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与高中语文教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yunn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颂认为:“所谓朗读,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的活动。”新课标高度关注朗读教学,要求高中生“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朗读教学是一种基本课型,抓好朗读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提高学生运用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水平和语文素养。然而,朗读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尤其是年级越高,朗读越被边缘化,长此以往,导致学生对朗读失去兴趣,甚至讨厌朗读。
  1.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朗读水平
  朗读是语文教师的一项基本功,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普通话水平,特别是方言区的教师,要掌握好声母、韵母、声调、轻声、儿化的正确发音和普通话音变规则,注意普通话和自己方言在语音上的差异。教师要不断总结,发现规律,并反复练习。
  教师要提高朗读水平,还要掌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朗读技巧。停顿一般分为语法停顿、逻辑停顿、情感停顿三种。重音分为语法重音、逻辑重音、感情重音三种类型。句调一般分为升调、降调、平调、曲调四种类型。节奏指朗读过程中由声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形成的回环交替的声音形式,常见的节奏类型有轻快型、沉稳型、舒缓型、强疾型等。朗读时必须做到语速适中,语调抑扬顿挫,语气刚柔相济,语意褒贬分明,体态自然得体。
  2.教师要做好朗读示范
  教师范读时,要深刻体味作品并恰当运用各种技巧,准确、鲜明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对学生的朗读要具体评价,评价态度要实事求是,如朗读得不好,要指出哪个方面处理得不当,并指出如何具体处理,还可以说一说为什么不能这样读的理由。
  3.朗读教学设计要循序渐进
  朗读受书面语言制约,朗读之前必须对作品本身进行认真研究,透彻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实质。只有透彻地理解,才能有深切的感受,准确传达作者的心声。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描述作者离开英国剑桥大学时的复杂内心感受,把握好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基调。
  朗读同时是一种技能,同任何技能训练一样,朗读训练要循序渐进,备课时教师要深入理解文本并根据学生已有水平、文本风格制定梯度性教学目标,要在“感知性朗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朗读”,最后达到深层朗读程度。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一文教学,教师首先纠正学生的读音和断句,在学生初步感知文本后,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品读,如怀念母亲的两句问话“儿寒乎?欲食乎?”,语言很平淡,但要读出母亲对孩子的关心、呵护之情。
  再如怀念祖母这一段,祖母的话十分感人,特别朗读“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感受,展开联想和想象,带领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读出祖母对孙子的殷切期望,同时读出作者的思念伤心之情,归有光在祖母去世时仍未中第,有负祖母的重托,种种伤心涌上头,自然要“长号不自禁”了。通过具体的朗读指导,学生自然能体味本文借平淡生活琐事表达真挚情感的写作特点,朗读教学效果自然比教师烦琐的分析要好。
  4.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朗读教学要求教师组织得法,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空,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提高学生朗读水平。如朗读杜甫的《登高》,可以选择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营造忧伤氛围,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随之拨动,情不自禁地吟诵诗句。
  5.教给学生必要的朗读技巧
  教师要教给学生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朗读技巧,还要教给学生根据不同体裁作品,采用不同朗读方法。一般来说,诗歌、散文等抒情性比较强的作品,朗读者要在理解、感受诗歌表达的深厚情感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并准确将诗歌表达的感情和自己的感受传递给听众,努力引起听众情感的共鸣。
  记叙文朗读,必须准确把握事件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朗读时,要对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和叙事的脉络层次做清楚交代。记叙文一般采用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顺序,朗读时处理好前后内容的衔接。以插叙为例,在插叙与上文之间有意识地做一个停顿,插叙部分的语气语调要与上文区别开,提醒听者注意。
  状物写景类记叙文描绘的是物体和景物的具体特征,朗读时把握住景物的特征,一般来说,状物可以采用重音、停连等表达技巧,强调、突出有关词语、句子朗读时,一般节奏舒缓、语调流畅。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解说事物,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道理的阐释,使人们获得有关知识。说明文朗读时必须持严谨客观的态度,客观呈现被说明的事物,表达应朴实自然,节奏舒缓从容,语速较慢,语调平实。
  6.开展丰富多彩的朗读活动
  引导学生多聆听诸如优秀的电影对白、话剧作品、经典朗诵等,让学生模仿名家朗读提升自身的朗读水平,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朗读活动,如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和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其他文献
摘 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世界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因素。广大教师要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使命,让中华民族堂堂正正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弘扬方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北京的故宫、山东的泰山等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更有传统文化的思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需要优秀文化的引导,丢弃根本,抛弃传统文化无异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需要对其作出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从而使传统文化的发展超越以往的新境界与新高度,创造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新辉煌与新形态。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精神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
一、引言  春节期间,一张用餐的照片席卷各大头条,说是上海女一看江西准公婆摆出的饭菜,当即转身逃走。于是各种讨论汹涌而来,什么文化差异、情感诉求、地域局限类全都来了,然而随即就有文章出来辟谣,从像素和微博注册时间看,这是个圈套。  尽管不辨真伪,但是透露出一个信息:上海女和江西男门不当户不对。恰逢笔者在恶补剧版《少帅》,当看到郭松龄军事政治生涯这一段时,感觉这门当户对不仅在爱情上,在友情上甚至事业
摘 要: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是十分关键的环节,通过文言文教学,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能有效提高语文理解水平和语文素养。本文就如何学好文言文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为相关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文言文教学 提高策略  作为我国古代人民交流的语言,文言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感受语文文化的博大精深。自从古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来源,是凝聚中华民族精神最有力的武器。几千年的汉语文化和思维,是维系我们民族命脉的根本,也是未来世界能够走向大同的重要思想资源。因此,用传统文化濡养语文教育,对有悠久诗书传统的当代中国来说,十分重要而迫切。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打造一个“书香中国”。而实际的情况是,国民图书阅读率连年下降,有专家呼吁,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看待阅读
摘 要: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瑰宝,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语言素养的民族之魂。但现在的古诗词教学还在走模式化的道路,即以讲解为主,强调字词与解释,强制性背诵。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的热情,达不到陶冶性情、涵养心灵的审美目的。古诗词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诗词、品味诗词。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诵读优先 注重赏析  古典诗词大多感情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