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干细胞因子(SCF)是一种新近发现的多功能生长因子,对造血干细胞、生殖细胞、肥大细胞及黑素细胞等均有作用。最初认为SCF产自成纤维细胞和肝细胞,但新近研究表明,内皮细胞及角朊细胞亦有SCF样作用。HaCaT细胞是人角朊细胞系,在接种后进入增殖期直至融合,持续约7天,以后自动转为分化期。该实验即选用这种细胞作为分化期角朊细胞分泌SCF的研究模型。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细胞因子(SCF)是一种新近发现的多功能生长因子,对造血干细胞、生殖细胞、肥大细胞及黑素细胞等均有作用。最初认为SCF产自成纤维细胞和肝细胞,但新近研究表明,内皮细胞及角朊细胞亦有SCF样作用。HaCaT细胞是人角朊细胞系,在接种后进入增殖期直至融合,持续约7天,以后自动转为分化期。该实验即选用这种细胞作为分化期角朊细胞分泌SCF的研究模型。
其他文献
综述现有抗麻风药物抗麻风菌的活力和毒副作用,以及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联合化疗方案的疗效及完成治疗后的复发率.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麻风专家委员会第7次会议提出了缩短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疗程至1年,以及单皮损少菌型麻风用3种药物的联合方案一次量治疗的建议.鉴于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的疗期缩短至1年的疗效尚待观察,而单皮损少菌型麻风在我国非常少,建议我国仍以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联合化疗方案固定疗期的治疗为宜.
银屑病为皮肤科常见病,其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研究表明在银屑病患者中存在着脂蛋白代谢紊乱.近几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可以调节脂蛋白代谢,而脂蛋白代谢能够影响机体的免疫和炎症反应.为此,就一些相关研究作一综述,为较全面了解银屑病提供一个思路.
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和单纯疱疹病毒Ⅱ型(HSV-2)感染可检测型特异的病毒抗原、病毒DNA和型特异的HSV抗体而进行实验诊断。由于多数HSV-2感染无症状,因此检测HSV-2特异抗体在HSV-2感染的诊断中很重要。
婴儿脂溢性皮炎和特应性皮炎是婴儿最常见的湿疹类皮肤病.有人认为他们是两种不同疾病,具有各自的特点.然而脂溢性皮炎往往发生在特应性皮炎之前,有时二者同时发生.
报告3例因接种非疱疹病毒疫苗后引起疱疹病毒感染的再活动.例1:患者,女,53岁.于1998年4月接种甲醛灭活的甲肝疫苗,14天后,在左侧T10皮肤区域内出现带状疱疹,皮疹消退后无后遗症.1998年9月再次接种上述疫苗,接种后8天,口唇出现单纯疱疹,12天后出现带状疱疹的神经根性疼痛及感觉过敏,第16天在左侧L1皮肤区域内出现疱疹,用伐昔洛韦治愈后未再复发.HIV试验阴性.例2:略.例3:男,27岁
烟酰胺有抗炎活性,它可以治疗多种疾病。近年米已有不少报告,包括内用及外用。对烟酰胺的来源、结构、生理活性、药理活性、临床前药理、临床药理及临床应用等,进行了文献复习。
SLE是一种主要累及育龄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生育期的女性和男性中,SLE发病率之比约为9:1,成年前和迟发SLE的老年患者其比值却低得多.停经后首发SLE的患者不常见,而且这类患者的疾病经过通常良好,提示雌激素状况可能在疾病的表现中起作用.小鼠SLE模型证实了雌激素在鼠SLE中的致病作用,雌激素是否加重人类SLE的活动度尚存在争议.为了了解卵巢功能衰竭对SLE发作的影响,作者进行了低雌激素血状
临床研究显示,神经系统成分如心理和神经源因素能影响痤疮病程,情绪或心理压力可触发和(或)加重痤疮,但压力和痤疮间的本质联系并不清楚.以往的资料表明,因情绪压力而加重的皮肤病中,神经肽的分泌与其炎症发展有关,压力可导致神经肽P物质释放,P物质能通过一系列作用诱导神经源性炎症.
蕈样肉芽肿(MF)根据受累皮肤的肿瘤分期可分为T1~T4四个期.多数患者诊断时常为泛发性斑片和(或)斑块型(T2期).作者报道了176例T2MF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后的随访结果.与种族、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对照组(取自美国十年寿命表)相比较,176例T2MF患者总的生存率及平均生存期均较差.患者中年轻者(<58岁)比年长者(≥58岁)有更好的远期结果和疾病特异性生存期,但缓解期无明显差异.性别、人种对总
白癜风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以境界清楚、形状不规则、黑素细胞脱失的皮肤白斑为特征。据估计,患病率为1%~2%,通常在20岁之前发病,大多缓慢进展。补骨脂素光化学疗法(PUVA)被认为是治疗白癜风最有效的方法,>50%的患者症状改善。但是,PUVA起效慢,常需数月到数年,而且发表的疗效数据是不一致的。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PUVA影响了白癜风的自然病程,因此PUVA引起的色素再生应假定只是达到了临时改