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贵多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半。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所以,我们教师必须将教材内容、日常生活事件加工成一个个有趣的探究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想敢问的品格。
一、养成大胆的质疑习惯
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首先要给学生留足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及时提问,养成有疑就问的好习惯。例如:在《轻重》一课中,教师出示图片,并设问:“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小熊和小猴谁重谁轻?”“小熊比小猴重还是比小猴轻?”虽然,学生提这样的问题并不难,但学生的质疑能力总是从易到难,由感性到理由。只有坚持不懈地培养,才能不断地提高质疑能力。
其次,要对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小学段的学生正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确良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怕提问”,一是怕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是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是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使别人瞧不起自己。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不当或有错误,教师也不能嘲讽,而应肯定学生大胆行为,并抓住关键给予点拨,使学生大胆疑问,放心提问。
再次,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产生自主探索的原动力。因此,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每位教师都应该是一个设计好问题的“专家”。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寻找问题的,通过质疑、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差异,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精心安排,科学设计问题,使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学到质疑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巧妙地把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出教师所提的问题,使学生逐步知晓“提问题”的方法。就当前的数学教学,我觉得学生提出、发现问题的方法有:(1)提出新旧知识联系处的问题。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发现问题;(2)提于本节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如问重点、问难点、问疑点;(3)对自己不懂的或似懂非懂的知识进行提问;(4)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
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
1.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采取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探究,寻找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用几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优等生可以用个方法,也可以只用一个方法,后进生可以只用一种方法。这样,由于学生人人参与,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2.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无论从数学的学科特点看,还是从学生的认识心理发展看,都有一些比较科学、简便的方法,况且有时学生的方法是他们为迎合教师的愿望(越多越好)而拼凑出来的,其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通过优化,能使学生在自己原来的水平上得到发展。优化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反思、自我善的过程。教师应把选择判断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比较,认识到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的方法之间的差距,产生修正自我的内需,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
3.提出新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我们要时刻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如在《购物活动》一课中,学生认识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后,有一位学生提出:“有没有4元、8元、9元等面额的人民币?”教师加重语气“大家说有这些人民币吗?”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教师示意大家安静下来,问:“谁看见过?”一女孩站起来回答说:“我没看清楚,不过我爸爸的包里肯定有。”许多同学都表示同意。“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我们该怎么来说服对方呢?”认为没有的小朋友要让对方把这些面额的人民币拿出来看看……到了第二天,学生显然拿不到这些面额的人民币,意见得到了统一,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不把3元、6元、7元等面额的人民币都制造出来呀?”多么欣慰呀?对提出问题小朋友教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的过程。
(作者单位 岐山县故郡乡牟家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
一、养成大胆的质疑习惯
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首先要给学生留足质疑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及时提问,养成有疑就问的好习惯。例如:在《轻重》一课中,教师出示图片,并设问:“看了这幅图,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小熊和小猴谁重谁轻?”“小熊比小猴重还是比小猴轻?”虽然,学生提这样的问题并不难,但学生的质疑能力总是从易到难,由感性到理由。只有坚持不懈地培养,才能不断地提高质疑能力。
其次,要对敢于大胆提问的学生给予表扬,小学段的学生正处于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确良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怕提问”,一是怕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是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是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使别人瞧不起自己。因此,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不当或有错误,教师也不能嘲讽,而应肯定学生大胆行为,并抓住关键给予点拨,使学生大胆疑问,放心提问。
再次,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目的就在于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产生自主探索的原动力。因此,老师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每位教师都应该是一个设计好问题的“专家”。在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挖掘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寻找问题的,通过质疑、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向更高层次发展。另一方面,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差异,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精心安排,科学设计问题,使学生从教师的提问中学到质疑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巧妙地把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过程。适时引导学生回忆出教师所提的问题,使学生逐步知晓“提问题”的方法。就当前的数学教学,我觉得学生提出、发现问题的方法有:(1)提出新旧知识联系处的问题。运用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发现问题;(2)提于本节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如问重点、问难点、问疑点;(3)对自己不懂的或似懂非懂的知识进行提问;(4)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独到见解。
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要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以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善于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
1.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对问题有不同的理解,采取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探究,寻找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用几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优等生可以用个方法,也可以只用一个方法,后进生可以只用一种方法。这样,由于学生人人参与,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2.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无论从数学的学科特点看,还是从学生的认识心理发展看,都有一些比较科学、简便的方法,况且有时学生的方法是他们为迎合教师的愿望(越多越好)而拼凑出来的,其本身并没有多大价值。通过优化,能使学生在自己原来的水平上得到发展。优化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反思、自我善的过程。教师应把选择判断的主动权放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比较,认识到自己的方法与别人的方法之间的差距,产生修正自我的内需,从而“悟”出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法。
3.提出新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并不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我们要时刻鼓励和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如在《购物活动》一课中,学生认识了各种面额的人民币后,有一位学生提出:“有没有4元、8元、9元等面额的人民币?”教师加重语气“大家说有这些人民币吗?”教室里立刻沸腾起来,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教师示意大家安静下来,问:“谁看见过?”一女孩站起来回答说:“我没看清楚,不过我爸爸的包里肯定有。”许多同学都表示同意。“大家的意见不统一,我们该怎么来说服对方呢?”认为没有的小朋友要让对方把这些面额的人民币拿出来看看……到了第二天,学生显然拿不到这些面额的人民币,意见得到了统一,可问题又来了“为什么不把3元、6元、7元等面额的人民币都制造出来呀?”多么欣慰呀?对提出问题小朋友教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是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问题的过程。
(作者单位 岐山县故郡乡牟家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