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经听舍友说,有没有人使的兵刃是琴,我觉得这样比较有感觉。我暗自回想,还真未想起哪个气质清雅的翩翩少年是抚琴伤人的。于是沉吟半晌,我说:“有。莫大,不过长相实在不敢恭维;高渐离你嫌他迂腐;黄钟公是以琴伤人的,只怕你也没有兴趣。”
想想也是,这世间万事哪有像想象中一般美好的?“琴中藏剑,剑发琴音”听来固是万分美好,但这八个字背后又是怎样的辛酸,只怕便不是一个临风弹琴的翩翩公子形象所能表现的了。
衡山城里,一个普通的小酒馆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坐着一位着粗布青衫的落拓猥琐的老者,瘦弱枯槁,好像一起身就会散架一般,拉着一把胡琴,凄冷苍凉之意由琴而发,仿佛秋雨般阴寒入骨。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老头儿竟有一个如此好听的外号——“潇湘夜雨”,以及如此风雅的美名——“琴中藏剑,剑发琴音”。回想他所经历的江湖风波,我不禁想,“琴中藏剑,剑发琴音”当真便如大家想的那般风雅潇洒、超然世外?只怕未必,说不定还不及只有琴或只有剑。
最早对莫大先生产生好感,自是因为他给曲家小妹子报了仇,这也是我喜欢他的一个重要原因。记得小时候觉得,寥寥数招间让大嵩阳手费彬毙命剑下,着实威风,于是莫大先生也给我留下了十分厉害的印象。
然而多年以后,不经意地看起,想法就大大改观。
莫大先生心中一宽,摇头道:“你妄加猜测,又如何作得准?”心想原来他只是凭费彬尸身上的剑创推想,并非有人泄漏,我跟他来个抵死不认便了。但这么一来,衡山派与嵩山派总之已结下了深仇,今日是否能生下嵩山,可就难说得很。
当时看了这段话,心下着实一惊,没有想到竟会在武侠小说中见到如此敢做不敢当的人。
大概是那些“浮云生死”的江湖游侠见的多了,被宁死不屈的豪情壮志冲昏了头脑,竟忘了武侠小说里的人也是人,也要求生存。
许久的意外之后,我静下心来回想,大概这些年来自己是被自己臆想出来的豪情迷惑了,竟忘了无论是褒是贬,“明哲保身”的做法历来便不少。何况《笑傲江湖》本来就是一个“穷难独善其身”的大悲剧,莫大先生能在汹涌的江湖风波中全身而退,只怕不会那么简单。
于是,我决定再重新审视莫大先生这个人物。
陈墨认为“琴”代表“归隐”,“剑”代表“入仕”,“琴中藏剑,剑发琴音”则是一种在仕与隐之间徘徊的状态,从政不得已其意,退隐又难以割舍,这是一种无奈的状态,而正是这种状态让他的琴中不脱市井之气。毕竟琴是高雅的东西,让争胜之剑藏在琴中,自然就带上了几分俗气。
这一观点我是基本认同的,但在这里并没有贬低莫大先生的意思,只是对他的处境感到同情,更对他能在这样的处境中既坚持自我又全身而退表示佩服。
曲洋曾这样评价他:
“他(莫大)剑法如此之精。但所奏胡琴一味凄苦,引人下泪,未免太也俗气,脱不了市井的味儿。”刘正风也认为:“师哥奏琴往而不复,曲调又是尽量往哀伤的路上走。好诗好词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好曲子何尝不是如此?我一听到他的胡琴,就想避而远之。”
正如令狐冲想的,这两个痴人竟然此时还想着音律,甚至因音律上的见解不一造成师兄弟的不睦。
可是他二人大概都没有想过,莫大先生也绝不是那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之人,又何必置身江湖之中。像他们这般凭着喜好率性而为的人,只怕认定了莫大不好(从刘正风以为莫大向左冷禅告状来看,刘正风根本一点也不了解自己的师兄),就连花心思去了解他都懒得做了。
莫大是衡山派的掌门人,承担的是一门一派的百年基业,如何能像刘正风一样,说金盆洗手就金盆洗手,有些事情他的确是不敢做,也更是不能做。
金盆洗手大会上,莫大始终没有出现,难道自家师弟做过些什么事他不知道么,出手相助的竟然是恒山派的定逸师太,可以说莫大此举中有他的怕事成分,但想想,定逸师太出手相救可说是我佛慈悲,但若是换做莫大出手问题只怕就成了整个衡山派要与嵩山派乃至整个五岳剑派抗衡了。这其中牵扯的,可就不仅仅是莫大先生一人了,而是整个衡山派,所以无论莫大是怎么想的,他都不能那样做。
然而在没有人的荒野山林,他自然可以不计前嫌(本来这个“嫌”也是刘正风一厢情愿的)地去帮助曲洋和刘正风。杀死费彬,飘然而去,他了解他的师弟,却不需要师弟了解他,他只做他认为该做并且能够做到的。
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对泰山派的印象很淡,对衡山派的印象很散,似乎只有刘正风和莫大先生,刘正风及其弟子一死,便只剩下一个掌门人,似乎他一人就是一派,又似乎他这人跟他那一派全然没有关系。告知令狐冲少林寺一役,代为照顾恒山弟子,少林寺中未发一言,似乎他的一举一动都已游离在五岳剑派甚至衡山派之外,但又从未与之对抗。
这大概就是莫大先生的处世之道:从来没有忘记自己该做什么,所以他会在衡山城外杀死费彬,会在酒馆里丝毫不记正邪之分地畅所欲言,这是他的正直和率性,是他自始至终都在坚守的;他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能做什么,所以金盆洗手大会他未曾露面,抵死不认杀死费彬,默认五岳并派,这是他略含几分怯懦的无奈和责任,他自始至终都尽力去做。
再回到之前那个情节,莫大死不承认杀害费彬,或许少了几分敢作敢当的英雄气概,默认了五岳并派,或许少了几分宁死不屈的豪侠情怀,然而他心中坚信的正义从来没有变过,这就是独善其身!
难道一定要像天门道长那样血溅当场才行么?只怕从天门道长身上表现出来的更多的还是暴躁鲁莽吧。
像莫大先生这样带着隐士情怀的人,自然不会在乎掌门虚位,江湖苍生的生死只怕也更非他所虑,他所要做的只是保住这衡山一派的基业,若为了逞一时之快而殃及整个衡山派,那他之前的逃避隐忍岂非付诸东流?倒不如像刘正风一样,放弃得干干净净,做一个纯纯粹粹的隐士来得爽快。
如果说刘正风和曲洋更像嵇康,能够不管不顾地率性而为,敢于对抗权威,身死无憾;那么莫大就更像阮籍、山涛一类的人。有自己心中所想,却不公开褒贬;有自己心之所向,却又因怯懦而动摇屈从。这些即使是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嵇康也明白。而莫大先生除了怯懦之外,也多了一份身为掌门人的责任。但这些刘正风至死又明白了几分? 不得不承认,比起刘正风、曲洋,莫大显然是多了几分俗气,毕竟他会去指出酒馆里过客的胡说八道,会亲自来到思过崖观看衡山剑法;也多了几分懦弱,毕竟他多数情况下都是选择了逃避和游离,就是行善除恶都不敢做得光明正大。
但这样又如何,他至少没有放弃他所相信的,至少将衡山派的基业延续到最后一刻。像刘正风那样爱乐成痴,随心任性,用一家一门的性命换取一次旷世无双的合奏又真的是值得的么?虽然刘正风求的是与人无关的个人理想,争的是顶天立地的江湖正义,侠情义气固然让人折服,但也的确比莫大先生少了几分明智。
我喜欢这样嵇康潇洒不羁的任侠,也佩服刘正风这样不改其心的执著,同样喜欢莫大先生这样在退避逃离中不失本心的侠客。曾经看过几眼一本名为《竹林七贤》的小说,里面将山涛写成了一个趋炎附势、贪图权贵甚至暗害嵇康的人,心下颇不以为然,不禁又想起了刘正风对莫大的误解。
的确,莫大对左冷禅的强权选择了逃避甚至默认,但是这绝不是下作的屈从逢迎,他的心跟刘正风和曲洋一样,是从来没有变过的。就像在酒馆里摒弃正邪之分大赞令狐冲和任盈盈一般,他一定也默赞了刘正风和曲洋的相知相交,甚至说不定暗暗羡慕过。但是这一切,他都不敢拿到明面上来,这是他的无奈。或许他胡琴中让人潸然泪下的悲怆,便是对这无处宣泄的无奈和苦闷的寄托。
一招云雾十三式安息了数十剑下亡魂,一曲《凤求凰》兑现了当年的承若,一个绝尘而去的身影留给困境中的众人一丝希望。没能兼济天下,但他至少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
在刘正风、曲洋眼里,他是一个一身市井之气的俗人;在令狐冲和任盈盈眼里,他是待己甚好的恩人;在众多江湖过客眼里,他是一个落拓的卖唱老者……但他留下的永远都是一曲哀转久绝的潇湘夜雨,一个飘然而去的苍凉背影,只有他自己心里永远都清楚自己是什么人。
对于黄钟公我除了同情以外,兴趣也不大,在此便不多说,来顺带说一说秦时高渐离。
如果说“琴中藏剑,剑发琴音”是说的亦隐亦仕的状态,那别看高渐离既是琴师又是剑客,但他实在与“琴中藏剑,剑发琴音”这八字半点关系也无。
虽然他的愿望是与雪女远走天涯,再不理江湖纷争,可是这只怕是他终其一生都难以企及的梦想罢了。他从来没有逃避、没有游离,更加不可能与世俗同流合污。哪怕只剩微薄的力量,他还是在公然反抗暴政,坚信着“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这注定了他会在乱世中血染征程。
可以说莫大先生是悲剧中的幸存者,而高渐离是要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亲自去撰写这个悲剧。这样的苍凉悲壮是不是犹胜潇湘夜雨?
琴中藏剑,剑发琴音。到底什么才是“琴中藏剑,剑发琴音”?
并非我硬要把两个毫无相似点的人扯到一起来写,只不过是提及“琴”、“剑”二字,想到的总是这两人罢了。但他们一个是以琴、剑寄托无从诉说的苦闷无奈,一个更是将琴当作理想、将剑当作工具投身事业的义士,我不禁要借用任盈盈的一句感慨,“世上哪里去找这样一人”。或许“琴中藏剑,剑发琴音”的风骨清雅、逍遥世外的翩翩公子当真只能存在于臆想中吧。
(编辑 饶晓宇)
想想也是,这世间万事哪有像想象中一般美好的?“琴中藏剑,剑发琴音”听来固是万分美好,但这八个字背后又是怎样的辛酸,只怕便不是一个临风弹琴的翩翩公子形象所能表现的了。
衡山城里,一个普通的小酒馆内,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坐着一位着粗布青衫的落拓猥琐的老者,瘦弱枯槁,好像一起身就会散架一般,拉着一把胡琴,凄冷苍凉之意由琴而发,仿佛秋雨般阴寒入骨。
很难想象,这样一个老头儿竟有一个如此好听的外号——“潇湘夜雨”,以及如此风雅的美名——“琴中藏剑,剑发琴音”。回想他所经历的江湖风波,我不禁想,“琴中藏剑,剑发琴音”当真便如大家想的那般风雅潇洒、超然世外?只怕未必,说不定还不及只有琴或只有剑。
最早对莫大先生产生好感,自是因为他给曲家小妹子报了仇,这也是我喜欢他的一个重要原因。记得小时候觉得,寥寥数招间让大嵩阳手费彬毙命剑下,着实威风,于是莫大先生也给我留下了十分厉害的印象。
然而多年以后,不经意地看起,想法就大大改观。
莫大先生心中一宽,摇头道:“你妄加猜测,又如何作得准?”心想原来他只是凭费彬尸身上的剑创推想,并非有人泄漏,我跟他来个抵死不认便了。但这么一来,衡山派与嵩山派总之已结下了深仇,今日是否能生下嵩山,可就难说得很。
当时看了这段话,心下着实一惊,没有想到竟会在武侠小说中见到如此敢做不敢当的人。
大概是那些“浮云生死”的江湖游侠见的多了,被宁死不屈的豪情壮志冲昏了头脑,竟忘了武侠小说里的人也是人,也要求生存。
许久的意外之后,我静下心来回想,大概这些年来自己是被自己臆想出来的豪情迷惑了,竟忘了无论是褒是贬,“明哲保身”的做法历来便不少。何况《笑傲江湖》本来就是一个“穷难独善其身”的大悲剧,莫大先生能在汹涌的江湖风波中全身而退,只怕不会那么简单。
于是,我决定再重新审视莫大先生这个人物。
陈墨认为“琴”代表“归隐”,“剑”代表“入仕”,“琴中藏剑,剑发琴音”则是一种在仕与隐之间徘徊的状态,从政不得已其意,退隐又难以割舍,这是一种无奈的状态,而正是这种状态让他的琴中不脱市井之气。毕竟琴是高雅的东西,让争胜之剑藏在琴中,自然就带上了几分俗气。
这一观点我是基本认同的,但在这里并没有贬低莫大先生的意思,只是对他的处境感到同情,更对他能在这样的处境中既坚持自我又全身而退表示佩服。
曲洋曾这样评价他:
“他(莫大)剑法如此之精。但所奏胡琴一味凄苦,引人下泪,未免太也俗气,脱不了市井的味儿。”刘正风也认为:“师哥奏琴往而不复,曲调又是尽量往哀伤的路上走。好诗好词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好曲子何尝不是如此?我一听到他的胡琴,就想避而远之。”
正如令狐冲想的,这两个痴人竟然此时还想着音律,甚至因音律上的见解不一造成师兄弟的不睦。
可是他二人大概都没有想过,莫大先生也绝不是那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之人,又何必置身江湖之中。像他们这般凭着喜好率性而为的人,只怕认定了莫大不好(从刘正风以为莫大向左冷禅告状来看,刘正风根本一点也不了解自己的师兄),就连花心思去了解他都懒得做了。
莫大是衡山派的掌门人,承担的是一门一派的百年基业,如何能像刘正风一样,说金盆洗手就金盆洗手,有些事情他的确是不敢做,也更是不能做。
金盆洗手大会上,莫大始终没有出现,难道自家师弟做过些什么事他不知道么,出手相助的竟然是恒山派的定逸师太,可以说莫大此举中有他的怕事成分,但想想,定逸师太出手相救可说是我佛慈悲,但若是换做莫大出手问题只怕就成了整个衡山派要与嵩山派乃至整个五岳剑派抗衡了。这其中牵扯的,可就不仅仅是莫大先生一人了,而是整个衡山派,所以无论莫大是怎么想的,他都不能那样做。
然而在没有人的荒野山林,他自然可以不计前嫌(本来这个“嫌”也是刘正风一厢情愿的)地去帮助曲洋和刘正风。杀死费彬,飘然而去,他了解他的师弟,却不需要师弟了解他,他只做他认为该做并且能够做到的。
记得小时候看电视剧,对泰山派的印象很淡,对衡山派的印象很散,似乎只有刘正风和莫大先生,刘正风及其弟子一死,便只剩下一个掌门人,似乎他一人就是一派,又似乎他这人跟他那一派全然没有关系。告知令狐冲少林寺一役,代为照顾恒山弟子,少林寺中未发一言,似乎他的一举一动都已游离在五岳剑派甚至衡山派之外,但又从未与之对抗。
这大概就是莫大先生的处世之道:从来没有忘记自己该做什么,所以他会在衡山城外杀死费彬,会在酒馆里丝毫不记正邪之分地畅所欲言,这是他的正直和率性,是他自始至终都在坚守的;他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能做什么,所以金盆洗手大会他未曾露面,抵死不认杀死费彬,默认五岳并派,这是他略含几分怯懦的无奈和责任,他自始至终都尽力去做。
再回到之前那个情节,莫大死不承认杀害费彬,或许少了几分敢作敢当的英雄气概,默认了五岳并派,或许少了几分宁死不屈的豪侠情怀,然而他心中坚信的正义从来没有变过,这就是独善其身!
难道一定要像天门道长那样血溅当场才行么?只怕从天门道长身上表现出来的更多的还是暴躁鲁莽吧。
像莫大先生这样带着隐士情怀的人,自然不会在乎掌门虚位,江湖苍生的生死只怕也更非他所虑,他所要做的只是保住这衡山一派的基业,若为了逞一时之快而殃及整个衡山派,那他之前的逃避隐忍岂非付诸东流?倒不如像刘正风一样,放弃得干干净净,做一个纯纯粹粹的隐士来得爽快。
如果说刘正风和曲洋更像嵇康,能够不管不顾地率性而为,敢于对抗权威,身死无憾;那么莫大就更像阮籍、山涛一类的人。有自己心中所想,却不公开褒贬;有自己心之所向,却又因怯懦而动摇屈从。这些即使是写了《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嵇康也明白。而莫大先生除了怯懦之外,也多了一份身为掌门人的责任。但这些刘正风至死又明白了几分? 不得不承认,比起刘正风、曲洋,莫大显然是多了几分俗气,毕竟他会去指出酒馆里过客的胡说八道,会亲自来到思过崖观看衡山剑法;也多了几分懦弱,毕竟他多数情况下都是选择了逃避和游离,就是行善除恶都不敢做得光明正大。
但这样又如何,他至少没有放弃他所相信的,至少将衡山派的基业延续到最后一刻。像刘正风那样爱乐成痴,随心任性,用一家一门的性命换取一次旷世无双的合奏又真的是值得的么?虽然刘正风求的是与人无关的个人理想,争的是顶天立地的江湖正义,侠情义气固然让人折服,但也的确比莫大先生少了几分明智。
我喜欢这样嵇康潇洒不羁的任侠,也佩服刘正风这样不改其心的执著,同样喜欢莫大先生这样在退避逃离中不失本心的侠客。曾经看过几眼一本名为《竹林七贤》的小说,里面将山涛写成了一个趋炎附势、贪图权贵甚至暗害嵇康的人,心下颇不以为然,不禁又想起了刘正风对莫大的误解。
的确,莫大对左冷禅的强权选择了逃避甚至默认,但是这绝不是下作的屈从逢迎,他的心跟刘正风和曲洋一样,是从来没有变过的。就像在酒馆里摒弃正邪之分大赞令狐冲和任盈盈一般,他一定也默赞了刘正风和曲洋的相知相交,甚至说不定暗暗羡慕过。但是这一切,他都不敢拿到明面上来,这是他的无奈。或许他胡琴中让人潸然泪下的悲怆,便是对这无处宣泄的无奈和苦闷的寄托。
一招云雾十三式安息了数十剑下亡魂,一曲《凤求凰》兑现了当年的承若,一个绝尘而去的身影留给困境中的众人一丝希望。没能兼济天下,但他至少做到了——穷则独善其身。
在刘正风、曲洋眼里,他是一个一身市井之气的俗人;在令狐冲和任盈盈眼里,他是待己甚好的恩人;在众多江湖过客眼里,他是一个落拓的卖唱老者……但他留下的永远都是一曲哀转久绝的潇湘夜雨,一个飘然而去的苍凉背影,只有他自己心里永远都清楚自己是什么人。
对于黄钟公我除了同情以外,兴趣也不大,在此便不多说,来顺带说一说秦时高渐离。
如果说“琴中藏剑,剑发琴音”是说的亦隐亦仕的状态,那别看高渐离既是琴师又是剑客,但他实在与“琴中藏剑,剑发琴音”这八字半点关系也无。
虽然他的愿望是与雪女远走天涯,再不理江湖纷争,可是这只怕是他终其一生都难以企及的梦想罢了。他从来没有逃避、没有游离,更加不可能与世俗同流合污。哪怕只剩微薄的力量,他还是在公然反抗暴政,坚信着“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这注定了他会在乱世中血染征程。
可以说莫大先生是悲剧中的幸存者,而高渐离是要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亲自去撰写这个悲剧。这样的苍凉悲壮是不是犹胜潇湘夜雨?
琴中藏剑,剑发琴音。到底什么才是“琴中藏剑,剑发琴音”?
并非我硬要把两个毫无相似点的人扯到一起来写,只不过是提及“琴”、“剑”二字,想到的总是这两人罢了。但他们一个是以琴、剑寄托无从诉说的苦闷无奈,一个更是将琴当作理想、将剑当作工具投身事业的义士,我不禁要借用任盈盈的一句感慨,“世上哪里去找这样一人”。或许“琴中藏剑,剑发琴音”的风骨清雅、逍遥世外的翩翩公子当真只能存在于臆想中吧。
(编辑 饶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