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hui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提高《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作者在分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教材问题、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问题后提出了总体教育方法等教学方式的改进措施,以此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建筑结构》课程 教育问题 教学方法
  
  1.前言
  《建筑结构》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理论性、实用性、实践性的课程,也是高职土建类各专业的主干课程。课程内容一般包括混凝土结构与砌体结构,具有概念多、公式多、系数符号多、构造要求复杂等特点[1]。因该课程的特点,初学者学习时兴趣不浓厚,个别初学者甚至厌烦畏惧该课程。为此,我一直在研究与改进教学的方法,并付诸行动。在此我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教学问题进行探讨。
  2 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2.1教材问题
  目前所用的建筑结构的教材都是分为《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教材编排时大多数都采用绪论、材料性能、设计方法、各类构件的受力(拉、压、弯、剪和扭)性能及其计算方法和配筋构造等[2]。教材只强调结构的局部即构件而不是结构的整体,学生只能孤立地学习一些设计理论,却不能理解结构应具备的功能,搞不清某一个具体的工程结构应承受和传递哪些荷载,以及为保证传递过程的完成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在头脑中并未建立起较清晰的整体结构概念,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的缺失在课程设计时能明显表现出来,但即使靠课程设计的训练也难以弥补学生这种先天不足。这样的编排造成学生学习后只能解决一些明确的结构问题,而不能解决复杂的系列问题。
  2.2与其他学科的整合问题
  在建筑结构课程中涉及建筑力学、数学、材料学等其他课程知识,但这些课程与本课程的时间间隔较大,学生在学习时已经忘记部分上述的各科知识,特别是应用较多的建筑力学知识。而在后期,学生学习建筑工程事故分析时,又忘记了当前讲授的建筑结构知识。由于知识点缺乏有效可靠的连接,学生在学习与生产实践过程中运用知识点时经常磕磕碰碰。
  3.改进教学方法
  林同炎教授曾指出目前建筑结构设计所用的教育方法为“构件教育方法”,并提出希望能进行“总体教育方法”[3]。虽然近些年来不断有人在其他相关学科上采用了总体教育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目前建筑结构课程的教育方法却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设计了以下的总体教育方法。
  选择一个简单的建筑结构——传达室,在带领学生参观后讲解什么是结构,让学生自主思考结构应具备的基本功能,然后将授课内容分为三部分:(1)作用在结构上的各种荷载、结构反应与结构设计准则。(2)以梁板结构为主介绍结构的基本水平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该方法后,自行设计梁与板的结构施工图,并将学生的成果与设计院给出的该项目的图纸进行适当的比对,找出自身设计的优缺点。以传达室的柱为例介绍基本竖向分体系,同时让学生进行相关的设计。(3)推而广之,让学生运用刚建立的结构概念学习单层工业厂房、多层框架结构。
  根据上课的进度,我将“梁的内力图”等力学内容整合到受弯构件的设计计算之前讲授,使学生对于梁等受弯构件有完整的认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整合内容后,学生学习过程通畅,对受弯构件的设计也能充分理解。
  砌体结构也可以采用相同的方式教学。选择某一简单的砌体结构建筑,参照相同的流程进行教学。
  通过“仿真”,学生能逐步理解并掌握建筑结构的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同时可以培养计算、制图、使用规范和技术资料的能力,从而提高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化专业综合应用技能的培养。
  最后为了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我让学生将工程中遇到的质量问题从理论上加以探讨。例如让学生们进行混凝土梁柱中钢筋加密问题、使用混凝土强度等级过低、悬臂梁钢筋的分布错误等工程事故的小组讨论。通过对工程质量问题的分析,学生加深了对结构概念的理解。这种整合的过程有利于学生从受力的角度去考虑工程中的问题,更有利于让学生从“学知识”逐步转变为“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整合内容后,学生学习过程更加畅通。
  4.结语
  建筑结构课程的改革虽历经多年,成果颇丰,教学方式也由原来的“注入式教育”转变为“启发式教育”,借助客观存在的直观实物、挂图、演示,以及教师绘制的立体图、形象的语言等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该课程,同时教学也由单一的“基础理论”转变为“基础理论 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如果能实现教育方式由“构件教育方法”到“总体教育方法”的转变,教学内容能把单一的建筑结构课程内容与力学、工程质量事故分析进行整合,这样就能真正地将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每一个教学环节,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养科学地融为一体,边讲理论、边实践,交互渗透,融合发展,该课程将会对学生将来的学习、工作产生莫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邵永健.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课程绪论教学内容的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03,(3):44-45.
  [2]罗向荣.钢筋混凝土结构[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林同炎著.高立人译.结构概念和体系[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其他文献
摘 要: 思政课对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有重要意义,研究和改进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对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运用情感调动方法,可以激发大学生的思想感情,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喻理于情、以情明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教学 情感调动方法 教学活动    高校思政课是指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主要进行思想品德、遵纪守法教育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