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支竹蜻蜓开始:人类早期直升机技术探索史

来源 :航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wg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1 竹蜻蜓

  竹蜻蜓何时在中国出现,目前的文献已经很难考证。有资料显示,大约在14世纪时,竹蜻蜓被西方传教士带入了欧洲。现存的一些文艺复兴时代的绘画中,已经有了竹蜻蜓的形象。
  在19世纪末,历史学家在意大利的米兰图书馆,发现了文艺复兴巨匠达 · 芬奇的一份从未发表过的手稿,手稿中有一张达 · 芬奇绘制的想象图。
  这是一个用上浆亚麻布制成的巨大螺旋体,看上去好象一个巨大的螺丝钉。它以弹簧为动力旋转,当达到一定转速时,就会把机体带到空中。螺旋体下方有一个底盘,驾驶员站在底盘上,拉动钢丝绳,以改变飞行方向。
图2 达·芬奇的“空中螺旋”设计草图

  历史学家把达芬奇手稿中的这台机器称为“空中螺旋(aerial screw)”。研究表明,这份手稿绘制于1475年左右,是在中国的竹蜻蜓传入欧洲之后。
  这台从未被制造出来的机器,被视为人类最早的直升机设计图。不过,从手稿来看,达 · 芬奇似乎没有考虑给这台机器安装一个减速装置。
图3 被誉为“俄罗斯启蒙之父”的百科全书式学者,米哈伊·伊万诺维奇·罗蒙诺索夫

  在1754年7月,被誉为“俄罗斯启蒙之父”的百科全书式学者米哈伊尔 · 罗蒙诺索夫,发明了一种改进版的竹蜻蜓——当时欧洲人称竹蜻蜓为“中国螺旋(China top)”——它的结构和竹蜻蜓大致相同,只不过采取了同轴旋转的两片叶片,在顶部多了一个鼓起来的弹簧装置,里面装有弹簧用来提供动力。
  罗蒙诺索夫将这种“改进版竹蜻蜓”展示给了俄罗斯科学院,并提出可以使用这种装置将气象仪器带入高空。后来,俄国直升机设计大师尼古拉 · 伊里奇 · 卡莫夫曾承认,其“同轴双旋翼”结构受到罗蒙诺索夫发明的影响。
  罗蒙诺索夫之后,1783年,法国人劳诺伊(Christian de Launoy)和彼恩韦努(Bienvenu)制造了一个和罗蒙诺索夫的发明差不多的装置,只不过为了提升升力,在叶片上绑上了一组火鸡羽毛。
  被誉为“英国航空之父”的乔治 · 凯利爵士(Sir George Cayley)被誉为自达 · 芬奇后第一位真正系统研究飞行问题的先驱者。他受到劳诺伊发明的影响,也制造了一个类似的装置,但将动力装置改为由钟表的发条提供动力,据说最长可在空中停留27分钟。
图4 乔治·凯利爵士,被誉为“英国航空之父”

  1861年,法国发明家古斯塔夫 · 德蓬顿 · 德 · 阿默库特(Gustave de Pontond’Amécourt)设计了一种小型蒸汽动力装置,并造出了模型。
  按照阿默库特的设计,这一装置使用蒸汽机驱动叶片旋转,可实现升空。不过,这台装置从未被制造出来,其模型也从未真正升空。唯一留下的是阿默库特为这台装置起的名字——“直升机”(helicopter)。这也是“直升机”一词的起源。
图5 法国发明家古斯塔夫·德蓬顿·德·阿默库特(Gustave de Ponton d’Amécourt)

  1878年,意大利工程师恩里克·弗兰尼尼(Enrico Forlanini)发明了一种装置:也由蒸汽机提供动力驱动叶片旋转,实现升空。这种装置被制造了出来,并进行了测试。它不能载人,却可以在测试中起飞升空至12米左右的高度,在空盘旋大约20秒。
  1901年7月,德国发明家赫尔曼·甘斯温特(Hermann Ganswindt)发明了一种被称为“直升机”的装置,在柏林-舍讷贝格进行了首飞。甘斯温特的装置或许是第一个可载人的垂直起降飞行器。当时有人拍摄了首飞的电影,但遗憾的是,影片资料现在已经无法找到了。
图6 意大利工程师恩里克·弗兰尼尼(Enrico Forlanini)发明的“直升机“,该装置不可载人
圖7 托马斯·爱迪生也曾参与制造过直升机

  著名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也和直升机有不解之缘。1885年,美国出版人、投资家小詹姆斯·戈登·本内特(Thomas Gordon Bennett,Jr.)向爱迪生赠送了1000美元(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28000美元),用于制造“可垂直升空”的飞行器。   爱迪生用这笔钱设计了一架风格独特的直升机,使用内燃机作为动力。这架直升机造出了原型机,但在实验中,内燃机爆炸造成了一名工人被严重烧伤。之后,这一项目便不了了之。不过,在1908年,爱迪生为其设计的直升机申请了专利。但是这架直升机从未真正起飞过。
  与爱迪生同时代的斯洛伐克的发明家简·巴希(JánBah·)也设计出了以内燃机为动力的直升机。他对爱迪生的内燃机进行了改造。1901年,简·巴希设计的直升机进行了试飞。
  这架直升机可升空至0.5米的高度。之后,巴希又对内燃机不断进行改造升级,到了1905年5月5日,他的直升机飞行高度已经可以达到4米,并可飞超过1500米的距离。不过,由于爱迪生抢先一步申请了专利,巴希的发明一直少有投资人问津。
图8 生不逢时的斯洛伐克发明家简·巴希

  1906年,法國的博吉特(Breguet)兄弟,开始试验多旋翼直升机。1907年,雅克·博吉特和路易·博吉特制造出来一台名为“陀螺1号”的原型机,这台原型机被认为是最早的四轴飞行器。
  虽然日期有些不确定,但在1907年8月14日到9月29日之间的某个时间,“陀罗1号”进行了飞行测试,它将飞行员提升到约0.6米的空中,悬停了大约一分钟。由于这个原因,“陀螺1号”的飞行被认为是第一次有人驾驶的直升机飞行,但不是自由或不受约束的飞行。
图9 路易·博吉特

  同年,法国发明家保罗·科努(Paul Cornu)设计并制造了科努直升机。它使用两个长达6.1米的同轴反向旋转旋翼,由一台24马力(18千瓦)安托瓦内特发动机驱动。
图10 博吉特兄弟的“陀螺1号”被视为最早的四旋翼飞行器

  1907年11月13日,科努直升机进行了试飞,它可飞至0.3米的高度,并在空中停留了20秒。科努的直升机又飞了几次,达到了将近2.0米(6.5英尺)的高度,但它被证明不稳定,因此被放弃了。
  丹麦发明家雅各布·埃勒哈默(Jacob Ellehammer)于1912年制造了埃勒哈默直升机。它由一个装有两个反向旋转圆盘的框架组成,每个圆盘的圆周上装有六个叶片。在室内测试之后,这架飞机在室外进行了演示,并进行了几次起飞。对直升机的试验一直持续到1916年9月,在起飞过程中,直升机翻倒,毁坏了旋翼。
图11 丹麦发明家、飞机设计师雅各布·埃勒哈默(Jacob Ellehammer)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奥匈帝国发展了PKZ,一种实验性直升机原型,用来取代气球对敌方进行观察。这种直升机属于系留式直升机,它使用内燃机驱动旋翼升空,但无法自由飞行,需要用缆绳系在地面的固定物上,保持在空中悬停。奥匈帝国开发这种装置是为了取代气球——当时的气球多充氢气,非常易爆。
  直升机的飞行原理与制造技术比固定翼飞机要复杂很多。因此,真正意义上具有实用价值的直升机,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才刚刚出现。
  纵观整个19世纪,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人类早期的直升机技术探索,总体来说停留在非常低的水平。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当时的直升机,无论从设计思想、制造技术还是试飞数据,都幼稚得可笑。然而,任何技术的早期探索,都如同婴儿的第一声啼哭,在简单和稚嫩之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希望和可能性。从那支来自中国的竹蜻蜓开始,正是达·芬奇、罗蒙诺索夫、乔治·凯利、爱迪生……一代代发明家看似幼稚的探索,推动了人类对“垂直起降”梦想的不断追寻,并催生了今日直升机技术的爆发。
其他文献
战斗机护航理论的诞生并不比轰炸机的历史更晚,但在战争中很快发现的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战斗机的航程远远比不上比它们更为伟硕的轰炸机或是运输机。为了增加战斗机的航程,人们想出了许多办法,其中相当一些方案是大胆而富于冒险精神的,翼尖对接/拖带技术就是这样一种淹没在历史尘屑中鲜为人知的技术。    方案·德国血统    翼尖拖带系统概念的提出者是德国科学家理查德·沃格特博士,他也是美国战后从德国征召的大
主持人 晓枫  反潜直升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1982年,在马尔维纳斯群岛(福克兰群岛)之战中,英国海军的“山猫”反潜直升机攻击阿根廷海军的潜艇,成为海战中使用反潜直升机的首次战例。  反潜直升机分为岸基和舰载两种。舰载反潜直升机主要用于海上编队外围反潜。其飞行速度多为200~300千米/小时,作战半径100~250千米,起飞重量4~15吨,多数装有两台航空发动机。能携载航空反潜鱼雷、深水
近年来,印度大力推行“印度洋控制战略”,认为要真正控制印度洋,变印度洋为“印度之洋”,必须拥有3艘航母:一艘控制印度东面的孟加拉湾,一艘控制印度西面的阿拉伯海,另一艘作为机动力量,以便快速支援或前往其它“利益攸关”的海域。为此,印度海军正在采取购买、改造和自主研制“三管齐下”的办法,加紧实施拥有3艘航母的计划,包括现役“维拉特”号轻型航母、从俄罗斯引进的“维克拉玛蒂亚”号和自行建造的“蓝天卫士”号
第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      2007年2月3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第四颗“北斗”导航试验卫星送入太空。约24分钟后,星箭分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的数据表明,卫星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前三颗“北斗”导航卫星,分别于2000年10月31日、12月21日和2003年5月25日发射升空。  “北斗”导航试验系统运行至今工作稳定、状态良好,已在测绘、电信
2009年4月5日,朝鲜在成镜北道舞水端里发射场试射了一枚被称为“银河”-2的火箭(题图),这是朝鲜第二次进行卫星发射,第三次进行类似的运载工具试验。这几次试验为我们分析朝鲜远程导弹能力提供了宝贵的信息。特别是“银河”-2火箭代表了朝鲜最新航天和导弹科技成就,是我们揭开朝鲜远程弹道导弹秘密的突破口。    朝鲜的两次卫星发射情况    朝鲜分别在1998年和2009年利用不同火箭进行了卫星试验发射
[编者按]德国是弹药领域发展最为活跃的国家之一,不断引领世界弹药技术发展的潮流。近年来,德国研发了一种横向效应增强型新概念弹药(PELE,或称侵彻膨胀弹),口径从12.7毫米到120毫米,可改进现有穿甲弹、破甲弹和多用途弹的性能。六种小口径弹药系列首次亮相于2005年土耳其国际防务展,展方为探寻的人们揭开了些许面纱。可以预见,与易碎穿甲弹一样,PELE将是未来弹药的发展主流之一。    什么是横向
  
[编者按] 秋,兼容冬与夏之美,故最美。  黄昏,兼容光明与幽暗之美,故最美。  海滩,兼容大地与海洋之美,故最美。  大千世界,正因为时尚与经典、光明与阴暗、瑕与玉的划分与交汇,美反而变得充盈,默契。  05式微声冲锋枪亦莫过于此。轻、静、准、猛为其优,疲劳、狭窄为其瑕。    1轻  冲锋枪使用时,多用强大的火力,要求携行方便、机动性好、射击平稳,可单手据枪射击。以色列“乌齐”系列冲锋枪就以短
第四代战斗机性能对飞机总体布局的要求早已成定论,美军将其归结为隐身性、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超信息优势。这四项特点基本为军事界所接受,成为衡量四代机研制的标尺和设计四代机的一个基本框架。  这四项性能,除了“超信息优势”与总体布局关系不大,其它三项都是和战斗机的总体布局紧密相关的,对战斗机的总体布局提出了约束性的要求。    隐身性    傅:隐身性是四代机“先敌发现、先敌发射、先敌摧毁”优势的保
坦克装甲車辆的隐身技术是由飞机隐身技术发展而来的,主要目标是降低装备的热信号和雷达信号特征。从各国推出的新車型,我们可以看出一些具体解决方案。  首先,各国推出的新車型中,广泛采用了双层車体结构。双层車体的主要作用是利用内外車体之间的空气层,有效阻断車内热量向外辐射,可以大幅度降低車辆的热特征。德国推出的“拳击手”等装甲車辆,在动力舱的上方和载员舱部位,利用披挂装甲构成了外侧車体,与基体装甲之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