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往往会强调过多的熟读、劳记、掌握或背诵,严重忽视了“探究”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价值性。如今《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对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新奇愉快的精神体验,更是一种有趣味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探究性学习试探了一些方式、方法,供大家一同分享,并提出有效建议。
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探究环境
要使学生从小就养成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探究环境。第一,要为学生创设思维与探究行为以自由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不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随时可以把自己所思、所想充分的表现出来。特别是当学生说的答案与教师所设计的答案不同的时候,教师要充分思考学生的答案中的合理性,并给予引导和帮助,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答案。第二,教师要彻底消除学生害怕说错的心理障碍。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尽可能的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之中。
二、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20分钟。”这里为什么用“才”不用“共”?“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一句的“才”与上一句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发表自己意见,深入理解课文。再如教学《狐狸与乌鸦》一课时,对狐狸有什么样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狐狸很坏,有个别学生提出狐狸很聪明,善于动脑筋。对不同的看法,教师应给予肯定。同时指出,狐狸确实动了脑筋,但是它是采取欺骗的手段来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这是不好的。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问题,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维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探究的兴趣持续下去。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1.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发现不出问题。如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甚至有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1)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如《全神贯注》一文,写谁全神贯注?从哪几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有的课文在结尾处发现问题。(2)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3)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找到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经过阅读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与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与已有答案不一致。这不一致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时能是答案不只一个。(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我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分小组合作互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此责任,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开放的,探究学习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发展,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可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机械式的满堂灌、摧残型的题海战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唤醒、开掘和提升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发展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情感体验和认知参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上是本人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探究式”学习如何应用的一些微薄看法和经验总结,有不足之处还请教育界广大同仁批语指正。
【参考文献】
[1]田本娜. 我与小学语文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3]黄永刚. 浅论小学语文研究式学习.
一、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探究环境
要使学生从小就养成探究的学习习惯,教师就必须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恰当的探究环境。第一,要为学生创设思维与探究行为以自由表现的机会。让学生不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随时可以把自己所思、所想充分的表现出来。特别是当学生说的答案与教师所设计的答案不同的时候,教师要充分思考学生的答案中的合理性,并给予引导和帮助,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答案。第二,教师要彻底消除学生害怕说错的心理障碍。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尽量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课堂气氛,使学生的思维尽可能的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之中。
二、培养探究学习意识
1.利用好奇心,引发探究意识。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个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具有探究意识,首先要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小学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知识都感到新奇,求知欲非常强。利用这个特点,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后,适当地给予鼓励,学生的探究兴趣越来越浓。
2.质疑问难,增强探究意识。探究意识来自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好求谋解”来增强其探究意识。汉语中,有很多一字多义、一词多义的现象。如《邱少云》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用20分钟。”这里为什么用“才”不用“共”?“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半个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一句的“才”与上一句的“才”一样吗?学生通过质疑了解到两个“才”的意思不一样,前一句表示时间短,后一句表示时间长。战斗之所以结束得快,是因为战士们被邱少云的精神所激励。
3.鼓励独特见解,巩固探究意识。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利于巩固学生探究意识。如《穷人》一课中,对于桑娜是否应该抱回西蒙的孩子,有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环节,把不同意见的学生分为两组进行辩论,发表自己意见,深入理解课文。再如教学《狐狸与乌鸦》一课时,对狐狸有什么样看法?大部分学生认为狐狸很坏,有个别学生提出狐狸很聪明,善于动脑筋。对不同的看法,教师应给予肯定。同时指出,狐狸确实动了脑筋,但是它是采取欺骗的手段来达到不劳而获的目的,这是不好的。
三、生成探究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的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生成性。所谓生成问题,指的是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维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灵活地调整教学思路,生成新的教学问题,使学生探究的兴趣持续下去。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所隐含的“问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去发现、去提出,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贴近其思维实际,更能引发其探究。
1.让学生会发现,善于发现问题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究意识后,在课堂上会踊跃地发问。但是,有的学生的问题经常停留在一些词语不懂上,无法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还有的学生发现不出问题。如在教学《捞铁牛》一课时,甚至有学生提出了铁牛是死是活的问题。这样,问来问去,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什么意义。所以,要让学生明白哪些问题对掌握课文内容真正有帮助,我们才来解决这些问题。(1)通过课文标题发现问题。如《全神贯注》一文,写谁全神贯注?从哪几方面知道罗丹全神贯注?有的课文在结尾处发现问题。(2)通过重点词句发现问题。如《白杨》一课中,有“沉思”一词,在文中两次出现,爸爸这两次沉思,都想了些什么?说明什么?(3)根据文章前面要求预习的内容发现问题。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每篇课文前面都有预习内容,往往揭示出了问题,要引导学生从中发现。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探究、解决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科学家的探索过程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发现问题后,就要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读思结合,探究问题。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让学生仔细阅读,尽可能从已有的资料中找到答案。(2)思议结合,探究问题。经过阅读思考,学生通过探究得到的答案有可能与已有答案一致,也可能与已有答案不一致。这不一致有可能是学生找到的答案错了,也有时能是答案不只一个。(3)合作讨论,探究问题。我国有句俗话“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在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分小组合作互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我们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此责任,探究学习的过程是开放的,探究学习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发展,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可以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机械式的满堂灌、摧残型的题海战式”的传统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性”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唤醒、开掘和提升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发展学生深层次的思维、情感体验和认知参与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上是本人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对“探究式”学习如何应用的一些微薄看法和经验总结,有不足之处还请教育界广大同仁批语指正。
【参考文献】
[1]田本娜. 我与小学语文教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2]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3]黄永刚. 浅论小学语文研究式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