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高考日益临近,经过高三年级一个学期的复习,高中数学的主体知识、重要技能都应该已经复习. 在最后这几个月,我们还应做些什么?许多教师和学生都很迷茫. 实际上这段时间如果学法得当,还可以大有作为.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高三教学经验,思考了高三最后阶段还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回归课本,深度挖掘
(一)重视概念,有效理解
“概念性强”这是考试说明中提到的数学考试的第一个学科特点,而数学的学科特点是高考数学命题的基础,“数学概念”既是数学基础知识,又是数学核心知识,而一些重要概念又成为基础的基础,对学生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案例1 给出下列命题:
①向量■与向量■的长度相等,方向相反;②■+■=0;③a与b平行,则a与b的方向相同或相反;④两个相等向量的起点相同,则其中点必相同;⑤■与■是共线向量,则A,B,C,D四点共线;其中不正确的命题个数是_________.
【分析】对零向量,规定与任意向量是共线的,而方向相同、相反只适用于非零向量.新教材有的地方对概念教学的要求是知道就行,需要某个概念时,就在旁边用小字给出. 这样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造成学生不会解题的一个原因.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数学是由概念、命题组成的逻辑系统,而概念是基础,是使整个体系连接成一体的纽带. 数学中每一个术语、符号和习惯用语都有着明确具体的内涵,这个特点反映在考试中就要求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透彻理解概念的含义.
(二)突出经典,适度延伸
这些年的高考试题都不是模拟题的再现,而是经过加工的,有些还直接取自教材,绝大多数题目材料背景熟悉、设问方式常规、解题方法基本,给人以“题在书外、根在书中”的感觉.
案例2 [人教版教材选修2-2第32页]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不等式ex≥x+1.
【分析】通过一个课本典型习题让学生回忆、熟悉导数在解决函数与不等式问题中的作用,为后面的深入学习作好准备. 可以说,这道题是后面例题的题根. 为此,可通过几何画板作出函数f(x)=ex-1-x的图象,通过数形结合加深印象.
延伸1 [2011年高考湖北卷第21(Ⅰ)题]已知函数f(x)=lnx-x+1,x∈(0,+∞),求函数f(x)的最大值.
【分析】这题与课本习题有什么联系?学生不难发现这两题的解题方法是一样的,而且结果可以互相转化,ex≥x+1?圳lnx≤x-1(x>0),数学本质是一样的.
延伸2 [据2010 年全国卷1第20题改编]已知函数f(x)=(x+1)lnx-x+1.
(Ⅰ)若xf′(x)≤x2+ax+1,求a的取值范围;
(Ⅱ)证明:当x≥1时,f(x)≥0.
【分析】第一小题可用“分离变量法”;第二小题则应该用“分类讨论法”. 这两种方法是导数综合问题的常见策略和方法. 另外,每个小题都可以“一题多解”,这可不是简单的“一题多解”,而是数学学习的“返璞归真”,让学生始终把握导数运用的自然性和合理性.
在考试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但只是改了一些符号、数字,学生们就会觉得无所适从,归根结底就在于平时缺乏对题型结构的反思意识,因为很多所谓的难题都有它们的背景,决不是空穴来风. 本题的解题方法,不是简单奉送,而是水到渠成,尤其要自然地让学生产生思维共振,不知不觉地突发奇思妙想.
(三)强化过程,深度探究
案例3 [人教版教材选修2-1第39页]椭圆就是集合{■MF1+MF2=2a},因为MF1=■,MF2=■,得方程■+■=2a,移项、两边平方得(x+c)2+y2=4a2-4a■+(x-c)2+y2,a2-cx=
a■,两边再平方,得a4-2a2cx+c2x2=a2x2-
2a2cx+a2c2+a2y2,(a2-c2)x2+a2y2=a2(a2-c2),令a2-c2=b2,整理得■+■=1.
【分析】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回归课本,一方面是对课本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再一次探究课本知识,发现课本知识的另一面,从而领会高考来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含义.
探究1:由上面得■=a-ex,即为MF2=a-ex;若另一种移法可得MF1=a+ex. 这是焦半径公式.
探究2:■=■,这是椭圆的第二定义.
应用:在△ABC中,a=10,c-b=8,
思考1 求点A的轨迹.
【分析】根据双曲线定义,知道点A尽管在变化,但永远在双曲线的右支上且不在线段BC上,如果以所在直线为x轴,以线段BC中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轨迹对应的方程为■+■=1(x>4).
思考2 探求△ABC的内切圆与边BC的切点.
【分析】利用双曲线第一定义可以证明切点就是双曲线的右顶点.
思考3 求tan■cot■的值.
【分析】由■,■联想到角平分线和内切圆,如果设△ABC内切圆的半径为R,tan■cot■=■·■=■.
由三角求值问题联想到解析几何知识,对学生要求较高,但是把求值问题拆成几个小题,就大大降低了难度,可以激发学生用定义解题的兴趣.
二、强化训练,侧重能力
数学高考的重点和永恒的主题是“能力考查和测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高考复习的重中之重,特别是要培养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注意能力的细化和立新,如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抽象归纳能力等.
(一)定点训练,落实运算 运算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运算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它是考试成功的根本.
案例4 设F1,F2分别为双曲线(a>0,b>0)的左、右焦点. 若在双曲线右支上存在点P,满足PF2=F1F2,且F2到直线PF1的距离等于双曲线的实轴长,则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
【分析】此题考查的主要是运算能力,最简单的方法是“数形结合”. 依题意可知△PF1F2是等腰三角形,F2到PF1的距离是等腰三角形PF1F2底边上的高. 设此高交PF1于点M,因为F2M=2a,F1F2=2c,所以F1M=2b,PF1=4b,因为PF1-PF2=2a,所以4b-2c=2a,又a2+b2=c2,消去c2,得4a=3b,故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4x±3y=0.
(二)定时训练,强化阅读
现在的试卷都有很大的阅读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并理解题意是考试成功的关键.
案例5 设函数的集合P={f(x)=log2(x+a)+■=-■,0,■;b=-1,0,1},平面上点的集合Q={■=-■,0,■,1;y=-1,0,1},则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P中的函数f(x)的图象恰好经过Q中两个点的函数的个数是 .
【分析】此题考查的主要是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观察,发现:集合P,Q是有联系、有共性的,先写出集合Q的元素(-■,-1),(-■,0),(-■,1),(0,-1),(0,0),(0,1),(■,-1),(■,0),(■,1)(1,-1),(1,0),(0,1),悟出:题目中给出了12个函数,要求这12个函数中有几个函数的图象恰好过上述12个点中的两个点,注意到真数大于零,对数值为整数,经过试验,可得个数为6.
(三)定向训练,突出思维
很多学生在思维上都有自己的薄弱点,在最后复习阶段明确自己的薄弱点,有针对性的加以强化训练,是考试成功的保障.
案例6 有4位同学在同一天的上、下午参加“身高与体重”“立定跳远”“肺活量”“握力”“台阶”五个项目的测试,每位同学上、下午各测试一个项目,且不重复,若上午不测“握力”项目,下午不测“台阶”项目,其余项目上、下午都各测试一人,则不同的安排方法共有 种(用数字作答).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逻辑思维能力,第一步,上午测试共有■=24种方式. 第二步,下午,可以就上午测试“台阶”的这个人分类,如果他选择了测试“握力”,其他三位同学就有2种方式;如果他选择的不是“握力”,而是其余三个项目中的一个,他选到哪个项目,下一步就让上午测试这个项目的人先选,也有3种选法,共有3×3×1×1=9. 所以下午共有2+9=11种方法,故一天共有24×11=264种方法.
三、归纳整理,揭示本质
数学题在这之前已做得不少,试卷上有我们辛勤的血汗,更有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宝贵财富充分利用,有针对性地进行归纳和整理. 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基本性质、图象问题等. 应熟悉其基本知识、基本策略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与导数相结合可以解决函数中的三大问题: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求函数的极值、求函数的最值等. 而考查不等式恒成立时,常用的方法为函数方法、参变量分离、数形结合等.
案例7 [2011年高考浙江卷]设函数f(x)=(x-a)2-lnx,a∈R.
(1)若x=e为y=f(x)的极值点,求实数a;
(2)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使得对任意的x∈(0,3e],恒有f(x)≤4e2成立.
【分析】第(1)小题比较容易解决.由f′(e)=0,可求得a=e或a=3e再检验.第(2)小题是通常的含参数不等式恒成立求参数范围问题,注意到当x∈(0,1]时,不等式(x-a)2-lnx≤4e2恒成立.
方法1(函数方法) 先特殊化,由f(3e)≤4e2,得到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3e-■≤a≤3e+■,再求f(x)的最大值,为此,要研究f(x)的单调性,通过对f(x)求导,估计零点,从而解决问题,但解题过程曲折繁冗,学生一般想得到,但解决不了.
方法2(参变量分离) 因为x∈(1,3e],所以lnx>0,可以参变量分离,转化为x∈(1,3e]时,不等式a≥x-■,及a≤x+■恒成立,令g(x)=x-■,x∈(1,3e],h(x)=x+■,x∈(1,3e],求y=g(x)的最大值及y=h(x)的最小值,求得3e-■≤a≤3e.
方法3(数形结合) 将不等式转化为■≤■,问题转化为h(x)=■,x∈(0,3e]的图象在g(x)=■,x∈(0,3e]的图象下方,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就可以解决.
应用 [2012年高考山东卷第22(3)题]已知函数f(x)=■(k为常数,e=2.71828…是自然对数的底数),曲线y=f(x)在点(1,f(1))处的切线与x轴平行. 设g(x)=(x2+x)f′(x),其中f′(x)为f(x)的导函数.
证明:对任意x>0,g(x)<1+e-2.
【分析】g(x)=(x2+x)■=■,(1)当x≥1,1-x2≤0,lnx≥0,x2+x>0时,g(x)≤0<1+e-2. (2)当00;当x∈(e-2,1)时,q′(x)<0,则当00,则■≥■=1,于是可知当00,g(x)<1+e-2恒成立.
以上2个高考题在方法上有类似之处,所以只有加强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抓住数学的本质,突出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四、调整心态,关注方法
在最后阶段,我们还会进行各种模拟练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这种机会,不能光顾成绩,而应针对练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想好应对之策,以形成良好的考试心态. 一张试卷肯定有自己不会的或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当出现这种情形时心里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会增加心理负担,要有一些良好心态的提示,乐观地应考,不要为一时得失而悲观失望,相信一张试卷发挥失常绝对不是因为那个难题的拖累,而是自己会做的题目失分了.要注意解题速度和各大题的做题时间,高考是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张试卷,题量是相对固定的. 主观题的时间最好在45分钟内解决,每一题要细心,认真对待. 任何一题不读三遍不动手,读了三遍没感觉暂时不做,不能因个别题而花大量时间. 不会做就坚决跳过去,由于近年高考题大题的难度是多层次给分,对于最后的两个大题前一、二问的得分可能不是太难,一定要做.
要重视第一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考生在接触试题时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对新事物的反应灵敏,容易迅速作出决定. 经验表明,第一感觉的正确率在80%以上. 因此,不要轻易改动第一次作出的选择. 在检查的时候,不要按照第一次答题的角度去考虑,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这样才能提高检查的正确率.
一、回归课本,深度挖掘
(一)重视概念,有效理解
“概念性强”这是考试说明中提到的数学考试的第一个学科特点,而数学的学科特点是高考数学命题的基础,“数学概念”既是数学基础知识,又是数学核心知识,而一些重要概念又成为基础的基础,对学生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案例1 给出下列命题:
①向量■与向量■的长度相等,方向相反;②■+■=0;③a与b平行,则a与b的方向相同或相反;④两个相等向量的起点相同,则其中点必相同;⑤■与■是共线向量,则A,B,C,D四点共线;其中不正确的命题个数是_________.
【分析】对零向量,规定与任意向量是共线的,而方向相同、相反只适用于非零向量.新教材有的地方对概念教学的要求是知道就行,需要某个概念时,就在旁边用小字给出. 这样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也是造成学生不会解题的一个原因.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数学是由概念、命题组成的逻辑系统,而概念是基础,是使整个体系连接成一体的纽带. 数学中每一个术语、符号和习惯用语都有着明确具体的内涵,这个特点反映在考试中就要求考生在解题时,首先要透彻理解概念的含义.
(二)突出经典,适度延伸
这些年的高考试题都不是模拟题的再现,而是经过加工的,有些还直接取自教材,绝大多数题目材料背景熟悉、设问方式常规、解题方法基本,给人以“题在书外、根在书中”的感觉.
案例2 [人教版教材选修2-2第32页]利用函数的单调性,证明不等式ex≥x+1.
【分析】通过一个课本典型习题让学生回忆、熟悉导数在解决函数与不等式问题中的作用,为后面的深入学习作好准备. 可以说,这道题是后面例题的题根. 为此,可通过几何画板作出函数f(x)=ex-1-x的图象,通过数形结合加深印象.
延伸1 [2011年高考湖北卷第21(Ⅰ)题]已知函数f(x)=lnx-x+1,x∈(0,+∞),求函数f(x)的最大值.
【分析】这题与课本习题有什么联系?学生不难发现这两题的解题方法是一样的,而且结果可以互相转化,ex≥x+1?圳lnx≤x-1(x>0),数学本质是一样的.
延伸2 [据2010 年全国卷1第20题改编]已知函数f(x)=(x+1)lnx-x+1.
(Ⅰ)若xf′(x)≤x2+ax+1,求a的取值范围;
(Ⅱ)证明:当x≥1时,f(x)≥0.
【分析】第一小题可用“分离变量法”;第二小题则应该用“分类讨论法”. 这两种方法是导数综合问题的常见策略和方法. 另外,每个小题都可以“一题多解”,这可不是简单的“一题多解”,而是数学学习的“返璞归真”,让学生始终把握导数运用的自然性和合理性.
在考试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似曾相识的题目,但只是改了一些符号、数字,学生们就会觉得无所适从,归根结底就在于平时缺乏对题型结构的反思意识,因为很多所谓的难题都有它们的背景,决不是空穴来风. 本题的解题方法,不是简单奉送,而是水到渠成,尤其要自然地让学生产生思维共振,不知不觉地突发奇思妙想.
(三)强化过程,深度探究
案例3 [人教版教材选修2-1第39页]椭圆就是集合{■MF1+MF2=2a},因为MF1=■,MF2=■,得方程■+■=2a,移项、两边平方得(x+c)2+y2=4a2-4a■+(x-c)2+y2,a2-cx=
a■,两边再平方,得a4-2a2cx+c2x2=a2x2-
2a2cx+a2c2+a2y2,(a2-c2)x2+a2y2=a2(a2-c2),令a2-c2=b2,整理得■+■=1.
【分析】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回归课本,一方面是对课本基础知识进行回顾,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再一次探究课本知识,发现课本知识的另一面,从而领会高考来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的含义.
探究1:由上面得■=a-ex,即为MF2=a-ex;若另一种移法可得MF1=a+ex. 这是焦半径公式.
探究2:■=■,这是椭圆的第二定义.
应用:在△ABC中,a=10,c-b=8,
思考1 求点A的轨迹.
【分析】根据双曲线定义,知道点A尽管在变化,但永远在双曲线的右支上且不在线段BC上,如果以所在直线为x轴,以线段BC中点为原点建立坐标系,轨迹对应的方程为■+■=1(x>4).
思考2 探求△ABC的内切圆与边BC的切点.
【分析】利用双曲线第一定义可以证明切点就是双曲线的右顶点.
思考3 求tan■cot■的值.
【分析】由■,■联想到角平分线和内切圆,如果设△ABC内切圆的半径为R,tan■cot■=■·■=■.
由三角求值问题联想到解析几何知识,对学生要求较高,但是把求值问题拆成几个小题,就大大降低了难度,可以激发学生用定义解题的兴趣.
二、强化训练,侧重能力
数学高考的重点和永恒的主题是“能力考查和测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高考复习的重中之重,特别是要培养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还要注意能力的细化和立新,如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抽象归纳能力等.
(一)定点训练,落实运算 运算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运算能力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它是考试成功的根本.
案例4 设F1,F2分别为双曲线(a>0,b>0)的左、右焦点. 若在双曲线右支上存在点P,满足PF2=F1F2,且F2到直线PF1的距离等于双曲线的实轴长,则该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 .
【分析】此题考查的主要是运算能力,最简单的方法是“数形结合”. 依题意可知△PF1F2是等腰三角形,F2到PF1的距离是等腰三角形PF1F2底边上的高. 设此高交PF1于点M,因为F2M=2a,F1F2=2c,所以F1M=2b,PF1=4b,因为PF1-PF2=2a,所以4b-2c=2a,又a2+b2=c2,消去c2,得4a=3b,故双曲线的渐近线方程为4x±3y=0.
(二)定时训练,强化阅读
现在的试卷都有很大的阅读量,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并理解题意是考试成功的关键.
案例5 设函数的集合P={f(x)=log2(x+a)+■=-■,0,■;b=-1,0,1},平面上点的集合Q={■=-■,0,■,1;y=-1,0,1},则在同一直角坐标系中,P中的函数f(x)的图象恰好经过Q中两个点的函数的个数是 .
【分析】此题考查的主要是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观察,发现:集合P,Q是有联系、有共性的,先写出集合Q的元素(-■,-1),(-■,0),(-■,1),(0,-1),(0,0),(0,1),(■,-1),(■,0),(■,1)(1,-1),(1,0),(0,1),悟出:题目中给出了12个函数,要求这12个函数中有几个函数的图象恰好过上述12个点中的两个点,注意到真数大于零,对数值为整数,经过试验,可得个数为6.
(三)定向训练,突出思维
很多学生在思维上都有自己的薄弱点,在最后复习阶段明确自己的薄弱点,有针对性的加以强化训练,是考试成功的保障.
案例6 有4位同学在同一天的上、下午参加“身高与体重”“立定跳远”“肺活量”“握力”“台阶”五个项目的测试,每位同学上、下午各测试一个项目,且不重复,若上午不测“握力”项目,下午不测“台阶”项目,其余项目上、下午都各测试一人,则不同的安排方法共有 种(用数字作答).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逻辑思维能力,第一步,上午测试共有■=24种方式. 第二步,下午,可以就上午测试“台阶”的这个人分类,如果他选择了测试“握力”,其他三位同学就有2种方式;如果他选择的不是“握力”,而是其余三个项目中的一个,他选到哪个项目,下一步就让上午测试这个项目的人先选,也有3种选法,共有3×3×1×1=9. 所以下午共有2+9=11种方法,故一天共有24×11=264种方法.
三、归纳整理,揭示本质
数学题在这之前已做得不少,试卷上有我们辛勤的血汗,更有我们的经验和教训,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宝贵财富充分利用,有针对性地进行归纳和整理. 如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基本性质、图象问题等. 应熟悉其基本知识、基本策略和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与导数相结合可以解决函数中的三大问题: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求函数的极值、求函数的最值等. 而考查不等式恒成立时,常用的方法为函数方法、参变量分离、数形结合等.
案例7 [2011年高考浙江卷]设函数f(x)=(x-a)2-lnx,a∈R.
(1)若x=e为y=f(x)的极值点,求实数a;
(2)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使得对任意的x∈(0,3e],恒有f(x)≤4e2成立.
【分析】第(1)小题比较容易解决.由f′(e)=0,可求得a=e或a=3e再检验.第(2)小题是通常的含参数不等式恒成立求参数范围问题,注意到当x∈(0,1]时,不等式(x-a)2-lnx≤4e2恒成立.
方法1(函数方法) 先特殊化,由f(3e)≤4e2,得到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3e-■≤a≤3e+■,再求f(x)的最大值,为此,要研究f(x)的单调性,通过对f(x)求导,估计零点,从而解决问题,但解题过程曲折繁冗,学生一般想得到,但解决不了.
方法2(参变量分离) 因为x∈(1,3e],所以lnx>0,可以参变量分离,转化为x∈(1,3e]时,不等式a≥x-■,及a≤x+■恒成立,令g(x)=x-■,x∈(1,3e],h(x)=x+■,x∈(1,3e],求y=g(x)的最大值及y=h(x)的最小值,求得3e-■≤a≤3e.
方法3(数形结合) 将不等式转化为■≤■,问题转化为h(x)=■,x∈(0,3e]的图象在g(x)=■,x∈(0,3e]的图象下方,利用数形结合思想就可以解决.
应用 [2012年高考山东卷第22(3)题]已知函数f(x)=■(k为常数,e=2.71828…是自然对数的底数),曲线y=f(x)在点(1,f(1))处的切线与x轴平行. 设g(x)=(x2+x)f′(x),其中f′(x)为f(x)的导函数.
证明:对任意x>0,g(x)<1+e-2.
【分析】g(x)=(x2+x)■=■,(1)当x≥1,1-x2≤0,lnx≥0,x2+x>0时,g(x)≤0<1+e-2. (2)当0
以上2个高考题在方法上有类似之处,所以只有加强数学知识内在的联系,抓住数学的本质,突出基本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突出思维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四、调整心态,关注方法
在最后阶段,我们还会进行各种模拟练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这种机会,不能光顾成绩,而应针对练习中出现的各种情况,想好应对之策,以形成良好的考试心态. 一张试卷肯定有自己不会的或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当出现这种情形时心里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会增加心理负担,要有一些良好心态的提示,乐观地应考,不要为一时得失而悲观失望,相信一张试卷发挥失常绝对不是因为那个难题的拖累,而是自己会做的题目失分了.要注意解题速度和各大题的做题时间,高考是在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张试卷,题量是相对固定的. 主观题的时间最好在45分钟内解决,每一题要细心,认真对待. 任何一题不读三遍不动手,读了三遍没感觉暂时不做,不能因个别题而花大量时间. 不会做就坚决跳过去,由于近年高考题大题的难度是多层次给分,对于最后的两个大题前一、二问的得分可能不是太难,一定要做.
要重视第一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考生在接触试题时大脑皮层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对新事物的反应灵敏,容易迅速作出决定. 经验表明,第一感觉的正确率在80%以上. 因此,不要轻易改动第一次作出的选择. 在检查的时候,不要按照第一次答题的角度去考虑,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这样才能提高检查的正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