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教学与其它学科教学一样,要以提高学生总体素质为目标,具体地说,美术课上,既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巧的训练,也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思维能力。下面我谈谈在小学美术课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
兴趣永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在浓厚兴趣的指引下,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美术欣赏。因此,教师在上美术欣赏课时,应该适当引导,激发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如,在欣赏一幅以青花瓷为主体的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欣赏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多样化的青花瓷,还可以结合一些音乐,让学生在美好的教学氛围中快乐地学习。他们的欣赏兴趣也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被激发,然后投入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从而为自己的美术欣赏活动奠定坚实有效的基础。
孩子对美的理解有自身的特点,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应该将成年人的审美观强加给孩子,而应适当引导、充分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小学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不喜欢沉闷单调的事物,色彩鲜艳多变的美术作品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多欣赏新鲜活泼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是上好一节美术课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学目的实施的过程。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事物感兴趣了,才会去注意观察与感受,有了感受,有了真情实感,才能画出动人的作品。在培养兴趣的同时,可给学生一个当小老师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学活动是一种情感的互动过程,不是机械的教師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一种充满情意的交流过程,充满浓郁的情感色彩。没有感情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而且感情是双方面的,要求学生有情感,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对学生充满深厚的爱,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教学,讲台上的学生尽力表达,下面的学生听得很认真,想找出不足自己上台去补充,也当一回小老师.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是给予肯定和补充不足,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产生发挥与表达的愿望,趁热打铁让学生作画,把自己最想表达的东西画出来。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基本技能较弱的学生,可以动手给他改一改,并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改,久而久之就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使全体学生一起进步。教师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相信他们都能在各自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低年级学生在绘画创作时,开始不知该画什么,好似斗大的馒头无从下口,这时你千万不要告诉学生什么东西怎么画,而是告诉他们所有的东西都是美的,让他们尽情的画,小学阶段不需要画出多好的素描、速写,而是培养好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创作画对小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它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发展智力开拓思维。
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小学生不容易想象创造出富有自己想法的画面,这是他们长期模仿而产生的结果,下笔程式化,思维过程化,不是自己观察想象加工主动创造出来的画,而是不动脑筋的记忆结果,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动脑让学生去思维去想象,例如:通过投影录像示范画,出外写生,还有把绘画步骤编成儿歌活泼生动又容易记忆。调动小学生作画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去表现所想反映的内容,使学生心情抒畅,激发创作欲望,并对他们的作品及时予以表扬,使他们增强创作信心。例如:在《古代城堡》的教学中,主要是要求大家巧想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来制作城堡,我不仅出示我示范的作品,而且利用废旧可乐瓶做成的成品让学生欣赏,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然后让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完成可以放在展台上让大家观赏,这样学生制作认真、积极,作品形式多样,内容新颖,极富创造性。
四、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在多年美术教学中,尤其在基础美术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三个能力”的培养。即:观察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
(1)观察能力。敏锐的视觉感受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因此在作画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忙于涂抹自己的画面,画的多看的少,这时教师就应该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步骤,分层次地仔细观察,并说出绘画对象的结构、颜色、明暗等规律性的绘画因素,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以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事物的能力。
(2)想象力、创造力。应引导学生在基于绘画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想象,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用儿童的语言,天真烂漫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得出的结果不同,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不同,但只要是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的鼓励,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动手操作能力。动手操作是小学美术学科体现得最为充分的一个方面,尤其在手工粘贴画中,它要求学生手脑并用、画、剪、粘贴缺一不可,充分调动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使他们始终在注意、好奇、自信及对成功的渴望中进行。因此,它也是训练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个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给每个学生以自主探究、自由表达的机会。当课堂上呈现一件新奇的美术作品时,学生在此瞬间,把他们看到的、感受到和体味到的东西会聚到一起,会表现出较强的表情、姿态、动作和声音。此时教师不仅不能制止、训斥学生的随意和不守规矩,相反教师应支持、鼓励甚至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以充分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美术课虽不像数学、语文、外语那么让人重视,但只要美术教师用心去关爱,用心去感悟,小学美术课的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法灵活多样,只有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做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用心去耕耘,去绘画,仍然会有自己一片湛蓝的天空。
一、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兴趣
兴趣永远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在浓厚兴趣的指引下,学生可以更好地进行美术欣赏。因此,教师在上美术欣赏课时,应该适当引导,激发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如,在欣赏一幅以青花瓷为主体的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欣赏和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展示多样化的青花瓷,还可以结合一些音乐,让学生在美好的教学氛围中快乐地学习。他们的欣赏兴趣也会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被激发,然后投入欣赏作品的过程中,从而为自己的美术欣赏活动奠定坚实有效的基础。
孩子对美的理解有自身的特点,教师在上课过程中不应该将成年人的审美观强加给孩子,而应适当引导、充分尊重孩子的心理感受。小学阶段的孩子活泼好动,不喜欢沉闷单调的事物,色彩鲜艳多变的美术作品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多多欣赏新鲜活泼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对美术欣赏的兴趣。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是上好一节美术课的中心环节,也是教学目的实施的过程。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事物感兴趣了,才会去注意观察与感受,有了感受,有了真情实感,才能画出动人的作品。在培养兴趣的同时,可给学生一个当小老师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学活动是一种情感的互动过程,不是机械的教師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一种充满情意的交流过程,充满浓郁的情感色彩。没有感情的课堂是失败的课堂,而且感情是双方面的,要求学生有情感,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对学生充满深厚的爱,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让学生教学,讲台上的学生尽力表达,下面的学生听得很认真,想找出不足自己上台去补充,也当一回小老师.此时,教师的作用就是给予肯定和补充不足,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产生发挥与表达的愿望,趁热打铁让学生作画,把自己最想表达的东西画出来。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特别关注基本技能较弱的学生,可以动手给他改一改,并告诉他为什么要这样改,久而久之就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使全体学生一起进步。教师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相信他们都能在各自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低年级学生在绘画创作时,开始不知该画什么,好似斗大的馒头无从下口,这时你千万不要告诉学生什么东西怎么画,而是告诉他们所有的东西都是美的,让他们尽情的画,小学阶段不需要画出多好的素描、速写,而是培养好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创作画对小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它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创造能力,发展智力开拓思维。
在低年级美术教学中,小学生不容易想象创造出富有自己想法的画面,这是他们长期模仿而产生的结果,下笔程式化,思维过程化,不是自己观察想象加工主动创造出来的画,而是不动脑筋的记忆结果,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动脑让学生去思维去想象,例如:通过投影录像示范画,出外写生,还有把绘画步骤编成儿歌活泼生动又容易记忆。调动小学生作画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去表现所想反映的内容,使学生心情抒畅,激发创作欲望,并对他们的作品及时予以表扬,使他们增强创作信心。例如:在《古代城堡》的教学中,主要是要求大家巧想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来制作城堡,我不仅出示我示范的作品,而且利用废旧可乐瓶做成的成品让学生欣赏,活跃学生的思维,拓宽思维让学生展开想象,然后让学生完成自己的作品,完成可以放在展台上让大家观赏,这样学生制作认真、积极,作品形式多样,内容新颖,极富创造性。
四、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在多年美术教学中,尤其在基础美术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三个能力”的培养。即:观察能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
(1)观察能力。敏锐的视觉感受和正确的观察方法是绘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很多学生认识不到这一点,因此在作画的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忙于涂抹自己的画面,画的多看的少,这时教师就应该调动全体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步骤,分层次地仔细观察,并说出绘画对象的结构、颜色、明暗等规律性的绘画因素,经过多次反复的训练以提高学生敏锐的观察事物的能力。
(2)想象力、创造力。应引导学生在基于绘画主体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地想象,充分发挥小学生富于幻想的天性,用儿童的语言,天真烂漫地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尽管每个人最后得出的结果不同,作品的风格、表现手法不同,但只要是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就应该给予肯定的鼓励,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3)动手操作能力。动手操作是小学美术学科体现得最为充分的一个方面,尤其在手工粘贴画中,它要求学生手脑并用、画、剪、粘贴缺一不可,充分调动了学生全部的注意力,使他们始终在注意、好奇、自信及对成功的渴望中进行。因此,它也是训练儿童良好心理品质的一个有效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给每个学生以自主探究、自由表达的机会。当课堂上呈现一件新奇的美术作品时,学生在此瞬间,把他们看到的、感受到和体味到的东西会聚到一起,会表现出较强的表情、姿态、动作和声音。此时教师不仅不能制止、训斥学生的随意和不守规矩,相反教师应支持、鼓励甚至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并给他们一定的时间以充分自由的表达自己的感受。
美术课虽不像数学、语文、外语那么让人重视,但只要美术教师用心去关爱,用心去感悟,小学美术课的课堂教学千变万化,教法灵活多样,只有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做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用心去耕耘,去绘画,仍然会有自己一片湛蓝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