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为人们改进生产生活状态提供了科技保障。《决定》提出,“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推进职业教育资源跨区域、跨行业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如何贯彻落实《决定》,在新的历史时期充分发挥信息化条件下农广校体系远程教育优势,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农广校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应该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
目前,依托基层农广校的农技培训和推广服务模式要求将培训对象集中在基层培训点开展培训,这在农闲季节比较容易實施,但在农忙季节却很困难,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教育培训不能很好地贯穿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农民对于不断变化的农技需求很难及时得到满足。另外,基层农广校受基础条件、师资力量和工作经费等因素制约,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教育培训资源进村入户的问题,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运用,存在着与农民之间联系环节的脱离和断裂。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大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让农民低成本、方便快捷地获取农民教育培训优质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全程教育培训服务,以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末梢堵塞”现象,畅通农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手机是一个消费门槛低、大众普及型的产品,其技术成熟、商品化程度高、应用服务研发经费低廉、便携性等特点适合基层农广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而且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手机的普及率要大大高于电脑。
对此笔者建议,可以打造一款集手机在线移动学习平台、手机媒体资源信息查询系统、专家咨询系统和手机报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农民手机学习终端,帮助农民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素质。中央农广校还可以选取条件成熟的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试点县,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开展农民与专家的互动交流。
目前,依托基层农广校的农技培训和推广服务模式要求将培训对象集中在基层培训点开展培训,这在农闲季节比较容易實施,但在农忙季节却很困难,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教育培训不能很好地贯穿产前、产中和产后全过程,农民对于不断变化的农技需求很难及时得到满足。另外,基层农广校受基础条件、师资力量和工作经费等因素制约,往往不能很好地解决教育培训资源进村入户的问题,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运用,存在着与农民之间联系环节的脱离和断裂。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大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尤其是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让农民低成本、方便快捷地获取农民教育培训优质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全程教育培训服务,以解决农业科技推广“末梢堵塞”现象,畅通农业技术服务“最后一公里”。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手机是一个消费门槛低、大众普及型的产品,其技术成熟、商品化程度高、应用服务研发经费低廉、便携性等特点适合基层农广校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而且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手机的普及率要大大高于电脑。
对此笔者建议,可以打造一款集手机在线移动学习平台、手机媒体资源信息查询系统、专家咨询系统和手机报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农民手机学习终端,帮助农民随时随地接受教育培训,提升农民素质。中央农广校还可以选取条件成熟的部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试点县,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开展农民与专家的互动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