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品味

来源 :小品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N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味这个词,说起来挺抽象。有人说品味是用钱堆出来的,有钱穿名牌,带名表,挂名画,可不是么,谁还敢说咱没品味,也有人说品味就是王八看绿豆,屎壳郎爱粪球,因人而异,对眼就好。
  那品味到底是什么,我只能说,它一定跟一个人的眼界格局、修为涵养有关。
  龙应台说,品味是生活的艺术。
  在《亲爱的安德烈》里,她讲述了自己从小生活在“愚昧无知”的渔村。
  她说:“十八岁时所不知道的高速公路、下水道、环境保护、政府责任、政治自由等等,都不难补课。但是生活的艺术,这其中包括品味和态度,是无法补課的。音乐、美术,在我身上仍旧是一种知识范围,不是一种内在涵养。生活的美,在我身上是个要时时提醒自己去保持的东西,就像一串不能遗忘的钥匙,一盆必须每天浇水的植物,但是生活艺术,更应该是一种内化的气质吧?它应该像呼吸,像不自觉的举手投足。我强烈地感觉自己对生活艺术的笨拙;渔村的贫乏,造成我美的贫乏。”
  品味其实就是一种审美力,是对美的觉知,内化成一个人的气质,而又投射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同样是一个茶台,有人捡了节枯木放置,依然让人觉得如沐春风;有人花重金堆砌古董,可能还落得“土豪”之名。品味这事,还真不是有钱一定能得心,譬如那价值连城的鸡缸杯,鄙人到现在都欣赏不来。
  也常有人说“提升品位“,品味的段位当然可以提升。假如你只看过二人转从未看过昆曲,就以为二人转够有趣了,假如你没见过大河大川,就以为自家门口的土丘足够称之为山了。当然,这不是孰高孰下的问题,借用一句俗语说:你连世界都没见过,能有什么世界观?又怎么能建立美的价值体系,怎么知道什么样才是自己钟爱的品味呢?
  有一次,朋友一起闲聊。有人说喜欢阿玛尼,有人说喜欢香奈儿……问蒋勋:“你喜欢什么品牌?”蒋勋说:“我喜欢纯棉、纯麻,因为我觉得它们很温暖,材料本身有触觉上的记忆,排汗吸汗的过程也非常舒服。名牌不适合我,因为我喜欢自在。”
  品味是不被流行所干扰,回来做自己。知道生命应该用什么方式去活着,而不是追逐所谓的时尚。
  吴冠中曾说:“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过去的人穷在物质,而今天的人穷在审美。
  没有恰当的审美,其后果就是生活剥露出最务实最粗俗的一面,越来越追求实用化的背后,生活越来越无趣、越来越枯萎。对美好的物视而难见,对美的事怠于追寻。这也是为什么在今天仪式感屡屡被提及。
  还记得一篇关于刘烨夫人安娜的专访,自小饱受艺术熏陶的她在798开设了一个艺术工作坊,但是她说从不教孩子艺术,因为艺术无处不在,她只引导孩子去观察、体会和表达。安娜说:我喜欢艺术里的最美好的东西,仪式感。现代的中国孩子,总有一种差不多就得了的感觉,我觉得遗憾。小时候,我们去看戏,父母会说,今天穿整齐一点;犹太教每一个节日,有严格的细节,这些都为了提醒我们:时光不是虚度,好好珍惜余生。
  说白了,所谓的有品味就是用一颗庄重之心,去追求生活中的美。
  无论是哪种风格的美,譬如插花,有人爱英式的繁盛,有人爱日本的侘寂,自成一统,无论高下。一个人的品味,无论是说是ta的审美也好,是ta的修养也好,最终就是自己本身。我们生活中的一瓢一衣一草一木,都是自己亲手构建,而所有这些流露的气息,都是你,都叫品味。
  选自“新浪博客”
其他文献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波滔天,尧咨嗟。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这半阕词乃谪仙人李太白所作,表的是我华夏族传说时期的治水英雄大禹的丰功伟业。大禹,本姓姒,名文命,受禅成功称“禹”。禹的出身堪称“龙血凤髓”,其父曰鲧。鲧父曰颛顼,颛顼父曰昌意,昌意父乃华夏人文始祖黄帝。瞧瞧,三皇五帝,其祖有二,够牛吧,碾压了无数官二代。禹的母亲乃有莘氏部落的女儿,名曰脩己。这脩己
马谡是三国时期蜀汉的政府官员,深受丞相诸葛亮的器重。他在《三国志》中有传,很简略。诸葛亮北伐魏国,让马谡为先锋,守卫战略要地街亭。马谡不在街亭要道下寨,却率领军队驻扎在山上,结果被魏国将军张郃率领的军队团团围住,断了粮道、水道。这样,马谡的军队不战自溃,街亭丢了。街亭失守,导致诸葛亮退无所据,被迫全线退兵,北伐以失败告终。马谡作为先锋对这次失败,应负重要责任。所以被收进监狱,死在监狱,年仅三十九岁
阳谋其实就是光明正大的使用计谋,而由于各种原因,即使对方看出了最终目的,也没有办法应对。相较于阴谋,阳谋虽然光明正大,但却通常令对方无可奈何;阴谋则不同,阴谋一旦被对方识破,效果必将大打折扣。二桃杀三士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颗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办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
小时候,幸福就是盼望着早早放学,跑回家吃妈妈做的简单却可口的饭菜;就是盼望着早早过年,换下那一身布满土尘已一年的旧衣服;就是盼望着夜晚早早到来,全村人聚在那神奇的"黑匣子"前观看《霍元甲》……长大了,一个人就像一只离群的大雁,漂泊在外,遇到风,经过雨,苦苦追寻心中的那片艳阳天。一番追逐过后,终有属于自己的"晴空"。在这"晴空"里,我也曾品尝过幸福的味道,甜甜的,沁人心脾。但渐渐地,我和身边的大多数
大约三十年前,我在张家口一家澡堂洗澡,翻翻留言簿,发现有叶圣老给一个姓王的老搓背工题的几句话,说老王服务得很周到,并说:“与之交谈,亦甚通达。”“通达”用在一个老搓背工的身上,我觉得很有意思,这比一般的表扬信有意思得多。从这句话里亦可想见叶老之为人。因此至今不忘。“通达”是对世事看得很清楚,很透澈,不太容易着急生气发牢骚。但“通达”往往和冷漠相混。鲁迅是反对这种通达的。《祝福》里鲁迅的本家叔叔堂上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达,忧郁更成了传染的通病。“忧郁症”已经如同感冒病毒一般,在都市悄悄蔓延流行。忧郁像雾,难以形容。它是一种情感的陷落,是一种低潮感觉状态。它的症状虽多,灰色是统一的韵调。冷漠,丧失兴趣,缺乏胃口,退缩,嗜睡,无法集中注意力,对自己不满,缺乏自信……不敢爱,不敢说,不敢愤怒,不敢决策……每一片落叶都敲碎心房,每一声鸟鸣都溅起泪滴,每一束眼光都蕴满孤独,每一个脚步都狐疑不定……一个女大
有件事情我很确定,每次说的话都是临时起意。如果有人问我:“你对A有什么看法?”我可能回答B,可能回答C,也可能回答D,或E,或F,总是没有连贯性。不只是受访如此,我写书的时候也是如此。我说的话会根据现场状况、气氛、趋势而不断改变,甚至常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这倒不是在捉弄访问者和读者,也不是说谎,更不是隐瞒自己的真心话,我只是认为对某件事物的看法可以千奇百怪。有人问我喜欢橘子吗?
我的家乡不产茶,人渴了就都喝生水,生水是用泉盛着的,冬天里泉水口白腾腾冒热气,夏季里水却凉得瘆牙。大人们在麦场上忙活,派我反反复复地用瓦罐去泉里提水。喝毕了,用袄袖子擦着嘴,一起说:咱这儿水咋这么甜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从家乡到了西安上大学,西安的水不苦,但也不甜,我开始喝开水,仍没有喝茶的历史。暑假里回老家,父亲也从外地的学校回来,傍晚本家的几位伯叔堂兄来聊天,父亲对娘说:烧些水吧。水烧开了
经历过艰苦岁月的人,总是怀念当年贫穷却快乐的春节,那尊老爱幼、和睦亲邻的乡愁,至今仍给我们力量。上世纪70年代微山湖区的农村,人们的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精神充实,每一个春节,似乎都过得有滋有味。先说“吃”。那时候老百姓日子苦,平时吃的是玉米面、高粱面,蔬菜就是白菜、萝卜和咸菜,经济好点的家庭偶尔能吃上白面。只有过春节,家家才能吃白面。那时,大家特别盼望过年,一过腊八节,就开始掰着手指头倒数。腊月二
自从我开始吃素,妈妈就一直说,你才40多岁啊,就要吃素了。我总是说,我都40多岁了,还不开始吃素啊。我妈妈还是很难过,你回来过年,都没有好东西做给你吃。我说,还有炒素啊,最好吃的好东西。炒素,每年过年,我妈妈都会做的一个菜,也是我们家的传家菜,外婆传给妈妈,妈妈传给我,我没能接得住,做菜的方面,我可算不上行家里手。因为我吃素,不是过年,妈妈也做了炒素给我吃。看着我吃炒素,我妈妈就给我讲起了一个我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