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质疑素养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21455206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沪教版五年级(上)教材第五单元导语中这样写道:“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因此,“质疑-释疑”应成为小学高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方法,我们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质疑素养。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维护并启发学生的质疑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引导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一、质疑意识的启发,是质疑素养形成的首要条件
  在笔者的教学中,经常尝试着鼓励、启发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善于释疑。
  一是建立融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主动提问会被别的同学认为是爱出风头。因此,即便有个别学生有提问的意向,也会担心被同学嘲笑挖苦而保持缄默,抑或担心因问题不恰当而不敢说出来,抑或担心遭遇被教师点评的各种尴尬而低调到底。可见,融洽的课堂氛围、正确的班级舆论以及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是激发学生质疑的沃土。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示范、班会主题教育活动等多管齐下,为班级课堂氛围树立积极正确的舆论导向。让学生明白:能够提出问题、说出疑惑,说明自己动脑思考了,这是学习过程中正常的现象;如果连一个问题都提不出来,说明学习方法存在问题,那是不正常的现象。
  二是倡导多元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勇于质疑。教师可以通过开放式问题来鼓励学生突破禁锢,通过小组伙伴互助合作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破除“权威意识”,甚至可以通过师生齐探究的活动,引导学生说出心中的想法和学习中的疑惑,或与学生一起解决疑惑,激发学生“质疑权威”的信心。通过多元化的学习模式,改变学生安于现状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突破思维惰性和定势的局限,进而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观察、思维、想象和动手操作等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大胆的、有理有据的质疑,并勇敢地进行探索活动。
  二、质疑能力的培养,是质疑素养形成的核心技能
  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素质,在强化质疑意识的基础上,更多地要加强质疑能力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智力,教师就得教会他们如何质疑。因此,我们有必要从课堂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笔者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几种常见的课文质疑方法,以逐步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学习效率。
  一是应引导学生从课文标题处质疑。教师需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标题质疑,以提升写作技巧。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预习课文总是迫不及待地把课文读一遍。而真正有效提升语文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在看到标题时。此时,学生先要思考,假如让自己写此文会怎么写呢?这样才便于学生找到自己与优秀作品的差距,从而借鉴并吸纳优秀的写作方法。还有,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在研读课文时,可以从标题入手,让学生围绕标题来提问题,直击文章核心,寻找到文章的主要线索。
  以老舍先生的《母鸡》为例。虽题目为《母鸡》,但其内容和我们之前学过的动物类文章有一些质的差异,那就是文章根本没有写到我们预想的母鸡的样子。由此,教师提示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母鸡呢?经过师生共同探讨可以释疑:能抓住与众不同或者独一无二的“特性”来描写,才是精彩文章的关键所在。
  二是要鼓励学生在课文矛盾处质疑。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大部分小学生对于课本和课文内容还存在一些“盲目崇拜”。其实,教材中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之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要让学生从这些地方找问题、提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亮出“矛盾”。这样,学生才会信心十足地大胆质疑,然后围绕“疑”来组织探究,构建起“在矛盾处质疑,在探究中释疑”的学习模式。
  同样以《母鸡》为例,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能够将作者对母鸡的态度找出来。教师通过板书的形式将其“亮”在眼前,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质疑:作者的态度是矛盾的,为什么在同一篇课文中又是讨厌又是不敢讨厌?这样的矛盾质疑恰巧抓住了课文的关键所在。这也成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和研读课文的落脚点。
  三是应引导学生在语言细节处质疑。教师应该设置“语言陷阱”,让学生关注“词语”。这样,学生会敏于感受课文语言,感受名家的精彩语言,并体会作者想表达的感情。如《母鸡》中一系列词语的出现:如泣如诉、颤颤巍巍……教师可以将其分类罗列,然后通过词语解释的环节,来引导学生提出质疑:为何以形容人、形容动作的词语来描写叫声呢?通过这一轮“质疑-释疑”环节,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对这位语言大师的用词特技产生兴趣;另一方面,也让学生见识了一种全新的遣词方法,对于提升学生写作水平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对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积累词语都有极大的帮助和启发。
  此外,抓中心句质疑、抓过渡句质疑、对特有的修辞手法提出疑问等,都是比较常用并且可行的质疑思路。
  三、激发学生释疑能力,是培养质疑素养的根本目的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学生有了疑问,一定会进一步思考问题;通过释疑,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要鼓励学生自主质疑,更要充分把握契机,提供方法和思路指导,引导学生自主释疑,由此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诱发其创造性思维。如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方向进行求异思维,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头脑风暴的形式集聚智慧,给予学生“支架”引导和条件暗示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主动释疑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开拓潜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人们常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实践者,不仅要了解自己的学生,熟悉教材,而且要善于组织课堂教学。因此,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都有必要根据相关内容鼓励并引导学生质疑,在一环又一环的“质疑-释疑”中,层层深入地解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的进步其实就是一个从无疑到有疑、再从有疑到无疑的螺旋式上升过程。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强化质疑的意识,掌握质疑的方法,增强释疑的能力,才能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不断解疑。学生学会质疑、善于释疑既是一种习惯的养成,也是一种能力(质疑素养)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素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实践和探索。
  (编辑 刘泽刚)
其他文献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面对社会多元价值体系的影响和西方文化浪潮的冲击,以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重大借鉴和契机
融合德育的体育教学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诚实机智、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从而能明辨是非,知晓大义。因此,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个性行为和意志,掌握其特点、遵循其规律,把德育工作渗透到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一、结合课堂规范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课堂规范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是一组起病于婴幼儿时期的全面性精神发育障碍,包括儿童孤独症,不典型孤独症、Rett综合征、Hell综合征、Asperger综合征(AS)及其他待分类的广泛发育障碍[1],
作为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的阆中古城,是集历史、科技、天文、三国、宗教、民俗和红色文化为一体的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随着近年来阆中游客剧增以及古城特有建筑结构特点,古城消
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中的高发病,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其中重症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和病残率极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在重症脑梗死病人中的治疗中,护理质量
2011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像一团乌云一直笼罩着世界。随着欧债危机的不断恶化,中国地方债务也成为热议的话题,并引发了中国地方债务是否也会像欧元区一样出现危机的隐忧。当今中
08年金融危机的浪潮还未退去,欧洲债务危机又席卷而来。在如此多变的经济状况下,银行作为重要中介也承受着各种考验,特别是破产风险的威胁。而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却仍施行
房地产估价最基本的三种方法分别为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比较法,市场比较法评估房地产价值的基础是房地产的实际成交价格,但房地产评估价格并不是对实际成交价格的简单的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