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人不聚会,不成活

来源 :看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0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Festa”(聚会)这个词,几乎是每个到巴西的外国人最先学会的词之一。爱热闹的巴西人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聚会,说起“Festa”就眉飞色舞,为聚会不惜本钱,当然更不计较时间,玩起来往往是通宵达旦,乐不思蜀。可以说,“聚会”是巴西人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而聚会文化则是色彩斑斓的巴西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深深地根植于巴西人心中。
  重要聚会必须穿礼服
  一般来说,在巴西人的聚会中,音乐和舞蹈是必不可少的要素,此外衣饰、饮食也不能马虎。
  巴西聚会的音乐大多节奏欢快,跟最为人所熟知的桑巴一样,给人以热烈的印象。而深具巴西东北部特色的Forró(类似手风琴)是极为常见又受欢迎的乐器之一,以至于在巴西东北部,演奏Forró就是参加聚会的意思。
  上世纪40年代,出生于东北部伯南布哥州的民间音乐家路易斯·贡扎噶将Forró带到东南部大都市里约热内卢,Forró渐渐流行起来,被东南部、南部及中部的年轻人广泛接受,并开始成为重要的舞蹈配乐乐器。欢快的Forró声一响,几乎每个巴西人都能随着节奏欢快舞动起来。无论一个人平时看起来多么羞涩内向,只要在聚会上跳起舞来,便好像变了个人,舒展肢体,扭腰摆臀,自由自在全无拘束,这一点实在令人赞叹羡慕。
  而在穿着打扮方面,一般来说,参加聚会和平时是完全不同的。巴西人平时穿着简单随意,大多是T恤牛仔,但在重要的聚会如婚礼上,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穿上极为讲究的礼服——礼服可以买,可以借,也可以租,但绝不可无。一般的聚会上,男人或许可以不太讲究,女人则一定要美美地化好妆,穿上闪闪发光的衣服,戴上造型夸张或是颜色鲜亮的饰物出门。这些衣饰,大多是专门为参加聚会准备的。
  当然,也有一些特别的聚会对服装有特别的要求,如“Festa Brega(邋遢装聚会)”,参加者打扮得越光怪陆离俗不可耐越好;而在“Festa Junina(六月节聚会)”上,参加者无论男女,都要穿着格子衣服,男士还要戴一顶边沿破烂的草帽。
  聚会都少不了吃吃喝喝。如果是在非消费场所,参加者一般要带上饮料、甜点乃至一次性餐具之类的东西去;而在消费场所,则是大家AA制。巴西人酷爱甜点、油炸食品,因而在聚会上这类食品几乎必不可少;饮料则一定要是冰镇的,啤酒、各种汽水、巴西特产的“Guaraná”,不一而足;在消费场所,则一般少不了巴西人热爱的烤肉和奶酪面包。
  扮相出彩而不惜牺牲形象
  笔者有幸在巴西工作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参加了不少聚会,其中不少颇有特色和趣味。
  在这些聚会中,着装方面最有趣的非Festa Fantasia莫属。这个聚会类似化装舞会,或者叫cosplay(角色扮演)。参加者必须将自己装扮成某个人物,可以是现实中的,也可以是影视或漫画作品中的。每年举办一次大规模的Festa Fantasia是巴西外交部的一个有趣传统,届时外交官们可以邀请亲朋好友一起参加。我有幸受到学汉语的外交官学生邀请,参加了这样一次妙趣横生的聚会。
  参加聚会之前,我跟同事一起去选购聚会的饰品服装,发现商场里竟有此类聚会的专门用品商店,提供各种奇装异服和古怪的饰品、假发、面具等,而且价格不菲。一件材质低劣的蝙蝠侠外衣,价格就达100雷亚尔(当时约合人民币300元),真令人感慨巴西人在聚会方面的不惜成本。
  因为聚会场所比较偏远,且聚会开始的时间是夜里11点,所以一个朋友开车送我们过去。途中我问他是否参加过这种聚会,他说没有。原来这位朋友信奉基督教的一个支派,教义比较严谨,因而拒绝参加这类“来源于异教”的聚会。而大多数巴西人对很多事情都持宽容随意的态度,因而聚会的来源,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问题。至于Festa Fantasia究竟来源于什么异教,我始终没有查找到相关的资料。
  我们到的时间比较早,聚会还没有开始。对巴西人来说,迟到几乎是家常便饭,参加聚会更不需要准时——准时有时反而是失礼的,因为没有留给主人足够的时间做准备。直到12点多,才有人陆陆续续来到,而每来一个人,都让我们感到他为参加这个聚会真是大花心思。
  平日衣冠楚楚、装束严谨的外交官们,此时有的扮成古罗马角斗士,有的扮成塔利班武装分子,有的扮成麦当劳大叔,甚至还有人扮成扑克牌上的国王。可以说,每个人选择的角色从面相到体型,都特别适合。
  这其中,为扮相出彩而不惜牺牲形象的人不在少数。比如有位男士,身材粗壮,头发、胡须、体毛无不浓密,竟不惜男扮女装,扎两条小辫,穿一条小花短裙,让人顿时想到周星驰电影里的如花。
  稍微次一点的,就是扮作超人、圣诞老人等。当然也有比较潦草的。我们遇到一位男士,只是穿了一件花衬衣,脖子上挂了一串假花——一问之下才知道,他是被朋友临时邀请来的,没时间准备,因而只能在匆忙之间扮作游客。
  而我和同事事先虽然知道聚会的要求,但没想到人人都如此敬业(外交部还派出专门的摄影师,给每个人的造型摄影留念),因此只是换了一身平时不常穿的衣服来。我们相对正常的服装,在这个“群魔乱舞”的聚会上,反而显得最不正常了。
  六月节上少不了狗血剧
  巴西的聚会节目中,最有趣的当属Festa Junina(六月节聚会)。
  这种聚会起源于欧洲,原是纪念《圣经》中的人物施洗者约翰的,后被葡萄牙人带到巴西,与当地文化融合,在宗教之外增加了更多的乡土元素,逐渐演变成如今的巴西特色六月节。
  在六月节聚会上,大家要扮成东北部乡村男女的样子:男士戴破草帽,穿格子衬衣牛仔裤;女士则穿花格裙,梳两条辫子,脸上点雀斑,嘴里画缺齿。
  聚会上无一例外要上演一出乡村爱情狗血剧:
  乡村男女偷情导致女方怀孕,因此双方不得不奉子成婚。出场的女孩身穿婚纱,但大腹便便,显然已经是身怀六甲。男方不情不愿,满脸悲苦,事到临头竟要拐上家里的女仆溜之大吉,逃到城里去。两人正准备趁黑逃走时,女方的父兄突然出现,截住去路。父亲满脸愤怒地大喝一声:“呔!你小子竟然想跑!饭后甜点你已经提前吃完了,现在轮到吃正餐了!”   原来,巴西人习惯正餐之后吃一点巧克力之类的小甜点——那乡下男孩未婚之时偷情,正如饭前先偷吃了甜点一样。
  那边厢,怀孕的乡下女孩正为新郎逃走而哭天抢地之时,她的父兄们突然押解着挣扎扭打的新郎出现。在神父的主持下,一场别别扭扭的婚礼重新开始,最终皆大欢喜地结束。
  虽是一场闹剧,但从中可以看出巴西东北部地区人们的娱乐精神。巴西东北部气候干燥,环境恶劣,至今仍是巴西最贫困的地区之一。正因如此,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反而生就坚韧泼皮而又善于苦中作乐的性格,能够将生活中的各种悲剧转化为笑谈。当然,这里也因而充满传奇和各种悲喜故事,以东北部生活为题材的巴西东北部文学正如中国的陕北文学一样,曾一度盛行。
  非正常的准妈妈聚会
  上面两种聚会热闹有趣,人们在聚会上不惜形象地出尽各种洋相,这在巴西人眼中,都属于“正常”。我在巴西期间,偶然参加了一次即使在巴西人看来也算是“不正常”的聚会。
  在巴西,孩子出生之前,人们会为准妈妈举办一次聚会,送给她尿片、奶瓶之类的婴幼儿用品,以减少她生产后的经济负担。我受邀参加的,正是这种聚会。到了聚会地点,我不由一愣:眼前是各种肤色、各种发型的年轻男女。
  巴西混血人种差不多占总人口50%:本地土著为印第安人,殖民时期有大量欧洲殖民者及黑人奴隶进入,独立之后又有不少亚裔人种特别是日裔人移居至此(目前巴西国内的日裔人口数量仅次于日本本土),各种族之间长期融合,造就了巴西特有的“彩色人种”,即使是同一对父母所生的子女,肤色也可能不同。
  因此,在巴西,种族歧视现象几乎看不到,但这并不表示种族之间的社会差别不存在。一般来说,社会阶层越低的人,肤色越暗。各种肤色的人聚在一个小小的客厅并不多见。而这些人发型又各不相同。巴西年轻人,特别是年轻男子的发型不拘一格,长发、爆炸头、鸡冠头都很常见——而这个聚会上,光头、鸡冠头的女孩都有,实在是令人惊讶。
  我四顾没有见到准妈妈,这时一个“女孩”主动跟我攀谈起来。我看着她:身高绝对在一米八以上,长发、彩妆、涂着指甲,虽然神态姿势很女性化,但嗓音暗哑,骨骼粗大——不是变性人就是易装癖。
  她告诉我准妈妈还没到,然后很自然地拉起我的手:“我带你去看准爸爸。”说着便扭动腰肢带我敲开一个房间的门,我不由瞠目结舌:
  房间里坐着两男两女,都赤裸着上身。一个女孩身上布满蓝色文身,另一个女孩则留着鸡冠头,耳朵上戴了很多个造型夸张的耳钉。而准爸爸呢,是一个看起来顶多只有20岁的年轻人,皮肤还嫩得不见一丝皱纹一个斑点,此时正抽着烟,眼神迷离地与其他几位闲聊,完全看不到父亲应有的沉稳持重。
  准妈妈姗姗来迟,一个身怀六甲的年轻女孩,看起来也就20岁。这倒不出奇。巴西人普遍婚育较早,20岁结婚生子是很平常的,十几岁的少年就做父母的现象也并不少见。
  邀请我的是一位在校大学生,参加聚会的大多是他的同学——虽然人人怪异,但在这个环境里,人人又很自在。与其说这是一次“准妈妈聚会”,倒不如说是一群叛逆年轻人借此名义进行的大联欢。
  一屋子年轻人正热烈交谈时,门突然开了,一位看上去年过半百的乡下老太太出现在大家眼前。有趣的是,大家只是跟老太太打过招呼之后继续做他们的,而老太太对眼前的一幕也没表现出丝毫的反感或不自在,而是安详地跟准妈妈聊天,并送她一套婴儿服。
  后来我跟一些巴西朋友谈起这次聚会,大多数人也表示很吃惊,然后再三向我保证:一般的聚会不是这样的,你千万别误会。与之相比,老太太表现出的淡定倒让我很钦佩。
  巴西的聚会色彩纷呈,或许对爱安静的中国人来说过于嘈杂炫目,但这绝对是了解巴西社会和巴西文化的一面镜子。巴西的宗教、民俗、社会风情、人际关系等,无不可以通过这面镜子呈现出其中一个侧面。
  聚会在巴西如此盛行,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巴西社会的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虽然巴西还远比不上发达国家,但它在文化方面的斑斓多姿和开放包容的确令人赞叹。
其他文献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生物情境教学强调在具体的情境教学中融入核心素养,突出生物学特色,释放师生潜能,有效促进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教学情境设计策略侧重生活化问题情境设计、体验式问题情境设计、拓展式问题情境设计。  关键词:问题情境;学科素养;高中生物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4-074-1  学科核心素养正成为深化基础教育课堂教
摘 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转变教学观念,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开发课程资源,迎接信息技术的挑战,加强知识储备,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堂,实现师生教学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方式;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9)04-025-1  通过这几年的新课程实践,我觉得要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发生根本转
摘要:本文将结合具体案例,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并围绕学习指导、心理疏导、环境创造三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分析;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29-1  案例:  沈××,父母为在扬打工的农民,学习成绩较差。尽管老师花费大量的精力进行辅导,但进步不明显。课后作业经常不完成,由于父母工作较忙,无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需要制定、学习以及遵循一定的规则。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制定适合学生学习、有益于老师教学的规则制度。从体育运动出发,明确规则的严肃性;从学生角度出发,懂得规则的简化性;从素质教育出发,注重规则的育人性。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乐结合,引导学生学习并且遵循规则。  关键词:运动规则;高效教学;初中体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4-0
摘要:在学习一种新语种时最好的方法就是运用情景交际授课法,将学生代入到一种情境中进行对话交流才能更灵活地掌握并运用新的语言。然而学好一种新的语言就要学好这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学好语法结构是学习一种语言的基础,特别是德语,学好了语法才能套用句型。每个老师都想要高质量完成授课工作,可是很多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要想提高课堂效率,老师们首先要改变单一传统的授课方式,用一种学生们喜欢的授课方式来授课。  关键
摘要:《纲要》中指出:“要让幼儿能努力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使幼儿具有初步的责任感。”大班幼儿处于半被动半理解的责任阶段,因此这个阶段是培养幼儿的责任意识的关键期。笔者通过组织一系列教育活动,对培养幼儿责任意识进行了初步尝试。  关键词:大班幼儿;责任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4-020-1  升入大班,我们经常会布置一些
摘要:设计“有效问题”,打造初中历史“高效课堂”,首先阐述设计“有效问题”的出发点,其次阐述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寻找“有效问题”的答案,巩固“有效问题”,设计练习反馈。  关键词:历史教学;有效问题;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9-052-1  我区如火如荼地打造“高效课堂”的脚步渐行渐远。沉静下来,留给我们很多思考。什么才是“高
摘要:感恩,是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所赐予的一切;懂得感恩,是心灵的富有,也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本文结合我校学生实际,通过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传恩来递进提升小学生的感恩心,使孩子们能知恩于心、报恩于行。  关键词:小学生;感恩;提升  中图分类号:G6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4-115-2  
摘 要:发挥校园网络优势,拓宽集体备课渠道,加强网络交流和研讨,提高集体备课水平,挖掘集体备课的潜力。  关键词:网络;促进;集体备课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6-091-01  0  网络环境下的集体备课是传统集体备课方式的创新,具有广阔的时空自由,能最大限度发挥集体的优势和个性行长,充分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合作研讨,促进教师专业成
人类同大多数物种的相互作用,就和我们同蝴蝶的关系差不多—谁也不会让谁“生病”。人类和蝴蝶都不需要演化出相互防范的能力,而且这种和平的关系还能一直延续下去。因为蝴蝶不指望我们帮它传播后代,也不指望用我们的身体当食物。  但是病毒的演化,却依赖人类的身体当养料。一旦受害者死亡或者产生了抵抗力,病毒可没有翅膀飞到另一个受害者身上。因此,许多病毒不得不演化出花里胡哨的招数,好让它们在潜在的受害者之间进行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