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多次听了“条形统计图”这节课,这节课的设计通常被分成了这样几个步骤:1.观察统计表并能读出哪些信息。2.出示条形统计图,体会统计图的直观性。3.认识统计图各部分的名称。4.画出条形统计图,提出注意点。5.练习。像这样的设计条理性很强,也符合学生接受新知的一般规律,把知识的学习放在了首位。然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只是教知识,更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充分体现学科育人价值的多面性。如何设计这节课才能凸显数学课堂教学的育人价值?
一、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育人资源
在这一节课的设计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数据,由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问题。开始可以设计现场调查:对全班同学最爱吃的水果进行人数统计。电脑出示:柑、香蕉、梨、菠萝、苹果五种水果,学生点击选择。效果非常理想。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紧密和谐的关系。再联系生活实际对统计结果应用的需要,通过对比、交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统计的必要性,体会条形统计图的优势。在练习中可以从多方面考虑,练习素材的涉及面应尽量广一些,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可以告诉学生由于学校要了解本校学生的视力状况,需要知道各班级的视力合格人数,布置学生可以任选一个年级去统计该年级里每个班的视力合格人数,并清楚、规范地表示出统计的结果。
二、以学生的切身体验作为育人资源
本节课的设计上,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凸显关于统计的内容的育人价值,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本节课前就让学生进行了预习。再如,在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前,加上这样的问题:“如何在统计图里描述你们所说的这些信息?”问题提出以后,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去寻找描述方法,最后再独立完成统计图。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整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体会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深了新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建立了自信。
三、以开放问题下的多种资源作为育人资源
有些课堂教师虽然用一连串的小问题引导着学生向预先确定的方向前进,虽然感觉很整齐,课堂气氛也很不错,但是学生缺乏主动的、有序的整体思考,只是在做一道道简单的填空题。我觉得在课前的布置上或者是在新课的教学上,需要有大问题意识,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结构明显,也能让学生的思路更加完整清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大问题的引领下就会产生多种资源,有的是课前预设到的,也有的是预料之外的。如,我在本节课设计了学生上网查询有关条形统计图的资料,二人小组互相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再如,本节课的实践环节设计了让学生到学校主页查找我校植树节各年级植树情况,根据这些数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出条形统计图。这些资源正是课堂的精华也是学生学习的好素材,课上要用好这些素材。
1.把新知融入学生的资源。由于课前要求的开放性,学生对统计结果的呈现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前对学生的呈现方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预计的资源有:罗列、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根据实际情况会有一部分学生画出条形统计图,若没有学生这么做,则由教师巧妙地作为资源引出条形统计图,把新课的知识融入到学生的资源里,使学生学起来更有亲切感、认同感。课堂上,进行有层次的交流,凸显资源都是源自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生活性,感受到数学离自己很近,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在运用数学知识。
2.多种资源中感知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画法时让学生利用电脑来进行学习,效果较好。如,学生二人小组利用电脑互相学习条形统计图的画法以及画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然后汇报,讲解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和要注意的地方。最后,看书质疑。开放性的要求下,学生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会产生多种资源:完全正确、丢日期、丢数据、直条的长短有错误或者不精确……除了这些资源之外,我觉得这样一份资源不可少:统计图的其他要素都正确,但是统计项目的顺序被打乱了(如果没有,教师则可以预设),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学习时的相互交流和补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条形统计图中各统计项目的顺序无关紧要,它们只是并列关系,和以后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形成鲜明对比,折线统计图主要体现统计数据的变化情况,不能打乱顺序,从而沟通联系,为日后突出两者之间的区别打下基础,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知识之间的区别联系。
任何数学课堂的教学中都蕴含着具有丰富育人价值的宝贵教学资源。统计知识教学也不例外,我们可以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的切身感受、课堂上多种资源的运用等方面,充分挖掘其育人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
南塘桥小学)
一、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育人资源
在这一节课的设计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数据,由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出数学问题。开始可以设计现场调查:对全班同学最爱吃的水果进行人数统计。电脑出示:柑、香蕉、梨、菠萝、苹果五种水果,学生点击选择。效果非常理想。这样设计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性,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紧密和谐的关系。再联系生活实际对统计结果应用的需要,通过对比、交流,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统计的必要性,体会条形统计图的优势。在练习中可以从多方面考虑,练习素材的涉及面应尽量广一些,让学生感受到统计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可以告诉学生由于学校要了解本校学生的视力状况,需要知道各班级的视力合格人数,布置学生可以任选一个年级去统计该年级里每个班的视力合格人数,并清楚、规范地表示出统计的结果。
二、以学生的切身体验作为育人资源
本节课的设计上,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凸显关于统计的内容的育人价值,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分析,掌握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本节课前就让学生进行了预习。再如,在学生独立完成条形统计图的制作前,加上这样的问题:“如何在统计图里描述你们所说的这些信息?”问题提出以后,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思考,去寻找描述方法,最后再独立完成统计图。整个过程使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突出体现了“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的过程”的新理念,整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体会到了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深了新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建立了自信。
三、以开放问题下的多种资源作为育人资源
有些课堂教师虽然用一连串的小问题引导着学生向预先确定的方向前进,虽然感觉很整齐,课堂气氛也很不错,但是学生缺乏主动的、有序的整体思考,只是在做一道道简单的填空题。我觉得在课前的布置上或者是在新课的教学上,需要有大问题意识,这样不仅可以使课堂结构明显,也能让学生的思路更加完整清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在大问题的引领下就会产生多种资源,有的是课前预设到的,也有的是预料之外的。如,我在本节课设计了学生上网查询有关条形统计图的资料,二人小组互相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再如,本节课的实践环节设计了让学生到学校主页查找我校植树节各年级植树情况,根据这些数据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出条形统计图。这些资源正是课堂的精华也是学生学习的好素材,课上要用好这些素材。
1.把新知融入学生的资源。由于课前要求的开放性,学生对统计结果的呈现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前对学生的呈现方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预计的资源有:罗列、统计表、条形统计图……根据实际情况会有一部分学生画出条形统计图,若没有学生这么做,则由教师巧妙地作为资源引出条形统计图,把新课的知识融入到学生的资源里,使学生学起来更有亲切感、认同感。课堂上,进行有层次的交流,凸显资源都是源自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生活性,感受到数学离自己很近,不知不觉中我们就在运用数学知识。
2.多种资源中感知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本节课学习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画法时让学生利用电脑来进行学习,效果较好。如,学生二人小组利用电脑互相学习条形统计图的画法以及画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然后汇报,讲解绘制条形统计图的步骤和要注意的地方。最后,看书质疑。开放性的要求下,学生在制作统计图的过程中,会产生多种资源:完全正确、丢日期、丢数据、直条的长短有错误或者不精确……除了这些资源之外,我觉得这样一份资源不可少:统计图的其他要素都正确,但是统计项目的顺序被打乱了(如果没有,教师则可以预设),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学习时的相互交流和补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条形统计图中各统计项目的顺序无关紧要,它们只是并列关系,和以后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形成鲜明对比,折线统计图主要体现统计数据的变化情况,不能打乱顺序,从而沟通联系,为日后突出两者之间的区别打下基础,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知识之间的区别联系。
任何数学课堂的教学中都蕴含着具有丰富育人价值的宝贵教学资源。统计知识教学也不例外,我们可以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生的切身感受、课堂上多种资源的运用等方面,充分挖掘其育人价值。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武进区
南塘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