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面对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和教育的发展趋势,体育教学亟需变革,加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论教学是深化课改的重要途径,具有重大意义。本文结合目前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理论内容严重不足、脱离现实和缺乏系统性的问题,从教学实际出发,就为何、如何开展理论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 中学 体育理论知识 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2
中学体育课的理论教学是体育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也许被惯性思维所禁锢;抑或被从业者能力所限制,学校体育教学始终以实践体育观为主,体育的常态课、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听课、评课等无一例外地被实践技能类的外场教学所“全盘”占据,体育理论课教学几乎从未真正登入过初中体育教学这个“大雅之堂”,而在室外教学中,理论部分内容也少之又少,中学体育教学更是基本上以教师指导、带领学生运动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阶段,忽视了相应的体育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论的传授学生因缺少体育科学知识,对体育课的目的任务不明确、对所参与的运动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能力,从而导致体育意识不足和体育运动中的盲目性,甚至是一些伤害事故的發生。体育工作者似乎也未曾思考这一现象是否是一个值得思考问题。
一、中学开展体育理论教学的必要性
《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不能理解为仅仅是运动技术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要达到“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达到终生受益的目的”。我们在教学时常提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教会学习方法、掌握基本知识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改变体育教学现状
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有助于改变目前学校重智育轻体育的现状。许多中学生不愿参与体育活动,其原因之一就是不了解体育的内涵,认为体育就是活动。作为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转变对体育学科认识上的不足与偏差。
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也是教育形势的需要。教师的行为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教师在教学中重视体育理论的应用,孩子就能在运动参与中逐渐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对体育煅练产生正确的认识,从而改变对体育理论普遍缺乏兴趣的现象,让学生在运动中受益。
普及体育理论知识,还能在一定范围内扩大体育的影响力,让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充分认识到体育在生活中重要性,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动一动,玩一玩”,而是一门有着严谨规律和体系的学科。
(二)能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素质
长期以来,有人认为体育课就是一种身体活动,就是“带着学生运动”,甚至一部分体育教师也持这种错误观点,究其原因,就是教师自身理论知识薄弱,文化基础差,知识面不足,教育观念陈旧。实施体育课的理论教学,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拓宽知识面。
(三)展示体育的科学内涵
为什么长期以来很多人对体育的认识有偏差,原因之一就是不了解体育学科的真实内涵,对其中的科学知识缺乏了解。我校在2008年奥运会前曾开展过“迎奥运”活动,举行了一次题为《科学奥运》的讲座,不少学生听过后都表示:还不知道体育还蕴含着如此丰富的高科技;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后面有如此庞大的科研队伍;体育比的不仅是态度更是科技。这样的讲座让学生了解了体育的一些本质,引导学生对体育的敬畏之心,这种文化意识层面的宣传,同样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良好途径。
二、如何上好体育理论课
复旦大学教师陈果曾讲过一句经典的话:“世界在孩子眼中是有趣的,在成年人眼中是有用的,贪念和功利挤占了我们太多的空间”。孩子做事的选择标准是“是否有趣”,而我们则是“是否有用”。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那就是“兴趣”,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我们教师过去疏于理论教学原因之一也是由于上级部门没有这方面的硬性规定和检查措施,把理论教学排在属于“没用”之列。现在我们理论课的教学就是要遵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对生活和未来发展“有用”的目标。
(一)让学生感知理论知识的作用,激发其学习兴趣
我们讲体育既然是孩子情感和生活的需要,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就应从孩子发展需要出发,要尽量符合学生的胃口,满足其情感需求。本人在中学阶段所上的体育理论教学中,有一些课效果非常好,如减肥知识内容;篮球赏析课,特别是初中三年级进行的中考项目技术分析课,像立定跳远、前抛实心球、耐力跑等平时不被孩子待见,甚至是反感、恐惧的内容,通过分解图片、慢镜头录像、正确与错误对比和加上有关基础知识的讲解,学生同样感到有趣、有用,学得十分认真。
还有学生在一些体育比赛前后时间里对运动的热情和关注度提升,就像奥运前几年我国的全民健身热,正是大量的宣传改变了他们对体育的看法,这同样是理论知识普及的强大功能。但是需要强调:当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发生原则上偏差时老师必须应予纠正,一味满足、迁就不是教育。
(二)落实新课标精神,合理整合教材
面对21世纪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指导思想要符合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方面的综合素质,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让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水平、体育知识同步发展。我们在选择教材是要考虑以下几点:
1.体育基础知识:围绕教材,适度增减。体育理论课中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变目前零星、散乱的现象,应围绕各水平阶段教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2.体育一般知识:如技能分析、战术分析、裁判法等。体育理论课要能为实践课营造好的氛围、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日后的教学、训练、活动有促进作用。
3.时事新闻、趣闻、体育发展史:利用重大体育赛事时媒体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影响力、作用和在社会中的存在状态。
4.重视理论内容的隐形效果:在利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要避免过于功利化,考虑到学生长期发展的需要。讲授所教项目,尽量做到学有所用。我国在很多运动项目上已进入了世界体育强国之列,体育运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很多学生希望对自己喜爱的运动有进一步的了解,让体育运动提升生活质量。因此,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运动项目特点制定教学计划。
总之,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要在学生需求和教材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寻找到师生双边活动的最佳结合点。
(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如制作收集一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观察各技术环节,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热情,提高学习效果。这项工作有一定难度,所以如果能以教研组形式分工合作,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合理调配资源,并达到教师、教学共同提高的效果。
(四)合理利用时间。
体育教学毕竟是一门“通过身体练习”完成学习目标的课程,每学期教学计划安排所占比例一般不超过总课时的百分之十五,这就要求老师们首先要在室外教学课中合理安排理论内容,实践结合理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再就是利用阴雨天气,进行室内理论课的教学。
综上所述,随着体育课程、教学过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的理论内容将更加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也更加多种多样化,作为一名体育教学工作者,要责无旁贷地做好一名中学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和探索者,才能为培养体健智强的新世纪建设人才做出贡献。
关键词 中学 体育理论知识 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3-000-02
中学体育课的理论教学是体育教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也许被惯性思维所禁锢;抑或被从业者能力所限制,学校体育教学始终以实践体育观为主,体育的常态课、公开课、展示课、观摩课、听课、评课等无一例外地被实践技能类的外场教学所“全盘”占据,体育理论课教学几乎从未真正登入过初中体育教学这个“大雅之堂”,而在室外教学中,理论部分内容也少之又少,中学体育教学更是基本上以教师指导、带领学生运动的形式贯穿整个教学阶段,忽视了相应的体育基本理论和技术理论的传授学生因缺少体育科学知识,对体育课的目的任务不明确、对所参与的运动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能力,从而导致体育意识不足和体育运动中的盲目性,甚至是一些伤害事故的發生。体育工作者似乎也未曾思考这一现象是否是一个值得思考问题。
一、中学开展体育理论教学的必要性
《体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体育知识技能的教学不能理解为仅仅是运动技术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要达到“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达到终生受益的目的”。我们在教学时常提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教会学习方法、掌握基本知识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改变体育教学现状
加强体育理论教学有助于改变目前学校重智育轻体育的现状。许多中学生不愿参与体育活动,其原因之一就是不了解体育的内涵,认为体育就是活动。作为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转变对体育学科认识上的不足与偏差。
掌握体育理论知识也是教育形势的需要。教师的行为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教师在教学中重视体育理论的应用,孩子就能在运动参与中逐渐体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对体育煅练产生正确的认识,从而改变对体育理论普遍缺乏兴趣的现象,让学生在运动中受益。
普及体育理论知识,还能在一定范围内扩大体育的影响力,让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充分认识到体育在生活中重要性,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动一动,玩一玩”,而是一门有着严谨规律和体系的学科。
(二)能全面提升体育教师的素质
长期以来,有人认为体育课就是一种身体活动,就是“带着学生运动”,甚至一部分体育教师也持这种错误观点,究其原因,就是教师自身理论知识薄弱,文化基础差,知识面不足,教育观念陈旧。实施体育课的理论教学,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修养、拓宽知识面。
(三)展示体育的科学内涵
为什么长期以来很多人对体育的认识有偏差,原因之一就是不了解体育学科的真实内涵,对其中的科学知识缺乏了解。我校在2008年奥运会前曾开展过“迎奥运”活动,举行了一次题为《科学奥运》的讲座,不少学生听过后都表示:还不知道体育还蕴含着如此丰富的高科技;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后面有如此庞大的科研队伍;体育比的不仅是态度更是科技。这样的讲座让学生了解了体育的一些本质,引导学生对体育的敬畏之心,这种文化意识层面的宣传,同样是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良好途径。
二、如何上好体育理论课
复旦大学教师陈果曾讲过一句经典的话:“世界在孩子眼中是有趣的,在成年人眼中是有用的,贪念和功利挤占了我们太多的空间”。孩子做事的选择标准是“是否有趣”,而我们则是“是否有用”。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得到很多启示,那就是“兴趣”,利用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我们教师过去疏于理论教学原因之一也是由于上级部门没有这方面的硬性规定和检查措施,把理论教学排在属于“没用”之列。现在我们理论课的教学就是要遵从教育教学的本质规律,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对生活和未来发展“有用”的目标。
(一)让学生感知理论知识的作用,激发其学习兴趣
我们讲体育既然是孩子情感和生活的需要,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手段就应从孩子发展需要出发,要尽量符合学生的胃口,满足其情感需求。本人在中学阶段所上的体育理论教学中,有一些课效果非常好,如减肥知识内容;篮球赏析课,特别是初中三年级进行的中考项目技术分析课,像立定跳远、前抛实心球、耐力跑等平时不被孩子待见,甚至是反感、恐惧的内容,通过分解图片、慢镜头录像、正确与错误对比和加上有关基础知识的讲解,学生同样感到有趣、有用,学得十分认真。
还有学生在一些体育比赛前后时间里对运动的热情和关注度提升,就像奥运前几年我国的全民健身热,正是大量的宣传改变了他们对体育的看法,这同样是理论知识普及的强大功能。但是需要强调:当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发生原则上偏差时老师必须应予纠正,一味满足、迁就不是教育。
(二)落实新课标精神,合理整合教材
面对21世纪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指导思想要符合新的体育课程理念:全面提高学生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五方面的综合素质,使课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养成坚持锻炼的习惯,让学生的身体素质、技能水平、体育知识同步发展。我们在选择教材是要考虑以下几点:
1.体育基础知识:围绕教材,适度增减。体育理论课中基础知识的教学应该变目前零星、散乱的现象,应围绕各水平阶段教材,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
2.体育一般知识:如技能分析、战术分析、裁判法等。体育理论课要能为实践课营造好的氛围、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日后的教学、训练、活动有促进作用。
3.时事新闻、趣闻、体育发展史:利用重大体育赛事时媒体的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影响力、作用和在社会中的存在状态。
4.重视理论内容的隐形效果:在利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要避免过于功利化,考虑到学生长期发展的需要。讲授所教项目,尽量做到学有所用。我国在很多运动项目上已进入了世界体育强国之列,体育运动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很多学生希望对自己喜爱的运动有进一步的了解,让体育运动提升生活质量。因此,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运动项目特点制定教学计划。
总之,体育理论课程教学要在学生需求和教材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寻找到师生双边活动的最佳结合点。
(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提供了技术保障,我们的教学手段也应与时俱进,如制作收集一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形象观察各技术环节,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热情,提高学习效果。这项工作有一定难度,所以如果能以教研组形式分工合作,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合理调配资源,并达到教师、教学共同提高的效果。
(四)合理利用时间。
体育教学毕竟是一门“通过身体练习”完成学习目标的课程,每学期教学计划安排所占比例一般不超过总课时的百分之十五,这就要求老师们首先要在室外教学课中合理安排理论内容,实践结合理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再就是利用阴雨天气,进行室内理论课的教学。
综上所述,随着体育课程、教学过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的理论内容将更加丰富,教学手段与方法也更加多种多样化,作为一名体育教学工作者,要责无旁贷地做好一名中学体育理论知识教学改革的实践者和探索者,才能为培养体健智强的新世纪建设人才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