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儿子“纸上对话”

来源 :独生子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cp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儿子日渐长成“半大小伙子”,当家长的我愈发感到当“好家长”的角色真是“看似容易却艰辛”。
  我和妻子都在企业机关工作,儿子于1996年秋李入学后,我们只好“早送晚接”,孩子中午就餐、休息和下午放学后的这段时间,就托付给父母二老代为看管。
  也是应了那句“玉不琢,不成器”的古训,孩子虽小,但可塑性强。由于我们疏于引导,孩子不知从何时起沾染上了一些坏毛病,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不能按时完成、在父母跟前任性蛮横……我和妻子得知这些内情后,急得内心上火。可我俩都非专业教育工作者,在“科学育儿”方面毫无经验。起先是气急之下采取“大棒加胡萝卜”政策:儿子表现不好时,先是一番叱骂,严重点再带些“颜色”的教训;成绩若有所提高或有段时间没犯错误,立马兑现“吃肯德基”、买电动玩具等奖励。
  没过多久,我和妻子发现这个方法终非良策。一是当我们认定孩子表现不好、加以严厉教育时,教育的主客体顿时形成水火不容的“对立面”:我和妻子胸中带火,训斥起来声调自然是“雷霆万钧”;而儿子总认为我们的批评多半是否定一切,让他难以接受,因而常常是万般委曲化作“倾盆雨”;其次是我们的惩罚权限屡屡受到爱孙心切的两位老人的干预,“家法”难以执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们又发现了新情况:孩子怕受罚,不是积极主动改正错误,而是学会了适应形势、“在斗争中成长”,为逃避惩罚,开始向我们瞒报一些事,又滋生出了“犟嘴”的特性。这样下去如何是好?我和妻子都犯难了。
  熬了几个难眠之夜,我忽然想起了八十年代盛行的“对话’’方式,不由地联想到自己和儿子之间虽归属于“上下级关系”,但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有许多想法和问题完全也能通过“对话”来沟通,增进双方理解。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兴奋地把这一创意向妻子作了汇报,她半信半疑地说;“能行吗?也好,就试行吧。”
  最初的“对话”是口头上的,有时为了一件小事,我们和儿子“当面锣、对面鼓”地较劲,容易激动的妻子一看昔日在怀里撒娇的“毛头”成了“犟头”,气就不打一处来,常常是先蹦跳起来。“强权政治”下的儿子吃不下眼前亏,只得让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几次下来,眼见“对话”就要演变成“训话”,我于心不忍,提议将“对话”方式改成以书面形式为主,以避免因不必要的正面冲突形成的僵局。
  我和儿子共同商定列出了八项需要沟通的专题,规定每日或隔天一报,便于实行动态管理。为慎重起见,我将这些专题分行打印成页,装订成册,并在每页上方郑重注明一行《提示》:“严禁撒谎、隐瞒不报,否则重罚”。
  1999年11月18日,我和儿子各怀心事地进入了“对话’’角色,妻子冷眼旁观。儿子对学习上的话题回答较简单,一般都是简明扼要,对一些自身的问题也能如实相告,如“练琴不太好”、“作业迟交”等。最能打动他的是“最想和爸爸妈妈说的话”这个话题。“对话”的当天,儿子就在这一栏里写下了“要有耐心”的话语。我和妻子收件后,“八目”(我们都是近视患者)相对,暗喜这是一个良好开端,当即对儿子说了许多滚烫的鼓励和保证之类话语。谁知第;天我们听说儿子上课时又讲话、做小动作,急于求成的妻子克制不住情绪,把儿子臭骂了一通。这小子哪肯就此罢休?当天义愤填膺地在《对话专页》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说什么,你们都会反对、不听,不能实事求是。我认为对你们说的话是没用的。”妻子这才意识到自己“言重了”。我唯恐前功尽弃,恳请妻子放下架子,尊重孩子的意见,积极配合我的工作,以达到预期效果。
  在随后的一段时期里,儿子相继提出了“要和蔼”、“请不要误解”、“请根据我的学习方法来引导我”、“不要从自己的角度来考虑别人”、“不要掐我”、“妈妈,请保持情绪稳定”等要求。我们打心眼里感谢他对父母的信任和坦诚,也从儿子的呼声中看到自己做家长的水平状况。妻子有时埋怨我这是“自套枷锁”,我感慨地说:“我相信这是孩子的肺腑之言,我们早该认真地听听了。”妻子和我都陷入了沉思之中。是啊,过去我们忽视了儿子的心理成长,淡漠了他需要感情交流的渴求。没想到竟在孩子心灵上留下了不该有的阴影……
  通过“对话”这座“桥梁”,我和妻子开始走进了孩子的内心世界;更值得欣慰的是,以前常常和我们“对着干”的儿子也渐渐理解了家长的良苦用心。去年12月30日,我的儿子给他妈妈写了一封情深意切的信:“亲爱的妈妈:我感谢您对我多年的关心,妈妈,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您给我的爱,我长大一定要用最好的方式来报答您。妈妈,每当我看到您为我日夜操劳而留下的鱼尾纹和皱纹,我心里就一阵辛酸。我有时说话不对,请您原谅我,我向您说对不起。妈妈,有些事情我没向您说,我想起来感到很害羞、惭愧……”
  我和妻子都被这幼稚而朴实的语言给实实在在地感动了,我们也由此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当然,前进的道路是曲折漫长的,我们和儿子的“对话”还将继续进行下去。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