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各种简单的、复杂的、单向的、双向多向的、直接的、间接的、多方面、多层次的交往,并在这些交往中动态前行。让这种课堂生态系统呈现自然蓬勃之绿、焕发自然生命活力,便是生态课堂的价值追求。在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中,围绕这个目标,应着力从学科本质、学生实际、文本特点、教师自身等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一、从学科本质出发,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提出“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少教师费尽心思地设计教学环节时,往往对这些环节的意义和目的缺乏思考。因此,要厘清、明晰、凸显和落实教学目标,围绕听说读写来展开教学,这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教师构建有效生态课堂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比如,《雾凇》是一篇描述性说明文,主要写了雾凇奇观形成的条件和经过。有一位教师就关注到语文特点,把握住学科本质,紧紧围绕“运用”这个核心,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运用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和提高。他这样设计:
1.找出与雾气相关的句子,概括描述雾气的状态,体会这个雾气变化过程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再选用文本提供的一系列动词,把雾气变化的过程说清楚。
2.抓住“慢慢地”“一层又一层”“逐渐”等词语引导感悟雾气凝结成雾凇这一过程的缓慢,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尝试写一处“雪景”或是“雾景”。
可以看到,这位教师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就是通过找词句,体会雾气变成雾凇的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表示速度的词来描述形成过程的写法。教学中教师根据语文学科学习特点,“概括描述雾气的状态”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把长句子读短、读精练,其实就是结合语境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能否调换顺序”就是让学生揣摩作者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有顺序,按事物变化发展的顺序来写;“再用上一系列动词,把雾气变化的过程说清楚”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并且在说的过程中体会文本语句中词语运用的精准、到位。同时,学生从这里学习到表达事物缓慢变化可以用上“渐渐地、慢慢地、逐渐”等词,之后再完成教师设计的与教学内容趋同的练笔内容,写一处“雪景”或是“雾景”。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顺乎人的本性,为人的本性成长提供一切可能。尊重学生的自然生活状态,尊重现有发展水平。这是语文生态课堂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发展。为更好地实现它,语文生态课堂上,老师必须做到:
1.清楚自己的“教”是从哪里出发
顾泠沅先生说:“课堂教学将不再开始于老师的备课和讲课,而应开始于老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也就是说,理想的课堂形态完全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的,要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都定位在学生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学以及如何学上,这也是教师能做到跟着学生真实的学情走的基础。
比如对《神奇的克隆》一课进行教学预设时,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认识水平等有初步的调查和判断。除了预设时对学生的已有状况进行“预估”外,教师在上课伊始,进行“预习中你遇到什么困难没有”“已经知道了什么”等的预习检查,来进一步验证、调整、生成学生的“学”,然后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和改进,给予不同需求的学生帮助。
2.清楚地知道实现自己想“教”的内容以及途径和方法
教师正确地定位自己是在“帮助”学生学习后,就会采取正确的方法途径引领学生学习以完成教学目标,不会再纠结于要不要追求“热闹”、追求“新颖”等吸引人眼球的花架子。教师只需明白,该如何在学生起点基础上,用更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习热情、解决学生存在的或想知道的问题。在内容、方法、途径的取舍上,唯学生的“学”为上。
教学《神奇的克隆》时,教师在真正了解学生的初步学习情况后,有的放矢给予应有的帮助,比如通过看图、画图、解说理解“压条”“嫁接”等概念,通过引进生活实例明白什么是“克隆羊”……这样的教学,不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注重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问题意识、探究兴趣,真正关注和追求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清楚地明白想把学生带向哪里
其一,教师的“带”应该体现在引导学生解决没弄懂的内容上。教学中,学生可把自己弄不懂的内容,先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讨论解决,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全体师生一起讨论解决。这样,就把学生带到了他们“需要”的地方。
其二,教师的“带”体现在引导学生关注他们自己关注不到的课文内容上。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已有经验等,他们阅读的关注点与成年人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关注的往往是有趣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课文中有些重要的且需要掌握的内容往往被忽视。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领。
所以,语文生态课堂提倡以个性化的学生为本,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还学生个性的张扬,促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赋予学生学习的选择权、自主权,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知的方式,按照自我的认知方式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有效开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
三、从文本特点出发,把握“课文”例子展开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一节语文生态课堂,首先需要教师明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深度解析“课文”这个例子,正确把握“例子”的文本特点,才能更合理地展开教学,教会学生阅读、教会学生写作。
老舍先生《草原》一文,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师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读一读,这句诗中哪些字词写景,哪些写情?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师:联系第一自然段,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把这美丽的景色写下来?
生:可以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
一、从学科本质出发,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新课标提出“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少教师费尽心思地设计教学环节时,往往对这些环节的意义和目的缺乏思考。因此,要厘清、明晰、凸显和落实教学目标,围绕听说读写来展开教学,这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教师构建有效生态课堂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比如,《雾凇》是一篇描述性说明文,主要写了雾凇奇观形成的条件和经过。有一位教师就关注到语文特点,把握住学科本质,紧紧围绕“运用”这个核心,利用和挖掘教材资源,运用具体的实例来引导学生进行能力训练和提高。他这样设计:
1.找出与雾气相关的句子,概括描述雾气的状态,体会这个雾气变化过程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再选用文本提供的一系列动词,把雾气变化的过程说清楚。
2.抓住“慢慢地”“一层又一层”“逐渐”等词语引导感悟雾气凝结成雾凇这一过程的缓慢,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尝试写一处“雪景”或是“雾景”。
可以看到,这位教师的教学目标非常清晰,就是通过找词句,体会雾气变成雾凇的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表示速度的词来描述形成过程的写法。教学中教师根据语文学科学习特点,“概括描述雾气的状态”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把长句子读短、读精练,其实就是结合语境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能否调换顺序”就是让学生揣摩作者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有顺序,按事物变化发展的顺序来写;“再用上一系列动词,把雾气变化的过程说清楚”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说,并且在说的过程中体会文本语句中词语运用的精准、到位。同时,学生从这里学习到表达事物缓慢变化可以用上“渐渐地、慢慢地、逐渐”等词,之后再完成教师设计的与教学内容趋同的练笔内容,写一处“雪景”或是“雾景”。
二、从学生实际出发,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
顺乎人的本性,为人的本性成长提供一切可能。尊重学生的自然生活状态,尊重现有发展水平。这是语文生态课堂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发展。为更好地实现它,语文生态课堂上,老师必须做到:
1.清楚自己的“教”是从哪里出发
顾泠沅先生说:“课堂教学将不再开始于老师的备课和讲课,而应开始于老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也就是说,理想的课堂形态完全是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来组织教学的,要把教学的出发点和着力点都定位在学生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学以及如何学上,这也是教师能做到跟着学生真实的学情走的基础。
比如对《神奇的克隆》一课进行教学预设时,教师首先要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认识水平等有初步的调查和判断。除了预设时对学生的已有状况进行“预估”外,教师在上课伊始,进行“预习中你遇到什么困难没有”“已经知道了什么”等的预习检查,来进一步验证、调整、生成学生的“学”,然后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和改进,给予不同需求的学生帮助。
2.清楚地知道实现自己想“教”的内容以及途径和方法
教师正确地定位自己是在“帮助”学生学习后,就会采取正确的方法途径引领学生学习以完成教学目标,不会再纠结于要不要追求“热闹”、追求“新颖”等吸引人眼球的花架子。教师只需明白,该如何在学生起点基础上,用更有效的方法来激发学习热情、解决学生存在的或想知道的问题。在内容、方法、途径的取舍上,唯学生的“学”为上。
教学《神奇的克隆》时,教师在真正了解学生的初步学习情况后,有的放矢给予应有的帮助,比如通过看图、画图、解说理解“压条”“嫁接”等概念,通过引进生活实例明白什么是“克隆羊”……这样的教学,不是停留在知识的传授上,更注重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问题意识、探究兴趣,真正关注和追求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3.清楚地明白想把学生带向哪里
其一,教师的“带”应该体现在引导学生解决没弄懂的内容上。教学中,学生可把自己弄不懂的内容,先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讨论解决,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全体师生一起讨论解决。这样,就把学生带到了他们“需要”的地方。
其二,教师的“带”体现在引导学生关注他们自己关注不到的课文内容上。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已有经验等,他们阅读的关注点与成年人是不一样的,他们所关注的往往是有趣的、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而课文中有些重要的且需要掌握的内容往往被忽视。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引领。
所以,语文生态课堂提倡以个性化的学生为本,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还学生个性的张扬,促学生个性化的发展;赋予学生学习的选择权、自主权,帮助学生发现自我认知的方式,按照自我的认知方式成为学习的主人,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有效开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
三、从文本特点出发,把握“课文”例子展开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一节语文生态课堂,首先需要教师明确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了解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深度解析“课文”这个例子,正确把握“例子”的文本特点,才能更合理地展开教学,教会学生阅读、教会学生写作。
老舍先生《草原》一文,教师这样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师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师:读一读,这句诗中哪些字词写景,哪些写情?你想到了什么画面?
师:联系第一自然段,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把这美丽的景色写下来?
生:可以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