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初中概率自主学习方法探究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kinc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概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上保险、买彩票、打疫苗、天气预报……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和不确定性打交道,这种不确定性体现的就是概率.《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构建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可见,统计与概率作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内容,自有它的教育价值.要在概率教学中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获取“基本活动经验”.下面就谈一下在教授初中数学“事件的可能性”一课时的几点体会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从而帮助学生获取“基本活动经验”,以期达到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核心素养之目的.
  一、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屏幕出现丁宁与刘诗雯的图片.
  师:在某次国际乒乓球比赛中,中国队运动员丁宁和刘诗雯双双进入决赛,则该项比赛:冠军属于中国队,冠军属于外国队,冠军属于丁宁.以上事件会发生吗?
  在数学中,我们把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作必然事件,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作不可能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作不确定事件或随机事件.
  (二)探究新知
  大家能否举一些生活中的事件,并说说这些事件是属于哪类事件?
  設计意图:通过让学生举例完善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不确定事件的定义,加深学生对事件属性的理解.
  师:给大家带来两张图片,分别是水中捞月和守株待兔,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否来说一说这两张图片所描述的事件属于哪一类事件?
  师:再检验下大家能否填一填:|a|=a属于事件.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强调判断一个事件属于哪一类事件,要注意事件发生的条件,当条件发生变化时,事件的类型也跟着发生变化,让学生对各种事件的判断理解得更加透彻,也同时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事件的可能性的大小也随事件发生的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三)实验探究
  师:我们继续来进行摸球游戏,现在往这个箱子里放进去一个白球、两个黄球,摇匀.
  问题1:摸出一个球,是黑球,这是什么事件?
  问题2:摸出一个球,是白球,这是什么事件?
  问题3:摸出一个球,是白球或者是黄球,这是什么事件?
  问题4:摸出一个球,有几种不同的可能(摸到不同的球就表示不同的可能)?它们属于哪一类事件?
  问题5:从箱子里摸出一个球,放回,摇匀后再摸出一个球,这样先后摸得的球有几种不同的可能?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摸球感受摸到各种球的颜色的可能性,并通过部分学生罗列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结果时出现重复、遗漏导致结果是否完整遭到质疑,从而归纳出怎样有顺序地罗列才能避免重复遗漏,并引入树状图和列表法,让这种有序罗列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将新知在学生解决问题时自然生成.
  (四)拓展提升
  师:不放回会怎么样,摸三次呢?搭配拋掷硬币,搭配衣服,小松鼠找出口的习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解决以上问题与解决摸球问题一样,从而感受摸球是解决简单概率问题的一个模型,感悟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重要思想.
  二、课后反思
  1.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构造认知冲突,使主动参与成为可能.如,小组合作抛掷硬币,记录正反面出现的情况,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由游戏中带来的问题,使得概率的概念呼之既出.
  2.巧设铺垫,有机衔接,各个环节过渡自然、流畅,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新的学习过程中去.
  3.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教学,甚至教师也参与其中,适宜地鼓励、启发、引导、点拨、巡视、参与,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4.精心设计课堂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从事数学教学不是教教材,不能将教材简单地“复制”后“粘贴”到学生的头脑中.应该是用教材教,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流程,使之更符合中学生的思维特点,更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使学生乐学、爱学,充满求知的欲望,渴望交流、渴望合作.
  5.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过程要顺应学生学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多地成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和思维空间,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活动余地和合作交流机会,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养成主动探索的习惯,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在自主探索活动中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多体会到一些成功的愉悦.
  三、总结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活动体验统计的思想,树立统计的观念,这样就能更加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对学生理解和消化当堂课的知识点,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突破.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静”变“动”,增强了直观性,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这里,运用了数形结合这一重要数学思想方法,起到变抽象为直观和化难为易的作用,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有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范良火.《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上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4:42-45.
其他文献
【摘要】思维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形式.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是聚焦高阶思维发展.要想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教师必须有效设计学习任务,立足学生本位,引导学生超越浅层、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展开深度性、批判性、探索性和创造性的自主学习.  【关键词】高阶思维;核心素养;有效设计;学生本位  一、高阶思维的重要意义  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提倡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关注学生未来长久发展的素养.数学作为促进学
【摘要】少数民族教育已成为当下研究热点且越来越深入,为改善民族院校学生数学学习现状,很多学者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对民族院校学科教育的研究还较为薄弱,且多趋向于对教育者的对策建议,而对于受教育者的对策建议很少见.通过对这些对策的研究与对比,改善民族院校学生数学学习现状还需要在此问题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针对性研究.因此本文以云南省Y大学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从民族院校学生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应从创新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价值、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形成独立学习能力等方面入手,实施多元化的教学设计,从而给予学生“自主、探究、交流、互动”的学习体验,培养他们良好的分析、解决能力,落实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有效教学;设计策略  一、把握实质,凸显育人价值  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质体现在学生的课堂
【摘要】问题是思维的基础,思考是智慧的源泉,教师教学时突出问题导向,抓住核心问题,以问题为载体,用“问题串”进行有效追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索、主动探究,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关键词】问题导向,问题串,思维,深度学习  数学课堂教学应该突出问题导向,抓住核心问题,以问题为载体,用“问题串”进行有效追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索、主动探究,把学生思维引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动手操作的实践方式逐渐受到了诸多一线教师的关注,并被广泛应用到了课堂教学中,并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进一步发挥其优势,本文从创设情境,乐于操作,精备学具,落实操作,多元方法,灵活操作三方面对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探讨,以期能够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创设情境,精备学具,多元方法     众所周知,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
【摘要】选择题是数学练习和考试中的一大类型,学生正确掌握知识与计算,能够得出正确的解答,但学生得出正确的解答未必一定掌握了知识和能力,学生得出错误的答案一定有依据,其中的知识错误占较大比重,分析归因学生的错误选项,更容易让我们的教学有的放矢.  【关键词】数学;选项错误;归因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做题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做题的目的,一方面,是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另一方面,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
【摘要】数学知识抽象性极高,因此,将数形结合思想灵活运用,不仅便于解题,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及创新能力,但采用数形结合思想解题时必须了解题目本质,把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将数学公式、概念灵活转换成图形,方能提高解题效率.本文着重分析数形结合的概念以及实例,以期拓展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关键词】数形结合;数学;应用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数学知识点增多,且难度加大,解题方式多元化,而数形结合的灵活
【摘要】深度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知识和思想的内核,在学生获得自我意义感和效能感的同时,真正促进数学模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本文在解读深度教学与数学模型思想的内在关联的基础上,从深度教学理论视角,结合“反比例函数概念”提供初中数学模型思想渗透的4条路径:创设情境,感受模型思想;问题引领,形成模型思想;整体把控,落实模型思想;重视反思,深化模型思想.以此希望为一线数学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操作性启示.  
【摘要】  新课程标准强调现代教育视角下的数学教育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意识与学习能力作为主要任务.而自学·议论·引导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教育方法.该教育体系强调学生首先在自学的过程中对知识建立初步的印象,其次在议论的过程中解决自学环节残留的不理解问题,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体现学以致用的学习效果.为了发挥自学·议论·引导这种模式的应用价值,教师需要深入理解、深入研究.本文以新课程改革教
【摘要】集体备课是每周进行的教学活动,行之有效会推动教学成绩,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但集体备课如果变成了走过场,那这一过程便毫无意义.核心备课组的产生解决了目前集体备课中出现的问题,引领着整组数学教学的进步.  【关键词】数学集体备课,核心备课组,引领  初中数学集体备课,是一种很常见的数学教研活动.每周一次的数学集体备课,同一年级的数学教师聚在一起,讨论进度,讨论教学问题,讨论教学内容,聚大家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