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3599907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针对用人单位对高职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满意度调查反映,目前高职院校存在教学环境相对封闭、教学模式偏于守旧、课程体系尚欠合理、双师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结合用人单位意向,高职院校应建立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以订单培养为媒介,以联合培养为形式的校企合作架构。
  关键词 高职院校;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满意度;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2)02-0080-04
  一、实践与创新能力内涵解读
  实践能力是人在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从构成来看,实践能力可以划分为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专项实践能力和情境实践能力因素等四个基本要素。创新能力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为实现一定经济或社会目的,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2]。知识因素、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创新能力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叠加,形成以智力因素为核心,知识因素为基础,非智力因素起激励与保证作用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动态开放系统。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职业道德引导着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在职业实践活动中,道德心理、观念和标准对实践动机起着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的作用。在创新过程中,职业道德作为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理解创新活动始于促进社会进步、归于奉献社会的准则。在创新实践活动的四个阶段,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在相互渗透中形成统一体:在准备阶段,人们的实践动机表现为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并用实践检验理论;在酝酿阶段,人们会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一般实践能力和专项实践能力随之增强;在明朗阶段,情境实践能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发挥共同作用,前者促使人们在综合考虑自身实践动机、一般实践能力基础、专项实践能力水平和环境条件的匹配关系之后,对问题的解决做出行动决定并具体实施,后者激励人们敢想敢干、开拓进取,确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在验证阶段,人们再次通过实践检验解决问题的成效,有成效的实践才能促进实践能力的发展,而衡量创新能力的最高标准也在于实践的成效。
  二、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共向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2008届和2009届外贸英语专业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发放问卷108份,分别回收有效问卷51份和49份,合计1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6%。在受调查的用人单位分布上,民营企业有34家、外商独资企业有15家、中外合资企业有13家、国有企业有4家、个体户有34家,均为外向型企业且都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
  (二)调查内容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问卷除基本信息外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由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评测项目组成,主要涉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基础理论水平、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发展能力的满意度,共设8个封闭式问题和5个开放式问题;第二部分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在实际岗位表现不足之处的点评和对校企合作形式的意向两大方面,共设5个封闭式问题和1个开放式问题。
  三、调查结果反映出的问题
  由表1可知,用人单位对学校外语系2009届毕业生的满意度全面优于2008届,表明就整体而言,外语系在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上能够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其中,职业道德水平的满意度在两组数据中分列首位,这与外语系一贯高度重视德育密不可分。同时,用人单位对两届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的满意度相对较低,也反映出外语系在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上存有不容忽视的缺陷。
  (一)教学环境相对封闭
  在受调查的100家用人单位中,有96家从未直接参与高职院校的实践或创新教学项目。其中,85家表示有效沟通渠道和互利合作机制的缺失是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11家认为高职院校的市场意识不足和主动性不强阻碍了高职教育社会开放度的提高。调查还表明,外语系两届毕业生普遍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来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对岗位工作流程和操作表现出陌生感。不难发现,在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社会大环境中,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仍旧保持相对封闭的状态,其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就必然落后于企业用人要求的变化。
  (二)教学模式偏于守旧
  组织管理能力作为一般实践能力的核心要素和起保证作用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有鉴于此,外语系于2008年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全面推行项目教学改革。师生角色的变化,学生团队的组成,拓展了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的空间,强化了学生分工协作、资源共享的意识。受惠于教学方法改革,2009届毕业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与2008届相比有了大幅上升,见表1,但与预期培养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三)课程体系尚欠合理
  调查发现,有93家用人单位认为外语系两届毕业生在工作中学以致用的效果不理想,存在对理论知识生搬硬套的现象;有36家用人单位认为学生尚未完成知识向技能再向职业能力转化的过程,实践能力薄弱,导致创新乏力不足,因而需要安排专项工作能力训练,增加了企业的培训成本。由此可知,当前外语系的课程体系偏重于传授涉及事实、概念以及理解、原理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在今后的建设中,应该转向以工作过程逻辑为中心,打造行动导向课程体系,以求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建构“过程性知识”,最终确保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能够理解“是什么”和“为什么”的原理性问题,还能够解决“怎么做”和“怎么做更好”的实践与创新问题[3]。
  (四)教师的“双师”素质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水平。在用人单位的录用测试中,有52家用人单位认为外语系两届毕业生专项实践能力不足,并指出这与教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指引和示范有关,另有27家用人单位认为学生不具备突破传统思维定势的能力,并将此归结于教育观念陈旧。作为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建设者和项目教学的执行者,“双师型”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只有当教师的双师素质得以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得以壮大,实践教学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创新教育理念才能得到强化。   四、高职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校企合作形式的选择比较倾向于学校在企业设立实训基地,实行订单培养和联合培养培训,见表2。根据用人单位意向,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以促成高技能人才供求平衡为目标,为解决高职大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以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123”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在具体操作上,提出建立“123”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构想。
  “1”是指第一学年安排一年级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一般实践能力锻炼。通过合作协商,高职院校在企业可以接纳的范围内,组织学生形成项目学习组,嵌入生产、销售或服务一线,使学生在实践中端正学习动机,在与员工或客户沟通中提高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强化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这一阶段也是企业人才储备的观察期,通过观察备选人员的具体表现,企业才能对学生是否符合人才储备标准做出判断,对他们能否进入人才储备程序做出决定。
  “2”是指第二学年安排已进入企业人才储备程序的二年级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两个月的专项实践能力锻炼。为此,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紧密合作,实现课程体系与工作体系的有机结合,最大程度地将工作结构转化为课程结构,将工作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围绕学生的职业能力建设行动导向课程体系[4]。这样,学生在企业的专业岗位实践中才能将理论联系实际解决专业领域的各种问题。在学生专业实践过程中,企业可以根据用人要求确定人才储备待定人员。
  “3”是指第三学年安排已被确定为企业人才储备待定人员的三年级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三个月的顶岗实习。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职业实践与创新能力鉴定评价标准,将顶岗实习作为一个项目,实施专业教师与企业导师双向并行的实习生指导、监控和评价的项目计划。最终,企业可以与通过职业能力鉴定的实习生签订就业协议,高职院校也可以从中真切把握企业的用人要求,并据此动态调整行动导向课程体系,改进项目教学,确保所学与所用零距离对接。
  (二)以订单培养为媒介,建立“大订单、精加工、树品牌”的校企合作机制
  与人才储备的长效行为不同,订单培养是高职院校针对企业的个性化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专属人才培养方案,以保证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直接上岗就业的短期高效行为。坚持市场化办学理念,订单培养可以成为高职院校建立“大订单、精加工、树品牌”的校企合作机制的优质媒介。
  “大订单”是指高职院校邀请用人企业面试在校学生,选定多于实际招聘人数的学生,为淘汰式选拔做准备。由于存在面试与淘汰,学生实践压力与创新欲望相应增大,由此激发出更强的成就型动机,激励与维持实践与创新投入。
  “精加工”是指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企业根据订单培养协议,围绕工作过程的结构与要素首先对教师进行培训,以组建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熟练动手操作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学团队,确保教师能以项目组的形式组织并指导入选“订单”的学生,从企业的市场和社会需求出发开发实施专业实践领域的实际项目,让学生练就符合企业要求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企业提供的教学条件,促进课程体系的开放性,将项目教学中的规划、论证、实施与评估由校内向校外延伸,由模拟向真实转变,以突破实践与创新教学的封闭状态和滞后效应。
  “树品牌”是指在互利为宗旨、联动为关键的校企合作中,企业能以低成本、低风险的形式缩短人才配置时间,提高人才利用效率,而高职院校的就业率和成才率也得以拉升。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势必带来品牌效应,从而推动这种校企合作机制的可持续发展。
  (三)以联合培养培训为突破口,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
  在高技能人才的供应链上,高职教育属于就业前教育,企业培训属于就业中教育。前者强于理论教学,弱于实践教学,而后者正好相反,从理论上讲,两者优势互补,一脉相承。有鉴于此,高职院校应强化市场意识,改变利益单边化的做法,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指导下建立资源置换机制。可供置换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置换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延时进行,先行提供资源的一方可以按照市场估价换取积分,以备往后兑换。
  人力资源置换是指高职院校为解决企业培训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派遣教师团队参与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而企业相应调配技术专才和能工巧匠参与高职院校实践与创新教学的指导与评价。双方还可以强强联手,共同攻克教学与培训中教材过时、标准不当、模式老化等难题,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培训的效率。
  物力资源置换是指高职院校对企业开放多媒体教室、实训中心、实验室、图书馆等教育资源供企业培训使用,而企业对等开放生产车间、销售部门、服务中心、研发中心等产业资源供学生参观学习与顶岗实习使用。这样既能填补企业培训中知识讲授、技术演示和自主学习的场地缺陷,也能补全困扰高职院校的教学脱离实际,实习岗位难落实的短板。
  财力资源置换是指校企以横向科研项目为载体展开合作,从项目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资助新产品、新技术与新工艺在校企中的传播与推广,加速科技转换为生产力,促进高职教育与企业培训的深度融合和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郑春龙,邵红艳.以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中国高教研究,2007(4):85-86.
  [2]周延波,郭兴全.创新思维与能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0-22
  [3]姜大源.论行动体系及其特征——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2(12):70-75.
  [4]傅伟,袁强,王庭俊.高职教育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特征与要素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57-66.
  Problems and Solutions for Cultivating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Based on the Satisfaction Survey of Their Employers
  LI Zong-we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 Foshan Guangdong 528333, China)
  Abstract It is indicated by the survey on cultiv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 that, th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confronts with the problems of relative close teaching environment, obsolete teaching model, unreasonable curriculum system and low quality of teachers. Considering the intents of employers, it is necessary 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onstruct the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framework which is based on off-campus training bases,supported by order-form training and integrated by joint programs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ve ability; satisfaction degre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对汕头市澄海区学校自主参与体育教学模式实验工作进行实验及分析,总结了自主参与、自主练习的教学模式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探求了新的教学途径对应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与实效性,并对体育教学目标的达成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自主参与;教学模式;目标策略;实验  近年来,随着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特别是体育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体育教育课程如何通过实现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摘 要 以东部发达地区城市中等职业学校为背景,调查显示,中职生整体满意度较低,影响中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推进中职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升中职生满意度,要转变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导向;完善校内实习实训设施,加大中职生企业实习实训力度;优化职校专业课程设置,突出专业课教材的职业针对性;密切职校与社会的联系,探索有特色的职校生管理模式。   关键词 中职生;满意度;中职教育;改革  
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需要把握高等职业教育介入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新农村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的需求。以东莞市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描述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东莞新农村建设现状和东莞新农村建设对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基础上,为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要建立高职院校与当地新农村建设的长效合作机制,构建政府、高职院校、新农村三方合作平台,注重对学生进行服务新农村理想和信念教育。
摘 要 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的方法,从4个维度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研究,旨在探讨中国民航飞行人员英语能力测试口语面试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反拨效应。结果表明,口语能力面试对学生英语学习所产生的主要是正面反拨效应,其中,对民航专业英语学习的反拨效应显著,对通用英语学习的反拨效应较弱。  关键词 民航飞行人员;英语口语测试;英语学习;反拨效应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摘 要 社会各界已经普遍认识到校企合作是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而且已有文献也反映出目前校企合作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利用910份企业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已经开展校企合作企业的特征,然后利用有序logit模型进行计量分析,并对影响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因素进行研究发现,在大职业教育系统理论视野下,为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需要改革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尊重技能型人力资本形成规律、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制度
摘 要:运用团体动力学、组织行为学、社会文化认知观原理,基于学校“五乐教育”理念,通过实践研究、文献研究、问卷调查、演绎归纳等方法,对学校羽毛球课程校本化开发研究。并在行动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出“社团与学校合作、资源与理念整合”的学校体育特色构建模式,详细阐述了羽毛球特色建设在该模式指导下的运行条件、实施基础、组织方法和推广步骤,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方向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特色;建设模式;学校与社团
摘 要 在美加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是社区学院。加拿大社区学院在大专或本科教育之后,新增了研究生文凭教育的层级,既是社区学院教育的延展,也是学术性大学之后的一条选择,同时又与学术性硕士学位教育互通。以乔治布朗学院研究生文凭教育为例,其教育更加注重就业导向,继续采取校企合作方式,还为具有社会经验者提供系统学习的机会,而且与专科专业有很好的衔接,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职业教育专业课程建
自2008年起,无锡市锡山区开展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完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目的的“三品课堂” 建设(即品位课堂、品质课堂、品牌课堂),并把它作为一项长期稳步推进的系统工程。至今,经历了区域设计、校本实施、学科推进三个相对独立又彼此融合的阶段。在学科推进中,笔者就本区小学体育学科“课堂教学品质” 的理解和相关层面的现状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品质”提
中国大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将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134年的变迁历程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国大学不断适应着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既注重知识传承,也立足技术革新和能力培养。  时至世纪之交的1998年,遵照 “共建、调整、合并、合作”的新时期高校管理体制改革8字方针,襄樊学院和淄博学院分别合并升格为本科层次高校,由此拉开我国应用本科院校蓬勃兴起的序幕。  自1999年起,国家战略
摘 要 民办高职院校汽车维修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效益最大化原则、多功能性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等。在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中,江海职业技术学院以“人才培养、技能培训、生产经营、科学研究”为建设目标,选择“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在实训基地的组织结构、学习层次、运行机制上,创造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感受企业氛围和文化。  关键词 民办;高职院校;汽车维修;校内实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