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代之际的曹植心迹论——以《三国志·苏则传》“发服悲哭”为中心

来源 :学术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04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志·魏书·苏则传》有关苏则与曹植“皆发服悲哭”的记载有误,实是牵合鱼豢《魏略》苏则“发丧”和曹植“怨激而哭”两事为一事.曹植私下的愤激悲哭与表面的讴歌颂美形成鲜明对比,原因可追溯于曹操逝世引发其对政治前途的绝望之情.曹植悲哭随即引起曹丕的嫌恶,并由此获罪于黄初初年.从狐援、箕子到司马孚、司马顺,曹植之哭在历史上不乏先声和回响,可隐括为易代之际的“途穷之恸”.
其他文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三种文化具有内在精神的承接性、发展演变的连续性、核心内容的交融性.因此,任何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有悖于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从历史逻辑与时代逻辑相结合、文化心理与文化实践相统一的视角来审视这三种文化,促进其融合发展有着多重维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要真正实现三种文化从视界融合走向实质性融合,从单体发展走向整体性发展,就必须以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整合三种文化,以涵养初心使命融会三种文化,
现在的英美哲学貌似已被自然主义攻克,但笔者并不看好自然主义.90年前维也纳学派的内部争论就出现了自然主义的苗头.无论是卡尔纳普还是纽拉特,尤其是石里克,他们原来坚持意义的可证实原则,但后来发现这个原则不能为知识提供基础,只能诉诸科学家自我满足的心理事实.石里克关于"记录陈述"的讨论,更是深刻地揭示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困境.这样,蒯因所持的分析与综合判断没有最终分别的自然主义论断,早就埋在维也纳学派的内部争论中.如今,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和自然主义的貌似胜利其实是一脉相承的.这样,逻辑经验主义衰落了,自然主义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