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新石器时代麻地沟墓地调查简报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z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麻地沟墓地位于白银市白银区四龙镇四龙村麻地沟南北两侧山顶,地处黄河两岸的二级台地。墓地分布面积约12600平方米,墓葬数量多,为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时期。
  关键词:新石器时代;麻地沟墓地;陶器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根据白银区文物工作者提供的线索,在四龙镇四龙村的麻地沟山顶有古墓,原白银市博物馆杜永强和陈辅泰等人在2010—2013年先后踏查了多次,收获了一批具有典型特征的陶器标本,现将收获报告如下。
  1 地理位置
  麻地沟墓地位于麻地沟两侧山顶,距白银市白银区31千米,东临黄河,与甘肃省靖远县平堡镇隔河相望,东北距四龙镇政府约2.7千米,南离乌金峡口1千米,峡口处建有乌金峡水库,西与营盘圪垯山相连,北接四龙村村庄(图1)。
  2 墓地
  该墓地共有四处,分别位于麻地沟南北两侧山顶(图2)。沟北山顶为雷神山,分布一处,面积较小;沟西南山顶一处;沟正南山顶一处,分布面积最大;沟东南山梁一处,分布面积最小。
  经踏查可知,麻地沟北侧墓地位于雷神山顶南边缘,面积约800平方米,地形平坦,海拔高度约1480米。地表散见陶器、石板等残片。
  西南侧墓地位于一座小山梁上,面积约1000平方米,地形呈南高北低斜坡状,海拔高约1522米,地表散见有陶器、石板等残片。
  南侧墓地位于较为平坦的山顶上,呈不规则形状,南北最长105米,东西最宽206米,面积约10800平方米,海拔与西南侧墓地相近。地表发现有较多陶器和石板残片,部分陶器残片被丢弃于山两侧的坡面上或者滚落于沟底。
  东南侧墓地位于一座小山梁上,仅发现两座墓葬,采集彩陶器盖残片1件。
  3 标本介绍
  三年间经过多次踏查,在墓地分布区及两侧山坡面和沟内共收获陶器标本32件,均残破,可修复标本27件。其中陶罐22件、陶壶1件、陶碗2件、陶杯3件、陶纺轮1件、陶器盖1件、陶瓶1件。现分类介绍如下。
  3.1 陶罐
  陶罐21件,分三类。
  A类  2件,彩陶罐。标本M采∶1,泥质橙黄陶,侈口,短直颈,圆鼓腹,腹下斜收,平底。口沿至肩部饰对称双耳。口沿内由上至下绘宽带和水波纹各一条,宽带中上部夹一条空白波浪纹。外颈部绘一圈竖水波纹,对称双耳将纹饰分割为两部分。颈肩部绘三条宽窄不同的横宽带纹,宽带间填小圆点,腹部上下宽带间绘八层水波纹。耳部饰折带纹,耳下方绘竖长方形内填三角和“X”纹。黑色彩绘。肩腹部两条裂缝,两侧钻有十组对称小孔,其中一组对称孔一侧外另钻一小孔。高14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7.6厘米(图3.1,照1)。
  标本M采∶2,夹细砂橙黄陶。侈口,短束颈,溜肩,弧腹,腹下斜收,平底。口沿至肩部饰对称双耳,口沿内外至腹部略下均施暗红色陶衣。口沿内绘粗细两条黑彩锯齿带纹,颈部绘平行横条纹和夹菱形的黑宽带纹,菱形内饰小菱形及圆点纹,肩、腹部绘夹菱形的两条黑宽带纹。一耳饰斜黑宽带纹,另一耳磨损不见彩绘。高11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5.6厘米(图3.2,照2)。
  B类  12件,夹砂陶罐,分三式。
  Ⅰ式  双耳夹砂陶罐。标本M采∶3,夹砂陶,敞口,短束颈,弧肩,圆腹,腹部以下弧收,平底。口沿至肩部饰双耳,器身附着烟炱。高9.5厘米,口径6.2厘米,腹径9厘米,底径5厘米(图3.3,照3)。
  标本M采∶4,夹砂陶,敞口外侈,直頸,溜肩,鼓腹,腹下弧收,平底。器口略扁,一处口沿较低,颈肩部贴塑一圈宽约0.9厘米的泥条,通体附着烟炱。高20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9厘米(图3.4)。
  标本M采∶5,夹砂陶,敞口,短束颈,圆腹,腹部残留一耳。腹部附着烟炱,罐体仅残留上半部分,在罐体内部可见泥条盘筑痕迹。口径14.4厘米(图3.5)。
  标本M采∶6,夹砂陶,敞口,直颈微束。口沿至肩部残留一耳。罐体仅残留上半部分的2/3。口径12厘米(图3.6)。
  标本M采∶7,夹砂陶,直口微侈,短直颈,圆腹,平底。口沿至肩部残留一耳。高14.8厘米,口径约8厘米,底径6.4厘米(图3.7)。
  Ⅱ式  单耳夹砂陶罐。标本M采∶8,夹砂陶,敞口,直颈微弧,圆腹,下腹弧收,平底。口沿至肩部饰一耳,腹部刻画菱形纹。高11.6厘米,口径9.6厘米,腹径12厘米,底径6.8厘米(图4.1,照4)。
  标本M采∶9,夹砂陶,敞口,束颈。口沿至肩部饰一耳,部分口沿及器身附着烟炱。罐体仅残留腹部以上部分,在罐体内部可见泥条盘筑痕迹。口径9.2厘米(图4.2)。
  Ⅲ式  夹砂陶罐。标本M采∶10,夹砂陶,敞口,束颈,鼓腹,平底。高11.4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6厘米(图4.3)。
  标本M采∶11,夹砂陶,敞口,短直颈,深腹略鼓,平底,底部有席纹。器身附着烟炱。高11.5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7.6厘米(图4.4,照5)。
  标本M采∶12,夹砂灰陶,圆唇,侈口,短直颈,圆腹,平底。肩部对称分布4个贴塑小鋬,底部压印席纹。高14.4厘米,口径10.2厘米,底径8厘米(图4.5)。
  标本M采∶13,夹砂陶,侈口,短直颈,斜溜肩,鼓腹,平底。口沿外贴饰一圈宽约1厘米的泥条,颈下部和下腹部分别贴塑一圈压印泥条,肩腹部贴塑折带压印泥条,通体附着烟炱。高15.2厘米,口径10厘米,底径7.4厘米(图4.6)。
  标本M采∶14,夹砂陶,敞口微侈,短直颈,弧腹,平底,器身附着烟炱。高8.7厘米,口径9.4厘米,底径7.2厘米(图4.7)。
  标本M采∶15,夹砂陶质,敞口,束颈。外口沿处贴塑一段压印泥条,颈部饰对称双鋬。罐体残存上半部分的2/3。口径9.2厘米(图4.8)。   C类  7件,红陶罐。标本M采∶16,细泥红陶,敞口,直颈微弧,鼓腹,平底。口沿至肩部残留一耳,口沿内打磨约1厘米宽带,口沿至腹部略下通体打磨细腻,泛光泽。高11厘米,口径9.8厘米,底径5.4厘米(图5.1)。
  标本M采∶17,细泥质红陶,敞口溜肩,鼓腹,腹下部斜收,平底。口沿至颈肩部饰对称双耳,双耳饰倒三角压印纹。口沿内饰宽约1.5厘米的打磨宽带,口沿外至腹部略下除双耳外通体打磨,打磨痕迹明显。高15厘米,口径10.4厘米,底径5厘米(图5.2,照6)。
  标本M采∶18,细泥质红陶,敞口外侈,直颈微弧,溜肩,鼓腹,腹部以下斜收,平底。口沿至肩部残留一耳,口沿内打磨约1厘米宽带,外沿至腹部略下除双耳外通体打磨,光滑细腻。高12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4.6厘米(图5.3,照7)。
  标本M采∶19,细泥质红陶,敞口外侈,直颈微束,溜肩,鼓腹,腹下部斜收,平底,底部有压印痕迹。口沿至肩部残留一耳,口沿内打磨约2厘米宽带,外口沿至腹部略下除双耳外通体打磨,光滑细腻。高12.6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5.8厘米(图5.4)。
  标本M采∶20,细泥质红陶,敞口外侈,直颈微束,溜肩,鼓腹微折,腹下部弧收,平底。口沿至肩部饰对称双耳,口沿内打磨约2.5厘米宽带,外沿至腹部略下除双耳外通体打磨,光滑细腻。高13.6厘米,口径16厘米,底径7厘米(图5.5)。
  标本M采∶21,细泥质红陶,溜肩,折腹,腹下部斜收,平底。口沿至肩部饰对称双耳,口沿内饰宽约1厘米的打磨宽带,口沿外至折腹部略下除双耳外通体打磨,打磨痕迹明显。高10.2厘米,口径9.6厘米,底径4.6厘米(图5.6,照8)。
  标本M采∶22,细泥质红陶,敞口,高颈,折腹,平底。口沿内打磨1.8厘米宽带,口沿至下腹部均打磨,因残缺不确定是否有耳。高10厘米,口径9.5厘米,底径5.4厘米,壁厚0.3厘米(图5.7)。
  3.2 陶壶
  陶壶1件。标本M采∶23,泥质橙黄陶,平沿口微侈,短斜直颈,溜肩,圆腹,下腹部斜收,平底。腹部饰对称双耳。口沿内以黑红彩装饰,纹饰从上而下分黑锯齿纹、红宽带纹、黑宽带纹和黑曲线纹共四层。外颈装饰黑色折带纹,肩部至腹部略下,纹饰分二层,以黑红宽带为界限,上、下两层均装饰圆圈网纹,腹部略下饰黑波浪纹。在残存的腹部外壁上有一条原始裂缝,裂缝两侧有6对直径0.5厘米的钻孔。高31.4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6厘米(图6.1,照9)。
  3.3 陶碗
  陶碗2件,夹砂陶碗。
  标本M采∶24,夹砂陶,直口,深弧腹,平底。高5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5厘米(图6.2)。
  标本M采∶25,夹细砂陶,敞口,束颈,弧腹,平底。口沿饰一圈斜向双线压印纹,口沿外贴塑一圈泥条,腹部有灼烧痕迹。高6.6厘米,口径11厘米,底径5.6厘米(图6.3)。
  3.4 陶杯
  陶杯4件,单耳陶杯。
  标本M采∶26,夹细砂陶,直口,深腹微弧,平底。口沿至腹部饰一耳,上腹部内外均有竖线压印痕。高6厘米,口径5厘米,底径4厘米(图6.4,照10)。
  标本M采∶27,夹砂陶,敞口,深弧腹,平底。口沿至腹部饰一耳,外腹部附着烟炱。高5.4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4.8厘米(图6.5)。
  标本M采∶28,泥质橙黄陶,直口,深腹略弧,平底。器物外部及口沿内略下施红色陶衣,颈部饰网纹,腹部饰折带纹,耳部饰横条纹,耳部及附近纹饰磨损严重。耳顶部钻直径约0.4厘米、深0.5厘米的小孔,颈部钻直径约0.5厘米的小孔。残高10.7厘米,口径5厘米(图6.6,照11)。
  标本M采∶29,夹砂陶,直口,深腹微鼓,平底。口沿至肩部飾一耳,腹部附着烟炱。高10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7厘米(图6.7)。
  3.5 陶纺轮
  陶纺轮1件。标本M采∶30,夹砂陶,两面局部压印席纹。直径8.4厘米,中部孔径约1厘米,边缘厚0.8厘米,中部厚1.4厘米(图6.8,照12)。
  3.6 陶器盖
  陶器盖1件。标本M采∶31,夹砂陶,盖钮分上、下两层,上钮呈倒梯形圆柱状,下钮圆形台面,束腰,中空。腰部钻小孔,直径0.4厘米。盖钮及盖面均绘黑彩,盖面饰竖线纹。通高8.6厘米,盖底径16.8厘米(图6.9,照13)。
  3.7 陶瓶
  陶瓶1件。M采∶32,泥质橙黄陶,平沿喇叭口,长束颈。肩部饰绳纹,仅残存瓶口至肩部。瓶内壁颈肩结合处有套接痕,系瓶口与器身单独制作成型后套接,外部抹光。残高13厘米,口径11.6厘米(图6.10)。
  4 讨论
  在所有收获的标本中,单耳彩陶杯(M采∶28)呈直口,深腹略弧,平底状。器物外部及口沿内略下施红色陶衣,颈部饰网纹,腹部饰三角折带纹,耳部饰横条纹。与永昌鸳鸯池墓地出土的马厂类型晚期筒状罐(M15)①、单耳桶状杯(M25∶5)②以及青海柳湾马厂墓地晚期出土的单耳陶杯(1338∶9)③,在器形方面,均呈现出直口、深腹、平底、腹部略鼓的特征;纹饰方面,均以口颈部饰网纹或方格、腹部饰三角折带纹为典型特征;彩绘方面,均施红色陶衣后绘黑彩。泥质双耳红陶罐(M采∶18)与兰州市徐家山东大梁马厂类型墓葬(以下简称东大梁)M1∶1双耳泥质红陶罐①以及皋兰糜地岘新石器时代墓地中的细泥红陶罐(单耳)②类似,均为敞口外侈,薄唇,直颈略弧,折腹鼓起,腹部折棱明显,下部斜内收,口腹间饰双大耳。夹砂陶罐(M采∶13)与东大梁标本022③在器形和堆塑泥条的方式及纹样上非常相似。彩陶罐(M采∶2)与青海柳湾墓地出土的双耳彩陶罐(墓199∶6)④在器型和纹饰上相似。东大梁和皋兰糜地岘新石器时代墓地均为马厂类型晚期。综上所述,这批收获的陶器标本应属于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较晚时期。
  墓地发现较多石板,以青石质为主,与周边裸露的岩石质地相同。部分石板有较明显的人工制作痕迹(图7),故推测应为史前先民从周边开采并经过处理而成。在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墓地中,常见用于封堵墓门和作为石棺葬具两种用途的石板,如兰州土谷台半山时期墓葬(M53)中有用石板封门情况⑤,景泰县张家台遗址⑥、青海同德宗日遗址⑦发现以石板作为葬具的情况。据此推测该墓地也可能存在石板封门或作为葬具的情况。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化经济的稳步增长、科学技术的持续推进和生活质量的日渐提升,人们越发注重精神文化的熏陶和追求。博物馆作为文化机构意义突出,把不同特色的展品加以区分、展览和设
两业联动比翼齐飞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的数据显示,2010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7.8%,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物流运行效率有所提高。从这些数字中我们看到了制造
介绍了中国移动通讯短消息协议CMPP的基本原理,根据其基本原理,为了能更好的解决企业级短信收发中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MPP协议的企业级短信收发系统的设计思路,并根据该思
随经济发展,文化创新产业也逐渐发展起来。中小型博物馆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需积极推进文创产品的开发,促进自身发展。文章重点介绍了中小型博物馆在进行文创产品开发时存在
博物馆是研究和存放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公共文化场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博物馆陈列展览水平也应有所提升,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文章从我国博物馆陈列展览现状入手,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对一体化多渠道市场需求的增长和物流服务供应商服务能力的扩充和完善,物流业务外包服务早就被企业认可和采用。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由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逐渐得到改善,博物馆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目的地,对博物馆讲解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其要求日益提高。人们通过讲解在了解不同历史文物的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文化知识和素养。因此,博物馆讲解服务的质量至关重要。文章通过简述博物馆讲解服务,分析当前现状,并提出相关思考,以期为博物馆讲解服务质量的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博物馆;讲解服务;思考分析  现阶段
文物是历史的传承,蕴含着历史印记。文物的价值较高,加之数量稀少,需要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因此,国家将文物存放于博物馆,在博物馆的保护之下供人们参观,使人们了解我国的历
IPv6是为了克服现在IPv4协议的缺陷而设计的下一代因特网协议。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6)必然会取代IPv4,开发支持IPv6的网络应用程序已经迫在眉
概述了目前国内海水养殖环境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深入分析了分布式计算系统的主流解决方案———J2EE技术特点及体系结构的基础上,针对海水养殖环境决策支持系统的特点与要求,提出了基于J2EE规范的海水养殖环境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策略和体系结构。最后,使用Jbuilder9.0+Weblogic8.02集成开发环境设计开发了这一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