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上节课我们走进黄山,初步领略了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的神奇。本节课我们将继续踏上黄山旅程,边读书边欣赏黄山松树独特的神奇之美。下面就请大家默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画出写三棵松树神奇的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生:我画出了“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迎客松用躯干欢迎客人。
师:是用“躯干”吗?
生:不是。是斜伸的枝干,就像手臂。
师:对,这个特点写出了“迎客松”中的哪个字?
生:写出了“迎”字。
师:也就是写出了松树的造型——
生:独特。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他的独特造型。(生读)
师:如果你是迎客松,你会怎么欢迎客人呢?
生:远方的客人,欢迎你的到来。
师:你真好客,我们一起来读出迎客松的好客。(生读)
师:迎客松还神奇在什么地方?
生: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师:能读出它的神奇吗?(生读)
师:你为什么把“饱经风霜”读得充满感情呢?
生:它经历了许多風霜,很不容易。
师:那么,它经历了哪些风雨呢?大雪来了,迎客松如何挺立的?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师:那么在大风来临时,它又是如何抗争的呢?
生:它顽强地抓住岩石,屹立不倒。
师:在炎热的夏天呢?
生:它顽强地从石头下吸取水分。
师:好,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它对艰难的抗争。(生读)
师:迎客松已经有八百岁了,在读到“饱经风霜”时,要想象它的八百年经历,在读到“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时要读出赞美之情,苦尽甘来的感觉,我们一起读。(生读)
师:正因为迎客松的独特造型,生命力顽强,所以,课文写道——
生:(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乃至”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甚至”的意思。
师:能换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这儿还有一个句子,读一读,比一比,为什么不能换?(出示:医院护士和病人吵了起来,甚至动手打伤了病人,真令人难以置信。)
师:迎客松的神奇,成为松树的代表,成为黄山的代表,应该吗?
生:应该。
师:下面的句子呢,医护人员和病人吵架,应该吗?
生:不应该。
师:打伤病人呢?
生:更不应该了。
师:“乃至”和”甚至”分清了吗?
生:分清了。
师:好,我们读一读。(生读)
师:客人来了,该谁出场了?
生:陪客松。
师:陪客松有什么神奇之处。
生: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师:它是怎么陪客的?
师:在炎热的夏天,它怎么陪?
生:它为客人挡住炎热的太阳,让客人享受清凉。
师:在下雨的时候呢?
生:它用自己的枝叶挡风遮雨。
师:多么细致周到的陪客松啊!我们把它的细致周到读出来。(生读)
师:送客松又神奇在哪儿呢?
生: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师:它会和客人说什么呢?
生:欢迎下次再来黄山游玩!
师:你真是一棵很有礼貌、很有文化的送客松!
师:它的造型有什么特点?
生:枝干蟠曲,就像“天然盆景”。
师:我们欣赏一下图片,“蟠曲”看懂了吗?
生:懂了。
师:“天然盆景”是谁修剪的?
生:大自然。
师:好,我们来读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生读)
师:三棵名松令人难忘,优美语句令人陶醉,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生读第2自然段)能根据老师提示,不看书背出来吗?(生尝试背)我们分工一下,男生读迎客松语句,女生读陪客松语句,男女生一起读送客松语句。(生感情背诵)
师: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黄山仅仅是它们三棵名松吗?
生:不是。
师:第3自然段的哪一个词概括了它们的众多和神奇?
生:千姿百态。
师:课文写了几种姿态?
生:七、八种。
师:这离“千百”还远吧,作者怎么写出千万的?
生:太多了,不能全部写出来,就用了省略号。
师:对啊,语言就是如此有魅力,标点也如此神奇,我们把这些读出来。(生读)
师:黄山的名松比比皆是,我们来欣赏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欣赏的过程中给它们起个名字,说说它们在干什么?
生:飞龙松,它正飞往天空;孔雀松,正在向游人展示美丽的羽毛……
师:黄山之行该结束了,回首挥手告别黄山,你有何感想?
生:黄山太美了,令我流连忘返!
师:想去黄山吗?准备一段介绍黄山神奇魅力的精炼语段,以此打动你们的父母,让他们带上你同游黄山。
生:我画出了“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迎客松用躯干欢迎客人。
师:是用“躯干”吗?
生:不是。是斜伸的枝干,就像手臂。
师:对,这个特点写出了“迎客松”中的哪个字?
生:写出了“迎”字。
师:也就是写出了松树的造型——
生:独特。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他的独特造型。(生读)
师:如果你是迎客松,你会怎么欢迎客人呢?
生:远方的客人,欢迎你的到来。
师:你真好客,我们一起来读出迎客松的好客。(生读)
师:迎客松还神奇在什么地方?
生: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师:能读出它的神奇吗?(生读)
师:你为什么把“饱经风霜”读得充满感情呢?
生:它经历了许多風霜,很不容易。
师:那么,它经历了哪些风雨呢?大雪来了,迎客松如何挺立的?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陈毅的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师:那么在大风来临时,它又是如何抗争的呢?
生:它顽强地抓住岩石,屹立不倒。
师:在炎热的夏天呢?
生:它顽强地从石头下吸取水分。
师:好,我们一起读这句话,读出它对艰难的抗争。(生读)
师:迎客松已经有八百岁了,在读到“饱经风霜”时,要想象它的八百年经历,在读到“郁郁苍苍,充满生机”时要读出赞美之情,苦尽甘来的感觉,我们一起读。(生读)
师:正因为迎客松的独特造型,生命力顽强,所以,课文写道——
生:(读)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师:“乃至”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甚至”的意思。
师:能换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这儿还有一个句子,读一读,比一比,为什么不能换?(出示:医院护士和病人吵了起来,甚至动手打伤了病人,真令人难以置信。)
师:迎客松的神奇,成为松树的代表,成为黄山的代表,应该吗?
生:应该。
师:下面的句子呢,医护人员和病人吵架,应该吗?
生:不应该。
师:打伤病人呢?
生:更不应该了。
师:“乃至”和”甚至”分清了吗?
生:分清了。
师:好,我们读一读。(生读)
师:客人来了,该谁出场了?
生:陪客松。
师:陪客松有什么神奇之处。
生: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师:它是怎么陪客的?
师:在炎热的夏天,它怎么陪?
生:它为客人挡住炎热的太阳,让客人享受清凉。
师:在下雨的时候呢?
生:它用自己的枝叶挡风遮雨。
师:多么细致周到的陪客松啊!我们把它的细致周到读出来。(生读)
师:送客松又神奇在哪儿呢?
生: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师:它会和客人说什么呢?
生:欢迎下次再来黄山游玩!
师:你真是一棵很有礼貌、很有文化的送客松!
师:它的造型有什么特点?
生:枝干蟠曲,就像“天然盆景”。
师:我们欣赏一下图片,“蟠曲”看懂了吗?
生:懂了。
师:“天然盆景”是谁修剪的?
生:大自然。
师:好,我们来读出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生读)
师:三棵名松令人难忘,优美语句令人陶醉,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生读第2自然段)能根据老师提示,不看书背出来吗?(生尝试背)我们分工一下,男生读迎客松语句,女生读陪客松语句,男女生一起读送客松语句。(生感情背诵)
师: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黄山仅仅是它们三棵名松吗?
生:不是。
师:第3自然段的哪一个词概括了它们的众多和神奇?
生:千姿百态。
师:课文写了几种姿态?
生:七、八种。
师:这离“千百”还远吧,作者怎么写出千万的?
生:太多了,不能全部写出来,就用了省略号。
师:对啊,语言就是如此有魅力,标点也如此神奇,我们把这些读出来。(生读)
师:黄山的名松比比皆是,我们来欣赏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欣赏的过程中给它们起个名字,说说它们在干什么?
生:飞龙松,它正飞往天空;孔雀松,正在向游人展示美丽的羽毛……
师:黄山之行该结束了,回首挥手告别黄山,你有何感想?
生:黄山太美了,令我流连忘返!
师:想去黄山吗?准备一段介绍黄山神奇魅力的精炼语段,以此打动你们的父母,让他们带上你同游黄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