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续范亭,这个不应从中国近代史上抹去的名字,曾为同盟会元老,为了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而在南京中山陵剖腹自杀未遂,与毛泽东之间有过一段非常亲密的交往……
一
1944年4月30日,刚刚过了50周岁的续范亭在毛泽东那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这天,毛泽东请在延安治病的续范亭和几位同志小宴。见面后,毛泽东询问他的病情,给他讲了一些有效的疗养方法。饭后,毛泽东又请大家坐在丁香树旁谈心。谈话中续范亭询问毛泽东年岁究竟几何?毛泽东说:“光绪十九年癸巳生人。”又问何日?毛泽东说:“农历11月19日。”续范亭得知公历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诞辰,去年正是50整寿。自感“三十年奔走无成,见到如此领袖,使我心悦诚服,中国革命,从此不会再走冤枉路了。”续范亭又得知,去年毛泽东50整寿的时候,由于他的谦逊,没让延安各界举行什么庆祝活动,许多人都不知道。续范亭十分感动,当场赋诗祝贺他的健康:“半百年华不知老,先生诞日人不晓。黄龙痛饮炮千鸣,好与先生祝寿考。”
续范亭是著名的爱国将领,青年时代加入同盟会,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反军阀的征战。早年因遭阎锡山通缉而逃离山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任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肃行署参谋长、陆军新编第一军中将总参议的时候,深感民族危机日重而内战不断,目击蒋介石屈辱卖国,一心剿共,痛愤“死无将军,可耻此为最。腼颜事仇敌,瓦全安足贵?”他留下绝命诗:“窃恐民气摧残尽,愿将身躯易自由”之后,竟于1935年冬在南京中山陵剖腹明志,决心以死震醒国人。遇救后他于1936年冬在西安亲身经历了西安事变,他在文章中说:“西安事变找到了共产党,使我认识了中国革命的总方向,由此转了弯。”抗战初期,他出任第二战区统一战线组织“山西战地动员委员会”总会主任委员。“晋西事变”后,出任晋西北边区行署主任兼晋西北军区副司令员,长期与共产党人合作共事,并肩杀敌,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更有着深厚的感情。
续范亭同毛泽东第一次会见是在1939年春天。这年3、4月间,续范亭参加了阎锡山为布置投降反共而召开的臭名昭著的“秋林会议”,续范亭在会议上对阎锡山的投降卖国谬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顶撞,阎锡山非常恼火,却又无可奈何,私下向其亲信们说:“续范亭是背上棺材抗战的,抗战一完,自己也就进棺材了。可我们和他不同,绝不能背上棺材抗战!”会后续范亭返回晋西北途中,特地转道延安,要求面见毛泽东,向他报告秋林会议的经过和阎锡山的动向。
延安归来,面对日寇和顽固派的夹击,续范亭意气风发,奋勇拼搏。在艰难紧张的冬季里,在粉碎阎锡山发动的“晋西事变”的连续战斗中,续范亭夜以继日,辛劳过度,致使肺结核病复发,病情转重,急需放下工作,及时治疗,安心静养,但是,谁都说服不了他。他依然坚持在病榻上批阅文件,拖着病体参与指挥反扫荡作战。直到毛泽东打电报来,劝他速往延安医治,他自己也感觉到对大家已是一种拖累的时候,方才同意前去延安治病。
1941年3月下旬,行署派人护送续范亭前往延安,他的病情还在恶化:发烧、咳嗽、气喘、咯血,有时昏迷不醒。如何送到延安,颇费周章。去延安千里迢迢,天寒地冻,山路崎岖,骑马自然不行,一般担架也不方便。结果绑了一个躺椅,由护送的战士轮流抬着走。经过半个多月的艰难跋涉,于4月上旬到达延安。当抬着他的担架到达杨家岭时,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都已在山坡上等待,迎接他。
在杨家岭稍事休息,续范亭住进延安城东15里柳树店的国际和平医院。经过检查,他的左肺已大部病溃,又有严重的肠胃病和气管炎,需要较长时间的医疗休养。在这里,经常有中央领导人前来看望,毛泽东也专程来看望他。续范亭刚到延安时,毛泽东听说他过去用过一种进口药治胃病有效,就把续的秘书温宗祺找来,让他写出这种药品的英文原名,亲自发电报要八路军重庆办事处设法购买。1941年7月2日,药买来了,毛泽东马上派人送去,并在信中写道:"重庆买的药已到两盒,送上应用,不知是你讲的那种无误否?闻尊体有进步,大家都喜欢。"
二
1946年初,国际友人赠送毛泽东新药品“盘尼西林”,他马上分送一部分给续范亭。续范亭在柳树店疗养时,毛泽东还将冀中人民送来的雁绒转赠给他缝被御寒。毛泽东经常写信给他,每次都问到他的病情。如1942年12月23日的信中写道:“两示敬悉,电已照发,所见很对。承馈酒蜜,即与若飞分尝。我臂部十愈五六,是洗澡晒太阳之功,再过一时,或可痊愈。尊恙有起色,大家欢喜。惟不宜急于求愈,不宜即准备行动,我看你的身体至少再休养一年,以为如何?住地以适为主,中央医院如有房子自好,否则即住现处,有林、谢、高、南(即林伯渠、谢觉哉、高岗、南汉宸)诸人谈谈,可愈寂寞。元旦此间有一小晚会,如有兴致可来看看,我派车子接你。”
在延安期间,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也都常来看望续范亭。他与延安著名的"五老"(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来往尤为密切,经常互相探望,互相赠诗,互相勉励。毛泽东和其他同志的关怀和照顾,给予他极大的安慰和鼓舞,深切地感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他作诗道:“延安如故里,诊疗施百般。衣食愧饱暖,同志复时看。”
有一次,毛泽东专程到柳树店看望续范亭。国际和平医院与中国医科大学都在柳树店,续范亭住在它的后山一排窑洞里。毛泽东一进医大校门,给同学们看见,立即被邀请到学校大礼堂给大家讲话。续范亭这时病还沉重,当他得知毛泽东在礼堂讲话,也急忙扶病从山上走下来聆听。只见礼堂里人挤得满满的,却异常平静。毛泽东见他进来,立即中止讲话,走下讲台,紧紧地同他握手,亲切地询问他的病情,随后笑着对大家说:“如果你们把他的病治好,算你们立了一大功。”礼堂里响起一片亲切的笑声。毛泽东招呼续范亭入座后,才又重新走上讲台,继续讲话。讲完话,他就和续范亭一起走到后山的窑洞里,跟他亲切交谈很久,才返回杨家岭去。
经过精心治疗,续范亭病情好转,1941年10月间搬到延安交际处休养。11月21日,在边区参议会闭幕式上,续范亭聆听了毛泽东所作的著名的《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他刚听完这篇感人肺腑的演说,进入沉思的时候,大会主席根据毛泽东的建议,请他登台讲话。续范亭异常激动地说:“我为中国革命奔走了几十年,始于今日目睹边区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真正看见了新中国光明前途。将来中国是光明的,幸福的,民主、自由、独立、富强的。因为我们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有中国劳苦群众和先进人士的保障,中国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我们应该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转过年来,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运动。应续范亭的要求,毛泽东派人给他送来整风文件。他认真阅读,联系自己的经历和思想,写了许多学习心得和诗作。他所写的《学习二十二文件有感》两首,描绘自己如饥似渴的强烈学习愿望。有人把这两首诗送给毛泽东,他看了很高兴,不久就到交际处来同续范亭谈心。续范亭兴奋地说:“这二十二文件好极了,通过整风运动,党的作风一年之后定会大变。”
毛泽东笑着回答说:“我可没有你那么乐观,党的作风转变没有那么容易,有很多困难。我们党从成立以来,在政治上建党,有纲领;在组织上建党,有党章;可在思想上建党呢?长期以来没有建好,多次犯左、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可见思想上建党之难。处于幼年时期的我党,就像一群小孩子赶一辆牛车,目标是清楚的,但路线怎样走却都不知道。取得点胜利就头脑发热,拼命地抽鞭子,结果翻了车。翻了车怎么办?一个孩子把另一个孩子推到一边,说还是我来赶。可又不认真吸取教训,端正思想路线,结果还是拼命抽鞭子,还是翻车。这个比喻是说思想路线的重要性。我们的思想路线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就是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我们当前开展的整风运动,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整风若能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变化,我就很满意了。”
三
续范亭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也是造诣很深的诗人和文章能手。他在延安六年医病期间,先后发表和广播的文章就达20来篇,写下的诗作有200多首。
1942年3月,续范亭写《赠毛主席》诗一首:“领袖群伦不自高,静如处子动英豪。先生品质难为喻,万古云宵一羽毛。”续范亭自注:“结语,是杜工部赞诸葛亮的一句旧诗,借为一用,并为之释意。万古,是空前;云宵,是甚高;一羽毛,是羽上的一毛,品清质虚而体极小,惟其清虚而不大自大,所以空间而又甚高。”另有《羽毛漫谈》一篇,以解释全诗之意:“惟天下之至灵,乃能驰骋天下之至坚,能小能大,能屈能伸,变化无穷,颠扑不破,意在斯乎。”
续范亭把这首诗和《羽毛漫谈》寄给毛泽东。5月14日,毛泽东复信给他,表示赞赏这首诗,还说将“不自高”三字当做他的“座右铭”。但说《漫谈》对他过誉了,他谦逊地说:“你3月间的漫谈,到今天才复你,可见我的不对。我把你的漫谈当作修省录,但不同意你的夸赞,因为夸得高过实事。因此我也不把这漫谈退还你,目的是使你不能发表。我觉得发表不好,如你尚有副本,也务请不要发表。就你的地位说,发表也有妨碍的。不自高,努力以赴,时病未能,你的诗做了座右铭。……”因此,这篇《漫谈》一直没有发表。
1944年夏天,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前来延安访问。他们途经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的时候,阎锡山大放厥词,同记者团谈话大肆诬蔑山西新军、八路军和共产党。毛泽东看到有关报道,提出请当年山西新军的领导人续范亭和薄一波、韩钧著文驳斥,向公众说明真相。贺龙把毛泽东的意见告诉续范亭,他欣然接受,他向毛泽东隐瞒了自己较重的病情,在病床上口述,由秘书笔录写成著名的长文《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的一封五千言书》。8月19日,他把文章改定后送给毛泽东。毛泽东看过后,就批给陆定一送新华社播发全国。
8月22日,毛泽东写信给续范亭。信中说:“你的檄文式的文章(寄阎信)看到,即可发表,并广播出去,廉顽立懦,振奋人心。听王彬同志说才知你已入医院,写此等文章当然会加重你的病。但听说休养方法已改为静卧,是很好的,希望你用此方法完全治好……近日国际国内对我们同情的日多,过去被封锁、打击、辱骂的孤立状态可能起一大变化。这个消息或者也可以帮助你治病。希望坚持卧治政策。”
续范亭这篇呕心沥血的杰作,当时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写完这篇文章,他因神经受到刺激,身心劳累过度,病情急骤恶化,整整卧床两个月。医生劝告他为了健康,要暂时停止写文章。续范亭说:“我气愤,我不能不写!”病稍好的时候,他又接连写了几篇文章。
1945年10月底,续范亭面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怒不可遏,他以辛辣的笔触,写下了又一篇“檄文式的文章”:《忠告国民党当局及其画策者》。文章写就,他又送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后,送交《解放日报》于11月6日发表,11月2日,又复信给续范亭:“示悉。力疾为文,词严义正,已付报社发表。侵入我河北解放区的孙连仲3个军7个师6万人,被我刘邓包围于邯郸地区,战10天,高树勋率新八军两个师起义,反对内战,站到我们方面。卅军鲁崇义3个美械师及四十军马法五两个师总退却,我于前日起总反攻,已歼灭两个师,其余尚在作战中,可望日内解决,知注敬闻。”
每逢时局有了重大变化,毛泽东常及时地写信和续范亭通气。重庆谈判后,1945年10月18日在写给续范亭的信中说:“示悉。大势所迫,使当局不能不签订双十协定,但其实现却尚是大问题。私利所囿,他们尚不愿承认解放区,并正向解放区进军,此问题之解决,麻烦尚多。看你写字,精神甚好,尚望研究休养办法,多活许多年,看见中国民主政治的实现。”1946年9月22日给续的信中写道:“近日集宁、淮阴、荷泽失了,张家口大概也会失去,将来还会要失去一些地方。但是今日看了六十老人陈瑾昆教授所作《余为何参加中共工作》一文,觉得所得大于所失。陈先生已到张家口,据说决心参加我们的工作,陈文不日当在报上发表。听说你的病好些,不胜欣慰。我比去冬好得多,仍在半休养中,知注敬闻。”当时毛泽东给续范亭的亲笔信很多,经过长期战火及历来的风风雨雨,亲属保存下来的还有14封之多。
四
身为爱国志士,续范亭一直关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他以自己在国民党军政界的威望和与国民党上层人士的关系,主动发挥他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上层人士之间的桥梁作用。其时交往最多的,是和他有多年私谊驻扎在陕北榆林的国民党晋绥边总司令邓宝珊。他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得到毛泽东的支持和鼓励,并同续范亭一起做邓宝珊的工作。
1943年6月17日,邓宝珊途径延安前去重庆,在延安交际处住下。毛泽东当日即请续范亭作陪设宴招待。11月15日,邓宝珊从重庆返回又经延安,由续范亭陪同参观。邓在延安突然患病,毛泽东亲往慰问叙谈。1944年11月,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军队进攻延安,续范亭随一部分机关人员疏散,离开居住了6年的延安到达绥德。这里距离榆林很近,他在这里逗留为的是就近做邓宝珊的工作。12月9日,续范亭又写长信敦劝邓宝珊早举义旗。转过年来收到邓的回信,续范亭又于1月7日复信,促邓早日行动。10天以后,他见邓宝珊迟迟不见动静,再写一信。2月22日又写一封长信,与朱德致邓信一起交人送去。不久,他把邓的复信和自己写去的信汇送毛泽东阅。
1947年2月2日,毛泽东复信续范亭,劝他实事求是,无须着急:“致邓函已看过,词严义正,发人深省。最近刘绍庭见来电述及邓之方针,鄙意以为可以同意,暂时各守原防,将来再决进止。目前时局,邓之地位,只能做到这一步。各区作战日有起色,击破蒋氏进攻是可能的。惟蒋尚欲孤注一掷,集中四五十个大团于徐州附近,欲在山东决一胜负,我方现正准备迎击中。边区局势现较平稳,如绥德方面住得相宜,似不必去晋西北,增加劳顿,如何尚祈酌定。”
1947年3月,胡宗南大军进逼延安。续范亭由绥德转移到晋西北临县疗养。毛泽东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亲率部队转站陕北与敌周旋,仍念念不忘重病中的续范亭,7月13日写信给他:“迁入晋绥后,未知贵恙如何,极以为念。人民战争发展,极艰苦时期虽尚未完,但展望是好的。我们在此都好,我身体比在延安时要好些。”
不幸的是,续范亭的病日益沉重,终于1947年9月12日11时与世长辞,去世前他留下遗书,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13日,中共中央致电吊唁,并接受续范亭的要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毛泽东闻知续范亭病逝的噩耗,十分悲痛。9月18日,晋绥各界召开续范亭追悼会,举行安葬。毛泽东送来的挽联,对续范亭一生给予最高评价:“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其后不久,毛泽东于9月22日由朱官寨到达葭县神泉堡。有一天,毛泽东见到解放军总卫生部苏井观和在延安时期为续范亭治病的黄树则大夫,同他们谈了几句话,就问:“续范亭同志在晋西北病故了,知道吗?”苏井观说已经知道了,毛泽东赞叹地说:“这个人很有骨气,可惜了!”□
续范亭,这个不应从中国近代史上抹去的名字,曾为同盟会元老,为了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而在南京中山陵剖腹自杀未遂,与毛泽东之间有过一段非常亲密的交往……
一
1944年4月30日,刚刚过了50周岁的续范亭在毛泽东那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这天,毛泽东请在延安治病的续范亭和几位同志小宴。见面后,毛泽东询问他的病情,给他讲了一些有效的疗养方法。饭后,毛泽东又请大家坐在丁香树旁谈心。谈话中续范亭询问毛泽东年岁究竟几何?毛泽东说:“光绪十九年癸巳生人。”又问何日?毛泽东说:“农历11月19日。”续范亭得知公历12月26日是毛泽东的诞辰,去年正是50整寿。自感“三十年奔走无成,见到如此领袖,使我心悦诚服,中国革命,从此不会再走冤枉路了。”续范亭又得知,去年毛泽东50整寿的时候,由于他的谦逊,没让延安各界举行什么庆祝活动,许多人都不知道。续范亭十分感动,当场赋诗祝贺他的健康:“半百年华不知老,先生诞日人不晓。黄龙痛饮炮千鸣,好与先生祝寿考。”
续范亭是著名的爱国将领,青年时代加入同盟会,曾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反军阀的征战。早年因遭阎锡山通缉而逃离山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任西安绥靖公署驻甘肃行署参谋长、陆军新编第一军中将总参议的时候,深感民族危机日重而内战不断,目击蒋介石屈辱卖国,一心剿共,痛愤“死无将军,可耻此为最。腼颜事仇敌,瓦全安足贵?”他留下绝命诗:“窃恐民气摧残尽,愿将身躯易自由”之后,竟于1935年冬在南京中山陵剖腹明志,决心以死震醒国人。遇救后他于1936年冬在西安亲身经历了西安事变,他在文章中说:“西安事变找到了共产党,使我认识了中国革命的总方向,由此转了弯。”抗战初期,他出任第二战区统一战线组织“山西战地动员委员会”总会主任委员。“晋西事变”后,出任晋西北边区行署主任兼晋西北军区副司令员,长期与共产党人合作共事,并肩杀敌,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深入的了解,对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更有着深厚的感情。
续范亭同毛泽东第一次会见是在1939年春天。这年3、4月间,续范亭参加了阎锡山为布置投降反共而召开的臭名昭著的“秋林会议”,续范亭在会议上对阎锡山的投降卖国谬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顶撞,阎锡山非常恼火,却又无可奈何,私下向其亲信们说:“续范亭是背上棺材抗战的,抗战一完,自己也就进棺材了。可我们和他不同,绝不能背上棺材抗战!”会后续范亭返回晋西北途中,特地转道延安,要求面见毛泽东,向他报告秋林会议的经过和阎锡山的动向。
延安归来,面对日寇和顽固派的夹击,续范亭意气风发,奋勇拼搏。在艰难紧张的冬季里,在粉碎阎锡山发动的“晋西事变”的连续战斗中,续范亭夜以继日,辛劳过度,致使肺结核病复发,病情转重,急需放下工作,及时治疗,安心静养,但是,谁都说服不了他。他依然坚持在病榻上批阅文件,拖着病体参与指挥反扫荡作战。直到毛泽东打电报来,劝他速往延安医治,他自己也感觉到对大家已是一种拖累的时候,方才同意前去延安治病。
1941年3月下旬,行署派人护送续范亭前往延安,他的病情还在恶化:发烧、咳嗽、气喘、咯血,有时昏迷不醒。如何送到延安,颇费周章。去延安千里迢迢,天寒地冻,山路崎岖,骑马自然不行,一般担架也不方便。结果绑了一个躺椅,由护送的战士轮流抬着走。经过半个多月的艰难跋涉,于4月上旬到达延安。当抬着他的担架到达杨家岭时,毛泽东和其他领导人都已在山坡上等待,迎接他。
在杨家岭稍事休息,续范亭住进延安城东15里柳树店的国际和平医院。经过检查,他的左肺已大部病溃,又有严重的肠胃病和气管炎,需要较长时间的医疗休养。在这里,经常有中央领导人前来看望,毛泽东也专程来看望他。续范亭刚到延安时,毛泽东听说他过去用过一种进口药治胃病有效,就把续的秘书温宗祺找来,让他写出这种药品的英文原名,亲自发电报要八路军重庆办事处设法购买。1941年7月2日,药买来了,毛泽东马上派人送去,并在信中写道:"重庆买的药已到两盒,送上应用,不知是你讲的那种无误否?闻尊体有进步,大家都喜欢。"
二
1946年初,国际友人赠送毛泽东新药品“盘尼西林”,他马上分送一部分给续范亭。续范亭在柳树店疗养时,毛泽东还将冀中人民送来的雁绒转赠给他缝被御寒。毛泽东经常写信给他,每次都问到他的病情。如1942年12月23日的信中写道:“两示敬悉,电已照发,所见很对。承馈酒蜜,即与若飞分尝。我臂部十愈五六,是洗澡晒太阳之功,再过一时,或可痊愈。尊恙有起色,大家欢喜。惟不宜急于求愈,不宜即准备行动,我看你的身体至少再休养一年,以为如何?住地以适为主,中央医院如有房子自好,否则即住现处,有林、谢、高、南(即林伯渠、谢觉哉、高岗、南汉宸)诸人谈谈,可愈寂寞。元旦此间有一小晚会,如有兴致可来看看,我派车子接你。”
在延安期间,朱德、周恩来、叶剑英等也都常来看望续范亭。他与延安著名的"五老"(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来往尤为密切,经常互相探望,互相赠诗,互相勉励。毛泽东和其他同志的关怀和照顾,给予他极大的安慰和鼓舞,深切地感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他作诗道:“延安如故里,诊疗施百般。衣食愧饱暖,同志复时看。”
有一次,毛泽东专程到柳树店看望续范亭。国际和平医院与中国医科大学都在柳树店,续范亭住在它的后山一排窑洞里。毛泽东一进医大校门,给同学们看见,立即被邀请到学校大礼堂给大家讲话。续范亭这时病还沉重,当他得知毛泽东在礼堂讲话,也急忙扶病从山上走下来聆听。只见礼堂里人挤得满满的,却异常平静。毛泽东见他进来,立即中止讲话,走下讲台,紧紧地同他握手,亲切地询问他的病情,随后笑着对大家说:“如果你们把他的病治好,算你们立了一大功。”礼堂里响起一片亲切的笑声。毛泽东招呼续范亭入座后,才又重新走上讲台,继续讲话。讲完话,他就和续范亭一起走到后山的窑洞里,跟他亲切交谈很久,才返回杨家岭去。
经过精心治疗,续范亭病情好转,1941年10月间搬到延安交际处休养。11月21日,在边区参议会闭幕式上,续范亭聆听了毛泽东所作的著名的《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他刚听完这篇感人肺腑的演说,进入沉思的时候,大会主席根据毛泽东的建议,请他登台讲话。续范亭异常激动地说:“我为中国革命奔走了几十年,始于今日目睹边区广大人民当家作主,真正看见了新中国光明前途。将来中国是光明的,幸福的,民主、自由、独立、富强的。因为我们有了共产党的领导,有中国劳苦群众和先进人士的保障,中国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我们应该感谢共产党,感谢毛主席!”
转过年来,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运动。应续范亭的要求,毛泽东派人给他送来整风文件。他认真阅读,联系自己的经历和思想,写了许多学习心得和诗作。他所写的《学习二十二文件有感》两首,描绘自己如饥似渴的强烈学习愿望。有人把这两首诗送给毛泽东,他看了很高兴,不久就到交际处来同续范亭谈心。续范亭兴奋地说:“这二十二文件好极了,通过整风运动,党的作风一年之后定会大变。”
毛泽东笑着回答说:“我可没有你那么乐观,党的作风转变没有那么容易,有很多困难。我们党从成立以来,在政治上建党,有纲领;在组织上建党,有党章;可在思想上建党呢?长期以来没有建好,多次犯左、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可见思想上建党之难。处于幼年时期的我党,就像一群小孩子赶一辆牛车,目标是清楚的,但路线怎样走却都不知道。取得点胜利就头脑发热,拼命地抽鞭子,结果翻了车。翻了车怎么办?一个孩子把另一个孩子推到一边,说还是我来赶。可又不认真吸取教训,端正思想路线,结果还是拼命抽鞭子,还是翻车。这个比喻是说思想路线的重要性。我们的思想路线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就是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我们当前开展的整风运动,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整风若能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大见变化,我就很满意了。”
三
续范亭是一位军事家、政治家,也是造诣很深的诗人和文章能手。他在延安六年医病期间,先后发表和广播的文章就达20来篇,写下的诗作有200多首。
1942年3月,续范亭写《赠毛主席》诗一首:“领袖群伦不自高,静如处子动英豪。先生品质难为喻,万古云宵一羽毛。”续范亭自注:“结语,是杜工部赞诸葛亮的一句旧诗,借为一用,并为之释意。万古,是空前;云宵,是甚高;一羽毛,是羽上的一毛,品清质虚而体极小,惟其清虚而不大自大,所以空间而又甚高。”另有《羽毛漫谈》一篇,以解释全诗之意:“惟天下之至灵,乃能驰骋天下之至坚,能小能大,能屈能伸,变化无穷,颠扑不破,意在斯乎。”
续范亭把这首诗和《羽毛漫谈》寄给毛泽东。5月14日,毛泽东复信给他,表示赞赏这首诗,还说将“不自高”三字当做他的“座右铭”。但说《漫谈》对他过誉了,他谦逊地说:“你3月间的漫谈,到今天才复你,可见我的不对。我把你的漫谈当作修省录,但不同意你的夸赞,因为夸得高过实事。因此我也不把这漫谈退还你,目的是使你不能发表。我觉得发表不好,如你尚有副本,也务请不要发表。就你的地位说,发表也有妨碍的。不自高,努力以赴,时病未能,你的诗做了座右铭。……”因此,这篇《漫谈》一直没有发表。
1944年夏天,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前来延安访问。他们途经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部驻地的时候,阎锡山大放厥词,同记者团谈话大肆诬蔑山西新军、八路军和共产党。毛泽东看到有关报道,提出请当年山西新军的领导人续范亭和薄一波、韩钧著文驳斥,向公众说明真相。贺龙把毛泽东的意见告诉续范亭,他欣然接受,他向毛泽东隐瞒了自己较重的病情,在病床上口述,由秘书笔录写成著名的长文《寄山西土皇帝阎锡山的一封五千言书》。8月19日,他把文章改定后送给毛泽东。毛泽东看过后,就批给陆定一送新华社播发全国。
8月22日,毛泽东写信给续范亭。信中说:“你的檄文式的文章(寄阎信)看到,即可发表,并广播出去,廉顽立懦,振奋人心。听王彬同志说才知你已入医院,写此等文章当然会加重你的病。但听说休养方法已改为静卧,是很好的,希望你用此方法完全治好……近日国际国内对我们同情的日多,过去被封锁、打击、辱骂的孤立状态可能起一大变化。这个消息或者也可以帮助你治病。希望坚持卧治政策。”
续范亭这篇呕心沥血的杰作,当时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写完这篇文章,他因神经受到刺激,身心劳累过度,病情急骤恶化,整整卧床两个月。医生劝告他为了健康,要暂时停止写文章。续范亭说:“我气愤,我不能不写!”病稍好的时候,他又接连写了几篇文章。
1945年10月底,续范亭面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怒不可遏,他以辛辣的笔触,写下了又一篇“檄文式的文章”:《忠告国民党当局及其画策者》。文章写就,他又送给毛泽东。毛泽东看后,送交《解放日报》于11月6日发表,11月2日,又复信给续范亭:“示悉。力疾为文,词严义正,已付报社发表。侵入我河北解放区的孙连仲3个军7个师6万人,被我刘邓包围于邯郸地区,战10天,高树勋率新八军两个师起义,反对内战,站到我们方面。卅军鲁崇义3个美械师及四十军马法五两个师总退却,我于前日起总反攻,已歼灭两个师,其余尚在作战中,可望日内解决,知注敬闻。”
每逢时局有了重大变化,毛泽东常及时地写信和续范亭通气。重庆谈判后,1945年10月18日在写给续范亭的信中说:“示悉。大势所迫,使当局不能不签订双十协定,但其实现却尚是大问题。私利所囿,他们尚不愿承认解放区,并正向解放区进军,此问题之解决,麻烦尚多。看你写字,精神甚好,尚望研究休养办法,多活许多年,看见中国民主政治的实现。”1946年9月22日给续的信中写道:“近日集宁、淮阴、荷泽失了,张家口大概也会失去,将来还会要失去一些地方。但是今日看了六十老人陈瑾昆教授所作《余为何参加中共工作》一文,觉得所得大于所失。陈先生已到张家口,据说决心参加我们的工作,陈文不日当在报上发表。听说你的病好些,不胜欣慰。我比去冬好得多,仍在半休养中,知注敬闻。”当时毛泽东给续范亭的亲笔信很多,经过长期战火及历来的风风雨雨,亲属保存下来的还有14封之多。
四
身为爱国志士,续范亭一直关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他以自己在国民党军政界的威望和与国民党上层人士的关系,主动发挥他在共产党和国民党上层人士之间的桥梁作用。其时交往最多的,是和他有多年私谊驻扎在陕北榆林的国民党晋绥边总司令邓宝珊。他在这方面的工作,也得到毛泽东的支持和鼓励,并同续范亭一起做邓宝珊的工作。
1943年6月17日,邓宝珊途径延安前去重庆,在延安交际处住下。毛泽东当日即请续范亭作陪设宴招待。11月15日,邓宝珊从重庆返回又经延安,由续范亭陪同参观。邓在延安突然患病,毛泽东亲往慰问叙谈。1944年11月,国民党反动派调集军队进攻延安,续范亭随一部分机关人员疏散,离开居住了6年的延安到达绥德。这里距离榆林很近,他在这里逗留为的是就近做邓宝珊的工作。12月9日,续范亭又写长信敦劝邓宝珊早举义旗。转过年来收到邓的回信,续范亭又于1月7日复信,促邓早日行动。10天以后,他见邓宝珊迟迟不见动静,再写一信。2月22日又写一封长信,与朱德致邓信一起交人送去。不久,他把邓的复信和自己写去的信汇送毛泽东阅。
1947年2月2日,毛泽东复信续范亭,劝他实事求是,无须着急:“致邓函已看过,词严义正,发人深省。最近刘绍庭见来电述及邓之方针,鄙意以为可以同意,暂时各守原防,将来再决进止。目前时局,邓之地位,只能做到这一步。各区作战日有起色,击破蒋氏进攻是可能的。惟蒋尚欲孤注一掷,集中四五十个大团于徐州附近,欲在山东决一胜负,我方现正准备迎击中。边区局势现较平稳,如绥德方面住得相宜,似不必去晋西北,增加劳顿,如何尚祈酌定。”
1947年3月,胡宗南大军进逼延安。续范亭由绥德转移到晋西北临县疗养。毛泽东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亲率部队转站陕北与敌周旋,仍念念不忘重病中的续范亭,7月13日写信给他:“迁入晋绥后,未知贵恙如何,极以为念。人民战争发展,极艰苦时期虽尚未完,但展望是好的。我们在此都好,我身体比在延安时要好些。”
不幸的是,续范亭的病日益沉重,终于1947年9月12日11时与世长辞,去世前他留下遗书,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9月13日,中共中央致电吊唁,并接受续范亭的要求,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毛泽东闻知续范亭病逝的噩耗,十分悲痛。9月18日,晋绥各界召开续范亭追悼会,举行安葬。毛泽东送来的挽联,对续范亭一生给予最高评价:“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其后不久,毛泽东于9月22日由朱官寨到达葭县神泉堡。有一天,毛泽东见到解放军总卫生部苏井观和在延安时期为续范亭治病的黄树则大夫,同他们谈了几句话,就问:“续范亭同志在晋西北病故了,知道吗?”苏井观说已经知道了,毛泽东赞叹地说:“这个人很有骨气,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