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教材资源有它自身的优势,其他知识的补充与探索是课本知识内涵的延展与升华,因此,深挖课本资源是更好拓展学生构建自我知识体系的基础。如何推进语文课改,让整个语文课堂活起来,实现 “学好语文、乐学语文”的快乐语文教学,我想更重要的是要发挥我们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调动我们教师的智慧潜能,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利用广阔的语文教材资源。其次是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能动性,把握每一次写的机会。
[关键词] 适度拓展 语文教材 灵动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而且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又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有效的对话莫过于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因此,教师要在学生阅读到课文的情浓处让学生用练笔来表达心声、宣泄感情。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把“写”融入到课堂中,有些教师甚至谈“写”色变。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处理好阅读与练笔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深化阅读,深化文本,还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还可以活化我们的语文课堂。
一、巧用教材内容间的质疑点提前写话
新课前,我们教师有意无意都会安排学生去做预习工作,这不仅可以加快课程学习的进度,更利于学生对新课学习做到心中有数。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因为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会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向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因此,我要求学生上课前必须做好预习工作,而且这项工作少不了要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前,要求学生读通、读懂文本,还要发现问题,并学会自行解决问题,答案一定是自己所想所悟的,不求标准答案。上课时,我们交流问题时,有学生的问题是“为什么,作者最后说他们这一对父子都是了不起的呢?”我首先表扬这个孩子的提问,并鼓励他说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这个学生说:“在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坚信自己跟儿子说过的那句话,认为儿子一定还活着,他不顾一切挖了几十个小时,遍体鳞伤都不顾,最后把儿子从废墟里救出来了,父亲是了不起的。而他的儿子也因为记得父亲曾说过的话,坚信他一定会来救的,拼命安慰大家活下来,儿子也是了不起的。”他的回答已经很完整了,可是还有很多学生听了后,都有补充,我真为大家的学习劲感到高兴啊!有的补充说:“这个问题我也提了,我认为这位父亲在人们都认为精神失常了,可他还是不停地挖,坚持挖,直到挖到儿子为止,精神可贵,了不起!”有的补充说:“父亲挖儿子时,身上到处是鲜血,衣服都破烂了,他不管,心里只有儿子,一定要救出儿子的执著信念让我们感动。”还有的说:“这个儿子还了不起在父亲拉他时,他要求自己的同学先出去,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我们没有。”是呀,他们的了不起具体表现在文中哪些言语中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划一划,再读读体会体会,好吗?我们的学习就这样不断地延续着呢!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见,在读书学习中勇于质疑,至关重要。因此课前的阅读教材和质疑教材,又为我们今天的教与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住教材中的空白点补充写话
我们的语文教材留有许多的空白点。我们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努力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思维定格”的孩子们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语文课堂的交往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师生依托文本,结合自身体验,不断寻求空白、填充空白、创造空白,并为学生留下空白。抓住了空白,也就找到了促进课堂交往持续进行的交往点,就看怎样去发掘。语文课上,在文章的空白处有意识地引设话题,引导学生对作品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不失为开启学生思维,与作品沟通的有效途径。就如教学课文《一面五星红旗》中,当作者在遇难后向面包店的老板求助时,老板却要作者用系在脖子上的五星红旗换面包,当老板把这个想法告诉作者时,课文中写道:“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时,我便启发学生想像,这时的作者会想些什么呢,我们用心写下来好吗?有的同学说:“这时的我一定会想,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我决不能拿她来换面包。”有的说:“五星红旗代表着我们的祖国,我就是饿死,也不会用国旗换面包!如果那样做,就是卖国贼。”有的说:“五星红旗是我们的骄傲,她的名字比我们的生命还要重要,我决不能为了一块面包丢掉祖国的尊严!”通过补白,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又有效地进行了书面表达训练,还加深了学生对文本思想的高度领悟,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空白,依托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了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课堂交往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空白这一空间中有充分展现的自由,思维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没有限制。文本中的空白,便是我们所寻求的这样的空间。一个又一个的空白,可以让课堂交往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而空白的流动性、生成性更可以让课堂交往丰富多彩。
三、挖掘教材中图文的结合点想象写话
现行教材中,许多课文都配有色彩绚丽、构思新颖的插图。教学时,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作者是怎样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图意的,在吸收、借鉴写作方法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让学生学完之后想想图与文的密切联系,然后根据课文的主题、思路来写一写插图。对插图中人物、事物进行合理的想像,让静止的画面活起来。
如教学《毛主席在花山》一文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教材中的插图是很好的资源。当学生读文本了解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后,却很难感受毛主席的品质,因为毕竟那个时代离学生太远了,即使能说上一点,也是很勉强的。于是我除了带学生仔细读文本,读句子,读词语去感受外,还找了一些课外的资料补充,特别是运用好文本插图。文中的这幅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脸上的表情怎样,毛主席会说些什么?要求学生说说写写。在大家的交流中,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毛主席的亲近,他的普通,又和群众是如何真正打成一片。这样的说话写话效果大大超过了空洞的言词说教。而且这样的图文结合学习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是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写作能力。又如教学古诗文时,我经常会用到插图,让学生从画面中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想像诗人当时的环境和处境等。 教材中的插图很多时候能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一定都能在课堂上得到进步和发展。
四、找出教材内容中的角色点置换写话
置换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人称、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像,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可以改写文体,如把《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成一份游览简介,把记叙文改写成说明文,把说明文改写成第一人称等;可以改变叙述方法,如我教学《三顾茅庐》一文时,发现文中刘备到隆中耐心而恭敬地等候诸葛亮的内容作者是采用叙述的形式来写的,学生虽然容易读懂,但我总感到学生只学到知识,却没学到技能。因此,我在教学时,就要求学生把这段话改成描写,让学生想像这里人物的神态、动作、对话等;当然也有改变人称叙述的,如教学《新型玻璃》一文中,为了让学生快速了解作者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我采用小组讨论完成设计表,并推荐其中一人当推销员,把你们认为的一种最新型玻璃介绍给大家,要求言词新颖,语言幽默,富有创新,而且有推销介绍的口吻。学生兴趣很浓,开始你一言我一语起来,并请一名同学做记录。而后同学们的表演真是精彩,介绍的同时,不时还有同学进行插入式提问,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创新性思维活跃,也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
语文阅读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角色点,置换点,我们教师要不断发现,不断挖掘,相信在这样的置换训练中,学生一定收益多多,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举一反三,掌握多种写作方法,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五、提炼教材主题的延伸点拓展写话
教材中许多课文是语虽完,意未尽。或给人以想像的空间,或给人以好奇的悬念,或给人以空白的结局。小学生往往都向往圆满、美好的结局,往往喜欢解开悬念。这时就可以利用课文的信息资源,对课文的结尾加以延续,让学生自当导演,将故事沿着自己的设想方向发展。许多学生对于不理想的结尾,经过了他的延写,都达到了心理的满足。这种续写没有一种固定的格式,只要合情合理我认为都可以。我们有多少同学就会有多少种写法,这也是一种创造呀!
我们有的教材内容故事性强,可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根据故事情形,续写发展。如《滥竽充数》可写南郭先生逃走后发生的故事,《穷人》可写桑娜拉开帐子后发生的故事等。而有些教材富有思想性和感人的场面,可指导学生提炼故事内容,挖掘思想意义,写好读书笔记。如在学习《窃读记》、《圆明园的毁灭》、《地震中的父与子》等课文后,可指导学生自定题目,写心得体会,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完成习作训练。
延伸点可以是故事的延续,可以是读书心得或读后感,可以是结尾的补充,还可以是对课文或片段的仿写,经常地要求学生去尝试写,语文课堂一定不再是没有生机,平淡无奇的课堂了。
语文课堂上的读写训练点还有很多,可以是教材内容的迁移点、模仿点、放大点、批注点、提炼标题点等等。这些训练点,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必须基于教材和课堂的,都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服务的。要实现课堂的读写结合,特别是突出“写”的灵动性,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真正做到让学生乐于动笔。
以上是我课堂教学中努力挖找教材中读写结合点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训练策略,我们教师只要能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核心价值,就一定能找到切合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也一定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写的气息。“写”起来,灵动的课堂一定属于我们的!
[关键词] 适度拓展 语文教材 灵动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而且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又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有效的对话莫过于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融合。因此,教师要在学生阅读到课文的情浓处让学生用练笔来表达心声、宣泄感情。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很少有教师能把“写”融入到课堂中,有些教师甚至谈“写”色变。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处理好阅读与练笔的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深化阅读,深化文本,还能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习作素养,还可以活化我们的语文课堂。
一、巧用教材内容间的质疑点提前写话
新课前,我们教师有意无意都会安排学生去做预习工作,这不仅可以加快课程学习的进度,更利于学生对新课学习做到心中有数。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是因为在预习过程中,发现疑难点,从而在大脑皮层上会引起了一个兴奋中心,即高度集中的注意力状态。这种注意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指引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向疑难问题的解决,从而提高了学习效果。因此,我要求学生上课前必须做好预习工作,而且这项工作少不了要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
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前,要求学生读通、读懂文本,还要发现问题,并学会自行解决问题,答案一定是自己所想所悟的,不求标准答案。上课时,我们交流问题时,有学生的问题是“为什么,作者最后说他们这一对父子都是了不起的呢?”我首先表扬这个孩子的提问,并鼓励他说说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这个学生说:“在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年轻的父亲坚信自己跟儿子说过的那句话,认为儿子一定还活着,他不顾一切挖了几十个小时,遍体鳞伤都不顾,最后把儿子从废墟里救出来了,父亲是了不起的。而他的儿子也因为记得父亲曾说过的话,坚信他一定会来救的,拼命安慰大家活下来,儿子也是了不起的。”他的回答已经很完整了,可是还有很多学生听了后,都有补充,我真为大家的学习劲感到高兴啊!有的补充说:“这个问题我也提了,我认为这位父亲在人们都认为精神失常了,可他还是不停地挖,坚持挖,直到挖到儿子为止,精神可贵,了不起!”有的补充说:“父亲挖儿子时,身上到处是鲜血,衣服都破烂了,他不管,心里只有儿子,一定要救出儿子的执著信念让我们感动。”还有的说:“这个儿子还了不起在父亲拉他时,他要求自己的同学先出去,这种先人后己的精神我们没有。”是呀,他们的了不起具体表现在文中哪些言语中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划一划,再读读体会体会,好吗?我们的学习就这样不断地延续着呢!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可见,在读书学习中勇于质疑,至关重要。因此课前的阅读教材和质疑教材,又为我们今天的教与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住教材中的空白点补充写话
我们的语文教材留有许多的空白点。我们应该根据课文内容,努力挖掘空白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使“平淡无奇”的课堂变得“生机盎然”,让“思维定格”的孩子们迸发出思维的火花。
语文课堂的交往活动,在某种程度上,便是师生依托文本,结合自身体验,不断寻求空白、填充空白、创造空白,并为学生留下空白。抓住了空白,也就找到了促进课堂交往持续进行的交往点,就看怎样去发掘。语文课上,在文章的空白处有意识地引设话题,引导学生对作品空白进行富有个性色彩的填补?不失为开启学生思维,与作品沟通的有效途径。就如教学课文《一面五星红旗》中,当作者在遇难后向面包店的老板求助时,老板却要作者用系在脖子上的五星红旗换面包,当老板把这个想法告诉作者时,课文中写道:“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五星红旗。”这时,我便启发学生想像,这时的作者会想些什么呢,我们用心写下来好吗?有的同学说:“这时的我一定会想,五星红旗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标志,我决不能拿她来换面包。”有的说:“五星红旗代表着我们的祖国,我就是饿死,也不会用国旗换面包!如果那样做,就是卖国贼。”有的说:“五星红旗是我们的骄傲,她的名字比我们的生命还要重要,我决不能为了一块面包丢掉祖国的尊严!”通过补白,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又有效地进行了书面表达训练,还加深了学生对文本思想的高度领悟,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空白,依托教材,但却不局限于教材,甚至超越教材。挖掘出了文本中的空白,就等于在课堂交往中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在空白这一空间中有充分展现的自由,思维情感既有所依托,又没有限制。文本中的空白,便是我们所寻求的这样的空间。一个又一个的空白,可以让课堂交往持续不断地进行下去,而空白的流动性、生成性更可以让课堂交往丰富多彩。
三、挖掘教材中图文的结合点想象写话
现行教材中,许多课文都配有色彩绚丽、构思新颖的插图。教学时,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作者是怎样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图意的,在吸收、借鉴写作方法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这些插图,让学生学完之后想想图与文的密切联系,然后根据课文的主题、思路来写一写插图。对插图中人物、事物进行合理的想像,让静止的画面活起来。
如教学《毛主席在花山》一文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感受毛主席热爱群众、关心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的革命情怀,教材中的插图是很好的资源。当学生读文本了解毛主席在花山的几件事后,却很难感受毛主席的品质,因为毕竟那个时代离学生太远了,即使能说上一点,也是很勉强的。于是我除了带学生仔细读文本,读句子,读词语去感受外,还找了一些课外的资料补充,特别是运用好文本插图。文中的这幅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干什么,脸上的表情怎样,毛主席会说些什么?要求学生说说写写。在大家的交流中,学生很自然地感受到毛主席的亲近,他的普通,又和群众是如何真正打成一片。这样的说话写话效果大大超过了空洞的言词说教。而且这样的图文结合学习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是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写作能力。又如教学古诗文时,我经常会用到插图,让学生从画面中去理解诗意,感受意境,想像诗人当时的环境和处境等。 教材中的插图很多时候能为我们的教学服务,只要我们用心去挖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一定都能在课堂上得到进步和发展。
四、找出教材内容中的角色点置换写话
置换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人称、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像,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可以改写文体,如把《饮湖上初晴后雨》改写成一份游览简介,把记叙文改写成说明文,把说明文改写成第一人称等;可以改变叙述方法,如我教学《三顾茅庐》一文时,发现文中刘备到隆中耐心而恭敬地等候诸葛亮的内容作者是采用叙述的形式来写的,学生虽然容易读懂,但我总感到学生只学到知识,却没学到技能。因此,我在教学时,就要求学生把这段话改成描写,让学生想像这里人物的神态、动作、对话等;当然也有改变人称叙述的,如教学《新型玻璃》一文中,为了让学生快速了解作者介绍的几种新型玻璃的特点和作用,我采用小组讨论完成设计表,并推荐其中一人当推销员,把你们认为的一种最新型玻璃介绍给大家,要求言词新颖,语言幽默,富有创新,而且有推销介绍的口吻。学生兴趣很浓,开始你一言我一语起来,并请一名同学做记录。而后同学们的表演真是精彩,介绍的同时,不时还有同学进行插入式提问,群体性主体参与率高,创新性思维活跃,也使学生真正获得了自主学习的成功乐趣。
语文阅读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角色点,置换点,我们教师要不断发现,不断挖掘,相信在这样的置换训练中,学生一定收益多多,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可以举一反三,掌握多种写作方法,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五、提炼教材主题的延伸点拓展写话
教材中许多课文是语虽完,意未尽。或给人以想像的空间,或给人以好奇的悬念,或给人以空白的结局。小学生往往都向往圆满、美好的结局,往往喜欢解开悬念。这时就可以利用课文的信息资源,对课文的结尾加以延续,让学生自当导演,将故事沿着自己的设想方向发展。许多学生对于不理想的结尾,经过了他的延写,都达到了心理的满足。这种续写没有一种固定的格式,只要合情合理我认为都可以。我们有多少同学就会有多少种写法,这也是一种创造呀!
我们有的教材内容故事性强,可发挥学生的想像力,根据故事情形,续写发展。如《滥竽充数》可写南郭先生逃走后发生的故事,《穷人》可写桑娜拉开帐子后发生的故事等。而有些教材富有思想性和感人的场面,可指导学生提炼故事内容,挖掘思想意义,写好读书笔记。如在学习《窃读记》、《圆明园的毁灭》、《地震中的父与子》等课文后,可指导学生自定题目,写心得体会,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完成习作训练。
延伸点可以是故事的延续,可以是读书心得或读后感,可以是结尾的补充,还可以是对课文或片段的仿写,经常地要求学生去尝试写,语文课堂一定不再是没有生机,平淡无奇的课堂了。
语文课堂上的读写训练点还有很多,可以是教材内容的迁移点、模仿点、放大点、批注点、提炼标题点等等。这些训练点,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必须基于教材和课堂的,都是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服务的。要实现课堂的读写结合,特别是突出“写”的灵动性,关键在于深度挖掘教材,找准读写训练点,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捕捉学生的真切感受,拓展写的空间,真正做到让学生乐于动笔。
以上是我课堂教学中努力挖找教材中读写结合点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训练策略,我们教师只要能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核心价值,就一定能找到切合读写训练的结合点,也一定能使我们的课堂充满写的气息。“写”起来,灵动的课堂一定属于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