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下的社会发展进程中,舞蹈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也促使舞蹈文化得到了更加良好的发展。文章探讨了新舞蹈艺术的发展,以期能为舞蹈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舞蹈;新媒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舞蹈包含许多类型,其中有少数民族喜欢的民族舞、青少年喜欢的现代舞、舞者研究颇深的爵士舞、锁舞以及机械舞等等,这些丰富的舞种为舞蹈文化增添了几分不同的色彩。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舞蹈文化,相关人员应当学会利用正确合理的方式宣传中国舞蹈文化,使不同阶层、类型的人员都能够感受到舞蹈文化,进一步促进舞蹈文化的健康发展,最终起到宣传文化的作用。
一、舞蹈文化创新发展概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对于舞蹈文化来说,如果相关的舞者与编舞人员不能将创新精神纳入其中,那么这支舞蹈就很难得到同行业工作人员的认可与理解,只有在其中加入社会发展所推崇且新兴的内容,并将其与舞蹈进行完美结合,才能够做到启迪同行业舞蹈工作人员以及大众的作用。另外,对舞蹈文化进行创新也是促使舞蹈文化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社会之所以会淘汰一些陈旧的内容是因为其已经无法符合这个社会发展的潮流,那么现在的舞蹈工作人员努力做出创新也是在为后代提供有力的参考,向其传输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想法。最终,在全新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发扬中国舞蹈文化,使中国舞蹈文化能够闻名世界。例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就十分丰富,舞蹈形式也更加多元化,新疆地区、蒙古地区、西藏地区等少数民族的同胞都会唱歌跳舞,他们所展现出的姿态十分优美,在观看之后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美与伟大之处。这就是舞蹈所具有的魅力,但是为了将目光放得更加長远,在发展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过程中,相关舞者也需要在其中加入创新性的元素,让少数民族的舞蹈在富有民族性的基础之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推崇。当民族舞蹈被世人看到以后,会有更多的舞者尝试将少数民族的特有舞种以不同的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由此提升少数民族舞蹈的知名度。
例如,最近不断出圈的河南电视台,其火爆的核心就是因为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相结合,通过美轮美奂的现代技术和中国风的完美融合,充分展现了华夏儿女热爱祖国热爱我们自己传统文化。
二、舞蹈文化创新发展的主要形式
(1)新媒体下的舞蹈创新发展
古代的舞蹈作品大部分都是通过绘画或者口头传播来传承的,同时舞蹈作品传播的广泛与否对于舞蹈艺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借助发展全面的摄影技术,舞蹈作品可以以影像的方式进行传播和保存,使得舞蹈学习者有了更多可参考、欣赏、学习的素材。
新媒体与舞蹈艺术的融合,把更多领域都联系在了一起,这些领域彼此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给舞蹈艺术带来了生机,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与繁荣。而通过不同的舞台效果可以把舞蹈创编成多种模式,不同的音乐剪辑、灯光设置、虚拟场景组合在一起,就会把一支舞蹈变得更加神秘或者更有科技感。舞蹈编导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创编出让观众更加震撼向往的舞蹈作品。
除此之外,目前虚拟空间的舞蹈艺术形式也广受观众喜爱。比如登上各大卫视春晚的洛天依,即通过舞台设计、灯光装置设计把一个虚拟人物的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因此,相关人员在进行舞蹈创作时,一定要发挥出新媒体最大的作用,将舞蹈作品以更好更美的形式呈现出来。虽然新媒体技术可以让舞蹈呈现得更加完美,但一定要记住舞蹈毕竟是一种形体艺术,绝对不能因为过分注重各种科技手段效果而使作品失去本来的形体美和艺术美,避免让观众觉得舞蹈作品华而不实,也一定不可以忘记舞蹈本来所要传递的精神。
(2)舞蹈创作手法的创新发展
随着舞美技术的发展,舞蹈表演不再局限于传统舞台上肢体语言的呈现,而是融合电影蒙太奇手法,借助声、光、影、景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和可升降、移动的舞台布景,展现更加宽广交错的时空场景,使舞蹈呈现类似电影的表现手法。传统舞蹈表演会采用中场谢幕的方式更换舞台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形式不再被现代舞蹈表演所采用,而是运用明暗区域变换、舞蹈布景升降、投影光影的变化转移观众的视线,完成局部或全部场景的变换。
例如,运用舞美、灯光效果在舞台上营造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战争场景,接着,灯光投影切换到经济繁荣、高楼林立的新时代场景。这种舞台空间的跳跃式切换和舞蹈时间的交错扩展极大地丰富了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法,突出了舞蹈本身的艺术表达,使舞蹈从“讲故事”发展为“有故事”,给予舞者自由的表达空间。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的大型舞蹈诗《红》运用当代年轻人更易于接受的、类似于电影情节的艺术语言,通过《黑暗》《红之渴》《红之流》《红之恋》四个篇章的切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的风雨历程,弘扬主旋律,呼唤人民大众的内心觉醒,启迪人的心灵,激励人民群众奋发拼搏,体现了新时代中国舞蹈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
(3)舞蹈角色塑造的创新发展
传统的中国舞蹈以革命舞剧为主,注重塑造经典的、标准的英雄人物,舞蹈角色通常为人们所熟悉的英雄、烈士等角色,舞蹈题材为崇高而伟大的革命事业,呈现出望而仰止的高大感。固化的故事情节、完美的人物形象呈现出只可崇拜、难以共情的艺术效果。在新的文艺观推动下,中国舞蹈艺术视角转向生活化、群众化、人民化,通过刻画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普通事,对人民群众的情感进行再创作。艺术角色由“只可仰视”的英模角色向身处时代浪潮中可接触、可共情、可理解的一个个虽不完美但具有时代特性的普通人角色转变,将严肃的政治教育主题融入群众日常的喜怒哀乐情感中,与普通民众的个体命运紧密相关,使观众在舞蹈表演中获得情感认同,进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综上,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舞蹈文化得到了不断的深化与继承,无论是舞蹈艺术的传播,还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舞蹈这一形体艺术也有了更多的类型。相关的文化工作者应当继续加强舞蹈文化宣传力度,促进舞蹈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丹妮.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民族民间舞蹈发展问题探讨[J].北方音乐,2019,39(13):241-242.
[2]李实.我国体育舞蹈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北极光,2019(02):40-41.
[3]章巧珍.影响我国体育舞蹈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1):120-122.
关键词:舞蹈;新媒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舞蹈包含许多类型,其中有少数民族喜欢的民族舞、青少年喜欢的现代舞、舞者研究颇深的爵士舞、锁舞以及机械舞等等,这些丰富的舞种为舞蹈文化增添了几分不同的色彩。为了进一步发展中国特色舞蹈文化,相关人员应当学会利用正确合理的方式宣传中国舞蹈文化,使不同阶层、类型的人员都能够感受到舞蹈文化,进一步促进舞蹈文化的健康发展,最终起到宣传文化的作用。
一、舞蹈文化创新发展概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对于舞蹈文化来说,如果相关的舞者与编舞人员不能将创新精神纳入其中,那么这支舞蹈就很难得到同行业工作人员的认可与理解,只有在其中加入社会发展所推崇且新兴的内容,并将其与舞蹈进行完美结合,才能够做到启迪同行业舞蹈工作人员以及大众的作用。另外,对舞蹈文化进行创新也是促使舞蹈文化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社会之所以会淘汰一些陈旧的内容是因为其已经无法符合这个社会发展的潮流,那么现在的舞蹈工作人员努力做出创新也是在为后代提供有力的参考,向其传输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想法。最终,在全新的社会发展历程中发扬中国舞蹈文化,使中国舞蹈文化能够闻名世界。例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舞蹈就十分丰富,舞蹈形式也更加多元化,新疆地区、蒙古地区、西藏地区等少数民族的同胞都会唱歌跳舞,他们所展现出的姿态十分优美,在观看之后我们也能够感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美与伟大之处。这就是舞蹈所具有的魅力,但是为了将目光放得更加長远,在发展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过程中,相关舞者也需要在其中加入创新性的元素,让少数民族的舞蹈在富有民族性的基础之上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推崇。当民族舞蹈被世人看到以后,会有更多的舞者尝试将少数民族的特有舞种以不同的形式传播到世界各地,由此提升少数民族舞蹈的知名度。
例如,最近不断出圈的河南电视台,其火爆的核心就是因为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相结合,通过美轮美奂的现代技术和中国风的完美融合,充分展现了华夏儿女热爱祖国热爱我们自己传统文化。
二、舞蹈文化创新发展的主要形式
(1)新媒体下的舞蹈创新发展
古代的舞蹈作品大部分都是通过绘画或者口头传播来传承的,同时舞蹈作品传播的广泛与否对于舞蹈艺术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借助发展全面的摄影技术,舞蹈作品可以以影像的方式进行传播和保存,使得舞蹈学习者有了更多可参考、欣赏、学习的素材。
新媒体与舞蹈艺术的融合,把更多领域都联系在了一起,这些领域彼此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给舞蹈艺术带来了生机,推动了舞蹈艺术的发展与繁荣。而通过不同的舞台效果可以把舞蹈创编成多种模式,不同的音乐剪辑、灯光设置、虚拟场景组合在一起,就会把一支舞蹈变得更加神秘或者更有科技感。舞蹈编导要紧跟时代的发展,创编出让观众更加震撼向往的舞蹈作品。
除此之外,目前虚拟空间的舞蹈艺术形式也广受观众喜爱。比如登上各大卫视春晚的洛天依,即通过舞台设计、灯光装置设计把一个虚拟人物的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因此,相关人员在进行舞蹈创作时,一定要发挥出新媒体最大的作用,将舞蹈作品以更好更美的形式呈现出来。虽然新媒体技术可以让舞蹈呈现得更加完美,但一定要记住舞蹈毕竟是一种形体艺术,绝对不能因为过分注重各种科技手段效果而使作品失去本来的形体美和艺术美,避免让观众觉得舞蹈作品华而不实,也一定不可以忘记舞蹈本来所要传递的精神。
(2)舞蹈创作手法的创新发展
随着舞美技术的发展,舞蹈表演不再局限于传统舞台上肢体语言的呈现,而是融合电影蒙太奇手法,借助声、光、影、景等多种高科技手段和可升降、移动的舞台布景,展现更加宽广交错的时空场景,使舞蹈呈现类似电影的表现手法。传统舞蹈表演会采用中场谢幕的方式更换舞台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形式不再被现代舞蹈表演所采用,而是运用明暗区域变换、舞蹈布景升降、投影光影的变化转移观众的视线,完成局部或全部场景的变换。
例如,运用舞美、灯光效果在舞台上营造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战争场景,接着,灯光投影切换到经济繁荣、高楼林立的新时代场景。这种舞台空间的跳跃式切换和舞蹈时间的交错扩展极大地丰富了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法,突出了舞蹈本身的艺术表达,使舞蹈从“讲故事”发展为“有故事”,给予舞者自由的表达空间。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的大型舞蹈诗《红》运用当代年轻人更易于接受的、类似于电影情节的艺术语言,通过《黑暗》《红之渴》《红之流》《红之恋》四个篇章的切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的风雨历程,弘扬主旋律,呼唤人民大众的内心觉醒,启迪人的心灵,激励人民群众奋发拼搏,体现了新时代中国舞蹈作品独特的语言风格。
(3)舞蹈角色塑造的创新发展
传统的中国舞蹈以革命舞剧为主,注重塑造经典的、标准的英雄人物,舞蹈角色通常为人们所熟悉的英雄、烈士等角色,舞蹈题材为崇高而伟大的革命事业,呈现出望而仰止的高大感。固化的故事情节、完美的人物形象呈现出只可崇拜、难以共情的艺术效果。在新的文艺观推动下,中国舞蹈艺术视角转向生活化、群众化、人民化,通过刻画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普通事,对人民群众的情感进行再创作。艺术角色由“只可仰视”的英模角色向身处时代浪潮中可接触、可共情、可理解的一个个虽不完美但具有时代特性的普通人角色转变,将严肃的政治教育主题融入群众日常的喜怒哀乐情感中,与普通民众的个体命运紧密相关,使观众在舞蹈表演中获得情感认同,进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综上,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舞蹈文化得到了不断的深化与继承,无论是舞蹈艺术的传播,还是舞蹈艺术的表现形式,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舞蹈这一形体艺术也有了更多的类型。相关的文化工作者应当继续加强舞蹈文化宣传力度,促进舞蹈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丹妮.传统文化传承视角下的民族民间舞蹈发展问题探讨[J].北方音乐,2019,39(13):241-242.
[2]李实.我国体育舞蹈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研究[J].北极光,2019(02):40-41.
[3]章巧珍.影响我国体育舞蹈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01):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