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有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说的是牡丹个性鲜明、卓然独立,纵使不像玫瑰、桃李那样多情,也因其艳冠群芳而令人钦服。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这样的女子,我们不但不会讨厌她,相反还会欣赏她,并且美其名曰:冷美人。语文教学也是这样,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告诉我,语文教师不需要所谓的“冷艳”“严肃”“板起面孔”,需要的是“热情”“生动”“春风化雨”。
那么,怎样使语文课堂独具魅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语言艺术——语文教师的语言魅力
语言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灵活地使用这一交际工具,使自己的语言富有人情味、富有文化底蕴,而不应该像开水一样无味、像炮弹一样轰炸学生的耳膜。教师的语言应该是流过心灵的音乐、淌过心灵的小溪、拂过心灵的微风、飘过心灵的花瓣,给学生们一种享受、一种陶冶。这样,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就会由感动而被吸引,而喜爱,而加入。升学的压力已使学生身心疲惫,那种如落细雨、如撒花瓣似的语言则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二、教学灵性——语文教师的智慧魅力
语文课堂应该牢牢地抓住语言学习这一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和感悟中来充实和提升自己的灵性。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观察视角、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在为语文课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为语文课留下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堂上,让学生享受彼此思维火花的碰撞和灵感的相互启发,这样的语文课创意无限、诗意无限,充满了个性魅力。记得在上《金色花》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朗读,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全方位地感受、运用语言。同学们不仅读出了感情,感受到了母爱,还纷纷登台动情地朗诵自己创作的小诗,或平实朴素,或清新隽永,或温馨动人……然后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心声——小诗提升了“我”的生命质量,小诗丰富了“我”的生活,小诗引导“我”开辟出一个新的“精神家园”。全班同学沉浸在温暖的母爱中,沉浸在温馨的氛围里……我与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活动中共度了一段令人难忘的美好时光。
三、神态动作——语文教师的无声魅力
要想让学生喜欢你、欣赏你,不仅需要有较高的学识,还要能够和他们打成一片,以教师个人的魅力吸引他们。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板起面孔来说教,或是捧起书本只顾自己的“子曰诗云”、不顾学生的“庄生晓梦迷蝴蝶”,这样的教学是很失败的。聪明的教师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吸引学生。生动丰富的面部表情、端庄得体的动作语言,会为你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若你能于慷慨激昂处眉飞色舞、低沉哀婉处黯然神伤,热烈召唤处振臂高呼,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被你所感染,而融入你所设计的教学氛围之中。
相反,如果教师的神情呆板,不会运用动作语言,那么课堂就会显得过于单调、严肃而失去吸引力,最终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
四、文化底蕴——语文教师的学识魅力
什么是文化底蕴呢?我的理解是,一个人内在的文化知识积累的深度和厚度。翻开语文课本,动物的、植物的;宇宙的、海洋的;古代的、现代的……各类知识异彩纷呈,一个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如果不足,他在教学中必然会感到捉襟见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眼中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因此,有人主张语文教师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杂家”,书读得越多、读得越杂,文化背景知识就越广阔,文化底蕴就越深厚 。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一问三不知,常常处于无力招架的尴尬困境,那么必然会压抑和挫伤学生的求知兴趣和追根溯源的积极性。有位老师在讲鲁讯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学生问道:“老师,三味是什么意思?”结果老师张口结舌,面红耳赤。教师如果不求甚解,又何以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呢?
最近在网上看了一首《教师难》的打油诗:“老师难,难在天赋残。空羡于丹讲《论语》, 仰望南国易中天, 埋头把书翻。”这首打油诗形象地写出了当下一些语文教师腹中空空,时常处于书到用时方恨少、只得临时抱佛脚的尴尬境地。我想于丹、易中天也不是天才,这和他们从小饱读诗书、积淀下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历史老师的课,很是感动,问他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老师说:“我上课用了半小时,备课用了一辈子。”作为一个教师、一个语文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其魅力的源泉,有了广博的学识,上好语文课就有了底气。所以有人说优秀教师的成才之路都是用书堆砌起来的。所以说,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语文课堂魅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运用得当就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地从外而内地构建阳光的、和谐的、富有智慧的语文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觉地、有滋有味地、有声有色地遨游在语文天地中,让语文课堂充满迷人的魅力。
那么,怎样使语文课堂独具魅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语言艺术——语文教师的语言魅力
语言在人类的交际活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充分、灵活地使用这一交际工具,使自己的语言富有人情味、富有文化底蕴,而不应该像开水一样无味、像炮弹一样轰炸学生的耳膜。教师的语言应该是流过心灵的音乐、淌过心灵的小溪、拂过心灵的微风、飘过心灵的花瓣,给学生们一种享受、一种陶冶。这样,通过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就会由感动而被吸引,而喜爱,而加入。升学的压力已使学生身心疲惫,那种如落细雨、如撒花瓣似的语言则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二、教学灵性——语文教师的智慧魅力
语文课堂应该牢牢地抓住语言学习这一主要内容,让学生在充分的阅读和感悟中来充实和提升自己的灵性。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独特的观察视角、大胆的联想和想象,在为语文课带来许多不确定因素的同时,也为语文课留下许多无法预约的精彩。课堂上,让学生享受彼此思维火花的碰撞和灵感的相互启发,这样的语文课创意无限、诗意无限,充满了个性魅力。记得在上《金色花》一课时,我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朗读,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全方位地感受、运用语言。同学们不仅读出了感情,感受到了母爱,还纷纷登台动情地朗诵自己创作的小诗,或平实朴素,或清新隽永,或温馨动人……然后真诚地袒露自己的心声——小诗提升了“我”的生命质量,小诗丰富了“我”的生活,小诗引导“我”开辟出一个新的“精神家园”。全班同学沉浸在温暖的母爱中,沉浸在温馨的氛围里……我与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听说读写活动中共度了一段令人难忘的美好时光。
三、神态动作——语文教师的无声魅力
要想让学生喜欢你、欣赏你,不仅需要有较高的学识,还要能够和他们打成一片,以教师个人的魅力吸引他们。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板起面孔来说教,或是捧起书本只顾自己的“子曰诗云”、不顾学生的“庄生晓梦迷蝴蝶”,这样的教学是很失败的。聪明的教师应该利用一切机会吸引学生。生动丰富的面部表情、端庄得体的动作语言,会为你的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若你能于慷慨激昂处眉飞色舞、低沉哀婉处黯然神伤,热烈召唤处振臂高呼,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被你所感染,而融入你所设计的教学氛围之中。
相反,如果教师的神情呆板,不会运用动作语言,那么课堂就会显得过于单调、严肃而失去吸引力,最终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
四、文化底蕴——语文教师的学识魅力
什么是文化底蕴呢?我的理解是,一个人内在的文化知识积累的深度和厚度。翻开语文课本,动物的、植物的;宇宙的、海洋的;古代的、现代的……各类知识异彩纷呈,一个语文教师的知识储备如果不足,他在教学中必然会感到捉襟见肘。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眼中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因此,有人主张语文教师应当努力使自己成为“杂家”,书读得越多、读得越杂,文化背景知识就越广阔,文化底蕴就越深厚 。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一问三不知,常常处于无力招架的尴尬困境,那么必然会压抑和挫伤学生的求知兴趣和追根溯源的积极性。有位老师在讲鲁讯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学生问道:“老师,三味是什么意思?”结果老师张口结舌,面红耳赤。教师如果不求甚解,又何以能获得学生的信任和尊敬呢?
最近在网上看了一首《教师难》的打油诗:“老师难,难在天赋残。空羡于丹讲《论语》, 仰望南国易中天, 埋头把书翻。”这首打油诗形象地写出了当下一些语文教师腹中空空,时常处于书到用时方恨少、只得临时抱佛脚的尴尬境地。我想于丹、易中天也不是天才,这和他们从小饱读诗书、积淀下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记得苏霍姆林斯基听了一位历史老师的课,很是感动,问他什么时候备课的,这位老师说:“我上课用了半小时,备课用了一辈子。”作为一个教师、一个语文教师,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其魅力的源泉,有了广博的学识,上好语文课就有了底气。所以有人说优秀教师的成才之路都是用书堆砌起来的。所以说,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提升语文课堂魅力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只要运用得当就一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面对新课程,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努力地从外而内地构建阳光的、和谐的、富有智慧的语文课堂,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自觉地、有滋有味地、有声有色地遨游在语文天地中,让语文课堂充满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