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体切除联合改良睫状体固定术治疗复杂的睫状体脱离

来源 :中华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3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除联合改良睫状体固定术治疗复杂的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例(10眼)复杂的睫状体脱离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行视力检查、裂隙灯显微镜、非接触眼压计、前房角镜、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及眼B超检查。术中均行平坦部玻璃体切除联合改良睫状体固定术。术后随访视力、眼压和睫状体复位情况。

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9.50±2.68)个月;术后所有患者视力均有改善;术前眼压平均(4.10±1.91)mmHg(1 mmHg=0.133 kPa),术后眼压均恢复到正常范围,平均(13.00±3.02)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03,P<0.05);术前UBM检查示10只眼睫状体脱离范围1~5个钟点位,平均(2.30±1.34)个钟点位,术后检查示睫状体均成功复位。

结论

玻璃体切除联合改良睫状体固定术治疗复杂的睫状体脱离效果确切,是一种简便、安全的手术方式。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观察右美托咪定滴鼻预处理在小儿斜视手术氯胺酮麻醉中应用的效果。方法斜视矫正手术60例,年龄3~6岁,体质量10~25 kg,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联合氯胺酮麻醉组(DK组)和氯胺酮麻醉组(K组)。入手术室前30 min,DK组经鼻滴入右美托咪定2 μg/kg,K组以等量的生理盐水滴鼻,两组均使用氯胺酮麻醉诱导。记录两组患儿滴鼻前(T0)、滴鼻后10 min(T1)、20 min(T2)、30 mi
目的评价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结直肠癌肺内孤立性转移灶的安全性、局部控制效果及生存率。方法对28例结直肠癌肺内孤立性转移灶患者进行CT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组),病灶直径1.2~5.0(2.9±1.0)cm;并将9例未采取任何治疗的结直肠癌肺内孤立性转移灶患者作为对照组,病灶直径2.0~5.0(3.6±1.0)cm。比较两组局部无进展率及总生存率。结果射频消融组患者均能完成射频消融治疗,术中
目的观察贝伐单抗玻璃体内注射治疗特发性脉络膜新血管形成(ICNV)的远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对37例(37眼)接受玻璃体内注射贝伐单抗治疗的ICNV进行为期5年的追踪观察,记录患者末次治疗后1个月、6个月、1、2、3、4和5年的视力(BCVA) 、黄斑中心区厚度(CMT) 。结果37例(37眼)中25例注射3次,12例注射2次。治疗前平均BCVA(logMAR) 0.632±0.293,末次治疗后1
期刊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检测慢性肾衰竭患者造瘘术前肱动脉弹性的价值。方法收集拟行桡动脉-头静脉造瘘的慢性肾衰竭患者(慢性肾衰竭组)65例以及健康成年人(对照组)40例,进行肱动脉弹性模量(EM)的超声检测。将年龄≥50岁、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小球肾炎分别作为危险因素对所有受检者划分亚组,无上述危险因素者为0亚组(28例),具有上述1,2,3,4个危险因素者分别为1亚组(22例)、2亚组(24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