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向总理“讨薪”,她一举成名。此后几年,她凭借自己的名气和勤快,走上了致富道路,并担任了三峡库区第一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养猪专业合作社的社长。或许不久的将来,她的名字还会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呢!
7年前,“熊德明”还只是重庆云阳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的名字;如今,这三个字已经成为一个获得国家商标总局批准的商标。
经历了向温总理“讨薪”一举成名的风光之后,熊德明曾经被城里的一家公司招去当上了一名工人。但是,没过多长时间,她还是回到了家乡,并借着自己的“名气”,走上了创业之路。
“讨薪农妇”进城当工人
2003年10月24日,刚从山上打猪草回来的熊德明在自家院子里遇到了前来调研的温家宝总理。当总理询问家里是否有人在外面打工,工资好不好拿的时候,现场没有一个人出声,惟独熊德明说:“我们家去年干活就没拿到钱。”
就是这句大实话,引发了全国各地为农民工讨薪的热潮。熊德明自然成为被众多媒体追逐的“红人”,中央电视台还特别邀请她到北京做了一期节目。
从北京回到云阳,熊德明的家就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找她的人来自全国各地,除了媒体采访,更多的人是求她代为向上面反映问题的。
虽然在外人看来,被媒体簇拥着的熊德明每天过得风光自在,但事实上,熊德明的日子却被这些事情搅得一团糟,给她带来了很多烦恼。“到处都知道我是名人,但我帮不上忙,觉得这是个压力。”熊德明说。
2003年12月28日,熊德明获得中央电视台2003年度经济人物社会公益奖。这个奖项,更让她成为所有讨薪农民工关注的焦点,向她求助的人更多了。
为躲开接连不断的求助电话,熊德明准备外出打工。恰巧春节过后不久,熊德明到市里领取有关方面颁发的“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时,受到一家防盗门公司老板的上班邀请。
熊德明在这家防盗门公司所做的工作是劳动纪律督查,每天的主要职责就是检查员工的行为规范,如穿戴是否整齐等等。对不符合规范的就记下来,然后由公司对其进行处罚。
这是一份很得罪人的工作,熊德明实在不愿意做。她向老板提出了换工要求,想做清洁工。可是,也许是顾虑到熊德明的“名声”,老板没有答应。
好不容易坚持了近8个月,熊德明实在干不下去了,就正式向公司递交了辞职信。尽管老板还想挽留,但发现熊德明去意已决,只好放行。
第二天,熊德明就坐上了回家的长途汽车。
注册“熊德明”选定养猪
熊德明一回到家里,就有人向她建议说,如果注册一个“熊德明”商标,或者开发一种“熊德明”产品进入市场,肯定能赚到钱,因为知道的人很多。
对于这个建议,熊德明似懂非懂,但她还是动了心。她花1万多元钱,用自己的名字一口z气注册了100多个项目,其中除了普通的农产品和副食品外,还涉及中介、咖啡馆、酒吧、养老院等。
注册结束以后,熊德明就开始选择创业项目。可是,选来选去,她觉得自己能干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养猪。她把自己辛苦积蓄的4万元拿了出来,买回了100头猪仔。
熊德明的这一举动,在村里引起不小的轰动。在村民们的意识里,养猪是不赚钱的,小打小闹,顶多挣点儿零花钱,行情不好时肯定会赔钱。可熊德明却说,“我只会养猪,不养猪,还干啥?”
熊德明本以为一年时间过去,各地讨薪的人不会再来求她帮忙,自己可以专心养猪了,谁知到了年底,她还是被扯进一桩引起很大轰动的讨薪事件之中。
熊德明爱人的表弟在浙江温州打工,因为工作环境问题导致矽肺病,公司不愿做任何赔偿。这位表弟特别请熊德明出面,到温州替1 0多名患有矽肺病的工人维权。
重庆及外地20多家媒体对此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结果,熊德明一去数天,维权却没有如愿。回来时,熊德明身上连路费都不够。
那是熊德明第一次以名人的身份替人维权,也是最后一次。熊德明说,自那之后,记者来得少了,老百姓的求助电话也少了。
熊德明终于回到了平静的养猪生活。
猪仔渐渐长大,几个月下来,光是买饲料的钱就花去了不少。丈夫和儿子经常抱怨花钱太多了,可熊德明说,“这就叫投资,哪有想赚钱不花钱的事儿?”
虽然嘴上这么说,熊德明心里也担心自己的付出是否有回报。
受挫“瘟症”贷款再起步
2005年4月的一天早上,熊德明像往常一样走进自家的猪圈,吃惊地发现~头死猪,其它的猪也都是无精打采的样子。她非常害怕,赶紧找来了兽医。兽医检查后说,可能是卫生条件差,猪得了“瘟症”,没法救了。果然,其它的猪也接二连三地倒地不起。
养猪没有赚回一分钱,还把本钱赔光了,熊德明受到很大的打击。冷静下来之后,熊德明曾想干点别的,可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养猪合适。“自己赔了钱,并不是市场的问题,而是养殖技术没有过关,学一学不就行了?”
家里的钱没有了,熊德明想到了贷款。她找到村干部,说了自己想继续办养猪场的计划。村里出了证明,使她顺利拿到5万元的贷款。
有了钱,熊德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翻修猪圈。这一次,她要建一个标准化的养猪场。从买砖、买水泥到施工,等养猪场建成,5万元的贷款已花去3万。
带着剩下的两万元,熊德明到县城,买猪仔。熊德明说,买猪仔那天是搭一辆顺车去县城的,到县城天就快黑了,只能等第二天再买。因为身上带着钱,她不敢住旅馆,怕在旅馆里遇到坏人。于是,她在街边买了两个包子垫垫肚子,就找一个房檐蹲了下来。晚上,她几次要睡着,都忍住了。“万一钱被人偷走了,那可咋办呀。”
买回了猪仔,熊德明又从外乡请来养猪能手,教她养猪的技术,边学边养。有了技术果然不一样,猪仔不但再也没有生过病,而且长得也很快。
3个月之后,看着自己精心饲养的满圈肥猪,熊德明高兴得不得了,她开始思量要给这些猪找个好买家。
8月的一天,熊德明来到县里的屠宰场,向老板推销她的猪,她特别提出自己的猪质量好,收购价格每斤要多1元钱。
老板也知道熊德明是个名人,但对她提出的要求还是有点儿不情愿。熊德明便让老板再考虑考虑,就回家了。过了两天,老板打来电话,同意熊德明的要求,但必须签一个合同,保证以后所有的猪都卖给屠宰场。
熊德明当然同意。解决了销路问题,她可要大干一场了。
致富能手荣升“社长”
2006年6月,熊德明拿出养猪赚来的4万元,再一次扩大了养猪场。
她和家里人忙不过来,就在村里请了一些“工人”。这些“工人”大多是村里的妇女,她们每天的工作,就是配置猪食、喂猪、打扫猪圈。
2008年初,因为三峡工程的需要,熊德明所在的龙泉村要搬迁。这时,熊德明提出了一个更宏伟的计划:她要趁搬迁的机会,建一个千头猪养殖场。
但是,这个想法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丈夫说,建那么大的养殖场干什么?哪儿来那么多的资金?他们估计了一下,建这么大的养殖场,大约要花90万元。熊德明家的拆迁补偿款,再加上积蓄,一共只有45万元,还差一半。儿子也认为,应该先建一个小的,等有钱了,再扩大规模。
但熊德明还是那个牛脾气,坚持自己的想法。她向当地政府在山上申请了一片土地,就开始动工了。2009年8月,由于资金不够,养猪场建了一半就停工了。熊德明就在这“半拉子”养猪场里养上了100多头猪仔。
不久之后,云阳县政府启动鼓励企业扶持农村创业者计划,熊德明要建千头养殖场的举动,引起了一家上市饲料企业的注意。这家企业要在全国选一万名养殖户进行扶持,其在涪陵的分公司首先选中了熊德明。
当地政府对熊德明的计划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云阳县县长亲自来到熊德明家里,帮她办好了养猪场用地的所有手续,并提供两万元资金扶持。
还有一家大型食品企业主动派人找到熊德明,愿与她的养猪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还拿出10万元钱支持养猪场的建设。
有了各方的扶持,熊德明建了一半的养猪场很快竣工,养猪数量也达到300多头。她说,她有信心在两年之内实现存栏量一千头的目标。为了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她还安排儿子李洪波到北京大兴学习更专业的养猪技术。
如今,熊德明已经成为“德明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这是在县政府支持下成立的三峡库区第一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养猪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吸收5家养殖户参加。已经学成归来的李洪波出任了合作社的技术总管。
熊德明告诉记者,国家商标总局已经批准“熊德明”商标,将来她要把这个品牌打出去,占领重庆主城猪肉市场。
7年前,“熊德明”还只是重庆云阳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的名字;如今,这三个字已经成为一个获得国家商标总局批准的商标。
经历了向温总理“讨薪”一举成名的风光之后,熊德明曾经被城里的一家公司招去当上了一名工人。但是,没过多长时间,她还是回到了家乡,并借着自己的“名气”,走上了创业之路。
“讨薪农妇”进城当工人
2003年10月24日,刚从山上打猪草回来的熊德明在自家院子里遇到了前来调研的温家宝总理。当总理询问家里是否有人在外面打工,工资好不好拿的时候,现场没有一个人出声,惟独熊德明说:“我们家去年干活就没拿到钱。”
就是这句大实话,引发了全国各地为农民工讨薪的热潮。熊德明自然成为被众多媒体追逐的“红人”,中央电视台还特别邀请她到北京做了一期节目。
从北京回到云阳,熊德明的家就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找她的人来自全国各地,除了媒体采访,更多的人是求她代为向上面反映问题的。
虽然在外人看来,被媒体簇拥着的熊德明每天过得风光自在,但事实上,熊德明的日子却被这些事情搅得一团糟,给她带来了很多烦恼。“到处都知道我是名人,但我帮不上忙,觉得这是个压力。”熊德明说。
2003年12月28日,熊德明获得中央电视台2003年度经济人物社会公益奖。这个奖项,更让她成为所有讨薪农民工关注的焦点,向她求助的人更多了。
为躲开接连不断的求助电话,熊德明准备外出打工。恰巧春节过后不久,熊德明到市里领取有关方面颁发的“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时,受到一家防盗门公司老板的上班邀请。
熊德明在这家防盗门公司所做的工作是劳动纪律督查,每天的主要职责就是检查员工的行为规范,如穿戴是否整齐等等。对不符合规范的就记下来,然后由公司对其进行处罚。
这是一份很得罪人的工作,熊德明实在不愿意做。她向老板提出了换工要求,想做清洁工。可是,也许是顾虑到熊德明的“名声”,老板没有答应。
好不容易坚持了近8个月,熊德明实在干不下去了,就正式向公司递交了辞职信。尽管老板还想挽留,但发现熊德明去意已决,只好放行。
第二天,熊德明就坐上了回家的长途汽车。
注册“熊德明”选定养猪
熊德明一回到家里,就有人向她建议说,如果注册一个“熊德明”商标,或者开发一种“熊德明”产品进入市场,肯定能赚到钱,因为知道的人很多。
对于这个建议,熊德明似懂非懂,但她还是动了心。她花1万多元钱,用自己的名字一口z气注册了100多个项目,其中除了普通的农产品和副食品外,还涉及中介、咖啡馆、酒吧、养老院等。
注册结束以后,熊德明就开始选择创业项目。可是,选来选去,她觉得自己能干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养猪。她把自己辛苦积蓄的4万元拿了出来,买回了100头猪仔。
熊德明的这一举动,在村里引起不小的轰动。在村民们的意识里,养猪是不赚钱的,小打小闹,顶多挣点儿零花钱,行情不好时肯定会赔钱。可熊德明却说,“我只会养猪,不养猪,还干啥?”
熊德明本以为一年时间过去,各地讨薪的人不会再来求她帮忙,自己可以专心养猪了,谁知到了年底,她还是被扯进一桩引起很大轰动的讨薪事件之中。
熊德明爱人的表弟在浙江温州打工,因为工作环境问题导致矽肺病,公司不愿做任何赔偿。这位表弟特别请熊德明出面,到温州替1 0多名患有矽肺病的工人维权。
重庆及外地20多家媒体对此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结果,熊德明一去数天,维权却没有如愿。回来时,熊德明身上连路费都不够。
那是熊德明第一次以名人的身份替人维权,也是最后一次。熊德明说,自那之后,记者来得少了,老百姓的求助电话也少了。
熊德明终于回到了平静的养猪生活。
猪仔渐渐长大,几个月下来,光是买饲料的钱就花去了不少。丈夫和儿子经常抱怨花钱太多了,可熊德明说,“这就叫投资,哪有想赚钱不花钱的事儿?”
虽然嘴上这么说,熊德明心里也担心自己的付出是否有回报。
受挫“瘟症”贷款再起步
2005年4月的一天早上,熊德明像往常一样走进自家的猪圈,吃惊地发现~头死猪,其它的猪也都是无精打采的样子。她非常害怕,赶紧找来了兽医。兽医检查后说,可能是卫生条件差,猪得了“瘟症”,没法救了。果然,其它的猪也接二连三地倒地不起。
养猪没有赚回一分钱,还把本钱赔光了,熊德明受到很大的打击。冷静下来之后,熊德明曾想干点别的,可思来想去,还是觉得养猪合适。“自己赔了钱,并不是市场的问题,而是养殖技术没有过关,学一学不就行了?”
家里的钱没有了,熊德明想到了贷款。她找到村干部,说了自己想继续办养猪场的计划。村里出了证明,使她顺利拿到5万元的贷款。
有了钱,熊德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翻修猪圈。这一次,她要建一个标准化的养猪场。从买砖、买水泥到施工,等养猪场建成,5万元的贷款已花去3万。
带着剩下的两万元,熊德明到县城,买猪仔。熊德明说,买猪仔那天是搭一辆顺车去县城的,到县城天就快黑了,只能等第二天再买。因为身上带着钱,她不敢住旅馆,怕在旅馆里遇到坏人。于是,她在街边买了两个包子垫垫肚子,就找一个房檐蹲了下来。晚上,她几次要睡着,都忍住了。“万一钱被人偷走了,那可咋办呀。”
买回了猪仔,熊德明又从外乡请来养猪能手,教她养猪的技术,边学边养。有了技术果然不一样,猪仔不但再也没有生过病,而且长得也很快。
3个月之后,看着自己精心饲养的满圈肥猪,熊德明高兴得不得了,她开始思量要给这些猪找个好买家。
8月的一天,熊德明来到县里的屠宰场,向老板推销她的猪,她特别提出自己的猪质量好,收购价格每斤要多1元钱。
老板也知道熊德明是个名人,但对她提出的要求还是有点儿不情愿。熊德明便让老板再考虑考虑,就回家了。过了两天,老板打来电话,同意熊德明的要求,但必须签一个合同,保证以后所有的猪都卖给屠宰场。
熊德明当然同意。解决了销路问题,她可要大干一场了。
致富能手荣升“社长”
2006年6月,熊德明拿出养猪赚来的4万元,再一次扩大了养猪场。
她和家里人忙不过来,就在村里请了一些“工人”。这些“工人”大多是村里的妇女,她们每天的工作,就是配置猪食、喂猪、打扫猪圈。
2008年初,因为三峡工程的需要,熊德明所在的龙泉村要搬迁。这时,熊德明提出了一个更宏伟的计划:她要趁搬迁的机会,建一个千头猪养殖场。
但是,这个想法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丈夫说,建那么大的养殖场干什么?哪儿来那么多的资金?他们估计了一下,建这么大的养殖场,大约要花90万元。熊德明家的拆迁补偿款,再加上积蓄,一共只有45万元,还差一半。儿子也认为,应该先建一个小的,等有钱了,再扩大规模。
但熊德明还是那个牛脾气,坚持自己的想法。她向当地政府在山上申请了一片土地,就开始动工了。2009年8月,由于资金不够,养猪场建了一半就停工了。熊德明就在这“半拉子”养猪场里养上了100多头猪仔。
不久之后,云阳县政府启动鼓励企业扶持农村创业者计划,熊德明要建千头养殖场的举动,引起了一家上市饲料企业的注意。这家企业要在全国选一万名养殖户进行扶持,其在涪陵的分公司首先选中了熊德明。
当地政府对熊德明的计划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云阳县县长亲自来到熊德明家里,帮她办好了养猪场用地的所有手续,并提供两万元资金扶持。
还有一家大型食品企业主动派人找到熊德明,愿与她的养猪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还拿出10万元钱支持养猪场的建设。
有了各方的扶持,熊德明建了一半的养猪场很快竣工,养猪数量也达到300多头。她说,她有信心在两年之内实现存栏量一千头的目标。为了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她还安排儿子李洪波到北京大兴学习更专业的养猪技术。
如今,熊德明已经成为“德明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这是在县政府支持下成立的三峡库区第一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养猪专业合作社,目前已吸收5家养殖户参加。已经学成归来的李洪波出任了合作社的技术总管。
熊德明告诉记者,国家商标总局已经批准“熊德明”商标,将来她要把这个品牌打出去,占领重庆主城猪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