵的头衣,又有“皮弁”和“爵弁”之分,前者在征战和田猎时戴,后者在祭祀时戴。“皮弁”是用几块白鹿皮拼接而成的类似于后代瓜皮帽的头衣,因皮块连接处缀以五彩石又称为“綦”(后亦写作“璂”或“琪”)。后代武官戴“皮弁”,进而以“弁”来指武官,又有“兵弁”、“将弁”等词。“爵弁”是红中带黑的弁,因其颜色与雀头相近又称为“雀弁”。据东汉《释名》记载,“皮弁”和“爵弁”虽颜色不同,然形制则完全相同。上古贵族男子战时还要戴“胄”,秦汉以后称“兜鍪”,后代称“盔”。但古人戴胄时并不去冠,而是在冠上加胄。根据古代礼制,头上戴着胄,见到尊者、长者就要摘去以示敬意。
   “巾”“帻”是较为简陋的一般帽子,是古代庶民百姓所饰头衣。《释名·释首饰》:“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古代的平民百姓虽不戴冠,但仍要留全发,上包方巾,称“帻”。《说文》:“帻,发有巾曰帻。”《玉篇》:“帻,覆髻也。”《方言》:“覆结(髻)谓之帻巾。”应勋《汉宫仪》则说:“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由此可知,“帻”是平民用于盖至前额头发的发髻。汉以后贵族也可帻冠并戴,即在帻上加冠。应勋《汉宫仪》说:“孝武时天子以下未有帻,元帝额上有壮发,不欲使人见,乃使进帻,群臣皆随焉。”古代平民所用包头发的头衣还有“帕头”,又称“络头”、“绡头”、“幧头”。据《方言》卷四记载:“络头,帕头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郊曰络头,南楚江湘之间称帕头。自河北,赵魏之间曰幧头。”“帕头”是就其缠法而言的,“绡头”是就其用生丝织成的材料而言。古代庶民还用“幞头”做头衣。它是以古书上所说的“角巾”为原始形态的,然自后周始经历代美化创新而进入达官贵族行列。文官所戴的称“展脚幞头”;武官所戴的为“交角幞头”。又因制幞头的材料多为青黑色的纱,就有了习传后代的“乌纱帽”。
  先秦时,女人不戴冠,唐以后才出现现在戏台上用的“凤冠”。女子十五而“笄”,即将头发盘到头顶用纚包住,用笄固定。女子行笄礼,即已成人而从婚了,因此后世称女子到成婚的年龄为“及笄”或“及笄三年”。
  等级制度下的传统文化将“冠”分成不同等级,并因此应运而生各种“冠”类词语。反过来,我们也可以透过这些词语所汇聚成的镜像来反观中国古代社会的种种状况。
  
  (二)“礼”性生活滋育的“冠”类词语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 自古而今“礼”贯穿于历史文化之中,自周代形成了吉、凶、军、宾、嘉五大礼仪制度,并以此来维系社会正常统治秩序。冠婚之礼为嘉礼,是贵族阶层的传统大礼。这是因为在古代社会,人们只有到达一定年龄后才可以立身成家,进而才能承担社会责任、行使社会权力,也就可以做官了。冠礼作为贵族男子进入成年、步入社会的标志,其礼节繁缛,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了冠礼文化。与冠礼相伴而生的各类词语则记述了这一文化现象。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所以“弱冠”指处于二十岁左右的青年时期。二十岁为标准的行冠年龄,故用“冠年”、“冠岁”代指男子二十岁。“未冠”则指不到二十岁。行过冠礼即已成人,后代用“冠士”、“冠子”、“冠者”指成年之士。古代行冠礼的地点在宗庙。《仪礼·士冠礼》贾公彦疏:“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庙。” 面对祖灵举行象征成年的“冠礼”,自然是有告慰祖先,并取得祖先承认和福佑的意味。士冠礼由嘉宾主持,嘉宾为受冠者首加 “缁布冠”,再加“皮弁”,再加“爵弁”。(需要指出的是皇帝加冕只一加,皇子三加。)每一加而向宾位酌一次酒,称“冠醮”,每三加而总向宾位敬一次醴(甜酒),谓之“冠醴”。《礼记·曾子问》:“于斯乎,有冠醮,无冠醴。”郑玄注:“酒为醮。冠礼, 醴重而醮轻。”孔颖达疏:“醮之所以异于醴者,醴则三加之后揔一醴之,醮则每一加而行一醮,凡三醮。”嘉宾行冠礼时所用祝词称“冠辞”,进行这种仪节所用的器具称“冠具”。三冠过后,嘉宾为受冠者命字称“冠字”。古人成人加冠后称字是尊称。《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郑玄注“成人矣,敬其名”。受冠者行毕冠礼即出门拜见亲友乡邻中有地位的贤达之士,以示自己已取得进入成人社会的资格。
  男子行“冠礼”,女子则行“笄礼”。“冠笄”指古代男女成年时分别举行的冠礼、笄礼。《礼记·乐记》:“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郑玄注:“男二十而冠,女许嫁而笄,成人之礼。”男女行冠笄之礼后即可配婚,既而有“冠婚”,是冠礼和婚礼的合称。
  古人对冠礼如此重视,并将之办得隆重而盛大,反映了冠礼在古代社会的影响程度。当下,我们透过这些与“冠礼”有关的关键词,既可以看到文化孕育语言之功,又足见语言承载文化之力。
  谈到“冠”就不能不说“帽子”,然帽子无论在形制上还是功能上与冠都很不一样。古代的冠主要作用是束住头发,借作装饰,因而其有个冠圈,上有一根不宽的冠梁,从前到后覆在头顶。而帽子则把头顶全罩住。上古文献中并无“帽”字,直到先秦,头衣也没有定名为帽子。现代出现的“帽”,当由“冒”发展而来,而“冒”又由“冃”发展而来。《说文·冃部》:“冃,小儿及蛮头衣也。”《释名·释首饰》:“帽,冒也。”《荀子·礼论》:“荐器则冠有鍪而毋纵。”杨倞注:“鍪之言蒙也,冒也,所以冒首。”《尚书大传》曰:“古之人衣上有冒而句领者。”这里的“冒”与“帽”同音,又与“蒙”、“鍪”音相近,且意思都与覆盖有关,当为同源字。直到汉代才出现“帽”字,意指便帽。如《汉书·隽不疑传》说:“有一男子……衣黄襜褕,著黄冒,诣北阙。”
  虽然帽子产生已久,但其影响却始终不如冠。直到近代帽子才正式浮出水面。这大概同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有关。帽子已不是贵族男子的专利了,男女老少皆可戴帽子,以往附着在冠上的等级色彩、礼仪习俗渐渐被冲淡。然而在帽子本义基础上引申出来的借代义多富贬斥色彩,如“高帽子、绿帽子、摘帽子”等。帽子作为头衣本无问题,只是人们在运用这一词语时平添了许多感情色彩。这与汉族人委婉含蓄的民族心理相得益彰。“委婉语词就是用好听的,含蓄的,使人少受刺激的,或矇着邪恶的代表使他一时听不明白的代词,代替所要禁忌的语言。”帽子一词的借代义多用一些冠冕堂皇的词来表达,就是通过间接方式达到真正或诙谐或幽默的效果。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无论从语义内容透视“冠”类词语所凝聚的传统文化,还是从中国传统文化孳生的“冠”类词语,我们都可以看到“冠”类词语及其借代义的深刻语义文化内涵,也可以看到语言与文化是水乳交融的关系。正如帕默尔(L.R.Palmer)所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注释
  ①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41页
  ②李国南《辞格与词汇》152页
  ③林宝卿《汉语与中国文化》6页
  ④陈原《社会语言学》347页
  ⑤刑福义《文化语言学》第一版序
  ⑥L.R.帕默尔《语言学概论》
  
   (通讯地址:010021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汉语系)
其他文献
chINA’s aid to Africa began in 1956, and from then on, it ha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ino-African relations.Tanzania-Zambia Railway (Tanzam Railway),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