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审视是负责的表现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name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人口相对减少,农村“撤点并校”在所难免。而且,撤销那些不具备办学资质的农村学校,集中力量办好少部分基础较好的学校,有利于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和中小学教育水平的提高,是一件好事。然而,这样做也产生了一些负面作用。在交通不便地区,“撤点并校”带来了不少问题:学生上学路程普遍变远,交通安全隐患增多;交通、寄宿等教育支出相应增加,家长的经济负担加大。低年龄的小学生寄宿在学校,他们既不能很好地自理生活,又产生大量的心理问题。这些都导致了辍学人数的增多。
  新的辍学高峰
  “10年撤点并校后,我国的小学生辍学率倒退回10年前?”2012年11月,这个数字引起全国关注。它来自于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教育部随即澄清,近年来城镇化人口流动性不断增强,学者使用原有的辍学率计算方法,得出数据并不准确。但过度撤点并校的后遗症,已引起教育界忧思。
  今年5月,国家审计署发布对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185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显示“撤点并校”后果堪忧。在重点抽查的1257.63万名走读生中,有49.31万名(占4%)上学单程要徒步3公里以上,其中10.03万名要徒步5公里以上。重点核实的1155所学校,辍学人数由2006年的3963人上升到2011年的8352人,增加了1.1倍。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十年评价报告》统计,2000年到2010年,在我国农村,平均每一天就要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要消失4所农村学校。这一速度,已经远超过了农村学生减少的速度。
  据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刘善槐研究调查显示,2000年至2005年学生数量的减少比例均小于4%,从2006年至2012底,这一比例已经小于3%。“但学校的减少幅度却没有随之缓和。”刘善槐说,从2000年开始,我国每年小学学校数量的减少比例均超过6%。撤校后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变远4.05公里,安全隐患增加。住宿生的平均年花费为1157.38元,成为农村家庭的额外开支。增加的成本对于处于社会弱势群体的农民来说,是不容易担负的。对于一些贫困家庭而言,本来温饱还没有解决,让孩子接受义务教育都存在着经济困难。如果上学成本再大幅度增加,无异于把他们的孩子挡在学校门外。对此,刘善槐认为,“在学龄人口的地理分布基本没变的前提下,只要学校减少的速度一直大于学生减少的速度,上学的距离持续增加,寄宿制学校建设未能及时跟上,辍学率剧增的临界点必然会出现。”
  中国教育学会农村教育分会理事长、河北省教育厅原巡视员韩清林调研指出,这个临界点出现在2008年。韩清林说:“从那一年开始,全国小学辍学率出现大幅度回升,与1997年至1999年的辍学水平大体相当。”他历数了这个变化过程:1991年,全国小学辍学生303.23万人、辍学率24.77‰;此后辍学率逐年下降。到2000年,辍学生减少到62万人,辍学率降到4.58‰。但2008年辍学人数回升到63.25万人,2009年92.64万人,2010年82.83万人,2011年88.33万人,年辍学率分别为5.99‰、8.97‰、8.22‰、8.89‰。
  在这期间,小学低年级成了辍学的主体。韩清林研究发现,2008年、2009年和2010年,小学一到三年级的辍学率分别占辍学生总数的86.8%、73.7%和89.9%。这成了新一个历史高峰期。
  “撤并”后的隐忧
  “因为农村撤并的主要是村小和教学点,它们恰恰在交通最不便的地方,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影响是最大的。”刘善槐说,“低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徒步上学,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应对路途中的安全隐患。一旦上学距离超出了一定的范围,而学校的宿舍建设与管理未能跟上,家长往往会让其辍学,直到其年龄能够承受该距离,才可能让其重新回到学校。”
  甘肃省山丹县在2008年之后,大规模撤并学校,村小撤并到乡镇,乡镇初中撤并到县城。截至2012年,山丹县的中小学从2009年103所,减至28所,减少的学校占总数70%。如今,撤并进程还在继续。学校撤并中,出现上学难、上学贵,并引发辍学现象。山丹县李桥乡在2010年有小学10所,经过合并,现只剩下李桥乡中心小学。这是所寄宿制学校,一年级学生就要住校。学生宿舍是排平房,每间宿舍有6至8名学生。该校生活老师何金莲说,有些睡惯大炕的孩子,晚上“闹床”,会从上铺摔下来。一名学生说,从宿舍到厕所要8分钟,没路灯,晚上上厕所“很害怕”。为了晚上不上厕所,他们就不喝水,少吃高水分食物。
  甘肃省实行撤点并校后,杨伟荫所在的学校被依次关闭。原先她在村小“杜庄小学”,之后迁往东关小学。去年秋季,她本该迁至霍城镇中心小学读书。但杨伟荫母亲决定,让她辍学。理由是,一来上学路远,寄宿又困难,二来读书也“混不出什么名堂”。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康健认为,农村中小学撤校并点“一刀切”造成的负面后果早已显现:在不少乡村,交通不便,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也被迫到几里甚至十几里外的学校上学,孩子、家长备受困扰,有些孩子干脆因此而辍学。有些孩子被迫在校住宿,这种低龄化儿童集中住宿,让他们小小年纪就丧失家庭照顾,而学校又缺乏必要的住宿与照管条件,这种情形,极不利于小孩的身心健康成长。
  辍学潮与学校布局
  教育部在2012年7月23日,公布《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着力解决学校撤并带来的路途变远、交通隐患等问题。这让公众重新审视已实行10年的撤点并校。
  所谓“撤点并校”,是源自于2001年的一项农村教育布局调整政策,其目的是降低办学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这一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之后,各级政府出台措施,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多数地方政府摒弃了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实行的“村村办学”方式,将临近村落学校进行合并,发展成中心学校,以“撤点并校”的方式进行资源整合。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中非贸易得到快速发展。中非贸易总额从1994年的26.43亿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150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33%以上,高于我国同期对外贸易增长水平[1]。现如今,随着中非贸
目的 建立一种快速检测细粒棘球绦虫G1(EgG1)与多房棘球绦虫(Em)DNA的重组酶介导的多重核酸等温扩增方法(mRAA). 方法 以EgG1和Em线粒体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
学位
随着全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深入,寄宿制学校渐成农村义务教育主流。然而,为了达到教育的规模效应,在没有认真比较撤并节约成本和寄宿制学校建设成本情况下的盲目撤并,导致农村寄宿生大量增加,办学条件与寄宿生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同样在城市,越来越多的家长或因工作太忙,或担心老人带不好孩子,选择让孩子上寄宿幼儿园和寄宿小学。  “安全第一”是共识  妈姑,是彝语“骂谷”的音译,意为古时屯兵的关隘之地。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