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通过课程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几乎无所不在,那么,教师对于课程究竟应该怎样思考和行动?教师究竟要如何参与到课程教学的改革中来?这些问题值得深思。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
教师的课程能力,就是教师应用所学或内隐于实践的教育课程知识及其自身的人文修养解决实际问题,所体现的主观和智慧。
教师的课程能力来源于他本身对已将所学的“知”内化为“识”,有意识或潜在地运用于自己的课程实施;来自于教师深厚的人文修养。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具体表现在:一是有深厚的人文与审美素养。二是有合理的教育假设。包括:将“教育即尊重”作为教育本质的信念。将学生视为朋友,学生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同样需要教师尊重;学生是处于成长阶段的人,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的心性和志趣往往与时代同步,教师要向学生学习,感受时代精神,彼此砥砺共同成长。三是有良好的教育目的和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的界定是“必要的知识,人生的智慧,充沛的生命力”,因为学生在校的任何学习活动都滋养着充沛的生命力和健全的人格。四是有恰当的课程设计。比如语文教师,就必须有深厚的文学鉴赏与创作的语文学科能力,深厚的语文学科教学能力,有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人格的能力,评估教育环境的能力。五是有较强的教师角色。作为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师专业素养,同时,要有教师职业的公共特征,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简爱”启蒙学生追求人格平等,赋权学生参与课程、与学生互为师生。六是有较强的“唤醒能力”。一位老师如果运用自己的课程能力,而没有唤醒学生自己探究本学科领域的兴趣、没有唤醒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成长、没有构建互为师生平等论辩的师生关系,很难说这位教师有效运用了自己的课程能力。唤醒,是沉睡回归意识,是潜能得以实现。
二、变革课程实施方法
在实践中,教师怎样进行课程实施,怎样让教材更加贴切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1. 增强教师课程意识
只要仔细揣摩一下,不难发现: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区域、学生家庭教育的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教材编排的内容和远离了学生的的实际生活的现实。因此,我们也该根据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的各自需求,拓展和创生课程。同时,还要不断地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和统整,不断地改进和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引导其自觉思考:这节课,是不是符合学生实际,孩子们会不会需要拓展更多的东西。这样,让课程成为自己工作的核心词,成为教师的自觉意识。
2. 建立学校课程体系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每一个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强烈感受:课程实施需要增强课程的整体性意识和观念。这种整体性,首先表现在“课程”的大理念下系统性地思考学校整体工作,尤其是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自己的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下的功能和作用。还表现在对学生发展的全面和综合培养,即学生各种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不能被学科或年段所割裂,而是学科之间相互整合,年段之间级递进,以最优化的资源整合提供学生最有效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就必须思考:开展活动是为了育人,而活动之间的育人点有交叉,如何处理?今年开展的活动,明年是否还要做?1—6年是否开展同样的活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一个活动只代表一个育人点,课程直指学生的发展,力争提供学生最有价值最核心的资源。教学管理者,在工作中,应该主动协助校长进行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和设计,统领学校课程,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思考。
3. 基于学生发展需要
成都市盐道小学谢丹老师说:“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走进学生的过程,当你真正走进学生,了解他们的能力,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才能知道应该给予他们什么,知道应该帮助他们什么,什么地方是可以放手。”她所表达的意思是,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走进学生信任学生,要基于学生的需求,主动地开发和设计课程。让课程更贴切学生,切实与学生身心特点和生活实际相符。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进一步研究学生,把握学生的特点和规律,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来设计课程这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同时,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杜绝出现教师“霸占”课堂的现象,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领导力,即“影响力”。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就是教师通过规划课程、管理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等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施加影响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尽管教师的课程领导力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教师领导力的核心体现却发生在课堂上,即教师通过实施课程所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施加影响的基本能力。
1. 整体把握学科课程内容本质的能力
对教师而言,迄今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式仍然主要是通过学校课程体系中分门别类的学科课程实施来实现。教师如何理解一门课程,如何理解这门课程内容的学科本质,根本上决定了学生学习这门课所能表达到的思想高度。
比如:小学五年(下)数学教材“统计”3课时的第一课时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新内容“众数”的学习;二是结合前面学过得平均数和中位数等统计量进行综合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引入众数的概念、辨析众数的含义、体验众数的统计意义、运用众数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层面,而无法对“统计”这门学科进行本质认识,不能接受一个问题可以从多角度“合情”解释和刻画,而是带着“确定性的数学”的观念在实施课程,就达不到学习统计的目的。实际上,学习统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量化等过程来刻画数据组的特征,进而做出推断和预测。如果教师理解了统计学的这一思想,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就不会忽略学生的多角度合理解释,自然把教学的重心放在运用多种统计量来解释和刻画数据、进行说理的过程。统计的本质就是在于为人的说理而服务,持有的立场不同,说理所要选择的统计量和方法自然可能不同。
2. 设置连贯一致的课程学习目标的能力
课程的实施在学校里表现为通过连续的单节授课累计实现。教师能否明晰、准确地定位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能否把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厘定置于整个基础教育学段该学科的连贯一致的课程体系中去考察,决定了学生在一节课时间里学习到的宽度和深度。
教师设置连贯一致的课程目标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第一,授课内容在有限的一节课时间里需要学习到哪些方面。教师要通过考虑内容的容量来把握横向的宽度问题;第二,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中曾经学过什么,今后将要学什么。教师要通过整个内容体系的把握来确定一节课内容纵向上的深度和层次。
3. 微观层面对课程实施过程再创造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里的课程实施过程,决不是依据既定课程的学习目标按部就班体现“执行力”的过程,需要进行微观层面的再创造。那就是说,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弄清容易掌握的点和容易出错的点在哪里等。调整和选择其教学策略与思路。
四、丰富教师的课程知识素质
为了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在实施和创生新课程时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与素质?教师工作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不仅具有技能的部分,还有价值取向、情感投入、审美意识等维度。仅仅依靠一些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个人的教育热情、信仰、信念(意识、知识)、审美、情感等的卷入。在热情驱动下调动自己全身心的参与,在一种身心合一的状态下,整合自己的知与行。影响教师工作的主要因素有:使命、身份认同、信念、能力、行为、环境。教师实践性知识不仅包括教师对“教育”这一最上位概念的理解,而且涵盖了教师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对学科、课程和教学的认知,对学生及师生关系的体悟,以及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批判性的反思。并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提炼所形成的。
(作者单位:东莞市大朗镇长塘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龙建刚
一、提高教师的课程能力
教师的课程能力,就是教师应用所学或内隐于实践的教育课程知识及其自身的人文修养解决实际问题,所体现的主观和智慧。
教师的课程能力来源于他本身对已将所学的“知”内化为“识”,有意识或潜在地运用于自己的课程实施;来自于教师深厚的人文修养。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具体表现在:一是有深厚的人文与审美素养。二是有合理的教育假设。包括:将“教育即尊重”作为教育本质的信念。将学生视为朋友,学生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同样需要教师尊重;学生是处于成长阶段的人,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的心性和志趣往往与时代同步,教师要向学生学习,感受时代精神,彼此砥砺共同成长。三是有良好的教育目的和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的界定是“必要的知识,人生的智慧,充沛的生命力”,因为学生在校的任何学习活动都滋养着充沛的生命力和健全的人格。四是有恰当的课程设计。比如语文教师,就必须有深厚的文学鉴赏与创作的语文学科能力,深厚的语文学科教学能力,有影响学生塑造学生人格的能力,评估教育环境的能力。五是有较强的教师角色。作为教师要有较强的教师专业素养,同时,要有教师职业的公共特征,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以“简爱”启蒙学生追求人格平等,赋权学生参与课程、与学生互为师生。六是有较强的“唤醒能力”。一位老师如果运用自己的课程能力,而没有唤醒学生自己探究本学科领域的兴趣、没有唤醒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成长、没有构建互为师生平等论辩的师生关系,很难说这位教师有效运用了自己的课程能力。唤醒,是沉睡回归意识,是潜能得以实现。
二、变革课程实施方法
在实践中,教师怎样进行课程实施,怎样让教材更加贴切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
1. 增强教师课程意识
只要仔细揣摩一下,不难发现: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区域、学生家庭教育的环境等多方面的差异,教材编排的内容和远离了学生的的实际生活的现实。因此,我们也该根据不同发展层次的学生的各自需求,拓展和创生课程。同时,还要不断地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和统整,不断地改进和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引导其自觉思考:这节课,是不是符合学生实际,孩子们会不会需要拓展更多的东西。这样,让课程成为自己工作的核心词,成为教师的自觉意识。
2. 建立学校课程体系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背景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每一个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强烈感受:课程实施需要增强课程的整体性意识和观念。这种整体性,首先表现在“课程”的大理念下系统性地思考学校整体工作,尤其是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自己的学科在整个学校课程体系下的功能和作用。还表现在对学生发展的全面和综合培养,即学生各种素养和能力的培养不能被学科或年段所割裂,而是学科之间相互整合,年段之间级递进,以最优化的资源整合提供学生最有效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学生活动时,就必须思考:开展活动是为了育人,而活动之间的育人点有交叉,如何处理?今年开展的活动,明年是否还要做?1—6年是否开展同样的活动?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明确一点:一个活动只代表一个育人点,课程直指学生的发展,力争提供学生最有价值最核心的资源。教学管理者,在工作中,应该主动协助校长进行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和设计,统领学校课程,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更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的思考。
3. 基于学生发展需要
成都市盐道小学谢丹老师说:“课程实施的过程是一个走进学生的过程,当你真正走进学生,了解他们的能力,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才能知道应该给予他们什么,知道应该帮助他们什么,什么地方是可以放手。”她所表达的意思是,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走进学生信任学生,要基于学生的需求,主动地开发和设计课程。让课程更贴切学生,切实与学生身心特点和生活实际相符。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进一步研究学生,把握学生的特点和规律,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来设计课程这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同时,教师充分信任学生,杜绝出现教师“霸占”课堂的现象,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提高教师的课程领导力
领导力,即“影响力”。教师的课程领导力就是教师通过规划课程、管理课程、建设课程资源、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等活动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直接或间接地施加影响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尽管教师的课程领导力表现在许多方面,但教师领导力的核心体现却发生在课堂上,即教师通过实施课程所表现出来的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施加影响的基本能力。
1. 整体把握学科课程内容本质的能力
对教师而言,迄今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式仍然主要是通过学校课程体系中分门别类的学科课程实施来实现。教师如何理解一门课程,如何理解这门课程内容的学科本质,根本上决定了学生学习这门课所能表达到的思想高度。
比如:小学五年(下)数学教材“统计”3课时的第一课时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新内容“众数”的学习;二是结合前面学过得平均数和中位数等统计量进行综合运用。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仅仅是停留在引入众数的概念、辨析众数的含义、体验众数的统计意义、运用众数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层面,而无法对“统计”这门学科进行本质认识,不能接受一个问题可以从多角度“合情”解释和刻画,而是带着“确定性的数学”的观念在实施课程,就达不到学习统计的目的。实际上,学习统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量化等过程来刻画数据组的特征,进而做出推断和预测。如果教师理解了统计学的这一思想,在教学这一内容时,就不会忽略学生的多角度合理解释,自然把教学的重心放在运用多种统计量来解释和刻画数据、进行说理的过程。统计的本质就是在于为人的说理而服务,持有的立场不同,说理所要选择的统计量和方法自然可能不同。
2. 设置连贯一致的课程学习目标的能力
课程的实施在学校里表现为通过连续的单节授课累计实现。教师能否明晰、准确地定位一节课的学习目标,能否把一节课的学习目标厘定置于整个基础教育学段该学科的连贯一致的课程体系中去考察,决定了学生在一节课时间里学习到的宽度和深度。
教师设置连贯一致的课程目标的能力,主要表现在:第一,授课内容在有限的一节课时间里需要学习到哪些方面。教师要通过考虑内容的容量来把握横向的宽度问题;第二,与授课内容密切相关的内容中曾经学过什么,今后将要学什么。教师要通过整个内容体系的把握来确定一节课内容纵向上的深度和层次。
3. 微观层面对课程实施过程再创造的能力
教师在课堂里的课程实施过程,决不是依据既定课程的学习目标按部就班体现“执行力”的过程,需要进行微观层面的再创造。那就是说,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弄清容易掌握的点和容易出错的点在哪里等。调整和选择其教学策略与思路。
四、丰富教师的课程知识素质
为了让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教师在实施和创生新课程时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与素质?教师工作是一个复杂的整体,不仅具有技能的部分,还有价值取向、情感投入、审美意识等维度。仅仅依靠一些能力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个人的教育热情、信仰、信念(意识、知识)、审美、情感等的卷入。在热情驱动下调动自己全身心的参与,在一种身心合一的状态下,整合自己的知与行。影响教师工作的主要因素有:使命、身份认同、信念、能力、行为、环境。教师实践性知识不仅包括教师对“教育”这一最上位概念的理解,而且涵盖了教师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对学科、课程和教学的认知,对学生及师生关系的体悟,以及对教育教学情境的批判性的反思。并通过对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提炼所形成的。
(作者单位:东莞市大朗镇长塘小学)
本栏责任编辑 龙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