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多希望现在的大学生活是一场梦,梦醒了,发现自己还在高三的教室里,旁边坐着亲爱的同学,老师还在讲台上喋喋不休,面前摆着永远做不完的试卷。还有人说,老师,高考试卷还没讲评呢,不如我们集体回到高三教室里,还是原来的座位,还是原来的校服,再认真听一次课吧……
怀念高三,是很多大学生的真实内心写照。想告诉学弟学妹的是,请享受,请享受让无数人心心念念的高三,因为在你以后的人生中,能像现在这样有为某一个目标拼尽全-力的机会,并不多。
闲话说了不少,说说我自己的经历。现在大二,就读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一所比较优秀的高校,至少周围有很多让人刮目相看的高人。山东考生,高考分数602,过一本线22分。当然这在很多成绩优异的学弟学妹眼中不算什么,但我想说的是,我高三下学期的三次模拟考平均分都在560左右,基本处于一本无望,二本悬乎的状态。所以对于这样的高考成绩,我已经满足。而这40多分的提升,基本都来自数学。
就像我大一头疼高数一样,高三不知道对数学有多畏惧,而且这种畏难心理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第一次模考,数学102,而周围同学基本都不下120,严重的挫败感袭来。我担心自己是不是脑子不够聪明,因为在初中时数学成绩还是很好的,而且一直以来都被当做优等生对待,只是上了高中后,随着数学课程难度的上升,成绩也直线下降。
不甘心被别人说脑子笨,不甘心从优等生变为普通生……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不甘心,可能还有一点点虚荣心(毕竟数学成绩好是很令人骄傲的事情啊),我开始拼命做题,除了做完老师布置的试题,自己还买了一整套别的资料,每晚熬到凌晨一点。我觉得自己像台机器,在不断磨合与试题的相熟度。可就算这样,第二次模考,数学也只有90多分,比第一次更差。数学老师、班主任轮流找我谈话。印象中在办公室还委屈得掉了眼泪,可我还是不甘心,不承认自己不如别人。
但除了更努力,还能怎样呢?
给自己定下每两天一套模拟题的任务。每晚三节自习课,其中两节都在做数学,考过的试题,做过的卷子,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批注,错题本积累了厚厚一大本……毫不夸张地说,我是所有方法都试过了。第三次模考113分,但这并不是进步,因为这次题很简单,上130的大有人在。到这儿我真的开始思考了。这两个月,我可以说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了,我不比考130的人笨,用在数学上的时间还是他们的好几倍,为什么他们可以轻轻松松就考到高分而我自己却不行吗?
轻轻松松……轻轻松松……好像忽然意识到哪儿不对了。没错,我太在意这个成绩,做题时整个神经都是绷紧的。而且,我太想得高分了,不肯放过任何一道题,总想全都做完,而且全都做对,所以做得特别慢,到最后做简答题的时候时间已十分仓促。
我决定不再一个人埋头苦干。平常练习,遇到问题我一律去问班里数学成绩最好而且考试时最轻松的那个同学。晚自习的时候,我就坐到他旁边去,两个人一起做数学试卷。开始两天,我总是边做边用眼睛瞟他做的进度,果真速度比我要快很多。他遇到不会的选择题时,会凭直觉选上,然后跳过,结果20分钟便把12道选择题做完了;简答题则是步骤详尽,论证有理有据。
后来我向他取经,他说:“复习到现在,水平基本上不会有太大提高了,现在要做的,纯粹是应试。不会的选择题,尤其是最后两道,凭直觉蒙,比花五分钟以上的时间做出来性价比要高很多,而且,如果全部做完还有时间的话可以回过头来再做。简答题则是快速在以前做过的试题中寻找类似题型,步骤一定要详尽,计算结果反复验证,确保正确性,因为一般不会再有时间来检查了。”
听他讲完后,我回去也想了很久。的确,我每次在选择题上耽误的时间太多了,基本都要40分钟,这样后面做起来就很仓促。而且,即便我花那么多时间做选择题,也不一定全对,因为最后两道确实是有难度且有很多陷阱。干吗不适当舍弃呢?
最终,在高考考数学的时候,我只发现最后两道选择题不是以前做过的类型,一时没有想到解题思路,于是两道题一个蒙了B一个蒙了D(结果是蒙对了一道)。花15分钟做完了12道选择题,剩下大把的时间来做填空和简答,果然是轻轻松松,顺利拿到125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真的是不止一分惊喜。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或者说小技巧吧。对于数学成绩的提高,除了考试策略的改变,我想最重要的力量还是来自之前拼命做题,拼命写错题本时打好的基础。
编辑/梁宇清
怀念高三,是很多大学生的真实内心写照。想告诉学弟学妹的是,请享受,请享受让无数人心心念念的高三,因为在你以后的人生中,能像现在这样有为某一个目标拼尽全-力的机会,并不多。
闲话说了不少,说说我自己的经历。现在大二,就读于武汉华中师范大学,一所比较优秀的高校,至少周围有很多让人刮目相看的高人。山东考生,高考分数602,过一本线22分。当然这在很多成绩优异的学弟学妹眼中不算什么,但我想说的是,我高三下学期的三次模拟考平均分都在560左右,基本处于一本无望,二本悬乎的状态。所以对于这样的高考成绩,我已经满足。而这40多分的提升,基本都来自数学。
就像我大一头疼高数一样,高三不知道对数学有多畏惧,而且这种畏难心理困扰了我很长时间。第一次模考,数学102,而周围同学基本都不下120,严重的挫败感袭来。我担心自己是不是脑子不够聪明,因为在初中时数学成绩还是很好的,而且一直以来都被当做优等生对待,只是上了高中后,随着数学课程难度的上升,成绩也直线下降。
不甘心被别人说脑子笨,不甘心从优等生变为普通生……或许正是因为这种不甘心,可能还有一点点虚荣心(毕竟数学成绩好是很令人骄傲的事情啊),我开始拼命做题,除了做完老师布置的试题,自己还买了一整套别的资料,每晚熬到凌晨一点。我觉得自己像台机器,在不断磨合与试题的相熟度。可就算这样,第二次模考,数学也只有90多分,比第一次更差。数学老师、班主任轮流找我谈话。印象中在办公室还委屈得掉了眼泪,可我还是不甘心,不承认自己不如别人。
但除了更努力,还能怎样呢?
给自己定下每两天一套模拟题的任务。每晚三节自习课,其中两节都在做数学,考过的试题,做过的卷子,上面都是密密麻麻的批注,错题本积累了厚厚一大本……毫不夸张地说,我是所有方法都试过了。第三次模考113分,但这并不是进步,因为这次题很简单,上130的大有人在。到这儿我真的开始思考了。这两个月,我可以说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了,我不比考130的人笨,用在数学上的时间还是他们的好几倍,为什么他们可以轻轻松松就考到高分而我自己却不行吗?
轻轻松松……轻轻松松……好像忽然意识到哪儿不对了。没错,我太在意这个成绩,做题时整个神经都是绷紧的。而且,我太想得高分了,不肯放过任何一道题,总想全都做完,而且全都做对,所以做得特别慢,到最后做简答题的时候时间已十分仓促。
我决定不再一个人埋头苦干。平常练习,遇到问题我一律去问班里数学成绩最好而且考试时最轻松的那个同学。晚自习的时候,我就坐到他旁边去,两个人一起做数学试卷。开始两天,我总是边做边用眼睛瞟他做的进度,果真速度比我要快很多。他遇到不会的选择题时,会凭直觉选上,然后跳过,结果20分钟便把12道选择题做完了;简答题则是步骤详尽,论证有理有据。
后来我向他取经,他说:“复习到现在,水平基本上不会有太大提高了,现在要做的,纯粹是应试。不会的选择题,尤其是最后两道,凭直觉蒙,比花五分钟以上的时间做出来性价比要高很多,而且,如果全部做完还有时间的话可以回过头来再做。简答题则是快速在以前做过的试题中寻找类似题型,步骤一定要详尽,计算结果反复验证,确保正确性,因为一般不会再有时间来检查了。”
听他讲完后,我回去也想了很久。的确,我每次在选择题上耽误的时间太多了,基本都要40分钟,这样后面做起来就很仓促。而且,即便我花那么多时间做选择题,也不一定全对,因为最后两道确实是有难度且有很多陷阱。干吗不适当舍弃呢?
最终,在高考考数学的时候,我只发现最后两道选择题不是以前做过的类型,一时没有想到解题思路,于是两道题一个蒙了B一个蒙了D(结果是蒙对了一道)。花15分钟做完了12道选择题,剩下大把的时间来做填空和简答,果然是轻轻松松,顺利拿到125分。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真的是不止一分惊喜。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或者说小技巧吧。对于数学成绩的提高,除了考试策略的改变,我想最重要的力量还是来自之前拼命做题,拼命写错题本时打好的基础。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