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留守儿童;现状;问题;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 G4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3—0027—01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在农村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部分儿童由于长期亲子分离,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和关爱,存在严重的家庭教育缺失,往往会在学习、心理等方面发生一些问题。留守儿童现在的发展状况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所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心理问题。很多留守儿童都是从年幼时起就和父母长期分离,由于常年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大多都缺乏安全感,由于感情交流缺失,精神压抑,逐渐变得自卑,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另外留守儿童正处于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塑造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他们极易产生认识和和价值观念上的偏差,容易形成偏激、狭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基本家庭教育的缺失,在道德品质方面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或亲戚监护,他们普遍采用溺爱型教育方式,使得留守儿童自私自利,对人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由于监护人繁重的农活或是年龄较大,留守儿童离校后的监管几乎成为空白,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监管力度不够。三是监护人不如孩子的父母更为直接和严格,在亲子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很难养成必要的自觉性和自律意识,意志薄弱。容易沾染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学习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开以后,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逐渐丧失自我约束能力,放松了学习,导致成绩明显下滑。因为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也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学习上表现为意志消沉、注意力不集中等。
4. 人身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极易产生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危及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1. 家长改变外出方式,努力承担教子之责。家庭教育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只有双方共同参与才能实现交流和沟通,达到好的效果。一是家长要树立教育责任观,不要单纯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既要考虑家庭的收入,又要考虑到子女的教育问题。二是避免父母双双外出。父母要权衡双方外出务工对子女教育的利弊得失,尽量留一方在家中监护孩子,这样不至于形成“空巢”家庭。三是选定好监护人并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行为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渠道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和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时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发展等,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2. 政府要拓宽渠道,加强执法力度,创造良好环境。首先,要真正突破户籍制度对学生入学的限制。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教育,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让子女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要达到这个目的,国家要取消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人群的户籍限制;发挥民办教育机构的力量,对就读民办学校和就读公办学校造成的差额学费,由财政进行补贴,或者按照学生数量对民办学校进行补贴。其次,建立并完善农村学校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学校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可建立由政府牵头,村民委员会负责、派出所监管的教育指导体系,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健康、安全状况,监督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再次,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学校要根据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实行全寄宿制或者半寄宿制,将他们组织和集中在一起,将其置于学校教育之中,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编辑:陈富祥
〔中图分类号〕 G4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3—0027—01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在农村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部分儿童由于长期亲子分离,得不到父母面对面的教育和关爱,存在严重的家庭教育缺失,往往会在学习、心理等方面发生一些问题。留守儿童现在的发展状况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的素质,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所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一、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心理问题。很多留守儿童都是从年幼时起就和父母长期分离,由于常年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大多都缺乏安全感,由于感情交流缺失,精神压抑,逐渐变得自卑,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另外留守儿童正处于行为习惯的养成和性格的塑造时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他们极易产生认识和和价值观念上的偏差,容易形成偏激、狭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 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基本家庭教育的缺失,在道德品质方面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留守儿童多由祖辈或亲戚监护,他们普遍采用溺爱型教育方式,使得留守儿童自私自利,对人冷漠,缺乏社会责任感。二是由于监护人繁重的农活或是年龄较大,留守儿童离校后的监管几乎成为空白,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监管力度不够。三是监护人不如孩子的父母更为直接和严格,在亲子教育缺失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很难养成必要的自觉性和自律意识,意志薄弱。容易沾染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学习问题。大多数留守儿童在父母离开以后,由于缺乏有力的监督,逐渐丧失自我约束能力,放松了学习,导致成绩明显下滑。因为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而产生的消极情绪也会对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学习上表现为意志消沉、注意力不集中等。
4. 人身安全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家庭和父母的有效监管,极易产生安全隐患,这种安全问题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受到他人的非法侵害或人身伤害,二是自己行为失控,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危及自己和他人的人身安全。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
1. 家长改变外出方式,努力承担教子之责。家庭教育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只有双方共同参与才能实现交流和沟通,达到好的效果。一是家长要树立教育责任观,不要单纯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既要考虑家庭的收入,又要考虑到子女的教育问题。二是避免父母双双外出。父母要权衡双方外出务工对子女教育的利弊得失,尽量留一方在家中监护孩子,这样不至于形成“空巢”家庭。三是选定好监护人并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行为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渠道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采取多种方式,加强与孩子的交流沟通,和班主任、任课教师及时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发展等,让孩子时时刻刻感受到家庭的关爱。
2. 政府要拓宽渠道,加强执法力度,创造良好环境。首先,要真正突破户籍制度对学生入学的限制。留守儿童问题的关键是教育,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让子女和父母生活在一起。要达到这个目的,国家要取消对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人群的户籍限制;发挥民办教育机构的力量,对就读民办学校和就读公办学校造成的差额学费,由财政进行补贴,或者按照学生数量对民办学校进行补贴。其次,建立并完善农村学校教育和监护体系,使之成为农村学校教育保障机制。成立关心留守儿童教育指导机构,可建立由政府牵头,村民委员会负责、派出所监管的教育指导体系,建立对留守儿童家庭定期访问制度,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健康、安全状况,监督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再次,加大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学校要根据留守儿童的不同情况实行全寄宿制或者半寄宿制,将他们组织和集中在一起,将其置于学校教育之中,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