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at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山水画在中国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优美的意境是需要情和景的交融,山水画家通过山水缘物寄情,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并且与观者产生共鸣,在山水画中体会到一种“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在思想上得以感染,情感上以到升华。
  关键词:山水画;意境;诗意化;空白
  中国的山水画自古以来就不是单纯的描绘自然风景而已,而是通过对自然物象的描绘和自身的主观感受去抒发情怀,表达一种精神上的美,意境上的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山水画兴起,同时又是玄学兴起之时,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士大夫们避世归隐山林,崇尚老庄哲学,清谈玄学,在山水去领悟玄趣,这就使得山水画从一开始就不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描摹和再现,而是一种意境中的山水。宗炳在他的《山水论》中也写道“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只有将山水的外在形式与“道”相结合,才能在山水画中体会其“趣灵”。至此,奠定了中国山水画从古至今的一个基本倾向,使其内涵区别于其他的风景画。
  艺术来源于生活,傅抱石先生在《谈艺》中指出:“意境根植在‘游’的土壤里。意境是从生活中酝酿而成。自然是美的。立意是把美的因素综合起来,充分发挥出来,使之升华成更美满、更理想的境界。”不同的地域环境和生活体验造就了人的眼界,所看到的事物景色就会有所不同,同时人与人之间本生就存在着千差万别,即使是面对同样的景色感受也会有所不同,所以不同的画者、不同的的地域所营造出的山水画意境就会有所不同,或雄奇、或恬淡、或清雅、或蜿蜒逶丽、或亦真亦幻、或曲径通幽……正如唐末五代的荆浩生长在北方,接触的是崇山峻岭雄壮的景色,在他笔下山水画表现出的是巍峨的山川,他的《匡庐图》在描绘了雄伟庐山的同时又有隐士过着牧歌式的生活,在雄伟刚劲与寂寞幽静之间表现出了超脱世俗的空灵的意境之美。同时代的董源生活在南方,由于南方的自然环境草木茂盛,空气湿润,山峦平缓连绵,所以董源的山水画清淡仓润,幽雅天真,画面呈现出朦胧静谧的意境,同时也表达出了他对江南山水的热爱之情。此外,不论是荆浩、董源,还是历代山水画家,他们的画中表现的对象和自然物象都不是按景相对的,而是画家通过对客观事物的长期观察和主观情感有机结合后的表现,正如唐代张璪总结“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在手。”如果没有对对象有深刻的观察和认识、思想情感上的热爱,就不可能表现出画的意境。
  山水画的意境美需要画家苦心营造,但这并不单纯的只是画家单方面的感受,它需要得到一种互动,既是指画家和观者之间的一种互动。山水画家通过绘画的方式“缘物寄情”,在有限的画幅空间当中去表达自己心中的情感,营造出超脱世俗的氛围;而观者既能够体会画面中的景致和意境,又能够透过画面延伸出一种无限的意境,从而使观者得以涤荡胸怀,脱离一己之小我,获得精神上的升华。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在城市中人们生活节奏也不断加快,在人们心中更是多了一份对自然山野、田园农家的渴望。画家以情观物的同时应当以德养志,观察当地的文化地貌、风土人情,多去理解一些人文性的事物,那些单纯的风景画、空洞的题材是缺乏情趣的,只有有故事性的、人文性的题材才能与观众有揉和性、共鸣性,才能打动人心。
  “诗情画意”是中国山水画表现意境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文人画家很注重的一个方面。绘画的诗意画是一种美学境界,而不是浅薄的画像诗,诗像画。唐代的文人画家王维,他的山水画最重要的特色就是诗和画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创造出了诗情画意的境界。宋代苏轼说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既是他对王维的称赞,同时也是他所主张的美学观。近代画家陆俨少先生根据唐代“诗圣”杜甫的诗(由于生活经历,杜甫的诗大多创作于蜀中)结合自己的客观经验和主观情感创作出了史无前例的《杜甫诗意百开图册》,每幅画面中传达出浓浓的诗意,别有一番韵外之致,画外之情,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体现出了杜甫的诗意精神。诗歌是通过文字的方式使人获得联想的空间,绘画的诗意性是通过视觉的方式传达给人,然后使人感受到诗一般境界的联想的空间。诗歌和山水画作为独立的两种艺术形式,其相互关系是复杂的,这两种不同形式的艺术在一定条件下超越其表现方式的局限性,达到内在的交融和统一。
  李可染先生说过:“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所以想要有意境还得去经营意匠。所谓意匠,就是表现画面的手段。这就需要在构图,画面的形式构成,色彩的运用,留白等方面苦心经营。六朝的谢赫在他的《六法论》中就提到要“经营位置”。在一幅画中拥有一个好的构图就成功了一半,这也是为意境的表现打下了良好好的基础。为了能够突出主体,渲染主题,我们应当舍去不必要的细节,夸张、放大所想要表现的事物,加强事物的形式感,在色彩的表现上也可以进行夸张,让画中的事物与现实有一定的差距感。如李可染先生的《万山红遍》,采取巨碑式丰满构图,使观众的视线集中于山体之间,整幅画以朱砂红色为主调,集中突出红色,整个画面主题明确,营造出雄浑稳重,磅礴大气的意境。
  体现中国山水画意境的另外一个特征是“空白”。中国画历来就有“以少胜多”、“计白当黑”、“意到笔不到”的境界。这里的空白并不是指代虚无,而是用恰到好处的留白来提升人们的想象力。其中蕴藏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同时它也是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限的延续,表现一种“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南宋时期的马远、夏圭在画面上着意经营,安排位置,通过“以少胜多、以虚代实、以一当十……”的表现手法使空间更具意义,体现画面的意境美。
  现代画家李文信先生十分善于在他的画中营造空白空间,在他笔下的巴蜀山林总是能与空白完美结合,既构成一种形式上的美感又能在这空白中让人有无限的联想。使画面充满了张力,融洽在一片恬淡悠远的意境中。
  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要体现其意境,既要求画家对于客观事物仔细观察后的艺术再现,又必须是真挚的、热烈的主观情感的表达,使主﹑客观世界达到统一,只有二者有机联系才能构成山水画中的意境。这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傅抱石.谈艺[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0.
  [2]李可染.师牛堂艺语[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
  [3]黄宗贤.中国美术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子宫内膜容受性是决定辅助生殖技术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但目前尚缺少评价内膜容受性的可靠标准.超声指标评价子宫内膜容受性具安全、无创、简便、可重复、经济的优点,使
假如你不漂亮,没关系;假如你不聪明,没关系;假如你的腿很短,没关系;假如你的腰很粗,没关系;就算像一头奶牛,也没关系;因为在情人的眼里,你看上去都会很美……
期刊
尼采认为从苏格拉底开始的西方文明并没有促进人类的进步,反而是一种堕落和退化.物质技术虽然有重大进步,但人们的精神却是日渐贫乏,就如卢梭所说的“文明每进步一步,道德便
本文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 ,导出了过套管进行井间地层电阻率测井问题的理论公式 ,并用低频电磁波进行了数值计算 ,分析了套管对井间电阻率测井的影响。结果表明 :用低频电磁波
之前,中国给非洲人民留下的普遍印象是一个"大巨头",中国的国有能源巨头向他们提供基础设施以换取大宗商品。如今一幅更加复杂的画面呈现出来.各式各样的人带着各种需求和目的,为中
摘 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一个城市发展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之一。在设计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实际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除了要按照城市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规划之外,还要强化节能技术在变配电系统中的应用,从而切实提高整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节能技术主要应用在供电系统的节能设计、设备的选择以及节能,还有变配电损耗优化这三个方面,但是在将相应的节能技术应用在实际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变配电系统前,要通过模拟
摘要:庄子思想对绘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中国画论的影响和对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内容和形式的影响。这二者是统一的。庄子思想的发展很大左右了一定时期的中国人的审美观点。庄子思想在中国绘画体系中展现了鲜明的时代性,本文使用联系发展的思想来论述庄子思想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  关键词:庄子思想;庄子;中国画  庄子的思想曾经一度影响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且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态度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
自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命题的提出,使哲学转向了对人的追问,伦理学作为极富历史的学问,自诞生之日起就对人有着脱离不开的关系,而为什么人会有道德,本文试图在对人与伦理
本文旨在探讨第二语言习得中归纳法和演绎法的使用.归纳法是通过一些例子总结出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规律,但是这些规律总结得不太全面和真实,这是归纳法的不足之处.这两种方法都
目的:研究氨酚曲马多联合普瑞巴林治疗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80例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要求住院时间是2017年1月到2019年1月.按随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