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语言艺术与中学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har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3-044-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3.018
  构建高效课堂,始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构建的途径从内容到形式不一而足。中学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更有化学实验这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无论什么形式的课堂教学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教师语言的形式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学内容接受的效果,这里从教学语言艺术的角度探讨中学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提到语言艺术,就离不开修辞的运用。修辞,不是语文课上的事吗,怎么和化学有关联?莫急,还不仅仅是化学!众所周知的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建立他的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模型时就把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类比”为太阳系的星球,即“行星模型”。现在有很多老师在演示实验中采用了“夸张”的方法,比如在做“银镜反应”实验中可以用圆底烧瓶代替试管,这样银镜面积很大,看起来给人以“震撼”的感觉。
  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最多的可能要属比喻。央视栏目《百家讲坛》和我们的课堂差不多,从中走出的很多名人也是教师中的一员。如易中天、于丹、郦波等等,他们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生动,靠什么生动呢?大量的比喻运用是重要原因之一。如易中天的《品三国》,当时有一种声音说易老师在讲课时用的比喻失去了严肃性。而事实上《百家讲坛》恰恰是通向大众的桥梁,如果像做报告一样,全是套话,后果可想而知。我认为他恰当的比喻是他赢得大量观众和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本人在教学中经常运用比喻,也有些感悟:恰当的比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所讲的内容,验证理解概念的正误,有利于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效调节课堂气氛,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率。我们在自觉不自觉中都不同程度地运用这种方法。锤炼语言艺术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时代特征的语言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电子得失和化合价变化两个特征是一定要让学生尽早彻底理解的。电子得失是本质特征,化合价是表面特征,化合价是为了研究方便人为规定的,但化合价的规定是和电子得失密切相关的。只是这样说总觉得不够深刻,我在讲这二者关系时是这样比喻的:化合价变化就像电脑的显示器,而电子得失就像电脑的主机。电脑实际运算的功能是由主机完成的,但是没有显示器我们就无法知道主机在做什么。我们是通过显示器来了解主机的实际变化。因为现在几乎每个孩子都用过电脑,都懂一些电脑的基本原理。这样用主机的决定作用和显示器的反映功能把这组抽象概念形象化,更重要的是,这些是他们喜闻乐见的。
  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言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化学反应速率这部分知识对化学平衡部分的学习尤为重要,甚至影响到电离平衡、沉淀溶解平衡的学习,所以必须让学生理解到位。在讲用碰撞理论解释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时,我用了一些运动方面的比喻。物质浓度的改变,包括压强改变对物质浓度的影响,比喻成一个运动队参加某项比赛时不同于其他队,组织部门特殊允许或要求这支队伍多去或少去几个实力相当的队员,该队获得奖牌的机会就相应的增多或减少,把得到奖牌比喻成有效碰撞,就是发生有效碰撞的几率增多或减少。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增加了活化分子的百分数,比喻成运动员服用了兴奋剂而没有被查出来,这个运动员增加了得到奖牌的几率,参加比赛的运动员总数没变,但运动队得到奖牌的几率增大了。学生这时会大笑,消除了疲惫、枯燥,换来的是轻松和兴趣。借此你还可以插一句评论来进行德育渗透。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我把它比作跳高,催化剂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活化能相当于标杆,运动员本来跳不过这个高度,现在把杆的高度降下来了,那么运动员跳过去的几率就大了。相当于有效碰撞的几率增大。对刚接触碰撞理论的学生来说,这样的例子对他们深入的理解这部分知识是有很大帮助的。本人试验了几年,还没有学生因为这种比喻而产生认知偏差,比喻在对学生理解化学理论中较抽象问题的帮助是不言而喻的,易中天教授在《面对面》 节目中也说过“如果我拿一篇学术论文在台上念,底下的人早就走光了,那我的讲课就失败了!”我们上课学生不会离开,爱听不爱听都得忍受着,但你没有生动形象的例子,照本宣科,学生肯定被你“摧残”得像霜打的茄子,这节课的效果又在哪里呢?
  三、用学生熟知的事物来说明问题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在运用比喻的时候一般要跨越学科,这样便于学生建立普遍联系,无意间达到更亲其师、信其道的作用,更有利于今后的教学。
  等效平衡这一概念,在大学和中学课本上都没有提到,但中学化学老师都知道,有一类题必须用“等效平衡”来描述和处理,才能做到言简意赅。我把等效平衡比作数学上三角形的全等和相似。即温度不变体积不变(恒温恒容)的反应体系中,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等的可逆反应,其等效平衡是把各物质折算到反应方程式的同一半边,各物质对应相等,即同一平衡,相当于“全等三角形”;反之,在这种条件下,只有是“全等三角形”才能满足等效平衡的条件。你也可以把此时的“等效平衡”和“把各物质折算到反应方程式的同一半边,各物质对应相等”说成是充要条件。而对于恒温恒容下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相等的可逆反应和恒温恒压的可逆反应,构成等效平衡的条件则是把各物质折算到反应方程式的同一半边,各物质对应成比例,即“相似三角形”,和前者相比,等效平衡条件宽松了些。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可以比作温度不变体积不变(恒温恒容)的反应体系中,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相等的可逆反应构成等效平衡时各物质(固体除外)的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成比例,对应角可以比作前述两种情况下的各物质(固体或纯液体除外)的分数(物质的量分数,质量分数或气体的体积分数)关系——对应相等。引进对应边对应角的意义在于区分“浓度”和“分数”,这是学生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
  只要你用心,课堂上的比喻无处不在,新教材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 专题1 第一单元就把“盖斯定律”比成登泰山,“无论你是拾级而上,还是乘坐索道缆车”从山脚到山顶势能的变化是一样的。之前我曾用位移的变化来讲解此规律:把北京和上海看作两点,无论你是乘飞机还是坐火车,无论乘坐火车直达还是中途转车,从北京到上海位移是一样的。物质结构部分比喻也较多,但见诸报端刊端的也很多,在此不再赘述。   当然,什么事情都不必千篇一律,有时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就是用一个学生可能不知道的事物来说明一个新知识。
  先不用担心,必须做到三言两语先说明一个新知识,而且一定在你刚一说起,全体同学的脖子像鲁迅描写的鸭那样,都在瞬间集中到你那里。趁热打铁话锋一转,利用刚刚说的来理解将要讲述的。如:大家都知道上网需要有网络信号,一般情况下网络线路需要重新架设,但如果把电脑的网络信号附加在现成的其他网络上,是不是会很便捷?如电力线网。因为现在没有电力的地方已经很少了,况且没有电力线还谈什么上网。如果用照明电路加载电脑网络信号是不是既省事又省钱?事实上己经有了这种技术,那就是电力线上网。说这个问题目的是什么?因为我要讲为什么物质的量的标准选择0.012kg 碳-12 ,物质的量是怎样在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在回顾相对原子(分子)质量的概念、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各种物质式量和它们真实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后,学生是不是会忽然觉得他发现了什么?当你看到学生放光的眼睛时你是不是会觉得很有成就感?告诉学生我们得出的摩尔质量和式量关系的结论不是偶然的,是科学规定时的巧妙安排,是科学家们的聪明才智使然。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当然,语言艺术不意味着随意调侃。不恰当的比喻,反而会造成学生对知识点的误解;也不能为了比喻而比喻,无聊庸俗更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会被认为是在做秀。有时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不能重合的部分,在没有其它更恰当的比喻时你也可以采用,但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适时指出二者的差别,如前面提到的跳高运动员,可以设定这些运动员是世界一流的,否则有些爱好体育并且思考严密(甚至有点钻牛角尖)的学生就会问:这些运动员都是“凑热闹”的,和奖牌无缘的那个级别的,去多少不是都一样吗?都是无效碰撞吗?一般不会遇到这种问题,没有人问时,自己千万不要找麻烦,因为你重点不是讨论那件事。如果喧宾夺主或被学生误解,我们的比喻就失败了。当然,一切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把握,不同基础的学生要有区别,既不能刻舟求剑,也不要画蛇添足。真正做到在教学中灵活恰当地运用比喻,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需要对本体和喻体都要有正确的深入的理解,还要有广博的知识,浓厚的文化底蕴、幽默感、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较强的驾驭课堂能力等等,还要了解你的学生,在备课时知己知彼,成竹在胸。只有做到这些,你的比喻才能深入浅出,逻辑缜密,事半功倍。
  恰当运用语言艺术是每个老师的追求,但传统的事物必须富于新意才能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语言艺术就像相声小品中的“包袱”,要有新鲜感,有时代感,不断推陈出新,对构建高效课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其他文献
某人工湖水由于富营养成分较多,致使水体透明度下降,甚至有臭味散发。利用“过滤+消毒”的湖水净化组合工艺,使湖水经处理后可以湖内循环回用。
摘要: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意外”往往正是生成之处,是课堂的精彩所在。  关键词:碱式碳酸铜;课堂;“意外”;生成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4-032-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活动背景:2012年12月8日,本人有幸参加了在泰州中学附属初中举行的江苏省化学教育学会年会暨泰州市化学教育学会年会,并在本次年会上进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内服外敷在风热犯肺型小儿肺炎咳嗽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月柘城中医院接收的80例风热犯肺型小儿肺炎咳嗽患儿,以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
复变函数是大学工科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该课程的教学经验对该门课程的教学做了一些改革和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文章列举了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趣味性语言教学的若干实例,阐述了该教学方式给课堂气氛、学生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带来的影响,以及对教师形成个人风格所起到的作用,同时指出了
按照GB/T176-2008水泥化学分析方法分析水泥中的钙,镁,硅,铁,铝时,发现实验的条件对实验结果准确度影响很大,笔者用标准水泥样品(GSB08—1355—2007)对实验的条件进行了优化,提高水泥化
结合《建筑模型制作》课程教学实践,根据专业教学中对房屋建筑模型的要求,对房屋建筑模型选择的材料,制作工具、制作工艺流程等进行了分析探讨。
近年来,中国炼焦工业每年产生1200亿m^3。左右的焦炉煤气,其中约20%未得到利用。文章介绍了国内焦炉煤气用作燃料、制取氢气、天然气、醇醚燃料以及合成油方面的技术发展,并对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