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今社会,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自媒体技术迅速发展,我们已经生活在一个高度媒介化的社会,而警察的执法行为也都通过这些无处不在的自媒体展现在社会大众面前,由此形成的网络涉警舆情也出现了负面和极化的趋势,这对警察的公共形象建设形成了严峻的现实挑战。因此为了消除互联网时代涉警舆情的负面影响,建立和谐的警民关系,笔者分析了当前涉警舆情引导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对今后涉警舆情引导工作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对今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互联网;自媒体;涉警舆情;引导
我国从1994年开始接入互联网,21世纪后,信息技术更是迅猛发展,由此产生的自媒体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记者,公安工作面临着许多的现实挑战。特别是近几年来,互联网存在大量涉警负面信息,甚至出现了警察“妖魔化”的说法,已严重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形象,使公安工作极度被动。因此,如何正面引导涉警舆情势在必行。
一、自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对新时期警察形象的建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自媒体上负面情绪表达泛滥
近几年中国上网人数急剧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为此,如何在自媒体时代正确地引导广大网民,成为公安机关乃至全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网民依托自媒体对公权力的天然反抗,使得警察首当其冲成为舆论矛头的众矢之的
由于自媒体信息具有传播范围广、信息流量大以及开放性、感观性、交互式等特点,使得各种声音极容易被扩散和传播。从以前的有图有真相,到今天的微视频的广泛流行,人们越来越多的依赖自媒体去参与质疑政府公权力的行使,以及公安部门的执法行为[1]。
(三)网络舆论监督在实现媒体监督公权力的同时也给公安工作不断的自我完善提供了外在条件
自媒体在给广大网民提供监督权和表达权的同时,也给政府权力机关的工作带来了更大压力。而作为政府公权力的代表,公安机关的工作总会受到了广大网民和自媒体的关注,网络舆论监督在对公安工作形成挑战和负面影响的同时,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庞大的上网群体形成的主流民意是促进公安机关改善工作的原动力。一方面,负面的互联网涉警信息使公安机关被动地对相关修正工作做了相应的改进和完善[2]。
二、自媒体涉警舆情引导工作存在四个突出问题
(一)对当前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研究不够,对涉警舆情引导的紧迫性认识不足
关注网络舆情,应该成为各级党政领导部门特别是公安部门的一个工作常态,必须时刻去关注当前的网络舆论环境,知道民众关心些什么事件和话题,哪些敏感话题最容易炒成网络上的热点舆论事件,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不知道这些,势必在对外发声的时候可能会触碰到舆论敏感的神经。另外,当一个涉警舆情事件发生以后,往往有时因为缺乏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分析,从而应对失当,手忙脚乱。
(二)对涉警舆情的回应时效性差,错过了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
从最近两年的涉警舆情来看,往往是负面涉警信息在互联网炒热并高度发酵后,公安机关或相关部门才出面澄清,而这时执法机关的公信力已大大遭到破坏,负面舆情只会进一步恶化。原因是涉警舆情事件发生以后,基层接到的信息基本由上级公安机关或政府部门领导层层审批,工作环节多,又没有建立好快速有效的舆情应对机制,致使应对迟缓,进而在舆论引导过程中显得及其被动[3]。
(三)自媒体时代舆论主体身份的虚拟化使得源头信息监管遭遇困境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传播和接收者,又由于话语主体可以匿名的特点,使得一些持有不良诉求的人在网上恶意炒作成为可能,另外信息发布的随机性和不可控性,这些都给公安机关的信息监管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而在公安机关内部,由于民警信息意识、保密意识不强,也出现过有意或无意泄露工作秘密的问题[4]。诸如此类,复杂的信息来源带来了信息监管的难题,这使得涉警舆情的预防和引导都举步维艰。
(四)正面宣传能力不足,舆论引导水平有限,致使涉警负面舆情泛滥
公安机关一直以来都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办案上,而在自我宣传方面的能力欠缺,宣传工作也主要通过一些主流媒体和官方网站,这大大的失去了自媒体上的广大受众,结果使公安机关的宣传工作局限在一种被动的视听范围内,缺少与媒体和民众的互动。与此同时,在公安机关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员多以兼职人员为主,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新闻业务培训,而如今的公安工作已经处在了高度发达的自媒体环境下,新媒体对今天的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传统的形式单一,内容深度有限的宣传工作显然不能引导今天的舆论方向,尤其在负面涉警网络舆情事件中,舆论引导工作显得非常薄弱。
三、自媒体时代做好涉警舆情引导工作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网上的涉警舆情,主动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时刻关注网络舆情的的走势和动向,主动了解当前涉警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一些规律和特点,把涉警舆论的引导工作当成新形势下及其重要的工作来抓。首先当前的公安部门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将舆论监督的一些主要方面和问题,作为查摆自身工作的参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确保公安队伍建设良性发展。其次,也有少数民警在执法过程当中存在违法违纪行为,个别媒体失实甚至歪曲的报道的情形也时有发生,致使公安队伍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公信力严重受损,对此,各级公安机关要积极回应和处置失实报道,最大限度地挤压造谣惑众、恶意炒作的空间[5]。最后,将来的公安工作还应制定互联网涉警信息监管工作长期规划,制定和完善对各类负面信息进行相应处置的工作预案,做到預防为主,防治结合,避免消极被动局面的出现[6]。 (二)快速及时的回应涉警舆情中的问题诉求,积极有效的引导后续舆论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任何形式对消息的封锁或封闭都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公开透明的将民众需要的信息传递出去。孟建柱也曾经强调:“要积极应用网络平台,确保一旦发生重大涉警舆情,能够在第一时间客观公正地发布权威信息、公布真相、引导舆论,把握主动权。[7]”另外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通过各种媒体积极主动地与民众做好沟通,在确保不涉密的前提下,尽量介绍公安工作情况,以便在关键时刻有效地引导舆情走向。
(三)加强网络信息的控制和筛选,争取在源头上减少负面涉警舆情的产生
对互联网上流传的涉警信息,应从源头上加强控制。首先是要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杜绝一些恶意造成影响的负面涉警信息的传播。其次要加强对影响力较大的新闻和社交网站的管理、协调工作,提升他们加强监督管理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再次要加強公安机关的网上监管工作,对泄露公安工作机密,宣传暴力、凶杀情节等明显违反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的信息予以及时删除[8]。最后要重视公安机关自身的队伍培训,增强民警的保密观念和新闻意识,杜绝一些敏感消息从内部传播出去。
(四)加强正面宣传工作,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树立公安队伍良好形象
在资讯发达、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要善于把握受众心理,善于从公安工作和民警队伍中发掘、提炼出“闪光点”和“新闻点”,把公安机关的议题经过媒体的传播变为公众议题,把公安机关关心的事情和问题变成广大公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这需要公安机关走出自身工作局限,站在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角度去思考,把公安机关的工作同新闻媒体的关注点和人民群众的兴趣点结合起来,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弘扬公安机关在维护治安、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业绩,切实树立公安队伍良好形象,不断提升公安机关执法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郭文丽.公安文化建设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
[2]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3]黎泽潮,郭丽,等.网络公共关系[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4]马为公.互联网的新时代[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
[5]周依苒.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涉警舆情应对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J].文学教育,2011
[6]崔雪娇.互联网涉警舆情长效引导机制建设研究[J].辽宁警专学报,2012.
[7]孟建柱.着力强化五个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维护稳定水平[J].求是,2009(23)
[8]陈美蓉.涉警危机舆情应对研究[J].杭州研究,2011
关键词:互联网;自媒体;涉警舆情;引导
我国从1994年开始接入互联网,21世纪后,信息技术更是迅猛发展,由此产生的自媒体影响到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自媒体高度发达的社会背景下,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记者,公安工作面临着许多的现实挑战。特别是近几年来,互联网存在大量涉警负面信息,甚至出现了警察“妖魔化”的说法,已严重影响了公安机关的形象,使公安工作极度被动。因此,如何正面引导涉警舆情势在必行。
一、自媒体的普及和发展对新时期警察形象的建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凸显,自媒体上负面情绪表达泛滥
近几年中国上网人数急剧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报告,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人,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较2013年增加5672万人,位居世界第一。为此,如何在自媒体时代正确地引导广大网民,成为公安机关乃至全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网民依托自媒体对公权力的天然反抗,使得警察首当其冲成为舆论矛头的众矢之的
由于自媒体信息具有传播范围广、信息流量大以及开放性、感观性、交互式等特点,使得各种声音极容易被扩散和传播。从以前的有图有真相,到今天的微视频的广泛流行,人们越来越多的依赖自媒体去参与质疑政府公权力的行使,以及公安部门的执法行为[1]。
(三)网络舆论监督在实现媒体监督公权力的同时也给公安工作不断的自我完善提供了外在条件
自媒体在给广大网民提供监督权和表达权的同时,也给政府权力机关的工作带来了更大压力。而作为政府公权力的代表,公安机关的工作总会受到了广大网民和自媒体的关注,网络舆论监督在对公安工作形成挑战和负面影响的同时,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庞大的上网群体形成的主流民意是促进公安机关改善工作的原动力。一方面,负面的互联网涉警信息使公安机关被动地对相关修正工作做了相应的改进和完善[2]。
二、自媒体涉警舆情引导工作存在四个突出问题
(一)对当前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研究不够,对涉警舆情引导的紧迫性认识不足
关注网络舆情,应该成为各级党政领导部门特别是公安部门的一个工作常态,必须时刻去关注当前的网络舆论环境,知道民众关心些什么事件和话题,哪些敏感话题最容易炒成网络上的热点舆论事件,这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不知道这些,势必在对外发声的时候可能会触碰到舆论敏感的神经。另外,当一个涉警舆情事件发生以后,往往有时因为缺乏对这类问题的研究分析,从而应对失当,手忙脚乱。
(二)对涉警舆情的回应时效性差,错过了舆论引导的最佳时机
从最近两年的涉警舆情来看,往往是负面涉警信息在互联网炒热并高度发酵后,公安机关或相关部门才出面澄清,而这时执法机关的公信力已大大遭到破坏,负面舆情只会进一步恶化。原因是涉警舆情事件发生以后,基层接到的信息基本由上级公安机关或政府部门领导层层审批,工作环节多,又没有建立好快速有效的舆情应对机制,致使应对迟缓,进而在舆论引导过程中显得及其被动[3]。
(三)自媒体时代舆论主体身份的虚拟化使得源头信息监管遭遇困境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传播和接收者,又由于话语主体可以匿名的特点,使得一些持有不良诉求的人在网上恶意炒作成为可能,另外信息发布的随机性和不可控性,这些都给公安机关的信息监管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而在公安机关内部,由于民警信息意识、保密意识不强,也出现过有意或无意泄露工作秘密的问题[4]。诸如此类,复杂的信息来源带来了信息监管的难题,这使得涉警舆情的预防和引导都举步维艰。
(四)正面宣传能力不足,舆论引导水平有限,致使涉警负面舆情泛滥
公安机关一直以来都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办案上,而在自我宣传方面的能力欠缺,宣传工作也主要通过一些主流媒体和官方网站,这大大的失去了自媒体上的广大受众,结果使公安机关的宣传工作局限在一种被动的视听范围内,缺少与媒体和民众的互动。与此同时,在公安机关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员多以兼职人员为主,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新闻业务培训,而如今的公安工作已经处在了高度发达的自媒体环境下,新媒体对今天的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传统的形式单一,内容深度有限的宣传工作显然不能引导今天的舆论方向,尤其在负面涉警网络舆情事件中,舆论引导工作显得非常薄弱。
三、自媒体时代做好涉警舆情引导工作的几点对策建议
(一)高度重视网上的涉警舆情,主动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时刻关注网络舆情的的走势和动向,主动了解当前涉警网络舆情发生发展的一些规律和特点,把涉警舆论的引导工作当成新形势下及其重要的工作来抓。首先当前的公安部门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将舆论监督的一些主要方面和问题,作为查摆自身工作的参照,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确保公安队伍建设良性发展。其次,也有少数民警在执法过程当中存在违法违纪行为,个别媒体失实甚至歪曲的报道的情形也时有发生,致使公安队伍的整体形象和社会公信力严重受损,对此,各级公安机关要积极回应和处置失实报道,最大限度地挤压造谣惑众、恶意炒作的空间[5]。最后,将来的公安工作还应制定互联网涉警信息监管工作长期规划,制定和完善对各类负面信息进行相应处置的工作预案,做到預防为主,防治结合,避免消极被动局面的出现[6]。 (二)快速及时的回应涉警舆情中的问题诉求,积极有效的引导后续舆论发展方向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任何形式对消息的封锁或封闭都是不可能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公开透明的将民众需要的信息传递出去。孟建柱也曾经强调:“要积极应用网络平台,确保一旦发生重大涉警舆情,能够在第一时间客观公正地发布权威信息、公布真相、引导舆论,把握主动权。[7]”另外在平时的工作中也要通过各种媒体积极主动地与民众做好沟通,在确保不涉密的前提下,尽量介绍公安工作情况,以便在关键时刻有效地引导舆情走向。
(三)加强网络信息的控制和筛选,争取在源头上减少负面涉警舆情的产生
对互联网上流传的涉警信息,应从源头上加强控制。首先是要与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杜绝一些恶意造成影响的负面涉警信息的传播。其次要加强对影响力较大的新闻和社交网站的管理、协调工作,提升他们加强监督管理的责任意识和工作能力。再次要加強公安机关的网上监管工作,对泄露公安工作机密,宣传暴力、凶杀情节等明显违反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的信息予以及时删除[8]。最后要重视公安机关自身的队伍培训,增强民警的保密观念和新闻意识,杜绝一些敏感消息从内部传播出去。
(四)加强正面宣传工作,提升舆论引导能力,树立公安队伍良好形象
在资讯发达、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要善于把握受众心理,善于从公安工作和民警队伍中发掘、提炼出“闪光点”和“新闻点”,把公安机关的议题经过媒体的传播变为公众议题,把公安机关关心的事情和问题变成广大公众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这需要公安机关走出自身工作局限,站在新闻媒体和人民群众的角度去思考,把公安机关的工作同新闻媒体的关注点和人民群众的兴趣点结合起来,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弘扬公安机关在维护治安、打击犯罪、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业绩,切实树立公安队伍良好形象,不断提升公安机关执法的公信力。
参考文献
[1]郭文丽.公安文化建设新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1.
[2]高红玲.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3]黎泽潮,郭丽,等.网络公共关系[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1.
[4]马为公.互联网的新时代[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7.
[5]周依苒.新形势下如何做好涉警舆情应对及提高舆论引导能力[J].文学教育,2011
[6]崔雪娇.互联网涉警舆情长效引导机制建设研究[J].辽宁警专学报,2012.
[7]孟建柱.着力强化五个能力建设全面提升维护稳定水平[J].求是,2009(23)
[8]陈美蓉.涉警危机舆情应对研究[J].杭州研究,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