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生物教学;合作学习;组织形式;活动过程;
具体实施;评价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2(A)—0018—01
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人教版生物学实验教材,体现了生物课程标准的三个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新教材体现了新的学习观和科学发展观,以及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模式上,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体现新理念,新理念体现新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呢?以下谈谈本人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浅见。
一、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是以4~5个学生为一组,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组内异质是指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兴趣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组间同质是指各合作小组之间在诸多方面无明显差异。这样,组内异质就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组间同质就为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强调合作学习,并不排斥个人的独立学习和竞争学习。在小组内通过分工,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部分任务,在讨论中,个人思考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合作完成任务,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取得最佳效果,并共享成果。这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好方法,也符合个人的发展需要。
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活动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活动过程,大家都要参与并在其中亲身体验,尽量发挥自己的特长。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是人与人的交流,是一个人在集体的环境中多方面的锻炼。在合作学习中相互理解和协调,同时又相互影响和帮助,不断发现自身的优势及弱点,以适应社会进行自我调整。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
1. 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
2. 小组分工。各小组确立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
3. 任务分配。每个小组要有针对性地讨论问题,由各小组长抽取题目单,并将讨论的题目公布给大家,或者教师给各小组分配讨论的题目,同时将所有题目显示在屏幕上或写在黑板上。
4. 讨论活动。对所讨论的问题,各个成员都要独立思考、积极发言,成员之间共同探讨、互相合作。小组长全面负责,记录员认真记录各成员的发言并进行归纳总结,汇报员向大家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5. 结果展示。汇报员以各种形式(语言、文字、图表等)将讨论结果展示给大家,进行班级交流,成果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活动结果评价。每次小组合作学习后,先小组内进行自评,再各小组之间进行互评,然后推选出优秀的一组为“最佳合作伙伴”,教师点评,强调小组整体成绩的取得是组内成员共同合作的结果。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原则
有什么样的评价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是合作学习的指挥棒。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因为这样只是片面评价。要坚持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相结合的评价原则。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采用评分制、书写评语、口头评价等多种形式来实现。
总之,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重要手段,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谋求探索,不断创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合作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得以顺利实施,这才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实目的。
具体实施;评价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33.9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0)02(A)—0018—01
按照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人教版生物学实验教材,体现了生物课程标准的三个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新教材体现了新的学习观和科学发展观,以及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模式上,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新课改体现新理念,新理念体现新教法。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新的发展呢?以下谈谈本人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浅见。
一、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是以4~5个学生为一组,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一个班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组内异质是指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兴趣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组间同质是指各合作小组之间在诸多方面无明显差异。这样,组内异质就为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组间同质就为小组之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强调合作学习,并不排斥个人的独立学习和竞争学习。在小组内通过分工,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一部分任务,在讨论中,个人思考后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合作完成任务,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取得最佳效果,并共享成果。这是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好方法,也符合个人的发展需要。
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活动过程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活动过程,大家都要参与并在其中亲身体验,尽量发挥自己的特长。合作学习的有效途径是人与人的交流,是一个人在集体的环境中多方面的锻炼。在合作学习中相互理解和协调,同时又相互影响和帮助,不断发现自身的优势及弱点,以适应社会进行自我调整。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
1. 分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
2. 小组分工。各小组确立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汇报员。
3. 任务分配。每个小组要有针对性地讨论问题,由各小组长抽取题目单,并将讨论的题目公布给大家,或者教师给各小组分配讨论的题目,同时将所有题目显示在屏幕上或写在黑板上。
4. 讨论活动。对所讨论的问题,各个成员都要独立思考、积极发言,成员之间共同探讨、互相合作。小组长全面负责,记录员认真记录各成员的发言并进行归纳总结,汇报员向大家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5. 结果展示。汇报员以各种形式(语言、文字、图表等)将讨论结果展示给大家,进行班级交流,成果共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活动结果评价。每次小组合作学习后,先小组内进行自评,再各小组之间进行互评,然后推选出优秀的一组为“最佳合作伙伴”,教师点评,强调小组整体成绩的取得是组内成员共同合作的结果。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原则
有什么样的评价理念,就有什么样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评价是合作学习的指挥棒。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因为这样只是片面评价。要坚持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内互评、小组间互相结合的评价原则。评价的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采用评分制、书写评语、口头评价等多种形式来实现。
总之,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一种重要手段,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参与交流的学习空间。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谋求探索,不断创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创新,让每一个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合作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才能使新课程标准得以顺利实施,这才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真实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