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儿童“放学后计划”实施的成效与借鉴

来源 :教育学术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zhenzs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作为发达国家,对儿童“放学后计划”探索百年,在“放学后计划”的资金来源、人员管理和实施场所等方面得到国家和社会的全力支持,内容涉及学业辅导、兴趣和艺术指导、健康和安全教育、职业指导与规划、STEM课程教育和社区服务等.放学后计划不仅解决了家长服务社会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参与计划活动中的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改善了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学生的社交和情感技能得到提升.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组织建设、政策保障、简政放权、灵活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实施“放学后计划”的质量,为我国解决“三点半现象”提供了借鉴与启示.
其他文献
在文化多元性的今天,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虽然很多学者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但都没有找到能够广泛适用于高校非英语专业外语教学的具体模式.笔者尝试通过“知行合一”的调查问卷模式来测评国内大学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并根据调查数据提出了适合中国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途径:更新教学和学习理念,重视社会文化能力习得;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针对性地选择教材.努力改变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重视英语语言学习却轻视跨文化交际能
大数据技术成为推动美国高校招生机制系统性变革的重要力量.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美国高校在招生工具、招生宣传、考核评价、生源甄别方面开展了系列改革,崇尚数据理性、追踪成长动态、科学预测发展潜力,成为未来美国高校招生价值取向的变革路向.大数据技术驱动下的招生机制在降低招生成本、遏制招生腐败、精准遴选生源方面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但全景化数据监控带来的隐私保护问题、数据化成长估算带来的评价方式功利化问题、优质生源抢夺带来的全球高等教育市场竞争与焦虑的问题将成为大数据时代的招生隐忧.
教师的教育观念与其所处家庭背景、社会历史、文化环境和个人能动性息息相关.学生时期的应试教育渗透、准教师选拔程序中的应试教育支配、教师工作场域中的应试教育宰制都对教师的教育观念起了或引导或规制的作用,以考试成绩为主的选拔机制和师范教育中大部分生源来自中下阶层的事实仍阻碍着教育观念的现代化转型,教师的应试教育观念也将持续在以考试分数为“通货”的外部逻辑和濡化的内部动机的双重作用中进行生产与再生产.转变教师应试教育观念,需要从调整师范生生源结构、探索新型教师教育评价体系和改革教师招聘机制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