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j19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对教学设计进行创新探索。教师可以利用问题进行对应启动,让学生思维真正发生;引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让思维进行拔节;与学生一起鉴赏经典,让思维保持活力;适时运用媒体进行引导,让学生思维清晰可见。课堂教学可以采用多种辅助手段,教师要做好精心选择,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良好条件。
  一、问题启动,让思维真正发生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多种制约因素。首先要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解读,找到设计问题的正确切入点。教师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探索,这样问题的针对性会更高,启动效果也会更好。其次是对学生学情要有一定了解,提升问题的契合性,这样才能成功激发学生的思维,形成对应回馈。最后是对问题提问时机的把握,教师要抓住最佳提问时机提出问题,这样能够发挥问题的最大功效。
  如教学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竹节人》时,教师在课堂导入阶段提出问题:“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你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你从阅读中记住了哪些细节?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接受这些问题后,快速进入到阅读环节,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的阅读学习进行观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在问题展示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发言,对相关悬疑问题进行个性解读。如很多学生对制作竹节人的过程很感兴趣,记住了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操控方法。再如谈学习收获时,学生大多能够从童年生活谈起,解读对童年生活的留恋之情。
  教师利用问题展开教学,给学生提供更多主动思考的机会。从学生的思考情况可以看出,教师关于问题的设计和提问时机都是比较精准的,成功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从童年玩具制作这个角度展开引导,对接了学生的生活认知积累,自然有比较强的激发动力。
  二、自主探索,让思维不断拔节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探索,给学生提供主动思考的机会,能促进学生思维的跨越式成长。在教学时教师要设计一些阅读任务和问题,给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启迪,让学生自然进入到深度思维之中,在多重互动交流中达成学习共识。如果能够设计一些创编、辩论、演绎、游戏等方面的活动,让学生展开自主探索性学习,对其思维的提升效果会更为突出。
  在教学统编本六年级上册《宇宙生命之谜》一课时,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内容,并完成以下阅读任务:“作者围绕地球之外的生命话题展开了哪些探究?对文本基本内容进行梳理,简单介绍课文主要内容,揭示宇宙生命之谜。”学生进入到文本阅读环节,对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处理,很快就完成了梳理。教师组织学生现场复述主要内容,学生展示热情高涨。有些学生不仅能够对文本内容进行归纳展示,还能借助课外阅读展开延伸介绍,涉及更多外星人的内容,课堂展示成为学生的交流平台,学习互动气氛热烈起来。教师参与到学生互动交流环节,对学生的个性观点给予更多支持和肯定,给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展示动力。
  教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探索文本内容,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机会,因为涉及外星人等内容,学生参与探索的主动性更强,其思考的积极性也更高。在学生展示交互環节,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展示,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学生对文本内容充满了探索热情,其思维不断提升,助学效果也更为突出。
  三、品读经典,让思维保持活力
  在语言鉴赏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更多思维的角度和方向,能够大大提升学生阅读鉴赏的效率。学生进入语言鉴赏环节时,因为方法积累不足,思维受限,其操作空间比较狭窄。因此,教师要在学法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思考,从不同维度、不同角度进行鉴赏分析,能够确保学生的思维充满活力。句式分析、修辞使用、结构特点、描写方法、主旨情感、象征比兴、伏笔铺垫等都属于语言鉴赏范畴,教师要给予引导,让学生顺利启动鉴赏思维。
  学生进入语言鉴赏环节后,很难找到正确的鉴赏角度,教师对此需要有更清晰的认识,展开针对性引导至关重要。在教学统编本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一课时,教师先要求学生展开梳理性阅读,找出一些精彩的描写句子,说说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学生对语言鉴赏并不陌生,很快就会找出一些带有修辞方法的句子。如:“北方农家的谚语说:‘六月六,看谷秀。’又说:‘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教师提出了鉴赏要求:如果不从修辞角度展开鉴赏,而是从词语、句式、情感等角度展开思考,你会如何解读这些语段呢?学生开始了对应思考,逐渐厘清了鉴赏路线。“六月六,看谷秀。”这是农谚,只有六个字,却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句式对称整齐,表现力很强。教师对学生鉴赏情况进行点评,肯定了学生的创意思考。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语言鉴赏环节,并从如何选择鉴赏角度方面做出一些引导,让学生自然进入到鉴赏环节。特别要求学生不从修辞角度展开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从学生鉴赏情况能够体察到,教师引导是比较到位的,学生鉴赏思维顺利启动,其鉴赏效果也很好。语言鉴赏需要学生展开个性思考,教师要在引导方向上做出积极探索,以提升教学启迪性。
  四、媒体引导,让思维清晰可见
  多媒体的广泛应用,给学科教学提供了更多的辅助手段。教师要注意媒体应用的适合性,借助媒体展示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信息材料,对文本内容进行直观化处理,也可以引导学生展开多重思考,并在广泛互动基础上达成学习共识。多媒体具有可视性的特点,能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能对学生形成很好的激励。如思维导图的合理运用,能够成功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要对思维导图进行科学设计,以发挥其作用。
  在教学统编本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少年闰土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认真观察这些图片,看看会有哪些新发现。学生开始观察图片,并自发展开文本阅读,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图片解读。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重点介绍闰土的形象特点,学生大都能够从几个角度展开介绍。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教师还要求学生结合插图背景说说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再度进行深入思考,课堂学习进入研读环节。教师加入到学生群体之中,与学生互动讨论,帮助学生找到思考的路线。有学生认为,少年闰土的形象极为经典,他集活泼、勇敢、智慧于一身,令人喜爱。也有学生说,少年闰土的很像传说中的哪吒,带有少年英雄的气质。还有学生说,少年闰土虽然生长在农村,但其精神面貌却不差,对生活充满激情。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专业点评,确保课堂展示顺利展开。
  教师出示了图片信息,要求学生结合文本阅读进行观察,对少年闰土形象进行重点分析和解读,成功调动起学生的直观思维。因为多媒体展示图片呈现差异性,自然能够引发学生的广泛观察和讨论。从学生认知体验中可以看出,学生思维早已启动,参与到了文本阅读之中,并在交流互动中达成更多学习共识。多媒体助学作用鲜明,教师要科学使用,以便成功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学习探索,以提升其学科核心素养。
  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其学习动力的强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展开自主探索、引导学生展开语言鉴赏、利用多媒体进行对应展示,都能够激活学生思维,确保课堂教学顺利推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市鼓楼区兴东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寓言故事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要求学生“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寓言故事的最大特点就是能揭示一个道理,给人以启迪,这也是寓言故事能成为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在寓言教学中,教师如果生硬地把故事中包含的道理从文中抽离出来让学生死记硬背,势必会削弱寓言故事的魅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循序渐进,采用相应的策略让学生品悟出阅读方法,享受到学习寓言的乐趣,为今后自
真正的文本阅读,不仅需要理解课文的内容,还需要捕捉文本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体会作者蕴藏在文本中的情感。因此,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所设置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表达情感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紧扣课文的经典语段,相机捕捉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通过联系上下文和生活感受,体会作者在语言文字中所渗透的情感,将语文要素落到实处。笔者以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名篇《匆匆》为例,谈谈自己落实语
古诗词是我国悠久灿烂文化史上的瑰宝,是语文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统编本教材增加了古诗文篇目的数量,在阅读古诗词的基础上,将创造性的写作融入教学体系之中,已经成为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内容。我们以统编本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的内容为例,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感知古诗的色彩之美,在描绘画面中实施创意读写  古诗词语言精练而优美,常常以寥寥数字就勾勒出一幅色彩鲜明、意境和谐的画面。
为解决当下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之间的断层,积极倡导阅读为习作服务的意识,统编本教材创造性地设计了专题习作单元,借助科学严谨的学理推演,实现借读促写的教学效果。面对统编本教材中习作单元密度紧、关联强的特点,习作单元的教学将何去何从呢?笔者将以统编本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单元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依循编排用意,夯实习作单元的铺垫性练笔  学生对于新知识、新事物的掌握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果教师直
【设计缘由】  连环画课文是学生较感兴趣的一种阅读材料。连环画课文随着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相应地配上了一幅幅色彩明丽的插图。如何把握连环画课文的特点进行教学?笔者以《酸的和甜的》一课为例,浅谈连环画课文的教学。  《酸的和甜的》叙述了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却迷惑了小松鼠和小兔子,最终因小猴子敢于亲自尝试,让他们没有错过一顿美餐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亲自尝试,不能光听别人说。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诗歌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该如何“对话”?笔者认为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运用想象的策略,来构筑立体的对话体系。古诗《小儿垂钓》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位活灵活现的孩童,将天真、顽皮、认真、专注巧妙地融为一体。欣赏着形神兼备的人物形象,我在层层推进的想象中引导学生体悟童年的纯真与美好。  一、对话编者,丰富“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阅读方向,没有具体的操作步骤,没有量化的具体标准,很多学生茫然不知道该读什么课外书,也不知道怎么去读课外书,导致课内课外阅读脱节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我认为实施群文阅读就是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较为可行的方法之一。  群文阅读,就是把同一题材或相互关联的文章放在一起阅
与传统教材相比,统编本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课外阅读纳入到课内教学之中。针对一年级学生识字少的现状,专门编排了“和大人一起读”这一内容,意在架起家校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阅读的桥梁,培养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但在现实中,对于这一内容,多数教师往往只是点到为止,缺少更为细致的研读。对此,笔者结合“和大人一起读”进行了思考。  一、结合学生个人实际,灵活搭建亲子共读  统编本教材中编选“和大人一起读”
【教学目标】  1.用游戏、归类、字理等方法,由浅入深地识字、写字,掌握本课生字词;用说相声《报菜名》的方式熟读课文,拓展说话。  2.以拆字解题、字源解说等方法体会汉字之美,体会古人造字用词的智慧。  3.从取材、烹饪、调味等多方面了解中国美食,游戏中拓展了解各类烹调美味和温州“酱”制品,感受祖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  【教学重点】  用游戏、归类、字理等方法,由浅入深地识字、写字,体会汉字之美
1 《白光》/党景贺  2 《轻风》/党景贺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3 玻璃与不锈钢的对话(水粉)   /毕美欣(学生)   作者单位:花都区职业技术学校  4《花布上的高脚杯》(水彩)  /利莹莹   作者单位:花都区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