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下面,我结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谈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举措。
一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要有明确目的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日寸,教师创设“喜洋洋和灰太狼争夺长方形菜地”的情境:喜洋洋准备在菜地四周围上篱笆,交给我们一个任务。菜地的长8米,宽5米,要我们计算篱笆的周长有多少米。这时学生们惊奇了,有人小声地议论:“不会算。”教师抓住契机说:“今天,我们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后就会算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长方形的周长。好吗?”这样,以巧妙的方法出示教学内容,激发了兴趣,诱发了思维,使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寻求新知的活动中去。
2.情境的內容和形式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体现情境的趣味性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一般来说,低段学生对有趣、好玩、新奇、卡通等事物比较感兴趣,而高段学生则对有用、具有挑战性等事物感兴趣。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避免成人化。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有位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是小兔的一家,其中兔爸爸、兔妈妈及兔姐姐都采到了数量不等的蘑菇,只有兔弟弟空手而归,从兔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们在交流中认识到,小兔弟弟一个蘑菇也没有采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O”表示。如此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机会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验数学。如在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小组活动记录表,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量三角形的三个角的角度,并在小组内交流发现规律。在发现规律后,再引导学生动手去撕纸、折纸来验证自己的发现。在整个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去经历操作,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再如,在教学游戏公平后,有一个实践活动是:“我用瓶盖设计了一个游戏:掷出瓶盖后,着地时盖面朝上,甲胜;着地时盖面朝下,乙胜。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说这个游戏朝上和朝下的可能性相等,是属于等可能性,所以是公平的,不用做就知道啦。在此,我没反驳他们,只是说,那你们还是试一试再下结论吧。当通过他们反复掷瓶盖后才发现自己的感觉欺骗了自己,原来,这个游戏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经历了猜测,验证的实践过程,对这一知识,他们记忆深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三 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
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利用它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直观形象化,可以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在计算机的演示下有声有色地动起来,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容量,为学生的学习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益。
四 课后分层作业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后续保障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具有理解、巩固、发展、深化、诊断、补救的功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责任心、自信心,也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了课堂效益后,课堂上练习量很大。这样,老师就要根据学生实际,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高低,用心地设计一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自己选择来做。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乐做、能做,往往还是多选多做。分层作业,既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只有正视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前充分备课,课堂上大胆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教师辛苦换来学生的轻松,从而提高每一节数学课的课堂效益。为我国的未来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保障。
一 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实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我觉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要有明确目的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从而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新知识的学习。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日寸,教师创设“喜洋洋和灰太狼争夺长方形菜地”的情境:喜洋洋准备在菜地四周围上篱笆,交给我们一个任务。菜地的长8米,宽5米,要我们计算篱笆的周长有多少米。这时学生们惊奇了,有人小声地议论:“不会算。”教师抓住契机说:“今天,我们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后就会算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长方形的周长。好吗?”这样,以巧妙的方法出示教学内容,激发了兴趣,诱发了思维,使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寻求新知的活动中去。
2.情境的內容和形式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体现情境的趣味性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一般来说,低段学生对有趣、好玩、新奇、卡通等事物比较感兴趣,而高段学生则对有用、具有挑战性等事物感兴趣。因此,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情境。避免成人化。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有位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情境:画面上是小兔的一家,其中兔爸爸、兔妈妈及兔姐姐都采到了数量不等的蘑菇,只有兔弟弟空手而归,从兔弟弟懊恼的表情中,“0”也呼之欲出了。学生们在交流中认识到,小兔弟弟一个蘑菇也没有采到,“一个也没有”可以用“O”表示。如此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机会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数学学习,特别是新概念、新方法的学习,应当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中去体验数学。如在探索与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小组活动记录表,让学生自己动手去量三角形的三个角的角度,并在小组内交流发现规律。在发现规律后,再引导学生动手去撕纸、折纸来验证自己的发现。在整个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去经历操作,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体验了“做”数学的乐趣。再如,在教学游戏公平后,有一个实践活动是:“我用瓶盖设计了一个游戏:掷出瓶盖后,着地时盖面朝上,甲胜;着地时盖面朝下,乙胜。这个游戏对甲、乙双方公平吗?”学生根据自己的感觉,说这个游戏朝上和朝下的可能性相等,是属于等可能性,所以是公平的,不用做就知道啦。在此,我没反驳他们,只是说,那你们还是试一试再下结论吧。当通过他们反复掷瓶盖后才发现自己的感觉欺骗了自己,原来,这个游戏是不公平的。因为他们经历了猜测,验证的实践过程,对这一知识,他们记忆深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也更加浓厚了。
三 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手段
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利用它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直观形象化,可以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在计算机的演示下有声有色地动起来,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加大了课堂容量,为学生的学习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益。
四 课后分层作业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后续保障
课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具有理解、巩固、发展、深化、诊断、补救的功能。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力、责任心、自信心,也提高了学生的成就感。提高了课堂效益后,课堂上练习量很大。这样,老师就要根据学生实际,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高低,用心地设计一些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自己选择来做。这样的设计使学生乐做、能做,往往还是多选多做。分层作业,既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教师只有正视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课前充分备课,课堂上大胆创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用教师辛苦换来学生的轻松,从而提高每一节数学课的课堂效益。为我国的未来发展起到了基础性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