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构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y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中语文有效课堂概述
  语文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言语和语言。提倡中学语文有效课堂,就是希望达到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的目的。
  课堂是途径,学生的情感是主体,“主体”可以通过这一途径引导学生的情感,并内化为他们自觉存放在心灵深处的宝贝。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学在于创设一种氛围,提供一种条件,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在这种条件下,心情放松,思维活跃,享受学习的快乐。另外,民主性不仅体现在师生之间的民主,而且是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和谐。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到轻松、融洽、愉悦、和谐、自由、坦然,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迫,在宽松自由的学习空间中,放飞他们的思想,让思维在无垠的旷野上驰骋,鼓励他们勇于提出自己的疑难假设,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看法,当然也就更应该批判地接受他人的观点。
  某一天,学生渴望表达时,可以借助自己的语言,真切恰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中学生的表达能力不是在朝夕之间可以提升的,但平日的课堂和生活却可以对他们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也许每个学生都可以随意自由地表达,即“言语”,但倘若不具备自己的真情实感,所谓的“言语”也就是对他人“语言”的复制。倘若教师没有在课堂上将统合后的教材文本进行情感上的深化,没有触及学生个体吸收和认识的深度,那教出来的学生很可能就只会整整齐齐地喊“爱祖国,爱人民”,却对平日生活中的点滴木讷而呆板。
  二、初中语文有效课堂要求实现创新
  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创新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教,另一方面是学生的学。教师教方面的创新,首先为教育教学观念的创新,只有先有教师创新的教,才有学生创新的学,所以新时代的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一个合格的教书匠,更应该是一名教育教学的改革家。教师的教,要有变动,要有变革,要有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新尝试,这是对过去教育教学的思考和反思,是对新的教育教学的向往和追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同时还应该善于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良好的、民主的、和谐的教学和学习环境。
  学生学的方面的创新,主要表现为浅层次的学习方法技巧的变革与创新和深层次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当然,学生学的创新还有待于教师教的创新的先行,教师教的创新的胜利成果。
  三、初中语文有效课堂的实现途径探讨
  (一)教师备课坚持“大处着眼”
  所谓的“大处着眼”,是在备课时,每一篇课文要先确定大的框架,将整篇课文从内容或者结构或者其它别的方面划分出几个方面。“小处着手”,意思是在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行为时,要把课文上成活动课、讨论课、问题课、思维课。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尽可能地把文本设计成一个个问题,或者说创设出一个个情境,然后引导学生在这个特定的情景中自由地讨论、深入地研究。
  语文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掌握好“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也就是说,整堂课讨论的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形式的东西到本质的内容,体现高潮的问题设计在最后;另一个是适度,即过难或者过易的问题不要设计,难度要适中,让学生跳起脚来才能摘到桃子,具有思维价值,不用思维就能回答的问题没有价值,学生怎么思维也思维不出来的问题同样也没有价值。
  (二)有效课堂坚持多种模式
  在课堂组织模式方面,学生的参与模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竞赛式的,采用“四人小组—大组—全班”的自下而上的竞赛形式,既紧张又热烈;可以是沙龙式的,全班同学围绕某一焦点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亲切而自然;可以是演讲式的,或某位同学主持做“小老师”,或同学们轮流上台发表见解;可以是模拟式的,创设各种生活场景,让同学们进入特定的角色,如“答记者问”、“即席采访”;可以是表演式的,如课本剧表演;可以是短时间的两分钟铃演讲,紧凑而充实;可以是制作式的,制作某些物品,如制作“小桔灯”“纸船”,制作图书卡片;还可以是开放式的,老师带同学们到校园一角,观察思考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带同学们到图书馆,探索浩瀚的知识海洋……
  (三)坚持实践第一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课堂教学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为重任,担负着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任务,体现课堂教学理念的学案要为激活学生的思维服务。设置学生需要的问题,设置学生能探究的问题,可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
  实践出真知,而实践性原则也是学生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坚持实践第一,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实践在初中语文课程设计中主要表现为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笔的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主要表现为学生所学知识的训练落实。除坚持实践性原则外,学案设计还要考虑走出课本、走出传统课堂、走出学校,贴近生活、贴近自然、贴近生产、贴近现代科技,培养学生的观察与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创造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情感,健全学生的人格,达到教育教学的真正目的。培养孩子们热爱语文,喜欢语言问题的习惯,不仅有益于弘扬传统语言文化,而且有益于提高孩子们今后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其他文献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只是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语言知识,没有着重培养学生的内在涵养并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挖掘与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真正地为社会培养出有用的人才。核心素养教学能够对学生的长远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英语核心素养既具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共性,又具有自己的特征和独特的教育价值。核心素养指出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要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教育是教育的终极
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认为:“提问是老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课堂提问,被视为“有效教学的核心”,适当地运用一定的提问方法,能使学生得到很好的启发,能帮助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能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强化教学效果,从本质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下面我结合在语文教学中的体会,对课堂提问的设计方法谈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