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NP+V-起来+AP”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富有表达功能的一种句式,而目前关于留学生对该句式的习得研究很少。我们采用问卷测试的方法,考察留学生对这一句式的习得情况,分析了句法、语义因素对留学生习得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NP+V-起来+AP”句式问卷调查习得偏误一、引言
(一)研究现状
“NP+V-起来+AP”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式,例如“自行车骑起来很费劲”“这块料子摸上去滑溜溜的”对此问题,以往学界在语言本体方面有一些研究成果,如曹宏(2004a、2004b、2004c、2005a、2005b)称此句式为“中动句”,它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句首是一个名词性成分、句中是一个动词性成分(“动词+起来/来/上去/着”)、句尾通常是一个表示状态的形容词性成分。曹宏探讨了“中动句”的句法构造特点、层次结构和语法关系、语义表达特点、中动句对动词形容词的选择限制、语用特点等方面的问题。也有学者认为此类句式与英语中的“中动句”不具可比性,不能称为“中动句”,如殷树林(2006)认为“NP(对象)+(状)V+起来+AP”格式是一般话题句,不是英语中相对于“主动句”和“被动句”来说的“中动句”。第二语言习得方面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很少,于芳芳(2007)利用中介语语料库考察了留学生汉语中动句的使用情况,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二)语料收集范围
我们研究的“NP+V-起来+AP”句式范围包括:“V-起来”的后附成分“AP”、“是”字句、“有”字句、“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并列短语”“比况短语”。“NP”的语义角色为“受事”“工具”“处所”。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学习者习得“NP+V-起来+AP”句式的情况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考虑:第一,以往研究中,中介语语料库中出现的语料是由学生主动输出所得,考察不到学生回避而放弃使用的情况,遗漏了恰有观察和研究价值的语料,主动的调查可以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第二,此句式在目前的语法教学体系中不作为重点内容,一般教材中也少有对它的专项讲解,因此在教师讲授和学生习得过程中均存在盲区,问卷调查的方法可以集中反映教和学两方面的问题。第三,此句式在口语中经常使用,而学生的书面习作和语料库语料难以满足我们的需要。
二、调查内容及方法
(一)调查内容及设计
“NP+V-起来+AP”句式测试从句法结构、语义、语用功能等方面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第一,对“NP+V-起来+AP”各组成部分(主语,施事,动词,动短语后的AP、VP等)及语义关系的掌握情况;第二,对此句式意义的理解。共设计两道大题。
第一题,选择正确答案,共设计8个小题。其中6小题考察“NP+V-起来+AP”中NP的语义角色(“受事”“处所”“工具”)的掌握情况,这是NP最常见的三类语义角色。另外两小题考察对“AP”的语义特征的理解情况。
第二题,判断句子正误。分四个部分,共52个小题。第一部分20小题,考察留学生对“NP+V-起来+AP”句法结构的掌握情况。第二部分7小题,考察对各成分间的语义选择限制的理解情况。第三部分18个小题,考察对“AP”的三种不同语义指向(指向动词、指向隐含的施事、指向主语NP)的掌握情况。第四部分7个小题,考察学生对句式意义的理解。
测试题中的平均句长控制在12个词以下,所用词语参考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尽量选取其中的甲、乙级词汇,对两个必需的丙级词和丁级词给出了英文解释,从而排除生词难度对学生理解的干扰。
(三) 调查步骤
1.调查对象选取
调查对象全部为大连外国语学院汉学院中高级汉语水平外国留学生,共50名。分别为进修生中级班19名、高级班5名,本科生三年级7名、四年级19名。学生分别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意大利、泰国、吉尔吉斯斯坦。
2.试测
为了保证调查的第二部分内容“‘NP+V-起来+AP’句式测试” 的信度和效度,在进行问卷调查前,我们进行了试测。试测对象是大连外国语学院汉学院在学的6位留学生、3位中级水平学生、3位高级水平学生,测试后对他们进行了访谈。通过了解学习者在试测中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他们对问卷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我们完善了问卷,调整了一些不合适的测试项目,使测试更有针对性。
3.正式调查及问卷发收
采用随堂测试的方式,要求被试在20分钟内(根据试测时被试所用的时间)完成测试卷。为了保证被试能够认真对待本次测试,我们与被试所在班级的教师进行了沟通,对调查目的进行了详细说明,消除学生的疑虑,尽量让被试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测试。本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其中有效问卷49份,无效1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留学生对“NP+V-起来+AP”句法结构的习得
1.“NP+V-起来+AP”句语序和施事隐现的掌握情况
试测发现,学生对“NP+V-起来+AP”句的语序有疑问,所以在正式测试题中设计了两个判断题测试对此句式语序的掌握情况。测试以判断题的形式给出,所给句子语序是错的,为“V-起来+ NP+AP”。判断题8:“周末的时候,看起来这个广场很热闹,很多老人和孩子在这儿玩。”判断题12:“看起来他的病治不好,但实际上她的病可能能治好。”
在“NP+V-起来+AP”句中,施事是否出现,有制约条件。判断题1~5小题测试学生对施事隐现的掌握情况,所给句子有对有错,其中1、2题为错句,应隐含施事;3~5题为正确句。“语序”和“施事隐现”的掌握情况统计结果见下表:
表1:留学生“NP+V-起来+AP”句语序和施事隐现的习得情况统计
语序及施事隐现习得情况 语序 施事隐现
正确率 46.6﹪ 施事隐含 施事出现或使令动词引导施事出现
31﹪ 66.7﹪
总正确率50.7﹪
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对“NP+V-起来+AP”的语序掌握的不好,正确率仅为46.6﹪。句中施事隐含的习得情况也不理想,正确率为31﹪。
2.学生对“V-起来”后附其他成分的习得
“V-起来”后除了“AP”外,还可以是“是”字句、“有”字句、“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并列短语”“比况短语”等,以下图表是留学生习得“V-起来”后附成分情况的统计结果。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V-起来”后附成分的习得问题最大的是“是”字句和“比况短语”,正确率仅为“51.7﹪”和“53.4﹪”,学生经常会漏掉判断动词“是”和比况短语“像、好像、似的”等,如:“它看起来一个蛋糕,可里面是一块石头。”
3.句式杂糅的现象
统计结果显示,一些留学生对中动句和其它句杂糅的错句识别不清,如判断题20:“他的样子看起来,我觉得不好的人。”此题正确率仅为62.1﹪。
总的来看,句法结构方面,习得的难点为此句式的语序、施事隐现、“V起来”后附成分“是”字句、“比况短语”的情况。
(二)学生对“NP+V-起来+AP”句内部成分间的语义关系和语义选择限制的习得
1.学生对主语“NP”的语义角色的理解
我们测试了“NP”最常见的三类语义角色“受事”“处所”“工具”的掌握情况,测试结果见下表:
表2:留学生“NP+V-起来+AP”句主语“NP”语义角色的习得情况统计
语义类型习得情况 受事 工具 处所
正确率 41.4﹪ 48.3﹪ 48.3﹪
总正确率 46﹪
测试之前,我们猜测“受事”的习得正确率要高于“工具”和“处所”,可是从测试结果看,学生对“NP”的三种语义角色习得的正确率接近,说明这三种语义角色的“NP”习得难度差别不大。
2. 学生对动词和“AP”语义特征的理解
此句式中,动词“V”具有[-心理]、[+及物]两个语义特征。结果显示,学生习得[-心理]特征的正确率为80.5﹪,习得[+及物]特征的正确率为60.3﹪。学生对“AP”语义特征[+非可控]的理解和掌握不理想,正确率仅为51.7﹪。
表3:留学生对动词和“AP”语义特征的理解情况统计
语义特征 中动词的语义特征 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心理] [+及物] [+非可控]
正确率 80.5﹪ 60.3﹪ 51.7﹪
总正确率 66.5﹪
3.学生对“AP”的语义指向的理解
表4:留学生对“AP”语义指向的理解情况统计
“AP”的语义指向 指向“VP” 指向“施事” 指向主语“NP”
正确率 55.7﹪ 62.6﹪ 81.9﹪
总正确率 64.2﹪
我们发现,当“AP”的语义指向主语“NP”时,学生理解的正确率为81.9%,而当指向隐含的“施事”时正确率为62.6%,当指向动词短语“VP”时正确率仅为55.7%。所以习得难度上来看,“AP”的语义指向主语“NP”难度低,指向“施事”难度次之,语义指向“VP”的习得难度最高。
4.学生对“NP+V-起来+AP”句式意义的习得
曹宏(2005)指出“中动句”的句式意义是:“NP”有这样一种属性,在“V—NP”的时候,它通常呈现出“AP”这样一种状态。
测试中,我们设计了7道题考察学生对此句式句式意义的理解,分为两类问题,其中46、47、50、51、52测试学生对句式意义“NP的AP这样一种状态”是在“V-NP”时出现的或凸显的掌握情况;48、49两题测试学生对此句式的“评价”义的理解。
表5:留学生对“NP+V-起来+AP”句式意义的习得情况统计
句式意义 “NP的AP这样一种状态” 是在“V—NP”时出现的或凸显的 “评价”义
正确率 68.3﹪ 51.7﹪
总正确率 63.5﹪
这反映出学生对“NP+V-起来+AP”句式意义理解的两种倾向:
1.只注意到主语“NP”与“AP”的语义联系,而不注意“NP表现出AP这样一种状态”是在“V-NP”时出现的或凸显的。
2.“NP+V-起来+AP”句式表示的是对句首主语“NP”的评价,叙述的对象是“NP”,形式是“NP+V-起来+AP”,而留学生却用“我”第一人称来做主语,显然没有把一般的主动句和此句式分开,也没有理解此句式的“评价”义。
总的来看,语义方面习得的难点是:“NP”的三种语义角色、“V起来”中“V”的语义特征(尤其[+及物]特征)、“AP”[+非可控]特征、“AP”的语义指向问题(特别是“AP”指向动词“V”的情况)。
(三) 句法结构与语义习得情况对比
我们把所得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发现留学生习得“NP+V-起来+AP”句法结构与语义有差别。
表6:留学生“NP+V-起来+AP”句法结构与语义习得情况对比
句法结构(正确率) 语义(正确率)
语序和施事隐现 “V起来”后的成分 句式杂糅 成分间的语义关系、语义选择限制、语义指向 句式意义
50.7﹪ 63.8﹪ 62.1﹪ 61.2﹪ 63.5﹪
58.6﹪ 61.6﹪
句法结构的习得正确率是58.6﹪,语义习得的正确率是61.6﹪。可见结构的习得难度稍大。
(本文为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汉语表评价情态功能的动词结构习得研究”[项目编号:2013XJQN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曹宏.中动句对动词形容词的选择限制及其理据[J].语言科学,2004,(1):11~28.
[2]曹宏.论中动句的层次结构和语法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5):42~52.
[3]曹宏.论中动句的句法构造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2004,(3):38~48.
[4]曹宏.论中动句的语义表达特点[J].中国语文,2005,(3):205~213.
[5]曹宏.中动句的语用特点及教学建议[J].汉语学习,2005,(5):61~68.
[6]殷树林.“NP(对象)+(状)+V+起来+AP”格式的句法构造[J].语言科学,2006,(2):29~38.
[7]于芳芳.外国学生中动句习得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3):33~38.
[8]张德岁.“VP+AP”结构与中动句关系考察[J].汉语学习,2011,(5):27~34.
[9]吴为善.“V起来”构式的多义性及其话语功能——兼论英语中动句的构式特征[J].汉语学习,2012,(4):3~13.
[10]余光武,司惠文.汉语中间结构的界定——兼论“NP+V-起来+AP”句式的分化[J].语言研究,2008,(1):69~78.
[11]黄冬丽,马贝加.“S+V起来+AP/VP”构式及其来源[J].语文研究,2008,(4):34~37.
[12]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郝玲辽宁大连 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 116044;江南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200072)
关键词:“NP+V-起来+AP”句式问卷调查习得偏误一、引言
(一)研究现状
“NP+V-起来+AP”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句式,例如“自行车骑起来很费劲”“这块料子摸上去滑溜溜的”对此问题,以往学界在语言本体方面有一些研究成果,如曹宏(2004a、2004b、2004c、2005a、2005b)称此句式为“中动句”,它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句首是一个名词性成分、句中是一个动词性成分(“动词+起来/来/上去/着”)、句尾通常是一个表示状态的形容词性成分。曹宏探讨了“中动句”的句法构造特点、层次结构和语法关系、语义表达特点、中动句对动词形容词的选择限制、语用特点等方面的问题。也有学者认为此类句式与英语中的“中动句”不具可比性,不能称为“中动句”,如殷树林(2006)认为“NP(对象)+(状)V+起来+AP”格式是一般话题句,不是英语中相对于“主动句”和“被动句”来说的“中动句”。第二语言习得方面关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很少,于芳芳(2007)利用中介语语料库考察了留学生汉语中动句的使用情况,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二)语料收集范围
我们研究的“NP+V-起来+AP”句式范围包括:“V-起来”的后附成分“AP”、“是”字句、“有”字句、“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并列短语”“比况短语”。“NP”的语义角色为“受事”“工具”“处所”。
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学习者习得“NP+V-起来+AP”句式的情况主要是基于三方面的考虑:第一,以往研究中,中介语语料库中出现的语料是由学生主动输出所得,考察不到学生回避而放弃使用的情况,遗漏了恰有观察和研究价值的语料,主动的调查可以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第二,此句式在目前的语法教学体系中不作为重点内容,一般教材中也少有对它的专项讲解,因此在教师讲授和学生习得过程中均存在盲区,问卷调查的方法可以集中反映教和学两方面的问题。第三,此句式在口语中经常使用,而学生的书面习作和语料库语料难以满足我们的需要。
二、调查内容及方法
(一)调查内容及设计
“NP+V-起来+AP”句式测试从句法结构、语义、语用功能等方面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第一,对“NP+V-起来+AP”各组成部分(主语,施事,动词,动短语后的AP、VP等)及语义关系的掌握情况;第二,对此句式意义的理解。共设计两道大题。
第一题,选择正确答案,共设计8个小题。其中6小题考察“NP+V-起来+AP”中NP的语义角色(“受事”“处所”“工具”)的掌握情况,这是NP最常见的三类语义角色。另外两小题考察对“AP”的语义特征的理解情况。
第二题,判断句子正误。分四个部分,共52个小题。第一部分20小题,考察留学生对“NP+V-起来+AP”句法结构的掌握情况。第二部分7小题,考察对各成分间的语义选择限制的理解情况。第三部分18个小题,考察对“AP”的三种不同语义指向(指向动词、指向隐含的施事、指向主语NP)的掌握情况。第四部分7个小题,考察学生对句式意义的理解。
测试题中的平均句长控制在12个词以下,所用词语参考了《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尽量选取其中的甲、乙级词汇,对两个必需的丙级词和丁级词给出了英文解释,从而排除生词难度对学生理解的干扰。
(三) 调查步骤
1.调查对象选取
调查对象全部为大连外国语学院汉学院中高级汉语水平外国留学生,共50名。分别为进修生中级班19名、高级班5名,本科生三年级7名、四年级19名。学生分别来自日本、韩国、俄罗斯、乌克兰、意大利、泰国、吉尔吉斯斯坦。
2.试测
为了保证调查的第二部分内容“‘NP+V-起来+AP’句式测试” 的信度和效度,在进行问卷调查前,我们进行了试测。试测对象是大连外国语学院汉学院在学的6位留学生、3位中级水平学生、3位高级水平学生,测试后对他们进行了访谈。通过了解学习者在试测中回答问题的情况,以及他们对问卷提出的问题和建议,我们完善了问卷,调整了一些不合适的测试项目,使测试更有针对性。
3.正式调查及问卷发收
采用随堂测试的方式,要求被试在20分钟内(根据试测时被试所用的时间)完成测试卷。为了保证被试能够认真对待本次测试,我们与被试所在班级的教师进行了沟通,对调查目的进行了详细说明,消除学生的疑虑,尽量让被试在自然的状态下进行测试。本调查共发放问卷50份,收回50份,其中有效问卷49份,无效1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留学生对“NP+V-起来+AP”句法结构的习得
1.“NP+V-起来+AP”句语序和施事隐现的掌握情况
试测发现,学生对“NP+V-起来+AP”句的语序有疑问,所以在正式测试题中设计了两个判断题测试对此句式语序的掌握情况。测试以判断题的形式给出,所给句子语序是错的,为“V-起来+ NP+AP”。判断题8:“周末的时候,看起来这个广场很热闹,很多老人和孩子在这儿玩。”判断题12:“看起来他的病治不好,但实际上她的病可能能治好。”
在“NP+V-起来+AP”句中,施事是否出现,有制约条件。判断题1~5小题测试学生对施事隐现的掌握情况,所给句子有对有错,其中1、2题为错句,应隐含施事;3~5题为正确句。“语序”和“施事隐现”的掌握情况统计结果见下表:
表1:留学生“NP+V-起来+AP”句语序和施事隐现的习得情况统计
语序及施事隐现习得情况 语序 施事隐现
正确率 46.6﹪ 施事隐含 施事出现或使令动词引导施事出现
31﹪ 66.7﹪
总正确率50.7﹪
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对“NP+V-起来+AP”的语序掌握的不好,正确率仅为46.6﹪。句中施事隐含的习得情况也不理想,正确率为31﹪。
2.学生对“V-起来”后附其他成分的习得
“V-起来”后除了“AP”外,还可以是“是”字句、“有”字句、“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并列短语”“比况短语”等,以下图表是留学生习得“V-起来”后附成分情况的统计结果。
从以上图表可以看出,“V-起来”后附成分的习得问题最大的是“是”字句和“比况短语”,正确率仅为“51.7﹪”和“53.4﹪”,学生经常会漏掉判断动词“是”和比况短语“像、好像、似的”等,如:“它看起来一个蛋糕,可里面是一块石头。”
3.句式杂糅的现象
统计结果显示,一些留学生对中动句和其它句杂糅的错句识别不清,如判断题20:“他的样子看起来,我觉得不好的人。”此题正确率仅为62.1﹪。
总的来看,句法结构方面,习得的难点为此句式的语序、施事隐现、“V起来”后附成分“是”字句、“比况短语”的情况。
(二)学生对“NP+V-起来+AP”句内部成分间的语义关系和语义选择限制的习得
1.学生对主语“NP”的语义角色的理解
我们测试了“NP”最常见的三类语义角色“受事”“处所”“工具”的掌握情况,测试结果见下表:
表2:留学生“NP+V-起来+AP”句主语“NP”语义角色的习得情况统计
语义类型习得情况 受事 工具 处所
正确率 41.4﹪ 48.3﹪ 48.3﹪
总正确率 46﹪
测试之前,我们猜测“受事”的习得正确率要高于“工具”和“处所”,可是从测试结果看,学生对“NP”的三种语义角色习得的正确率接近,说明这三种语义角色的“NP”习得难度差别不大。
2. 学生对动词和“AP”语义特征的理解
此句式中,动词“V”具有[-心理]、[+及物]两个语义特征。结果显示,学生习得[-心理]特征的正确率为80.5﹪,习得[+及物]特征的正确率为60.3﹪。学生对“AP”语义特征[+非可控]的理解和掌握不理想,正确率仅为51.7﹪。
表3:留学生对动词和“AP”语义特征的理解情况统计
语义特征 中动词的语义特征 形容词的语义特征
[-心理] [+及物] [+非可控]
正确率 80.5﹪ 60.3﹪ 51.7﹪
总正确率 66.5﹪
3.学生对“AP”的语义指向的理解
表4:留学生对“AP”语义指向的理解情况统计
“AP”的语义指向 指向“VP” 指向“施事” 指向主语“NP”
正确率 55.7﹪ 62.6﹪ 81.9﹪
总正确率 64.2﹪
我们发现,当“AP”的语义指向主语“NP”时,学生理解的正确率为81.9%,而当指向隐含的“施事”时正确率为62.6%,当指向动词短语“VP”时正确率仅为55.7%。所以习得难度上来看,“AP”的语义指向主语“NP”难度低,指向“施事”难度次之,语义指向“VP”的习得难度最高。
4.学生对“NP+V-起来+AP”句式意义的习得
曹宏(2005)指出“中动句”的句式意义是:“NP”有这样一种属性,在“V—NP”的时候,它通常呈现出“AP”这样一种状态。
测试中,我们设计了7道题考察学生对此句式句式意义的理解,分为两类问题,其中46、47、50、51、52测试学生对句式意义“NP的AP这样一种状态”是在“V-NP”时出现的或凸显的掌握情况;48、49两题测试学生对此句式的“评价”义的理解。
表5:留学生对“NP+V-起来+AP”句式意义的习得情况统计
句式意义 “NP的AP这样一种状态” 是在“V—NP”时出现的或凸显的 “评价”义
正确率 68.3﹪ 51.7﹪
总正确率 63.5﹪
这反映出学生对“NP+V-起来+AP”句式意义理解的两种倾向:
1.只注意到主语“NP”与“AP”的语义联系,而不注意“NP表现出AP这样一种状态”是在“V-NP”时出现的或凸显的。
2.“NP+V-起来+AP”句式表示的是对句首主语“NP”的评价,叙述的对象是“NP”,形式是“NP+V-起来+AP”,而留学生却用“我”第一人称来做主语,显然没有把一般的主动句和此句式分开,也没有理解此句式的“评价”义。
总的来看,语义方面习得的难点是:“NP”的三种语义角色、“V起来”中“V”的语义特征(尤其[+及物]特征)、“AP”[+非可控]特征、“AP”的语义指向问题(特别是“AP”指向动词“V”的情况)。
(三) 句法结构与语义习得情况对比
我们把所得到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发现留学生习得“NP+V-起来+AP”句法结构与语义有差别。
表6:留学生“NP+V-起来+AP”句法结构与语义习得情况对比
句法结构(正确率) 语义(正确率)
语序和施事隐现 “V起来”后的成分 句式杂糅 成分间的语义关系、语义选择限制、语义指向 句式意义
50.7﹪ 63.8﹪ 62.1﹪ 61.2﹪ 63.5﹪
58.6﹪ 61.6﹪
句法结构的习得正确率是58.6﹪,语义习得的正确率是61.6﹪。可见结构的习得难度稍大。
(本文为大连外国语大学科研基金项目“汉语表评价情态功能的动词结构习得研究”[项目编号:2013XJQN17]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曹宏.中动句对动词形容词的选择限制及其理据[J].语言科学,2004,(1):11~28.
[2]曹宏.论中动句的层次结构和语法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5):42~52.
[3]曹宏.论中动句的句法构造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2004,(3):38~48.
[4]曹宏.论中动句的语义表达特点[J].中国语文,2005,(3):205~213.
[5]曹宏.中动句的语用特点及教学建议[J].汉语学习,2005,(5):61~68.
[6]殷树林.“NP(对象)+(状)+V+起来+AP”格式的句法构造[J].语言科学,2006,(2):29~38.
[7]于芳芳.外国学生中动句习得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3):33~38.
[8]张德岁.“VP+AP”结构与中动句关系考察[J].汉语学习,2011,(5):27~34.
[9]吴为善.“V起来”构式的多义性及其话语功能——兼论英语中动句的构式特征[J].汉语学习,2012,(4):3~13.
[10]余光武,司惠文.汉语中间结构的界定——兼论“NP+V-起来+AP”句式的分化[J].语言研究,2008,(1):69~78.
[11]黄冬丽,马贝加.“S+V起来+AP/VP”构式及其来源[J].语文研究,2008,(4):34~37.
[12]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考试中心.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Z].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郝玲辽宁大连 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 116044;江南上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20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