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新闻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gnc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原载1958年8月31日《纽约时报》,文章一发表,立刻被各大报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世界新闻报道的经典。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第四单元“沟通与应用”板块,选录了该文。细读这篇新闻,觉得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矛盾的标题意味深长
  本文是一篇新闻,而标题却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看似悖论,实则有深意。“新闻”是什么呢?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就是告诉别人不知道的当下发生的事情。该文在导语部分很清楚地告诉了一个事实——“在布热金卡,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阳光。”告诉人们某个地方有太阳,有孩子在玩,这实在不是什么新鲜事,引不起兴趣。可这在奥斯维新这个地方是新闻,因为奥斯维辛曾是“杀人工厂”,是人们心中的十八层地狱。地狱里没有希望,也不该有温暖,更不该有阳光;应该有的只能是血雨腥风,或者暗无天日的杀戮。关于希望,党卫军的头目弗里希上尉对一批又一批新来的囚犯说过这样的话:“我警告你们,你们不是到一个疗养院来,你们是到一个德国的集中营来,你们除了从烟囱里出去,就没有别的路走出这儿。”关于杀戮,文中说“波兰人说,共有400万人死在那里”。现在(写作该文时),二战历史已经翻过13年多了,“人间地狱”里居然有了阳光,居然有了孩子,居然有了生气,这与人们记忆中的情景完全不一样了。从这个角度来看,本文所说的“儿童在追逐阳光”也就算是新闻了。
  那么,“没有什么新闻”如何理解呢?文章不仅在标题中否定了奥斯维辛没有新闻,在介绍完背景材料后,作者还说“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而且在结尾又说“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作者对“没有什么”的解释是:“十四年前,……从那时起,奥斯维辛的惨状被人们讲了很多次”。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方面,奥斯维辛的确没有什么新鲜事情可以报道了。一个地方发生的事情被人们讲了“十四年”,人们已经了解很多情节,实在没有更新的内容。更深一层,奥斯维辛只有旧闻,但旧闻超越了时间。那些惨绝人寰的故事,即便是曾经的事情,无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都足够让人惊心骇目,超越奥斯维辛现在(甚至是未来)可能发生的新鲜事,成了人类永远的新闻。
  二、强烈的感情一以贯之
  一般说来,记者在新闻报道中只是冷静、客观地介绍事实,用事实本身的力量去打动读者,感染读者,引导读者接受记者企图宣传的观点。而本文有所不同,把作者参观集中营的感受当主要的内容来写,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报道,报道与抒情熔于一炉,有强烈的感染力。一开始,文中说“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这真像一场噩梦,一切都可怕地颠倒了”。“居然”“可怕地颠倒”等词语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怀疑,而实际上是对曾经恶行的谴责,充满了强烈的感情。接着写记者面对死者的“不安的心情”的使命感——“只有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对苦难者的同情,对暴行的揭露,是作者有强烈的责任感的缘由。作者的强烈的责任感也可能来自对现实社会的担忧。1958年世界风云变幻,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集团在世界的每个角度瓜分势力范围,核战危机,时刻悬在人类的头顶。人们还没来得及庆贺二战的胜利,更大的战争又在两大阵营之间发酵。1957年10月,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人造卫星。赫鲁晓夫把这个成就诠释为“证明苏联在科学上与军事领域上已大大超越西方民主国家”。美国加紧了研究步伐。1958年1月美国发射了“探险者一号”,美苏争霸达到了最高潮。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记者来到代表二战最残酷事实的奥斯维辛集中营,怎会不反思战争并忧虑现状呢?
  作者还通过写参观者的感受来表达强烈感情。文中分析“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来向他们致敬”。参观者或求证历史;或不能忘记过去;或向死难者致敬。无论参观者的最初的动机怎样,但参观感受一样。例如:
  当他们在想像中把人同牢房、毒气室、地下室和鞭刑柱联系起来的时候,他们的步履不由得慢了下来。
  每一个参观者都感到有一个地方对他说来特别恐怖,使他终生难忘。
  一看到玻璃窗内成堆的头发和婴儿的鞋子,一看到用以关押被判处绞刑的死囚的牢房时,他们就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参观者被带到执行绞刑的地下室去看一眼,这时,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文中反复用“他们”一词,强调残酷的历史之于人的感情是相同的,参观者都沉重压抑,“不由得慢了下来”“特别恐怖”“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感到自己也在窒息”。参观者的行为是那样真实,为什么他们会这样?不仅是害怕,还因为这里的一切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他们的动作、神态表明内心受到巨大的冲击。写参观者一致的心理感受,既有对法西斯的愤怒,也有对受难者的同情,还包含对历史深沉的思考。
  三、强烈的对比令人深思
  对比总能引起深沉的反思,这则新闻内容在许多地方有强烈的对比。奥斯维辛,过去是“杀人工厂”,“有400万人死在这里”,现在“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过去的毒气室,现在有“雏菊花怒放”;过去死者留下了头发,照片,微笑,现在游客带来了脚步声、祷告、惊恐的表情。在过去和现在的交错中,我们看到痛心的历史,不由自主去反思历史,也自然产生以史为鉴的想法。残酷的死亡与顽强的生命之间对比。例如: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维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毒气室”“焚尸炉”和“雏菊花”构成对比,一边是屠杀的工具,一边是绚烂的鲜花;一边是冷冰冰的死亡,一边是勃勃的生命。“微笑”和“遇难”构成对比。微笑,这人类最美好的表情,被钉死在集中营的纪念墙上,穿过苦难,流过岁月,见证了这里的一切。微笑,是面对死亡的微笑,连接着过去和现在,是历史和现实交接点。参观者在交错的时空中体味遇难者微笑,除了缅怀,还应有更多的深沉的感叹。“芸芸众生,孰不爱生?”在生与死的对比中,作者谴责战争,呼唤善良的人性。
  时光永逝,当二战的历史离我远去,但记录人类苦难战争的新闻却不曾远离。《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穿过时间的长廊,用鲜明深刻的情感体验,让每一个读者在灵魂的震颤中铭记历史,在浓重的悲愤中呼唤和平。
其他文献
笔者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近十年,一直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与渗透。现从《提醒幸福》的阅读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探索。  一、设置镜头,从文本切入生活,打开学生情感大门  文本是社会生活的浓缩和体现,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必须从中找到生活的切入点,并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充分理解文本意蕴。我在教学实验中做了第一种设计尝试:  镜头一:文本搜索,阐释富有深意的句子,并进行对比理
【摘 要】高中阶段开设语文选修课程,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培养学生探究思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2008年实施新课程以来,江西省高中选修课教学却存在诸多问题,背离了课程开设的初衷。本文立足于江西省部分中学语文选修课教学的现状,探析了存在的教学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关键词】高中选修 个性发展 教学现状 反思     选修课程的开设,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它为培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学生作文中假话连篇,空话套话满天飞,虚情假意,千篇一律的现象,从应试教育下的作文评价标准、学生缺少对生活的观察、感悟、积累以及学生不善于思考三个方面探讨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同时针对中学作文教学的要求,围绕“如何让学生写出个性、抒发真情”这一问题在改变旧有观念、尊重学生个性、师生感情沟通、重视阅读积累四个方面提出一些浅见。  【关键词】新课标 观察 感悟 积累    
构建高效课堂一直是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如何建立一个高效课堂?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升专业素养,有效控制课堂  作为语文教师得有一种荣辱系我的使命感,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是语文的爱好者,并有着较为扎实的语文功底和宽厚的文化积累,要知道,提高自己,方能提高他人。对于语文教师个人素养的提高,于漪老师曾说过:“智如泉涌,行可以为表仪者,师也。”作为新时期的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简
【摘 要】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为适应时代需求,我们应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这已成为当前每一个语文老师所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口语交际 演讲 演讲课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是一项古老而新鲜的训练活动,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新课标已明确指出要培养和增强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是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深入钻研能力的关键。《张衡传》的教学拓展揭示出,张衡在科学、文学、政治上都能取得成就的原因是,他具有静心、恒心和慧心。延伸探讨成果充分证明,拓展教学法在激发学生求知欲,引领学生走上治学之路的过程中承担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全才张衡 成就条件 心态 心境 心智     范晔的《张衡传》节选进入人教版必修4中的一段,文章虽然不
《祝福》小说的解读,传统解读一直停留在“封建礼教吃人”、“阶级剥削”、“四大绳索”的压榨层面。这些都有时代和政治原因。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现代视角重新审视鲁迅的这部名篇。我们会发现,人的生存环境即小说的典型环境及人的生命状态两个更加宏观、更加重要的人学问题。  一、《祝福》小说中展现的经济关系  经济原因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主因,这一点已有人提及但言之不详。认真研读会发现至少可以找到五个经济关系:  
【摘 要】当下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导致学生学习欲望弱化。综合使用诵读法和探究法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关键词】文言文 诵读 探究 实效  从教学现状来看,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依然是不争的事实。最突出的问题是课堂上教师逐字逐句地串讲,把一篇篇经典的名篇佳作肢解成为一个个知识点,而仅仅只是为了掌握其中的几个实词,几个虚词,或是几个特殊
在议论文写作中,学生作文容易出现下列问题:没有结构意识,不会审题立意,不知如何命题,内容空洞,没有素材或者素材陈旧,分析浅显,语言直白。  针对学生作文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到底应该怎样才能克服,使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得到整体提升?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我以“剪贴报”为载体,引领学生积累社会热点素材,训练多角度立意、命题,通过“时评”训练培摸索写作方法,探究写作思路,提升写作水平。  一、利用“剪贴报”
【摘 要】“四环节生本”高效课堂即以生为本,课堂分为自学、问题、精讲、精练四个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为生命彩排,为人生奠基,实现对人的终极关怀。  【关键词】“四环节生本” 课堂 高效     师法于山东兖州一中、杜郎口中学的“循环大课堂”,在我校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循环大课堂”的基础上,我校结合学生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