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作者对目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引入情境教学为主线,结合小学实际,按照建构主义理论、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依据情境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愉悦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开展小学古诗词情境教学的研究,提出了情感与合作并行实施小学古诗词情境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 情境教学 语文教育
一、引言
随着近几年语文教学不断深入的改革,素质教育的落实和新课程标准制定,教育教学方法也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进入新的时代,但也有不少问题。如:老师们感觉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不同类型的教学中,最难的就是古诗文教学。在课堂上的介绍背景、解释字词从教师们的角度看占用了很多的时间,并使整节课索然无味、支离破碎。小学生的阅历相对较少,所以很难引领孩子走入并感受意境。
二、情景教学的理论研究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自上世纪末起,在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倡导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悄然出现。皮亚杰认为,儿童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面世界的知识,是在与周围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以此发展自身认知结构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四大要素主要是创设以学习者为主的认为情境、学习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主张利用协作、会话和情境等学习环境的要素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最终建构学生知识意境。而作为建构主义四大要素之一情境创设非常重要,建构主义主张批评传统教学使学习被动情境化的做法,而关心学习环境的设计,倡导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指出学生借助教师的帮助实现智力和认知及情感的发展,只有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才能做到。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这三种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都是通过创设情境来开展的,教师可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增强建构知识的能力。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的创设必须能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进行建构,并把情境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是当前在西方备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它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后。布伦特·威尔逊和卡伦·马德森·迈尔斯在《理论与实践中的情境认知》一书中,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出发,批判了传统教育中仅仅关注有意识的推理和思考的认知,忽视了文化和物理背景认知的观点。他们认为知识并不是内部心理的表征,而是个人和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应该将学生放在更大的物理和社会的情境脉络中,从而将认知的研究重点从关注人转向关注人和环境。
(三)杜威的现代教学理论
20 世纪美国教育哲学家、心理学家杜威在实用主义和经验自然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确立了自己的教育哲学命题和现代教学理论。他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杜威认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把他的这一观点移植到教学实践中,这个过程就是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
三、情境教学的原则
(一)统一原则
无意识与意识的统一以及非智力与智力的统一都是实现情境教学的必要条件,具体来讲就是一种轻松与精神集中并存的状态。补充有意识和无意识调节,补充理智因素和情感因素调节。这种人类普遍的认知规律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着眼于培养学生钻和研刻苦精神,又要使使学生思维集中,还要充分调动其兴趣、情感、动机、无意识潜能、愿望等能对智力有所促进的活动。
(二)自发自主原则
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并且老师应该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情境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本保证。自主自发原则更注重是师生间相互信任。教师必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辅导学生完成课业,学习知识技能。从实际角度出发,从而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积极、快乐。
(三)愉悦轻松体验原则
人的行为效率与心理的激奋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老师开展教学要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并在学习古诗词的意境时感受到快乐,而不是增加一个负担。
四、低龄段古诗词情景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相结合拓展情境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它有着内容丰富、形象直观、信息容量大、动态呈现等特点,与学科教学能够密切联系上下相承,并且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结构类型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 “大力的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的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这么指出。
在对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进行学习时,开课时就选择明快的诗歌与乐曲,让学生边闭上眼睛去自由想象,边听着古筝曲配乐吟诵出诗歌。学生能在诗歌与音乐渲染创设的美丽氛围中,感受有水、有山、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飞流而下的美好景象,入境入情的随诗人去领略两岸风光,从而开始体会诗人的创作意境。又如在学习《题西林壁》时,学生伴随着空灵、静雅的古筝曲,不知不觉的走进闲雅幽静的寺院,感受到诗人宁静淡泊、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环。音乐烘托了气氛,很好的诠释了古诗。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真情品读
“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 王国维这么说过。与文本对话,反复吟诵。所谓的意境就是境界,每首诗歌都有一种着力表现的意境,诗歌的生命、诗歌的灵魂就是意境。品读诗歌的根本就是入境。“教师的语言要既有意思,又有响声,还要有光彩。”老舍这么说过。启发想象,激情导读。语言描绘与直观手段在结合情境教学中十分重要。在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中,诗词的情境常常伴随着教师教学中的语言描绘一同出现有,其导向作用十分明显。因为感知的效应,情境在语言描绘下更加鲜明,强化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引领自己踏入诗词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得课堂充满激情。 《赠汪伦》是李白的一首送别作。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深千尺”与 “送我情” 相照应,诗人将友情之深巧妙地用“潭水”来作比喻,让学生在此时此景下感到离别的痛苦难分、凄凉难舍,并感受到踏歌来送的人情味。很多的诗句从委婉、含蓄的诗句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要靠我们认真品读。学生边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边想象农人劳作的艰辛情景,联系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明朝于谦的《石灰吟》,让我们从诗句中感悟到作者通过咏石灰来表达自己崇高的人格和磊落的襟怀。表达自己要不惜牺牲、坚守清白、不怕艰难,和石灰一样,在艰苦中磨练的不平凡抱负,并随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三)是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活动拓展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进入诗词的情境。角色扮演是指结合教材的内容,运用戏剧表演方法,让学生以角色表演来融入情境,暂时置身古诗词所营造的情境中。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是否参与。具体上由教师指导学生来分别扮演古诗词中的角色,从而使学生更贴切的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学生的心理位置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自主的调换成诗词中相应人物的心理位置,体验不同的所闻、所见、所感,使文字迅速形成表象,从而更快地进行理解教材内容。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驾驭文本的人,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多的调动。
在学生外出活动中时,如看到有人垂钓,教师问:“咱们学过哪些诗句与眼前情境相似?”学生们可能联想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出自柳宗元的《江雪》。春天的时候,看到枝繁叶茂,可能会想起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出自贺知章的《咏柳》。看见夜色中农民扛着锄头归来,可能想起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出自李绅的《锄禾》,走进大自然时,古诗词背诵通过亲临情境的记忆效果是最好的,逐步的理解诗人心理,并且能缩短了实际生活与古诗词的距离。
五、结语
将情境教学引入小学古诗词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将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参考文献】
[1]黄克斌,彭文辉.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心理浅析[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09) .
[2]王振江.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方式初探[J]. 成才之路,2007(17) .
[3]撒后余,江涛. 现代教育中的电脑美术与传统绘画之比较[J]. 滁州学院学报,2008(05) .
[4]王雪梅. 从认知情感角度解析网络外语教学环境下的意义学习[J]. 电化教育研究,2006(09) .
[5]高小惠. 网络学习技能训练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 电子商务,2010(05) .
[6]彭伟强,周少华. 开放教育本科英语写作问题与对策[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02) .
[7]袁立敏,王诺. 《网络教育应用》网络课程的设计[J]. 硅谷,2009(10) .
[8]高小惠,黄雪芳. 探索大学生网络学习技能的培养 提高终身学习能力[J]. 高教探索,2009(05) .
[9]康玉红. 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模式初探[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7) .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 情境教学 语文教育
一、引言
随着近几年语文教学不断深入的改革,素质教育的落实和新课程标准制定,教育教学方法也不断更新,语文教学进入新的时代,但也有不少问题。如:老师们感觉在小学语文教学的不同类型的教学中,最难的就是古诗文教学。在课堂上的介绍背景、解释字词从教师们的角度看占用了很多的时间,并使整节课索然无味、支离破碎。小学生的阅历相对较少,所以很难引领孩子走入并感受意境。
二、情景教学的理论研究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自上世纪末起,在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倡导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悄然出现。皮亚杰认为,儿童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面世界的知识,是在与周围环境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产生的,以此发展自身认知结构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四大要素主要是创设以学习者为主的认为情境、学习情境,会话、协作和意义建构。主张利用协作、会话和情境等学习环境的要素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最终建构学生知识意境。而作为建构主义四大要素之一情境创设非常重要,建构主义主张批评传统教学使学习被动情境化的做法,而关心学习环境的设计,倡导在具体情境中进行学习,指出学生借助教师的帮助实现智力和认知及情感的发展,只有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才能做到。抛锚式教学、支架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这三种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都是通过创设情境来开展的,教师可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让学习者增强建构知识的能力。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的创设必须能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进行建构,并把情境创设作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二)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
情境认知与学习理论是当前在西方备受推崇的学习理论,它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后。布伦特·威尔逊和卡伦·马德森·迈尔斯在《理论与实践中的情境认知》一书中,从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角度出发,批判了传统教育中仅仅关注有意识的推理和思考的认知,忽视了文化和物理背景认知的观点。他们认为知识并不是内部心理的表征,而是个人和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应该将学生放在更大的物理和社会的情境脉络中,从而将认知的研究重点从关注人转向关注人和环境。
(三)杜威的现代教学理论
20 世纪美国教育哲学家、心理学家杜威在实用主义和经验自然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确立了自己的教育哲学命题和现代教学理论。他提倡从儿童的天性出发,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杜威认为个人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接触、相互影响、逐步扩大和改进经验,养成道德品质和习得知识技能,就是教育。由于改造经验必须紧密地和生活结为一体,而且改造经验能够促使个人成长,杜威便总结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为“经验改造”。把他的这一观点移植到教学实践中,这个过程就是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
三、情境教学的原则
(一)统一原则
无意识与意识的统一以及非智力与智力的统一都是实现情境教学的必要条件,具体来讲就是一种轻松与精神集中并存的状态。补充有意识和无意识调节,补充理智因素和情感因素调节。这种人类普遍的认知规律要求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着眼于培养学生钻和研刻苦精神,又要使使学生思维集中,还要充分调动其兴趣、情感、动机、无意识潜能、愿望等能对智力有所促进的活动。
(二)自发自主原则
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学生,并且老师应该与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情境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基本保证。自主自发原则更注重是师生间相互信任。教师必须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辅导学生完成课业,学习知识技能。从实际角度出发,从而保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积极、快乐。
(三)愉悦轻松体验原则
人的行为效率与心理的激奋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老师开展教学要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行,使学生能主动学习,并在学习古诗词的意境时感受到快乐,而不是增加一个负担。
四、低龄段古诗词情景教学的策略研究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相结合拓展情境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在小学学科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效率。它有着内容丰富、形象直观、信息容量大、动态呈现等特点,与学科教学能够密切联系上下相承,并且作为一种新型教学结构类型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 “大力的推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的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的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这么指出。
在对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进行学习时,开课时就选择明快的诗歌与乐曲,让学生边闭上眼睛去自由想象,边听着古筝曲配乐吟诵出诗歌。学生能在诗歌与音乐渲染创设的美丽氛围中,感受有水、有山、有彩云、有猿声、有小船飞流而下的美好景象,入境入情的随诗人去领略两岸风光,从而开始体会诗人的创作意境。又如在学习《题西林壁》时,学生伴随着空灵、静雅的古筝曲,不知不觉的走进闲雅幽静的寺院,感受到诗人宁静淡泊、寄情山水的隐逸情环。音乐烘托了气氛,很好的诠释了古诗。
(二)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真情品读
“诗以有境界自成高格”。 王国维这么说过。与文本对话,反复吟诵。所谓的意境就是境界,每首诗歌都有一种着力表现的意境,诗歌的生命、诗歌的灵魂就是意境。品读诗歌的根本就是入境。“教师的语言要既有意思,又有响声,还要有光彩。”老舍这么说过。启发想象,激情导读。语言描绘与直观手段在结合情境教学中十分重要。在学生的学习认知活动中,诗词的情境常常伴随着教师教学中的语言描绘一同出现有,其导向作用十分明显。因为感知的效应,情境在语言描绘下更加鲜明,强化了学生的主观感受,引领自己踏入诗词的情境之中,从而使得课堂充满激情。 《赠汪伦》是李白的一首送别作。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深千尺”与 “送我情” 相照应,诗人将友情之深巧妙地用“潭水”来作比喻,让学生在此时此景下感到离别的痛苦难分、凄凉难舍,并感受到踏歌来送的人情味。很多的诗句从委婉、含蓄的诗句中挖掘出深刻的内涵要靠我们认真品读。学生边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边想象农人劳作的艰辛情景,联系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明朝于谦的《石灰吟》,让我们从诗句中感悟到作者通过咏石灰来表达自己崇高的人格和磊落的襟怀。表达自己要不惜牺牲、坚守清白、不怕艰难,和石灰一样,在艰苦中磨练的不平凡抱负,并随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
(三)是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活动拓展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来进入诗词的情境。角色扮演是指结合教材的内容,运用戏剧表演方法,让学生以角色表演来融入情境,暂时置身古诗词所营造的情境中。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是否参与。具体上由教师指导学生来分别扮演古诗词中的角色,从而使学生更贴切的进入古诗词的意境。学生的心理位置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自主的调换成诗词中相应人物的心理位置,体验不同的所闻、所见、所感,使文字迅速形成表象,从而更快地进行理解教材内容。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驾驭文本的人,主观能动性得到更多的调动。
在学生外出活动中时,如看到有人垂钓,教师问:“咱们学过哪些诗句与眼前情境相似?”学生们可能联想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出自柳宗元的《江雪》。春天的时候,看到枝繁叶茂,可能会想起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出自贺知章的《咏柳》。看见夜色中农民扛着锄头归来,可能想起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出自李绅的《锄禾》,走进大自然时,古诗词背诵通过亲临情境的记忆效果是最好的,逐步的理解诗人心理,并且能缩短了实际生活与古诗词的距离。
五、结语
将情境教学引入小学古诗词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将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参考文献】
[1]黄克斌,彭文辉.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心理浅析[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09) .
[2]王振江. 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方式初探[J]. 成才之路,2007(17) .
[3]撒后余,江涛. 现代教育中的电脑美术与传统绘画之比较[J]. 滁州学院学报,2008(05) .
[4]王雪梅. 从认知情感角度解析网络外语教学环境下的意义学习[J]. 电化教育研究,2006(09) .
[5]高小惠. 网络学习技能训练系统的构建与应用[J]. 电子商务,2010(05) .
[6]彭伟强,周少华. 开放教育本科英语写作问题与对策[J].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02) .
[7]袁立敏,王诺. 《网络教育应用》网络课程的设计[J]. 硅谷,2009(10) .
[8]高小惠,黄雪芳. 探索大学生网络学习技能的培养 提高终身学习能力[J]. 高教探索,2009(05) .
[9]康玉红. 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学习模式初探[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