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来活水 文自精彩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ithforev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学生对作文大都是十分畏惧,认为“作文猛于虎也”,不想去也不愿去面对,不得不面对时,也仅仅是对老师的敷衍,究其原因,我认为是学生缺乏写作材料来源,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没有了源头的活水,哪来的“清如许的水渠”,想写好作文自然是难上加难。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荀子也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可见,古人就已经很重视积累了,要写好作文,积累写作素材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他告诉我们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身边的点滴琐事,积少成多,就能汇集成章。因此,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厚而有效的积累,学生在写作中定能“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体会到写作的乐趣,从而真正热爱写作。
  我认为写作素材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积累:
  1.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是生活的积累
  离开了生活,作文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写作文需要调动生活积累,这就像从地下开采石油、天然气,矿藏越丰富,产量越可观。的确应试教育使当今中学生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生活色彩越来越单调,但更可怕的是我们的学生在面对生活时,大多练就了铁布衫、金钟罩功夫,对生活刀枪不入,视若无物,因此老师应多方面引导学生紧紧把握住生活这个源头,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纪录生活,学会为生活中的真、善、美而感动,对假、丑、恶揭露、抵制,要让学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想把这个源头紧紧拽住不放,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写观察日记,用日记纪录每一天的生活,每一天的发现,每一天的感动,把校内、校外,家里、家外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或我们经历的许多小事看真、说清、拿准、想透,时间久了,积累就多了,作文就有了活水源头,提起笔来,自然有千言万语、良多感触要表达、要抒发,文章写起来当然会得心应手,细腻感人,“芝麻小,味儿香”,让人回味无穷。
  2.要善于积累课本的知识
  大多数语文教师教过课本后,就“一去不回头”,对课本再也不闻不问了,学生学过后也不再“温故”,更谈不上“知新”,殊不知课本上既有孔子的雍容大度,孟子的汪洋恣肆,庄子的梦幻神游,又有李白的潇洒不羁,杜甫的沉郁顿挫,李贺的鬼斧神工;还有关汉卿的真率本色,王实甫的柔肠文采,孔尚任的缠绵悱恻;更有鲁迅的犀利尖锐,钱钟书的机智诙谐,巴金的宽容仁爱,这不正是写作所需要的素材吗?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却视而不见?“身在此山中”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这就需要我们的语文老师常提醒学生,有空常把书本翻翻,有闲多把书本读读,自然而然,就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3.要勤于积累名言美句,名人典型事例等课外知识
  学生的积累除了生活积累及课本知识的积累,也要勤于积累课外知识,像名言美句、名人典型事例等。例如我曾做过这样一道题目:人就是要不断的工作,孔子说:“生无所息。”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说:“______,_____。”而欧阳修《伶官传序》则说:“_______, ________。”
  这是一道名句默写题,所有篇目都在初高中语文课本里面出现过,而这些句子组合在一起便是“人生要积极探索、努力奋斗、执着追求”这一观点的绝好论据。当讲到这道题时,我告诉学生,首先,你应该正确填空,并进行有效的积累。其次,把这些文字稍稍组合便是一篇文章的绝好开头,例如:孔子说:“生无所息。”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屈原《离骚》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欧阳修《伶官传序》则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余秋雨说:“行者无疆。”我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奋进。”这种积累就非常有效,对写作来说也十分实用。只要我们同学课后养成经常阅读的习惯,持之以恒地做个有心人,书读多了,就可能“下笔如有神”。勤于积累,善于积累,对课后读到的精彩的地方,教师还可想办法每周组织一次班级读书心得交流体会,让同学们互相借鉴,懂得欣赏,最终形成习惯。
  只要能让我们的学生做一个生活中、学习中的有心人,能去关注生活,关注课本,关注课外阅读,自然能引来活水,文自精彩。
  
  李剑,男,教育硕士,现居江西宜黄。
其他文献
《屈原列传》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名篇,课本虽几经修订,注释亦反复校正,然而纰漏仍旧存在。笔者对该篇注释考辨如下:  1.“而蒙世之温蠖乎”中的“温蠖(chuò)”,课本注:“尘垢”。因《楚辞》作“蒙世之尘埃哉”,故有人训“温蠖”作“尘埃”,课本编者便释作“尘垢”。而《史记·屈原列传》:“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司马贞索隐:“温蠖,犹惛愦”,即昏愦。按楚国国情与屈原的生世,“温蠖”释为
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  躺着 听着雨点落在  铁皮上 嘀嗒嘀嗒  还有厨间的流水  碗与筷的碰撞  我这样战战兢兢地倾听  生怕 一不小心 打扰到它们  还有鸟,还有狗 还有……  它们相亲 相爱的言语  在这交响纷呈 痴迷妄为的  间隙里  我听見了生活  空  金属 瓮器 门窗  都会按照意图去构筑成你的模样  其实你没有模样  我们置身于其中 也一定是置身于其外  越是无端的嘲讽  越是虚怀
《过秦论》系贾谊的政论名篇,历来为人们所传诵。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选的是上篇,着重叙述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秦始皇的暴虐无道,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句子的理解说法很多,其中代表性的有三种:  一是依据课本注释(课本P94(14)注:攻和守的形势变了。攻,指始皇和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时候。守,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把“仁
新《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作为高中语文一线教师,对照新标准,必须对学生踏实的文风作一些切实而有效的引导。  1、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的生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引导学生关心自己的生活,抒发真切的体验,也就找到了创作的源头活水。  为了让学生对此有进一步的体
踏着秦砖汉瓦,越过唐山宋水,乘着明月清风,我们从远古走来。过去的是历史,后续的是未来。纵观古今,一脉相存,“借古讽今”从古至今“俏”。  古时,社会动乱,君王昏庸,许多作家政治失意,心中抑郁,又无处倾诉,便借助熟悉的历史故事抒写不平,让人们在古今对比中认清现实,理解作者的情感,此法即“借古讽今”。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秦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残酷剥削、横征暴敛导致灭亡来告诫当局,苏洵的《六国论》以
对于宗璞的散文《废墟的召唤》,评论者多认为采用了缘景生情、融情于景的手法,并认为“情”是感叹废墟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就不再往下分析。那么,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指的是什么?即“情”为何物呢?我认为,作者再次面对废墟(即圆明园)时,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而发表感叹,废墟即自我。  文学是人学,散文最接近作者的个性,宗璞说过“小说是全知的,……散文是一知的,多在描述自身的感受”,了解作家的经历是解读作品
电影观后感到底怎么写?怎样才能写好?近几年,我在指导学生写观后感中“摸着石头过河”,渐渐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聚“睛”会神,观感共鸣    要写观后感,首先要“会看”电影。也许有人会发笑:只要眼不瞎耳不聋,谁不会看电影?可是为什么许多人看完影片留不下印象呢?更不必说写出感想了。因此,提醒学生在看电影时要“投入”,要让自己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情感世界里,与主人公同悲欢、共休戚。同时,
回眸近年来全国各地高考卷作文试题,虽然有“文体不限”的要求,可是,许多考生选择了议论文这种文体。阅读每年高考优秀作文,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材料典型,内容丰富充实。材料是文章的“血肉”,观点表达、情感抒发首先依附其上。高中作文教学重点内容之一就是议论文材料的积累,同时更要注重选择材料、组织材料。    一、积累材料    1. 归纳来自课本的材料  这是学生最熟悉的一座材料宝库。它有两个特点:一是
在《桃花源记》中,太守没有找到桃花源,品格高雅的名士刘子骥也没能找到桃花源,而台湾当代散文作家李乐薇找到了与世隔绝,清幽僻静的“世外桃源”,成为当代的“陶渊明”。  李乐微笔下的“空中楼阁”,是自己理想的栖身之所,它建在陶潜的“桃花源”里,坐落在山脊之上,是绿树掩映下的“青青美庐”,是花团簇拥下的“飘香雅舍”,是虚无缥缈的“蓬莱仙阁”。就是在这样一个理想的家园里,李乐薇把疲惫的心灵安放,从此心灵不
事例论据,同一素材,从不同的角度看,可以证明不同的观点。  李白的故事  ①证明“遭遇挫折,笑对痛苦”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浪漫诗仙李白,在遭遇仕途不顺的挫折后,他沉寂了吗?消沉了吗?没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笑对痛苦,面对挫折他拂袖而去,遍访名山,终于成就了他千古飘逸的浪漫情怀!  ②证明“认清自我”  人生的意义难道只在于仕途,李白最终没有按世俗的期望去做,选择了自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