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雅联——书斋联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gjianfei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都对书斋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常以楹联这种传统的文字形式来吟咏自己的书斋,谓之“书斋联”。
  南宋诗人陆游为自己的“老学庵”写的一副楹联:“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此联描绘了陆游夜以继日、苦读不辍的形象,充分显示了他不知疲倦的读书精神。
  明代诗人李东阳有一副《题书斋联》,历来被誉为是奇联绝对,联中绝唱。联曰:“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潮,匡庐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青莲诗,摩诘画,右军书,左氏传,南华经,马迁史,薛涛笺,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上联赞华夏江山胜迹乃宇宙奇观,下联颂祖国文化为古今绝艺。以连环对的形式作成,气势恢宏,波澜壮阔。
  有些书斋联文采飞扬,启人心智。清代蒋士铨的书斋联云:“至乐莫过读书,至要莫于教子;寡智乃能心静,寡营乃可养生。”联语通俗易懂,寓意深远,把读书和育人视为人生第一乐事要事,令人赏读玩味。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曾为自己的书斋题写一联:“书似青山常乱叠;灯如红豆最相思。”联中的“书似青山”、“灯如红豆”,虽较平淡,却趣味盎然,引人思索。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写下一副非常有名的书斋联:“咬住几句有用书可以充饥;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联中一个“咬”字,把刻苦读书的精神写得活灵活现,叫人击掌称绝。
  近代民主革命先驱黄兴,在武昌两湖书院求学时,写了一副书斋联,鞭策自己发奋读书:“墨磨日短,人磨日老;寸阴是竞,尺璧勿宝。”时刻警示自己珍惜宝贵的光阴,切莫虚度年华。
其他文献
从小到大,我在母爱的庇护下成长,却鲜少有父爱荫庇。  我的家庭是完整的,只是大多数时候家里只有我和我妈妈在。而我的父亲,他是海员,常年奔波在星辰大海上,我和父亲一年时间里见上两三面便再没有机会——他只能休那么一小会儿假,踏上陆地一两个月又要急匆匆地奔向大海。  我的童年里,父亲的身影很少。他似乎没有陪伴我度过哪一场升学考,也没有陪伴我度过哪一场生日会。父亲和父爱,在我眼里不过是泛黄的字典纸页上四个
自古以来,人们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音乐。每一种音乐、每一种乐器、每一首歌曲、每一位歌星,都有着独特的风格。选取与音乐有关的素材,于优美的旋律中挖掘丰富的意蕴来表现写作中心,可以营造出一种优雅的写作空间,烘托出唯美的意境氛围。  招法一:经典乐器,演绎传奇  每一种乐器,都能够弹奏出优美的旋律。每一种旋律,都像一汪清泉,涤荡着心灵的尘埃。静静地聆听,默默地感受,即使是充满阴霾的生命也
摘要:贾平凹在书写“有历史和现实长度”的文本同时,也善于运用短篇小说调整写作节奏和情绪,补充叙事经验。短篇小说是对生活简洁而浩瀚的聚焦和呈现,对现实和灵魂有极强的穿透力,贾平凹将他的雄浑悲悯的精神气度和乡土经验弥漫在字里行间,使短篇小说承载了超越社会学、政治学和文化的思索。同时,他将商州的地域环境与相应的人文状况都融入了短篇小说创作,与作家的写作冲动、情怀和志趣浑然一体,铸就其文本的独特个性和叙事
摘要:主流意识形态文学是国家意志和主体文化的一种体现,它与精英文学、大众文学一起,构成了颇具中国特色的“三元一体”的文学共同体,对整个当代文学产生不可小觑的重要导向作用和影响。就其自身演进轨迹来看,它大致经历了“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两个既有逻辑关联又有文学政治化从紧张到松缓的发展阶段。而从具体实践的角度审视,则存在着“主旋律”提出以降,其理论主张设定与新时代多样化吁求之间矛盾这样两种情况,它在
近日,湖南岳阳市天岳幕阜山决定将景区标志景观“顶天立地”更名为“铁榔头”,该公司认为“顶天立地”景点与铁榔头高度形似,为向中国女排学习倡导“铁榔头”精神,决定将此景点名称更改为“铁榔头”,并部署快速做好配套更改工作。  据了解,“顶天立地”景观的民间传说为女娲炼石补天庭垫脚石,原名称系约定俗成流传而得,是天岳幕阜山国际度假旅游区标志性自然景观,历来颇受游客青睐。如今却想要靠蹭热点博眼球求出名,难免
“30年风雨同行,一路相濡以沫。携手攻坚克难,再写华丽篇章。”这是保康县行政审批局驻重溪村第一书记孙家和与张芳华夫妻俩扶贫工作的真实写照。  为村民谋幸福  孙家和是一名有着25年党龄的老党员,2015年扎根马良镇重溪村开展扶贫工作。  “重溪村距离集镇18公里,全村135户,贫困户38户,党员16人,基础设施落后、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劳动力短缺和因病因残致贫。”在孙家和的扶贫日记第一页,这样记录着
主持人语: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不能局限于对某些特定时段和地区论述,而应该更进一步把握各个地区各个不同时期的文学进程及其特点。西北地区的现代文学史研究,长期以来缺乏应有的关注。本期推出“西北现代文学史研究专辑”就是一个可喜的尝试。王鹏程、唐明星对民国时期的西安文坛作了新的较为全面的论述,贾东方对以前鲜为人知的冯振乾及其与40年代西北现代诗歌运动的关系作了梳理,王贺则对40年代后期西北出现的“通俗小说
摘要:本文围绕阿来“山珍三部”,分析“非在地”(中心城市)和“在地”(故乡)之间的多重对应关系。阿来的这三部中篇小说,直面当代社会现实,书写农牧民如何从“在地”的故乡走向城市,并密切地关注他们精神困惑及价值选择。“山珍三部”展示了阿来书写的关注点从家族/民族史转向普通的生命个体,从人与人的关系转向人与自然的关系。无疑,这是他写作的又一次升华。  关键词:阿来;“山珍三部”;在地;非在地;消费时代;
摘 要:中国文艺现代性品格的历史生成与现实主义的开启直接相关。1940年代,郑君里设计并推动中国演剧现实主义体系的建立,其有关的思与言,细化了影、戏文学现实主义同演剧现实主义的关系,倡议影、戏文学现实主义向演剧现实主义转换,讨论了转换具体的操作流程,对演剧活动中的文学要素给予了价值重估。郑君里由此为现实主义拓展了演剧活动这一新的生存空间,从历史和理论之双重维度建构了中国近现代电影和戏剧艺术的现代性
2020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Ⅱ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