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时空观念的“江南”含义在部编历史教科书中的演变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p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历史学科的时空观念包括历史时序观念和历史地理观念。具体而言,既需要将历史事物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和理解,也需要了解史事发生的地点、区域、范围等,通过具体的空间定位,进而观察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1]历史是一门人文科学,其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正在于时空观念是历史诸素养中学科本质的体现。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关注历史的时序性,也需要加强学生对历史空间的认知,即需要搭建起历史事实之间纵向和横向的联系。时间和空间的二维规定性,让历史鲜活起来,也让历史研究成为可能。
  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2]“江南”二字,在中國古代经济史的研究和教学中是一个绝对绕不开的词汇。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包伟民教授近期出版了历史通俗读物——《多被人间作画图——江南市镇的历史解读》,主要内容为江南市镇的前世今生——江南市镇的形成原因、历史变迁及现代发展等诸问题。“悠悠何处是江南”是本书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司马迁“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中的江南,与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中的江南,不论是时间,还是地域,都存在着很大不同。“江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指肯定是不一致的,而作者在其书中明确表示:书中所指的江南地区,就是近代中国最重要的港口都市上海在经济、文化上对周边辐射所及的范围。时至今日,这里仍是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3]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部编历史教科书的中国古代史部分[4],共有6处涉及到了“江南”一词:第4课中“两汉时期的文化”一节中,学思之窗处有乐府诗《江南》曰:“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第5课“东晋与南朝”一节中,指出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开发的原因,以及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交融;第6课“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一节中,“历史纵横”处指出唐朝时期江南农民改进并推广了曲辕犁;第11课“经济重心南移”一节中,提到元代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于江南,且开辟长途海运航线的目的在于将江南的粮食北运;第15课“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一节中,认为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清初康熙年间的《耕织图》正是描绘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场景;仍旧在第15课“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一节,史料阅读中的史料选自顾炎武的《肇域志·江南十一·徽州府》。就上述整理来看,江南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地理概念;不同的历史时期,江南所指的地域范围必定有所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加辨析地使用江南一词,不仅会导致学生对史实认知的偏差,而且也容易造成“以今视昔”的错觉。
  一、 先秦两汉时期的“南方”
  汉乐府诗《江南》是乐府民歌中的采莲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写出了江南采莲时的优美意境。但文学作品毕竟不是历史,相较于北方黄河流域,以长江流域为主体的南方地区开发相对迟缓,确是不争的事实。正如西汉司马迁所言,江南“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因此“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经济开发明显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当时中国南方虽然自然条件良好,居民少有饥馑的危害,但是也没有多少剩余的粮食,无法摆脱贫穷。[5]而且“江南卑湿,丈夫早夭”,自然环境也比中原地区恶劣的多。
  两汉及先秦时期的江南,更多的是一个范围极广的、泛指的概念。正如李伯重先生所认为的:“在较早的古代文献中,‘江南’一词,如同‘中原’、‘塞北’、‘岭南’、‘西域’等地理名词一样,仅用来表现特定的地理方位,并非有明确范围的地域区划。”[6]复旦大学周振鹤先生亦曾指出:“两汉时期,‘江南’一词所指,大多以长江中游的洞庭湖南北地区为江南的主体。”[7]因此,早期的江南,更多具有一种方位的意义,可以理解为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广大区域,包括太湖和钱塘江流域、鄱阳湖、洞庭湖周围等区域。
  二、六朝隋唐时期的“江东”
  六朝时期,北方各主要都市如洛阳、长安等相继失守于北方少数民族,晋王室及后续的宋、齐、梁、陈相续移都或建都南京,北方汉人也纷纷大批移居长江以南地区,这就为南方生产增加了更多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北方地区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促使长江以南地区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经济重心南移。正如部编历史教科书中所提到的:江南地区在东晋南朝时期得以开发,并且在唐代出现并推广了曲辕犁。
  周振鹤先生曾指出:“到了隋代,江南一词已多用来代替江东与江左。”六朝时期的江南,指的就是江东政权所在地,这是六朝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六朝的首都是建康,而建康又是当时江东政权的政治经济中心。此时的江东,其范围已经比两汉时期的“江南”范围小得多,主要范围包括今太湖流域一带。“太湖流域这个区域在唐代已经有了特殊的地位,所以导致‘江南’这个概念直接赋予了这一区域。”[8]
  而江南作为一个指向明确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行政地理概念出现,是在唐代。唐太宗贞观元年分天下为十道时,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但唐前期江南道的范围非常广阔,不同于六朝时期江南范围逐步缩小的事实。由于江南道范围过大,其内部经济文化差异又明显,唐开元年间将之拆分为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其中,江南东道地辖今江苏省南部、上海、浙江全境、福建全境及安徽部分地区。
  三、宋元明清时期的“江南”
  宋初改道为路,“江南”一词继续被用作行政区划的正式名称,出现了“江南东路”,其范围包括今江苏省、安徽省长江以南部分地区以及江西东北部等地区,而此时的浙江全境基本属于两浙路的范畴。及至两宋时期,由于南方的自然条件较北方优越,社会环境较北方安定,北方中原人民为避战乱而南移,南方人口和经济发展速度迅速赶超北方。   元灭宋后,依历次军事征服用兵的范围设置了十大行省,宋代的江南东路、两浙路等行政区域全部划归江浙行省,“江南”一词作为行政区划的名称,从元代开始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江浙行省所辖的区域,是宋元时期及后世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口密度大,尤其是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经济最繁盛的地区,时人称“苏湖熟,天下足”,这一地区也在当时及后世成为国家财赋所出的重地。
  及至明清时期,作为一个经济区域的江南地区,其具体的地理位置逐渐明朗,“其合理范围应是今苏南浙北,即明清的苏、松、常、镇、宁、杭、嘉、湖八府以及由苏州府划出的太仓州。这个范围,与本来意义上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大致相若。”[9]八府一州在地理上的共同之处在于,都属于同一水系——太湖水系,这使得水运便利的八府一州在经济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明清时期的江南地区农业的多种经营日益兴盛,开始走出了一条土地利用效率更高的路径——专业经济——主要是栽桑养蚕和植棉两项。除此之外,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也实现了很大突破,如在纺织业发达的苏州地区出现了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和市场,即出现了新的经营方式;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区段“地值寸金”。[10]
  四、余论:对“江南”概念的反思
  在部编历史教科书中,没有给“江南”的具体语境下一个明确的定义,在“江南”一词的使用时间和空间上没有区分,从两汉、东晋、隋唐,到元、明、清,都一律使用“江南”的概念,且不加辨析。也就是说,教科书没有关注到“江南”的空间范畴及其时间上的适用性问题。有学者曾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正如葛兆光先生在《思想史:既做加法也做减法》中说道:“而现代人撰写的思想史,就常常是在这样的语境中,用这些后设的观念来叙述历史的。”[11]就“江南”一词的使用来看,一种以今视昔的视角,确是如此。
  正如法国历史学家安托万·普罗斯特对时间的阐释:“历史学家站在现在向过去提问,问题针对的是起源、发展和轨迹,这些都处于时间之中,要有日期来标记。”[12]亦正如赵世瑜先生对时空的理解:“史学者的工作其实就是发现和建立关联,即按照某种历史逻辑,对特定时空中的那些看似无关的历史碎片建立关联,然后,对这些关联做出判断。”[13]对于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认识来说,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既是认识历史的观念,也是认识历史的方法。[14]“江南”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很强的连续性,教师在中国古代经济史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厘清不同时期“江南”的不同地域范围,使得学生清楚“江南”一词的含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地域范围,有助于学生了解和体悟“江南”的时间感和空间感,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历史的时代感,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够在时空框架下运转;而且在进行历史解释时,所评判的史事亦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时空条件,也需要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出发对史事进行历史解释。
  【注释】
  [1]徐蓝:《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与内容设计——2017版
其他文献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中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易成功的。”[1]的确如此,在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里,提问法仍然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我们要加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采用各种形式的提问方法让自己的课堂拥有一个精彩的垫脚石。  一、历史课堂提问环节的现象描述  1. 提问切入点过于直白,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现在的高中历史课堂里教师常常是设问加琐碎问,即老师自问自答,很少有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下更大功夫”。就信访工作而言,坚持信访制度改革,推进信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期信访工作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近年来,商丘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法治为标尺,探索创新了“一制度两机制一平台”信访治理模式,即深入落实“三五”基层工作日制度,推
1862年,美国内战战事交错。时任联邦军总司令乔治·布林顿·麦克莱伦(1826-1885)借口兵力薄弱不肯采取军事行动。在各方舆论压力下,林肯总统(1809-1865)不顾麦克莱伦的反对,于1862年1月27日,以陆海军总司令的名义发出命令,要求陆海军向叛乱者展开全面攻势。  1862年总攻势中,联邦军分成三部分:格兰特将军(1822-1885)的部队奉命攻取密西西比河整个水道;巴特勒将军(181
乡村治,天下安。乡村治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乡村治理形势总体良好。但随着大量的农业人口进城,人才长期逆向流动,农村空心化严重,涌现了许多问题,乡村治理也面临诸多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治理压力陡增;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治理能力严重不足,比如村支两委组织软弱涣散,“村霸”横行。  日积月累,造成一些农村矛盾常年累集,隐患颇多。  去年初,中央一號文件聚焦乡村振兴,总要求是
人民日报社办公厅主任郑剑  十九届四中全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第一次系统描绘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图谱。全会通过的《决定》全面回答了“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个重大政治问题,既阐明必须牢牢坚持的重大制度和原则,又部署必须抓好的重大任务和举措,是我们党关于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集大成。这实际上是在继续深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
加拉尕玛花卉超市内部环境  “当时,我们两个干部开着车去路上捡垃圾,看见一辆车开过去,摇下车窗,往外扔了个垃圾袋,干部们马上就追上这个车让他回去把垃圾捡起来。可能有的外地游客会觉得这是不是‘穷山恶水出刁民’啊,真不是,我们知道干净的环境有多来之不易,我们就是很爱护这个地方。”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小慧聊起5年前甘南的环境革命,还是有说不完的感慨。  走进合作市的村庄,我一下
可可托海,一个叫海却没有海的地方,这里的冬天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51摄氏度,但是转过年入春,这里就会变成一片风景秀丽的“香格里拉”。  可可托海位于我国西北,坐落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富蕴县境内,是一座因矿而生的小镇,这里蕴藏着80多种矿产资源,这里曾经被列为“国家一级机密”,这里的人们曾经与世隔绝,这里封存了让中国人站起来的奋斗史诗……物华天宝 重镇崛起  可可托海,是历史的仰望角。  1950年,在
53这个数字,可以有很多种可能。它可能是NBA某位球星的球衣号码,可能是政府部门发布的53号文件,也可能是一家生意不错的饭店给排队的餐客发放的等座牌。可是,在2020年3月中旬,当53号和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志愿者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个号码对她变有了不一般的意义,号码和人物都披上了光环。  当时,来自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大一女孩秦媛媛,从学院年级群看到新冠疫苗志愿者招募通知,就主动上网查阅资料并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家国情怀是历史教学的价值追求,也是历史学科追求的最高层次的素养。家国情怀应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加以培育。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大量的历史素材可以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其培育路径和方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家国情怀在中国古代史中的内涵  课程标准对家国情怀内涵的界定,涉及中国古代史的表述如下: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国情,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和正确的国家观;认识中华民族多
历史是一个整体,史学研究要有对历史全局的认识和把握,要关注历史的整体趋势,避免陷入“碎片化”的泥淖。笔者以《古代中国儒家主流思想的演变》为例,谈些教学思考,以求教于专家。  一、确定单元主线和单元框架,整合教学内容  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古代中国各阶段的儒家思想及其演变轨迹,它经历了从学术思想到政治思想、从政治思想到统治思想、从政治理念到哲学命题、从官方哲学到衰落嬗变的逻辑理路,并呈现多元化特征,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